袁緒程:改革大爭論引發的思考———天益:學習型社會領航者

袁緒程:改革大爭論引發的思考● 袁緒程也許我們在如何走向市場經濟和民主法治上、在自由和福利之間的選擇或權重上不斷發生爭論,但我們仍然有共識:市場經濟遠不是完美的經濟,但卻是當前世界唯一可行的經濟;代議制民主雖不是最好的制度,但它避免了最差的制度。不僅如此,我們還會承認,公共權力的配置方式必須改變。為了避免權力轉型導致的暴力對抗,權力制衡和權力的置換甚至是交換是必須的,因為只有通過權力的相互認同和置換,而不是暴力和掠奪,我們才能最終走向和諧社會。 ——袁緒程 ( http://www.tecn.cn )始於2004年爆發的被稱為改革的「第三次大爭論」已歷時兩年多了,與前兩次改革大爭論不同,這次改革爭論不是發生在中上層,而是在中下層;不是發生在傳統的官產學媒之間,而是在學者、平民抑或是網民之間,互聯網成了爭論的主要平台,各種觀點通過網路迅速在各階層中傳播和交流,其涉及面之廣——不同階層的眾多的人參與進來了;涉及問題之多——從國企改革到醫療、衛生、教育、住房、社保、就業等領域的改革問題;反響之強烈——引起了包括高層、海內外及各方人士高度關注和回應,這都是前所未有的。 ( http://www.tecn.cn )這次改革大爭論意味著什麼?對今後的改革和發展路徑產生什麼影響?如何看待這場改革大爭論——不論爭論是誰蓄意挑起的,沖著什麼來的,有何目的,甚至有炒作、謾罵、誹謗和中傷,這都是需要我們理性回答的。此外,我們應不應當從爭論中進行改革的反思甚至某種程度的反省?我們是不是需要對這次爭論作一個理論上的概括,以有利於在深化改革方面形成新的共識? ( http://www.tecn.cn )如何概括這次改革大爭論概括的方式多種多樣,例如,可以從內容上進行概括,如醫療、教育、社保等等,也可從領域進行概括,如經濟、政治、文化等等,也可以從特徵上進行分類。我把這次改革爭論從特徵上分類,概括為四大爭論即四個層面的爭論:一是意識形態之爭,二是價值取向之爭,三是利益取向之爭,四是表達範式之爭。 ( http://www.tecn.cn )(一)意識形態之爭這裡的意識形態指改革的意識形態,即為改革的合法性和正當性「證明」或者說辯護的理論。為什麼會發生爭論呢?也就是說改革的意識形態出了問題,出現了混亂,不能不爭論了。改革的意識形態有問題且長期沒有解決是眾所周知的,鄧公採取不爭論就這麼干在當時是非常明智的,這可以排除左的傳統意識形態的干擾,否則改革難以進行。但現在誰也沒有鄧公的權威,就難以做到了。或許人們會問,改革為什麼非要意識形態呢?可不可以破除意識形態的迷霧進行改革呢?在多元化的民主政治體制下顯然是可以的,改革可以通過證明自身的效益和民意的表達獲得支持,而不需要外在的意識形態支撐,但我們做不到。我們需要新意識形態的支持來擺脫舊意識形態的束縛,這是由我們的政體和國情決定的。更何況從傳統社會的單一利益結構向現代的多元利益結構轉變過程中,需要意識形態來整合民眾的心理,馬克斯.韋伯早已說過。 ( http://www.tecn.cn )這就對改革的意識形態提出了新的要求。長期以來,「改革派」固守著「不爭論」也沒有理直氣壯地講社會主義,人家就打上門來,正如徐景安所指出,你不爭論,我偏要爭論,你不講意識形態,我偏要講意識形態,你不講姓「資」姓「社」,我偏要講姓「資」姓「社」,並質疑改革的方向問題,質疑改革偏離了社會主義方向等等。於是,什麼是改革的正確方向?什麼是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什麼是社會主義?我們堅持什麼樣的社會主義?什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系列問題都需要判別需要一一回答。 ( http://www.tecn.cn )我們拿什麼理論來判別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理論五花八門,不同的理論對社會主義的解讀和得出的結論都是不同的,甚至是相互歧義的。由於我們是信奉馬克思主義傳統的社會主義國家,只能以馬克思主義傳統為據,概括地說,爭論的各方依據的有以下五種理論。 ( http://www.tecn.cn )1.列寧——斯大林——毛澤東的社會主義。也可視為古典馬克思主義(即馬恩原創學說)的一個分支或變種,其精典表述是斯大林版的社會主義模式:兩種公有制+計劃經濟+按勞分配。持此理論者認為改革改掉了公有制而對市場取向改革持否定態度。由於「兩種公有制+計劃經濟+按勞分配」在理論上與古典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並不相同,在實踐中必然變型,且無法推行下去。因此,不論是中國還是蘇東的改革,都是以突破斯大林模式為出發點的。用斯大林模式批判和否定改革是沒有力量的,開倒車是沒有出路的。斯大林社會主義模式回潮受到各種理論的批判則是必然的。也有人用毛澤東後期的理論——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和「一大二公」的社會主義理論批判和否定改革,雖能夠揭露一些問題,但思想方法是不可取的。 ( http://www.tecn.cn )2.社會民主主義或稱民主社會主義,這是歐洲社會民主黨的理論。社會民主主義發源於古典馬克思主義,亦可視為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分支或變種。現在的社會民主黨人(社會黨國際)在承認古典馬克思主義是其思想來源之一的同時吸收其他社會主義思潮,如拉薩爾和浦魯東的某些思想。與斯大林模式最大的不同,是社會民主黨人與時俱進,既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價值理念又不拘於前人提出的社會主義手段,如他們認為所有制是否「公有」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社會主義的價值功能能否實現,如消滅三大差別,教育、醫療、養老、最低生活標準等公共產品供給的社會主義目標是否實現。他們以「功能社會主義」區別於國家壟斷的社會主義。另一方面,社會民主黨人崇尚民主與法治的社會主義,這也與斯大林專制集權及人治的社會主義相區別。如果從這兩個視角反思改革,顯然具有朝前看的意義。 ( http://www.tecn.cn )3.古典馬克思主義。由於古典馬克思主義是一個龐大的包羅萬象的體系,也就有許多各執一面的眾多繼承者和發揮者或修正者,有人主張回到古典馬克思主義,用古典馬克思主義否定斯大林版的社會主義,從而否定改革的「斯大林方向」的回潮。例如古典馬克思主義關於民主、自由、自治的論述;關於歷史唯物論的商品經濟(即市場經濟)不可愈越的觀點;關於社會主義公共產品生產的論述等等。以此反思改革既具有朝前看的意義,又能為改革的市場方向和法治方向「保駕護航」。 ( http://www.tecn.cn )4.新民主主義義論。有人提出,新民主主義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或中國化的社會主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涵,是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應回到新民主主義論,並以此指導中國的改革。 ( http://www.tecn.cn )5.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實踐的總結,由鄧小平創立,而且詮釋者不斷,是當今正統的意識形態,但在這次爭論中也受到了來自「左」的挑戰。 ( http://www.tecn.cn )上述五種理論都基本屬於馬克思主義大家庭的成員,信奉的是社會主義,雖然各自表述,差異巨大,但都表現出意識形態特徵。此外,一些自由主義者(主要是「政法系」)從另一方向加入了改革的爭論,認為改革的方向是憲政主義,沒有憲政主義,自上而下的改革不僅無法堅持,而且會走到斜路上去。他們中的某些人甚至認為改革已經走到死胡同,已經「死了」或終結了,應另起爐灶,寄希望於民間維權的「憲政改革」等等。 ( http://www.tecn.cn )無論如何,透過意識形態之爭,折射出不同的階層人們對改革現狀的不同評價和對未來改革方向的不同期盼以及公共政策的不同選擇。 ( http://www.tecn.cn )(二)價值判斷或價值取向之爭。這次改革大爭論中的許多問題的爭論實際上是價值取向之爭。所謂價值是指與一定文化或意識形態相聯繫的人們的主觀需求。價值可分為經濟價值、政治(民主)價值、精神價值等等,當然還可以細分。它的取捨或權重權輕就是價值取向,比如財富、閑暇、民主、自由等價值之間的孰輕孰重等等。 ( http://www.tecn.cn )價值取向即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雖與一定的意識形態相聯繫,但它區別於意識形態。它強調的是,人們對事物的是非判斷即應當不應當的行為準則或理念,例如,對自由、平等、博愛、公平、正義、誠信等人類的基本價值觀念是否認同,並以此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進而對公平和效率的價值維度的取捨或權重權輕,對社會產品結構中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的比例或比重的判別,對以利已為基礎的市場交換規則與公共倫理的兼容和衝突的判別,以及對現有的收入的地區、城鄉、個人的分配結構的合理性等等的判別。如果價值及價值取向不同,必然會影響對事物的判斷。正由於人們價值觀念不同,人們對各項具體改革的成敗判斷各異,也使許多爭論的問題難以達成共識,並且存在著許多價值取向上的衝突,如公平與效率,專制與自由,人治與法治等等。但值得注意的是,這次爭論卻在某些方面的價值取向有趨同之勢: ( http://www.tecn.cn )1.反對公權私有或私用的腐敗。2.要求糾正公共產品供給不足及公共產品的分配不公,例如要求提高教育、醫療、社保三大底線公共產品佔GDP總量的比重;要求改變公共產品對不同收入階層的逆向配置。 ( http://www.tecn.cn )3.要求遏制對公共資源的濫采濫伐濫用等等。4.要求提高公共道德水平和誠信水平等等。然而,即使在價值取向上形成近似的共識,但在解決問題上仍大有分歧,比如在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的問題上,是主要通過把蛋糕做大來解決分配不均呢還是主要通過調整現有的分配格局即變換蛋糕的各自份額來「平衡」呢?由於人們的利益立場不同、回答也是不同的。這是無法通過價值取向的辯論來解決的。 ( http://www.tecn.cn )(三)利益之爭許多看似價值取向之爭,實際上是利益之爭。改革帶來了社會的分化和利益的分層。利益的階層化、集團化、職業化和地區化是改革的必然結果。一些人在改革中受益了,另一些人在改革中相對受損了。一些人利用特權發了大財,一些人因此而受損。當然絕對的看,大多數人在改革中都是受益者。但受益的程度差異太大。因此人們對改革有不同的看法或意見是必然的。由利益決定的看法必然以價值取向及意識形態的面目出現。問題不在於人們的利益和看法不同,而在於是否給予不同的人群(階層、集團)提供意見表達的渠道。這次大爭論恰恰為各種不同群體的「民意」提供了釋放的渠道。在改革中受損的或受益的各方通過爭論各自表達了自己的意見,從而使公共政策的制定不再是單極和單方面的,而帶有「公共」的性質。這就是爭論背後的實質和帶來的正面效應。當然我們要力杜互聯網爭論所引起的負面效應。 ( http://www.tecn.cn )(四)認知範式之爭撇開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和利益取向之爭,對改革亦有一個認知方式問題。認知方式的核心是範式(借用庫恩的概念)。按照庫恩的說法,範式是指群體(集體)認同或約定的概念(集)體系。任何語言、概念都是約定俗成的,人們通過範式共約而對事物的認知進行交流和溝通。由於對事物認知的範式不同,認識的差異性和歧見性是不可避免的,就是對「改革」這個概念,人們也因「定義」不同而爭論不休,甚至「牛頭不對馬嘴」或南轅北轍。撇開無用無效無聊的某些「口水戰」,概括說,改革爭論中折射出三種不同的範式,人們用這三種範式(或認知方式)對改革的歷史、現狀和未來進行了解讀,並形成爭論的邏輯基礎。 ( http://www.tecn.cn )一是以西方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學科為範式的基礎;二是以古典馬克思主義為基礎並融合其它西方有關學科的範式;三是以列寧——斯大林——毛澤東某些理論尤其是毛的階級鬥爭、「一大二公」、「鬥私批修」等理論為基本範式的。前兩種範式對市場經濟、民主法治以及現實的改革的解讀雖有所不同,但其認知的方向是可以趨同的;後一種不僅解讀不同,方向和結果也是迥然不同的。尤其是信奉後一種範式的「民間文革派」思潮。這是大致的分類,實際上在某一範式內還有流派之分,觀點之別。區分不同的範式除了理論淵源以外,就是解讀方式的不同。比如,不論信奉何種範式、認知方式如何,爭論中的左、中、右諸派都不會否認中國改革的成效以及存在諸多負面問題。區別在於:大家是否具有共同的視角共同的底線和共同的分析框架,以及如何解讀和解決中國改革中存在的問題。不同的範式及其認知方式顯然存在巨大差異,這些差異反映出對改革現狀的認知水平,它與利益取向,價值判斷和意識形態無關。 ( http://www.tecn.cn )改革爭論的啟示(一)改革出現拐點:改革需要再出發從爭論中,我們看見,爭論的各派幾乎有一個共同的感覺,當下的狀況不能再繼續下去了,需要改變,所不同的是如何改變,往什麼方向改變。 ( http://www.tecn.cn )對改革持否定態度的極端派要求回到毛澤東的治理框架,回到經濟上的所謂「全民所有制」加政治上的「大民主」,這是行不通的。對改革持批判態度的有「左」和「右」的兩個方面——來自「左」的方面,要求限制經濟的市場化,要求停止改革,但開不出任何能夠治病的藥方;來自「右」的方面,認為改革已死——改革已成為「爛尾樓」和「豆腐渣工程」,必須另起爐灶,重啟從民間維權做起的——憲政改革的路子,這主要是某些「政法系」自由主義者對改革的質疑;反思者則認為,改革已進入深水區,不能再摸著石頭過河,改革的共識和動力已經基本喪失,必須確立改革共識和新動力,超越改革的「左」「右」之爭與主義之爭,破除改革的意識形態迷霧,在改革反思的基礎上推進改革。 ( http://www.tecn.cn )堅持改革論者則認為,改革不能停,必須堅持市場取向改革不動搖,在政府體制改革和職能的轉變上、在產權制度的建設上、在法制環境的建立和公共產品的提供以及增長方式的轉型等等方面應加快步伐。簡言之,通過深化改革來克服改革過程中的問題。這實際上表明,改革需要新的破題,改革需要再出發。 ( http://www.tecn.cn )(二)改革需要範式整合這次改革大爭論主要是通過互聯網而發生的,互聯網提供了爭論的平台和意見表達的渠道,避免了街頭式的利益表達。互聯網的開啟大大節省了人們尤其是下層民眾的學習成本,因互聯網世界變得扁平,亦空前節省了各個階層相互交流或互動的成本。民眾認知水平的迅速提高以及與高層的互動成為可能。雖然,我們不可能消除人們在利益傾向和價值判斷上的差異及爭論,但我們能夠通過範式整合提高全民尤其是精英群體(集體)的認知能力和共識,從而消除人們由於利益衝突和價值衝突導致的對抗和暴力行為,為和平協商解決利益糾紛提供認知的基礎。 ( http://www.tecn.cn )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泱泱大國,全民共識尤其是精英集體共識非常重要。像我們這樣一個已經駛入現代化快車道的國家,沒有精英認知上的共識,要想完成現代化和體制轉型的雙重目標幾乎是不可想像的。精英能否共識不僅僅取決於良知和社會責任感,而且取決於精英在認識上的範式整合,從而把認知建立在現代科學的平台上。範式整合的前提是意識形態的整合。如何整合?是不是可以考慮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基礎進行重新包裝,以適應改革理論創新的需要?比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應包括中共前輩為之奮鬥一生的新民主義,也包括古典馬克思主義某些價值理念,當然也應吸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以及歐洲社會民主黨的社會主義實踐的經驗和理論等等。 ( http://www.tecn.cn )範式整合是否可從改造價值論和方法論不分、政治(意識形態)語境和技術分析概念混雜的「理論混沌」狀態入手呢?從而科學地對待古典馬克思主義以及西方的人文科學和經濟學,使精英集體的認知範式與世界主流範式接軌? ( http://www.tecn.cn )如果我們能夠科學地對待人類創造的各種學問,如果能夠把意識形態和認知的分析範式區別開來,釐清改革概念本身的含義,就可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爭論,就能在同一平台上認識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就能找到整合不同利益和不同價值理念的認知基礎,就能避免改革走彎路和付出過大的成本,從而對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公共倫理、公共權力等等認識上取得共識。也許我們在如何走向市場經濟和民主法治上、在自由和福利之間的選擇或權重上不斷發生爭論,但我們仍然有共識:市場經濟遠不是完美的經濟,但卻是當前世界唯一可行的經濟;代議制民主雖不是最好的制度,但它避免了最差的制度。不僅如此,我們還會承認,公共權力的配置方式必須改變。為了避免權力轉型導致的暴力對抗,權力制衡和權力的置換甚至是交換是必須的,因為只有通過權力的相互認同和置換,而不是暴力和掠奪,我們才能最終走向和諧社會。
推薦閱讀:

如何才能成長的更快
梁文道:奧巴馬就職典禮的兩個細節———天益:學習型社會領航者
自我介紹的範文有哪些?
凡是你所排斥的,其實就是你所要學習的
培養孩子學習力的方法④:你家孩子的學習態度正確嗎?

TAG:社會 | 學習 | 思考 | 改革 | 爭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