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韓信拜將

漢元年(前206)二月,項羽封劉邦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今漢中市)」。劉邦對項羽背棄楚懷王所定「先入咸陽者王之」的盟約十分惱怒,欲與項羽決一高低。蕭何力勸:「雖王漢中之惡,不猶愈於死乎?」「臣願大王王漢中,養其民以致賢人,收用巴蜀,還定三秦,天下可圖也。」劉邦採納了蕭何的建議,四月,前來漢中。項王派士卒三萬名隨往。

劉邦率數萬人「從杜南(今長安南)入蝕中」,進入漢中境內。張良送劉邦至褒中,向劉邦建議:「王何不燒絕所過棧道,示天下無還心,以固項王意。」劉邦採納了張良建議,遂燒絕棧道,使項王無西顧漢王之憂。於是,漢王劉邦得以在漢中休養生息,厲兵秣馬,擴充實力。

韓信(?~前196) ,秦漢之際名將。淮陰人,出身在貧苦人家,沒有被人稱頌的德行,不能靠推選得到一官半職,經商做買賣也不會。早年,他身無長計,又不會謀生,常常吃別人家的閑飯,大多數人都厭惡他。當時,淮陰縣有些以殺豬為生的屠戶,其中有個青年很鄙視他,侮辱韓信道:「你只是看上去身材魁梧,平常又喜歡佩刀帶劍,其實卻是個像老鼠一樣膽小的人。」接著還得寸進尺,當眾羞辱他說:「如果你韓信真的有膽量,就拿刀來刺我;如果承認怕死,就從我的胯下爬過去!」韓信仔細打量了那青年一會兒,決定忍一時之辱,便俯下身子,匍匐在地,真的從他的胯下爬了過去。市井之人都嘲笑他,認為他太過懦弱。

後來,等到項梁率領抗秦義軍渡過淮河向西進軍的時候,韓信帶了寶劍去投奔他,留在他的部下,一直默默無聞。項梁失敗後,改歸項羽,項羽派他做郎中。他好幾次向項羽獻計策,都沒有被採納。劉邦率軍進入蜀地時,韓信脫離楚軍去投奔他,當了一名接待來客的小官。有一次,韓信犯了案,被判了死刑,和他同案的十三個人都挨次被殺了,輪到殺他的時候,他抬起頭來,正好看到滕公(夏侯嬰),就說:「劉邦不打算得天下嗎?為什麼殺掉壯士?」滕公聽他的口氣不凡,見他的狀貌威武,就放了他不殺。同他談話,更加佩服得了不得,便把他推薦給劉邦。劉邦派他做管理糧餉的治粟都尉,還是不認為他是個奇才。

韓信又多次和蕭何談天,蕭何認為韓信與眾不同。劉邦的部下多半是東方人,都想回到故鄉去,因此隊伍到達南鄭時,半路上跑掉的軍官就多到了幾十個。韓信料想蕭何他們已經在劉邦面前多次保薦過他了,可是劉邦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蕭何聽說韓信逃跑了,來不及把此事報告劉邦,就徑自去追趕。有個不明底細的人報告劉邦說:「丞相蕭何逃跑了。」劉邦極為生氣,就像失掉了左右手似的。

過了一兩天蕭何拜見劉邦,劉邦又怒又喜,責問蕭何「你為什麼要離開我?」蕭何說:「我怎麼敢離開,我是去追要離開的人。」劉邦「你去追誰?」蕭何「韓信」劉邦又問「走了那麼多人你都不去追,卻去追韓信,為什麼?」蕭何「走的那些人都比較容易得到,但是韓信卻找不到第二個,大王如果只是想長期漢中稱王那可以不用韓信,如果想爭奪天下,那除了韓信就沒有能為大王解決的人了,這全都看大王你的打算來決定的。」劉邦「我也想東進,怎麼能一直呆在這個地方呢」。蕭何「大王如果想東進,能重用韓信,他就會留下來,不能重用他早晚會離開大王的」。劉邦「我讓他做將軍」。蕭何「如果只是讓他做將軍,韓信一定不會留下。」劉邦「那讓他做大將」。蕭何「這很好。」於是劉邦就想叫韓信來冊封他,蕭何「大王向來輕慢無禮,現在任命大將就像叫小孩一樣,這就是韓信要離開的原因。大王想要任命他一定要選一個好日子,齋戒,設壇場等禮數都齊全了才可以」。劉邦同意了。到任命大將的這天,諸將都很高興以為會任命自己做大將。等到知道新任命的大將是韓信,整個軍隊都很吃驚。

大將軍的授職儀式結束後,劉邦就座,對韓信道:「丞相多次向我稱讚您的才能,對於現在的形勢,不知您有何指教啊?」一番謙讓之後,韓信將自己心中的韜略娓娓道來。劉邦大喜過望,大有相見恨晚的感覺,於是馬上就行動起來,按照韓信的計策,給眾將領分派任務。他讓蕭何留下收取巴、蜀兩郡的租稅,以便為軍隊提供糧草。之後,韓信取得一系列勝利,為劉邦奪得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為了鞏固新興的西漢政權,便開始了逐一剪滅異姓王的鬥爭。韓信逐漸被排擠,最後被降為只有虛名的淮陰侯。公元前197年,陽夏侯舉兵謀反,自立為王。劉邦親率大軍前去征討。當時韓信推說自己有病,沒有隨同前往。誰知,韓信手下的人上書告發,說韓信是同謀。漢高祖皇后呂雉一聽事關重大,便急忙秘密召見丞相蕭何,商量對策,後將韓信誘殺於宮內,並滅其三族。

韓信、蕭何、張良被稱為「漢初三傑」,漢朝的建立離不開他們的功勛。劉邦曾說: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推薦閱讀:

如何寫出一篇不俗套的小故事?
佛經故事五
來紋身都是心裡有點故事的人
中西對宋朝的評價為何是兩個極端?該如何認識宋代歷史?

TAG:歷史 | 故事 | 歷史故事 | 韓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