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了城市更生動的表情

潘鶴在工作中。

潘鶴作品《艱苦歲月》

孔繁偉在進行雕塑創作。

  撰文:許俏文 梁嬋

  攝影:王維宣

  陳楓(實習生)

  潘鶴

  與雕塑談一場戀愛

  漫步在海珠廣場,一座碩大的雕像便呈現在眼前。威武的人民子弟兵挎著小米袋,一手持槍、一手拿花,目光堅定地望著前方,英雄走過的地面鋪滿鮮花。無論是對於廣州人還是很多外地人來說,這座雕像都是那樣的親切和熟悉,這就是解放廣州紀念像。

  這座家喻戶曉的雕塑的創作者正是著名雕塑家潘鶴。1925年,潘鶴生於廣州市,1940年開始從事藝術活動,迄今為止,他主持設計了100多座大型戶外雕塑,分布在全國60多個大城市,如深圳的「開荒牛」、珠海的「漁女」。有的走出了國門,如聳立在日本長崎市的「和平少女像」。2004年,他獲國家文化部頒予「藝術終身成就獎」。

  潘鶴在廣州土生土長,今年已是81歲高齡了。走進他在廣州美術學院的家,竟是一個藝術品的天地:工作室的桌上、地上、椅子上,擺著一個個小型塑像、工具、有關的書籍,牆上則是一幅幅的書畫作品。潘老當時正受疾病困擾,兩天後又得重回醫院,但只見鶴髮童顏的他精神奕奕,思維敏捷,談起往事如孩子般率真,嬉笑怒罵盡在臉上,還不時開個玩笑,幽默一番,完全看不出還在病中。

  

  皮球性格 越打反彈越強

  

  潘鶴介紹,雕塑這門藝術在20世紀發展曲折。在古代,我國雕塑藝術和埃及、希臘、羅馬一樣繁榮,然而自清末以來開始衰落。這是由於我國的雕塑完全依存於封建神權,在反封建、反神權的鬥爭中自然就成為眾矢之的。

  「建國後我們國家雖然設立雕塑系,但更多是出於面子問題,因為國外都有雕塑系,我們不能『落後』。但這問題就大了,雕塑藝術找不到出路,學生畢業後就沒前途。他們要麼去美術學校當老師,但名額很有限;要麼去工藝部門,但工藝部門多是功利性的,根本不能為他們創作提供很好的平台。作為老師,對此我很無奈,也很心痛的,明知雕塑沒有前途又要教他們這門技藝。」他說。

  他回憶,以前雕塑系很冷很偏,有時只招6個學生,但還是招不夠,而且招來的學生大多是從其他專業調劑過來的。「到了上個世紀70年代末,教育部乾脆要取消雕塑系,不取消就要改做民間雕塑,像象牙雕、玉雕等等,不準做西洋雕塑,因為只有這些能迎合國外市場的需求出口,我國的雕塑走上了『絕路』,甚至是『窮途末路』。」潘鶴說。

  然而,潘鶴不是一個容易屈服的人。「我快要忍無可忍了。一直以來,提高雕塑藝術、雕塑家的社會地位是我的一個目標。我很小就對藝術產生濃厚的興趣,但藝術家在當時社會地位很低,而且很窮,我的父親是當時有名的律師,他強烈反對我走這條路,親戚朋友也因此看不起我。也因為選擇藝術,我失去了我的初戀情人。原因是她的父母覺得藝術家『與戲子差不多』,想逼我改行。從那時開始我就想,到我這一代,這種局面一定要改變。」他說。

  潘鶴在「文革」中也受到衝擊,曾被關進牛棚監禁和批判,被下放三水參加幹校勞動改造,但性格堅韌的他,卻始終懷著一份執著,千方百計要為雕塑藝術找一條出路。「社會的歧視和各種『運動』都打不倒我,我覺得我的性格就像一隻皮球,有些人是一打就泄氣,我是越打反彈力越強,跳得越高。」潘鶴微笑著說。

  

  走出戶外 倡導城市雕塑風潮

  

  中國的城市雕塑風潮就是於上世紀80年代由潘鶴倡導起來的。此前,中國的城市雕塑基本為零,只有上海、南京等幾個大城市有個別雕塑。全國的孫中山雕塑一半以上都是由外國人做的。「經濟沒發展起來,我們對雕塑又缺乏宣傳,人們不理解:大型雕塑非文非武非工非農,飢不可食,寒不可衣,既要花錢,又收不回門票,為什麼要建它呢?」潘鶴介紹當時的情形。

  在他看來,雕塑不能單局限於室內小型擺設或美術展覽,而應該走向廣闊戶外。上個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經常有機會出差到深圳、珠海等沿海開放城市,每到一處,他就向當地的領導、幹部、群眾講解什麼是雕塑、為什麼在城市建雕塑等等,介紹外國的做法和經驗,甚至和持不同意見的人進行激烈論辯。

  「我的這些言論在當時頗受爭議,一些人在不同的場合、通過不同的媒介對我進行了批評。我無所畏懼,通過談話、寫文章等方式對他們的不同意見一一進行反駁。我是想要通過製造輿論,讓人們慢慢從觀念上接受和支持城市雕塑的建設。」談起當年的風風雨雨,潘鶴微笑著,依然自信滿懷。

  有了初步的實踐,上個世紀80年代初,潘鶴把它上升總結為理論,於是有了1981年《雕塑的主要出路在室外》一文。在那篇文章中,他明確地提出:「雕塑應該與城市建設、園林規劃、公共場所美化、紀念地的點睛、旅遊地的部署及大型賓館的『造景』取得結合,才能相得益彰,才能發揮它的所長。」文章提出了城市雕塑的倡議,這些言論在當時反響巨大。

  讓他高興的是,在他的推動下,「讓雕塑走向戶外」的觀念漸漸深入人心,廣州、深圳、珠海等地的政府紛紛建立城市雕塑領導小組,開始從城市建設費中撥出專款用於城雕的建造。1982年「全國城市雕塑領導小組及藝術委員會」成立,城市雕塑四面開花,雕塑藝術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方案勝出 幾經思量改細節

  

  潘鶴的很多作品廣為人知,在廣州,其代表作便是矗立在海珠廣場的標誌性雕塑——解放廣州紀念像。

  這座紀念像原來由另一著名雕塑家尹積昌設計,1960年1月1日落成,在「文革」初期被毀。1980年,在潘鶴等人的建議下,解放廣州紀念碑領導小組被保留,潘鶴被任命為副組長。「那時,我們在全國徵集設計方案,篩選出108個製作成石膏像在文化公園展出,由全民進行投票,最後挑出11個方案交給專業機構進行討論、確定,情形就像現在的『海選』。當時我有兩個方案入選,最後確定選用我其中的一個。」潘鶴笑著說。

  設計方案確定以後,潘鶴很高興,但冷靜下來,方案被選中的喜悅,很快被不安代替,並對方案進行重新思考。「我當初的那個方案設計是一名解放軍一手持槍、一腳踩敵人旗幟」。他說,當時應徵設計方案是憑著一股激情,一旦方案確定下來後,便開始發現有不妥之處。「世界上好多東西都是歡呼激動一時,但雕塑是永恆的、不滅的。要放一百年、兩百年甚至千年。將來國共還要合作的,到那個時候,這個雕塑就不合時宜了」。

  於是潘鶴便打了一個報告,表示自己在設計方案時由於很匆忙,方案還不夠完美,希望能對原來的方案進行完善。這份報告得到批准後。經過修改,解放廣州紀念雕像便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潘鶴的作品很注重個性,本土化特徵濃郁。「睬你都傻」(廣州話,大意是:「理你才怪」)是潘鶴於「文革」結束之後雕刻的魯迅頭像的名字(另一個普通話版本的名字是《橫眉冷對》),那飛揚起的頭髮、蔑視的眼光和高傲的、橫眉冷對的正義之氣,給觀者以強烈的震撼力和感召力。

  

  城雕 城市藝術品位晴雨表

  

  那什麼才是好的城市雕塑作品?潘鶴認為至少要做到「真、善、美」。「所謂『真』,就是要表現真情實感,不能弄虛作假、沽名釣譽,把生活在某個時間空間里的真實感受表達出來。所謂『善』,就是對社會、歷史發展有益。所謂『美』,是給予觀看者震撼力。」

  他笑著說:「搞雕塑,好像談戀愛一樣的,你對對方沒有感情,任憑你怎麼花言巧語,都是沒用的;你有感情,順其自然,就是不講話也含情脈脈。我覺得藝術也一樣,不要以為技術高就行,玩弄技巧不能代替感情的表達。」

  「雕塑是一種永恆的藝術品。」潘鶴說,人類最早都是以雕刻留下他們的生活足跡,而這些東西也是留存得最久的。城市雕塑是反映一個城市的文化品位、藝術水平的晴雨表,從城市雕塑,就可以看出城市的文化品位。

  潘鶴計算了一下,他這一生中經歷了16場戰爭、38次大大小小的「運動」。回首往事,潘鶴感慨地說:「我成長在亂世,為逃避戰火,念書也是斷斷續續,經歷了20世紀最豐富最波瀾壯闊的年代,年輕時還認為是倒霉,現在看來卻是自己藝術生涯中千載難逢的際遇,正因為這些經歷,才成就了現在的藝術。我可以反映前人未曾反映過的事物,抒發前人未曾抒發過感受。」他說。

  而對於所取得的輝煌,潘鶴頗不以為然,他覺得自己現在是「能癲就癲」。何解?他當場誦詩一首:「轉眼人間八十年,世風日下錢錢錢。老來方知徒悲憤,能癲就癲過一天。」這是一位一生都在與命運、與世俗鬥爭的戰士晚年對於人生的思考和超脫。

  孔繁偉

  五羊背後的故事

  廣州越秀山,綠樹蔥蘢,風景優美,木殼崗上,高聳著一座五羊雕像,只見那母羊昂首遠望,口銜谷穗,深情眺望著這座城市,其餘四羊,環繞其身,親密依偎,或嬉戲、或吃草,或吸乳,姿態各異,造型優美,情趣橫溢。

  據《廣州舊志》記載,周惠王令楚熊子惲統治嶺南,南海臣服於楚,作楚庭以朝,所以廣州又稱楚庭。周夷王八年(公元前887年),廣州曾一度出現連年災荒,田野荒蕪,農業失收,人民不得溫飽。一天,南海的天空忽然傳來一陣悠揚的音樂,並出現五朵彩色祥雲,上有五位仙人,身穿五色綵衣,分別騎著不同毛色的山羊,羊口銜著優良稻穗,降臨楚庭,祝願此處永無饑荒。祝罷仙人騰空飛逝,五隻仙羊化為石頭留在廣州的山坡。從此,廣州便成了嶺南最富庶的地方。

  為了紀念這個美麗的傳說,1959年,藝術家尹積昌、孔繁偉、陳本宗等設計創作了這個五羊雕像。整個建築高11米,由53立方米石料組成,重2噸左右,最小的那件是小羊的尾巴,重50公斤。  

  

  到農場觀察羊群生活習態

  

  今年77歲的孔繁偉是這座雕像的創作者之一,回憶起當年的設計過程,他仍然記憶猶新。「1956年,我從中南美術專科學校雕塑系畢業,被分配到廣州雕塑工作室,我和師兄陳本宗這年年底一起坐火車從武漢到了廣州。不久,工作室就接到任務要做五羊雕塑,同期接到的任務還有孫中山像。當時,廣州大型的市政雕塑創作很少,我們熱情高漲,五羊雕塑的設計創作小組就有六七人。」孔繁偉說。

  孔繁偉回憶,由於他在城市裡長大,不了解羊的生活特性,因此一開始並沒有太多的想法。於是他和陳本宗決定去華南農業大學畜牧場去觀察羊群。當時公交系統還不很發達,他們花了一個多小時才到達到那邊。他們一邊細心觀察羊群的活動情況,一邊速寫,也是在這次的實地考察中,他們注意到了羊群中的領頭羊。

  孔繁偉回來後,數易其稿,設計了體現「友誼、愛情」主題的羊群,而陳本宗則設計了體現「跪奶之恩」的羊群。當時是原廣州市市長朱光親自負責這個項目,在眾多的設計中,他對孔繁偉和陳本宗的主題最為滿意,要他們把這兩個主題綜合起來。

  至於領頭羊的創意,孔繁偉解釋,一方面那是時代要求的產物,與小羊相比,它顯得更成熟、挺拔,有領導者的風範;另一方面則是順應越秀山木殼崗橢圓形的地形地貌,金字塔式的設計顯然比較合適。「朱光市長既是詩人,又是畫家,在五羊雕像定稿過程中,他提了很好的意見。那時,市委宿舍就在工作室附近,他下班的時候經常到這邊來和我們交流。我們的初稿、二稿,他親自用鐵絲刮泥反覆修改,直到最後滿意為止。」

  

  兩次修復「五羊」完整如初

  

  定稿出來後,就要開始打石頭了。孔繁偉介紹,當時廣州的打石工人只會打平面的建材,而藝術雕塑需要用球點機進行立體打石,1959年,他出差去北京,從北京雕塑工廠請了幾十個工人到廣州。石頭則主要是使用本地的花崗岩,一共用了200多塊。

  孔繁偉的名字與五羊雕像緊緊連在一起,他們的緣分也不僅止於1960年。上個世紀,他還參與了兩次重修五羊雕像的工作。第一次是在上世紀70年代。當時小羊的角被破壞掉了,然而,當時的羅馬尼亞總統馬上要到廣州來訪問,並計划到五羊雕像參觀。孔繁偉馬上被緊急召集為五羊「做手術」。時間太緊,孔繁偉等決定採取權宜之計:用石膏製作「臨時羊角」,再塗上最接近的顏色。參觀訪問結束後,他們再為四隻小羊進行修復。

  第二次是在2001年,當時五羊雕塑遭雷擊,領頭羊的一隻羊角被擊落,專家們一起親自為五羊雕像制定「救治」方案,在五羊雕像旁邊的樹林中豎起一支進口避雷針,為這座廣州標誌性雕塑解除了安全隱患。

  講古台

  高第與阿香

  顏志圖

  從前,一條街上住著一位財主,他以「善人」自稱,天天都煮一大鑊粥端出門口,分給乞丐吃。負責分粥的是叫阿香的婢女,那群乞丐見她年輕,就趁機揩油了,故意挨過去,搞到阿香連忙縮後,分又不是,不分又不是。有個叫高第的青年乞丐實在看不過眼,喝道:「人家好心分粥給我們,我們不能這樣無禮,讓我來分!」說完,接過舀子,一人一舀。阿香很感激,以後便把分粥的工作,交給高第代勞了。

  阿香見高第雖清瘦些,但不失英俊,尤其是有股正氣,便漸生愛慕之心,每每將較好的食物暗塞給高第。那些乞丐見到又來取笑了,說她是「高第妻」。怎料這句戲言被財主聽到,財主勃然大怒,說她敗壞門風,把她活活打死。財主的母親聞之,趕來制止,但已遲了。因阿香服侍自己很好,死了確實痛惜。於是便將一對金耳環,暗放在阿香胸襟內,作為陪葬。

  仵作抬著殮阿香的棺材到下塘山頭,剛掘了幾下地,忽見烏雲密布,大雨將至,急忙丟下鋤頭,跑下山吃飯去了,棺材在山上任由風雨扑打。

  再說高第知道此事後,很傷心:「阿香是因我而被打死的,我要送她最後一程才是。」打聽到下葬的地方,連忙趕去下塘山頭。那時大雨滂沱,高第也顧不得了,一見棺材就搶步上前,跪在地上,拍打著棺材,悲叫道:「阿香,是我連累了你呀……」咦,忽然聽到棺材內有聲響,「難道阿香未死?」他馬上拾起鋤頭,把蓋撬開,扶起阿香。

  看官,其實阿香是未死的,只是休克而已,因高第拍打棺材震動,使阿香悠悠蘇醒。她一見這樣情景,就知道什麼事了,哭著說:「高第,我是無家可歸的人了,不如,不如我跟你一起生活吧!」說到這裡不由得面紅起來。高第搖頭道:「不成,我是個乞兒,自身難保,又怎能養妻活兒呢?再講啦,我只有一間乞兒窩,也不是你住的地方。」「不怕,我是捱慣苦的。」她因痛摸摸胸口,發現有對金耳環,知是老太太給她陪葬的了。就說:「高第,不如將它作本錢,做些小買賣,我們有粥食粥,有飯食飯吧!」高第被她真情實意所感動,於是背起阿香下山而去。

  兩人結為夫妻,開了個小攤檔,因童叟無欺,生意越做越大,後來時來運轉、居然成了富翁。那財主死後,家道敗落,高第買下他的大屋,並在此街買了很多房子,分給無屋的窮人住。後人為紀念他,就將此街稱作高第街。

推薦閱讀:

emoji 的版權現在屬誰,微博和 QQ 表情庫里加入的 emoji 是否獲得了許可?
喜怒哀樂的冷知識,比微表情靠譜
為什麼現在很多表情都以熊貓為原型?
什麼是眼神,影響因素有哪些?
qq搞笑表情:笑得死去活來

TAG:城市 |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