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主要貨幣都在爭相「撇清」美元 除了港幣?
倫敦假如你一直計划去英國旅行,比如就在6月23日。你可能要查閱一些位於倫敦西區的酒店價格,了解到去史前巨石柱的火車票票價。你會發現這趟有趣的旅行將會花費你1000英鎊的費用。而一個貨幣兌換的過程將會顯示,這1000英鎊需要1480美元來兌換。隨後,英國脫歐的行動發生了,英國選民意外選擇了脫離歐盟。一夜之間,英鎊價值一落千丈,而你原來需要花費1480美元的旅行一下就便宜到1390美元。幾天之後,這趟旅行費用居然已經下降到1290美元。恍惚之間,大家似乎都在預定去倫敦度假。對一個匯率交易者來說,外匯兌換變化跟這張圖表上面描述的一樣。只不過匯率價格通常像鋸齒一樣在波動,因為貨幣價值在不斷波動。
英鎊兌美元走勢這就是大多數貨幣兌換的工作方式。貨幣價值的上升與下降取決於世界局勢的變化,經濟基本面的力量預期,以及交易者是否決定買入或賣出的心態。但是,貨幣掛鉤卻是完全不同的另一件事。簡單來說,「貨幣掛鉤」這一術語的意思是,當一種貨幣將自己的價值固定在另一種貨幣的價值上時,我們通常稱其為「貨幣掛鉤」,就像兩種貨幣被繩子綁在一起,當一方發生變化時,另一方也隨之跟進。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這種現象實際意味著,一個國家的中央銀行人為控制了該國的貨幣價值變化。這種做法會讓貨幣價值變化更具可預測性。設想一下,假如你的旅遊目的地不是倫敦,而是迪拜——去觀賞一個室內滑雪場和那些令人難以置信的摩天大廈。
迪拜當地流通的貨幣為迪拉姆,當匯率為1美元兌換3.67迪拉姆時,讓其開始與美元掛鉤。這就會意味著,去迪拜旅行的1000美元費用,在一周,一個月或者一年內都不會發生變化——在此期間,無論美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或者世界經濟發生什麼,都不會改變這一費用價格。
奈拉對美元匯率固定,—直到該國在6月份宣布放棄盯緊美元的匯率政策。這就是描述貨幣掛鉤的一張圖表,其中也反映了奈及利亞的貨幣奈拉。我們注意到一點,其變化趨勢不同於英鎊對美元,這張圖表上的線是直的——直到該國在6月份宣布放棄盯緊美元的匯率政策。為什麼一個國家要讓自己的貨幣與其他貨幣掛鉤呢?以下就是部分原因:第一、貨幣掛鉤政策可以讓本國貿易更具可預測性。如果這個國家經濟高度依賴出口——比如像部分主要產油國所經歷的——隨後,如果讓本國貨幣與其他國家貨幣掛鉤,就能確保貿易雙方不必為匯率升降問題而擔心。第二、貨幣掛鉤政策可以幫助本國降低生產成本並保持低成本出口。基本上來說,當時機合適時,盯住匯率就能人為降低這些成本。第三、可以幫助本國解決物價飛漲問題。也就是所謂的「惡性通貨膨脹」。如果本國貨幣匯率與一個其他國家相對穩定的貨幣固定比,如歐元或美元,那麼這種掛鉤可以幫助本國平抑通脹。但據我們所知,如果實施貨幣掛鉤政策,同時也就意味著放棄很多控制權,並導致自身一些問題的出現。貨幣掛鉤如何運行?顯而易見,你不能在字面上理解為貨幣掛鉤就是把一種貨幣與另一種貨幣綁定。相反,一個國家必須通過人為控制本國貨幣的供應和需求量,來抵消市場自身產生的影響。香港就是一個全球關注的、採用貨幣掛鉤政策的地區。香港金融管理局一直對港元和美元的價值保持高度關注,並採取港元掛鉤美元的外匯政策。如果金管局發現重大需求——比如針對這座城市中一個巨大的首次公開發行——那麼他們就開始大批拋售港元。香港金融管理局發揮的作用相當於中央銀行,因此它可以發行更多的貨幣進入市場,並打壓港元的價值。在相反情況下,當人們開始將資金從香港撤出並拋售港元時,金融管理局就開始大量吸儲和買入港元。兩種情況下,對市場的影響力都產生了抵消作用。但這種政策也會誤入歧途一個採取匯率固定或貨幣掛鉤政策的國家,也會存在很多問題,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內容:貨幣掛鉤意味著央行將會失去對部分基本政策的控制權。比如,拿香港的利率來說,其利率變化不得不跟隨由美聯儲設定的美國國內利率來變化。現在這就成了一個巨大的問題,因為美國國內正在經歷經濟大蕭條,而香港得益於中國經濟的增長一直保持著繁榮。此時,雖然香港金融管理局希望看到較高利率的出現以保持低通脹水平,但由於匯率政策的影響,又不得不保持較低利率央行需要儲備大量外匯以保持貨幣掛鉤政策的連續性。但是這些外匯儲備同樣也會導致高通脹問題。同時——就像你在後面會看到的——當外匯儲備耗盡時,經濟混亂也就隨之而來。貨幣掛鉤政策會刺激外匯黑市的產生。比如,官方固定的匯率可以設置為1美元兌換3比索,但是如果市場不能提供足夠多的美元時,你就會發現有人以「非官方的」匯率在背地裡進行交易,而這種交易的規則與官方的外匯政策存在很大不同。你可能需要支付6比索才能兌換回1美元。黑市會給你一種感覺:如果貨幣不是採用人為固定的政策,匯率又會是什麼樣子?泰銖的匯率制度與亞洲金融危機可以這樣說,關於匯率掛鉤最臭名昭著的的例子就是泰國貨幣——泰銖。其原因在於,上世紀90年代末期,泰國政府曾決定將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設定在一個固定水平,當時的亞洲地區正經歷著一場金融危機。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到1996年,泰國一直是外匯市場的一個表演明星。根據世界銀行提供的數據,1987-1995年間,泰國國內經濟增長速度在8.1%到13%的範圍之內。但是從1996年開始,該國經濟增速逐步放緩。經濟下行的壓力迫使外界要求泰國政府實施貨幣貶值政策。泰國政府抵制了一段時間。但是當投資者開始打賭泰銖在1997年開始貶值時,泰國政府不得從有限的外匯儲備中拿出數十億美元去捍衛泰銖的價值。最終,在1997年7月2日,泰國銀行不得不放棄泰銖與美元掛鉤的外匯政策。根據舊金山聯邦儲備銀行提供的數據,截止當年10月24日,泰銖對美元價格下跌近60%。該國91家融資公司中有58家被停牌。泰銖對美元貶值以後,人們在外匯市場的投機行為開始產生連鎖反應,並開始阻擊其他東南亞國家貨幣,包括馬來西亞林吉特、菲律賓比索、印尼盾等。到1997年秋天,金融危機的颶風開始波及到韓國、香港和中國大陸。隨後在1998年,又進一步蔓延至俄羅斯和巴西。來自舊金山聯邦儲備銀行的雷蒙·莫萊諾(Ramon Moreno)認為:「在事後看來,這種危機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在早期資本流入時,允許貨幣升值對本國貨幣價值不會造成突然損失的威脅。」阿根廷政府使用貨幣掛鉤政策打擊本國通貨膨脹根據路透社當年的報道,1989年時,阿根廷物價飛漲,以至於超市都為及時更新價格標籤而感到煩惱,他們最後只能通過高音喇叭來念出不斷更新的物價。這就是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期間,發生在阿根廷的、瘋狂的惡性通貨膨脹。事實上,根據《紐約時報》1989年7月的估計,當時阿根廷年通脹率為12000%。阿根廷人民紛紛走上街頭示威遊行,抗議物價飛漲。1989年5月31日,《紐約時報》的記者詹姆斯·布魯克(James Brooke)報道稱,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憤怒的年輕人手持鋼管、棍棒,有些甚至攜帶槍支在街頭滋事。他們在貧民區焚燒汽車輪胎,與警察發生衝突並搶劫食品店。」1991年,多明戈·卡瓦諾(Domingo Cavallo)出任阿根廷經濟部長,他竭力解決該國所面臨的經濟問題,並推出一項叫做「貨幣兌換」的計劃——他提出讓阿根廷貨幣奧斯特拉爾(Austral)——現在被改名為比索——與美元的兌換匯率固定為1萬元奧斯特拉爾兌換1美元。在很短時間內,這一計劃發揮了戰略性作用,並幫助該國通貨膨脹從1990年的2314%下降至1994年的4%。但是,這種匯率固定的政策最終也給阿根廷經濟帶來負面影響。顯而易見,當亞洲金融危機蔓延至巴西時,巴西貨幣雷亞爾也出現暴跌。期間,阿根廷貨幣比索與美元掛鉤,而巴西貨幣雷亞爾並沒有與美元掛鉤。這種貨幣政策的不同造成阿根廷出口成本相對顯著高於巴西,從而讓阿根廷經濟蒙受損失,同時也使得該國政府更加難以償還債務。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報告稱:「較低的出口量限制了這個需要償還以美元計價債務的國家其賺取外匯的能力;同時,全球農產品價格的下跌,以及全球經濟在近幾個月里的逐步放緩,進一步惡化了阿根廷的經濟問題。」2001年7月,《經濟學人》表示,儘管有人可能會認為貨幣貶值會解決出口問題,但是阿根廷所經歷的其他問題,讓這種選擇變得相當艱難。「貨幣貶值是顯而易見的解決方案,但不是首選方案。少於十分之一的政府債務是以比索計價的,比索貶值必然會帶來經濟上的毀滅,包括對私有經濟借貸方面的毀滅」。通過長期債券交換的方式,本月初達成了一個290億美元商業債務構成的大規模融資計劃,但也只是為阿根廷政府買了一個喘息時間,一個潛在的、災難性的違約陰影仍然籠罩著阿根廷。」由於以上問題,事情變得愈發糟糕。最終,阿根廷政府在2001年11月制定「小畜欄」政策,凍結銀行賬戶,每周只允許每個賬號取款250美元。2001年12月,阿根廷全國各地的騷亂再次升級。最終,阿根廷政府別無選擇,並在2002年1月宣布放棄本國貨幣與美元掛鉤的匯率政策。根據BBC當時的報告數據, 截止2003年2月,比索對美元價格下跌近70%。該國採取比索與美元脫鉤的政策後,國內通脹再度上升。但其積極的一面是,通脹水平再也不能上漲到上世紀80年代水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指出:「儘管在抑制通脹方面,貨幣委員會管理著該國盯緊匯率政策,最初扮演著重要作用,但後期它就成了一個天生的冒險企業。隨著時間變化,它從最初是增長信心的因素,最後轉變為一個自信的破壞性因素。比如其政策就從最初的『貨幣導向』轉變為『財政主導』。」奈及利亞奈拉和石油價格的崩潰來自Quartz公司的專家菲伊·費哈米(Feyi Fawenhimi)預測,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奈及利亞貨幣奈拉與美元及其他國家貨幣之間的兌換,已經成為一個「不穩定的、難以預測的,同時充滿暴力、悲傷和眼淚」的故事。元每桶,一路下跌至2016年第二季度40-50美元每桶的價格。作為歐佩克成員國和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產國之一,奈及利亞的經濟嚴重依賴於大宗商品的出口。幾年前,奈及利亞將本國貨幣奈拉與美元價格掛鉤,以幫助穩定本國貨幣。但處在目前的低油價時代,奈及利亞中央銀行不得不花費外匯儲備去保衛本國貨幣。《華爾街日報》援引該銀行發布的數據稱,自2014年底開始至2016年7月,奈及利亞央行為此已花費了近20%的外匯儲備。長期以來,經濟學家和分析師們都堅持認為,奈及利亞最終將不得不投降,並讓本國貨幣貶值。因為該國政府有爭議的貨幣計劃和價格管制,加劇了其所能承受的經濟壓力。最終,在2016年6月,奈及利亞央行宣布,該國放棄197-198奈拉兌換1美元的固定匯率機制。當日外匯市場開盤時,該國貨幣奈拉大幅下跌,跌幅達30%。當日最低匯率為280奈拉兌換1美元。此外,為了應對國內通脹飆升的局面,奈及利亞政府敦促央行將利率從7月份的12%提高至後來的14%,以避免通貨膨脹周期上升和本國貨幣進一步貶值。馬克·錢德勒(Marc Chandler)是投資公司Brown Brothers Harriman的全球貨幣戰略負責人,他在6月份一項投資提示中表示:「貨幣貶值一個非常痛苦的原因,就在於當央行提高利率之後,經濟衰退會緊隨貨幣貶值而來。」但是,儘管短期內的形勢已經一片狼藉,但是事情終將會逐步好轉。約翰·艾施伯恩(John Ashbourne)是來自Capital Economics的一位非洲經濟學家。今年7月,他在一份投資提示中寫道:「從長期來看,貨幣貶值將會對奈及利亞經濟有所幫助,可以鼓勵該國進口替代和吸引外國投資者,並幫助奈及利亞克服對『貨幣貶值』的擔心。」也就是說,本國貨幣的貶值並不能解決奈及利亞自身的所有問題。這個國家還將繼續面對低油價,國內局勢動蕩造成的石油停產問題,以及不斷萎縮的國內經濟。此外,部分經濟學家認為,貨幣實際上可能並不像承諾的一樣自由。但是根據大多數經濟學家的看法,至少這是奈及利亞向正確方向邁出的第一步。(雙刀)
推薦閱讀:
※金錢≠財富-貨幣製造的幻覺
※2017年央行貨幣政策猜想:「加息+降准」靠譜嗎?
※過半數字貨幣漲幅超100%,比特幣衝擊10000美元關口
※岳飛與秦檜的貨幣戰爭
※歷史上的十次貨幣戰爭——第九次貨幣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