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經濟發展模式的反思
06-20
【摘要】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除了要關注GDP的增長外,還要關注其他的發展指標,如環境,教育和文化等指標,文章著重談了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係。 【關鍵詞】經濟發展;環境問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在經濟建設中確立正確的發展觀以及相關的發展模式至關重要。過去我們談論發展,總是和經濟的發展、財富的增長聯繫在一起,認為發展的終極目標就是物質資料的發展,就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就是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雖然也注重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但其地位遠不如財富的增長、經濟的發展來的重要。回顧人類發展的歷史,特別是資本主義發展近100年的歷史,經濟的發展突飛猛進,物質文明呈現跳躍式的發展,人類社會生活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隨之出現的各種問題如環境問題、人口問題、資源問題和社會問題也為人類敲起警鐘:如此的發展,我們總有一天會毀滅在我們自己所創造的文明之中,那麼我們究竟應該具有什麼樣的發展觀?應該如何讓我們所生產的物質財富真正達到造福於人類的最終目的?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以及和諧社會的構建為這些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思路。這裡我著重說明經濟建設與環境的關係問題,即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問題。 一、 過去在發展經濟過程中所造成的環境問題 (一)發達國家在經濟發展中所造成的環境問題 回顧歷史,從工業革命後,英國、美國、法國和德國等國家經濟的飛速發展,可以稱其為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奇蹟。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說過:「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機器的採用,化學在工業和農業中的應用,輪船的行駛,鐵路的通行,電報的使用,整個大陸的開墾,河川的通航,彷彿用法術從地下呼喚出來的大量人口——過去哪個世紀能夠料想到有這樣的生產力潛伏在社會勞動里呢?」經濟總值呈幾何倍數的增長。 這些國家經濟都有了很大的發展,並最早躋身於世界發達國家的行列。但是問題隨之接踵而來。由於只注重經濟的發展,忽視了環境保護,即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觀念和發展模式,結果導致嚴重問題。上個世紀,各個國家先後出現了嚴重的環境公害問題:馬斯河谷大氣污染事件、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 多諾拉大氣污染事件、倫敦煙霧事件、水俁病事件、骨痛病事件、四日市哮喘事件、米糠油事件、印度博帕爾農藥廠事件、切爾諾貝利核事故、都是由於工業發展排放的廢水、廢氣和有毒物質,不僅危害當時人們的身體和生命的安全,造成大量的人口死亡,也影響了以後的一代甚至幾代人的身體健康,並且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使良好的生態環境一去不復返。 這些重大污染事件,給人們留下了深刻而慘痛的教訓。它告誡我們,在工業高度發展的今天,在進行建設及發展生產的同時必須加強環境保護工作,才能真正造福於人類,否則會造成不堪設想的後果。所以各國紛紛探索發展道路,在這個過程中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1980年3月5日,聯合國向世界發出呼籲:「必須研究自然的、社會的、生態的、經濟的以及利用自然資源過程中的基本關係,確保全球持續發展。」1983年11月聯合國成立了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ECD),1987年該委員會向聯合國提交了《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正式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模式,注重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相協調,加強各國在環境保護方面的聯繫。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凝聚了當代對可持續發展理論認識深化的結晶。各國在環境保護的實踐過程中紛紛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日本的樹木銀行,對毀壞的樹木及時補救;法國出動氣味警察,對市區中帶有污染的氣味進行監督;歐盟成員國誰污染誰付費;德國對飲料瓶徵稅等等。充分表現了對環境問題的重視,亡羊補牢,猶時未晚,雖然花大氣力去解決環境問題,有些得不償失,但是經過努力,環境已經出現了改觀。 (二)我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沒有重視環境而引發的問題 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舉世矚目,GDP呈現持續增長的趨勢,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環境問題同樣不容樂觀。土地沙漠化,春季肆虐的沙塵暴,不僅給人民的生活帶來了不利,也阻礙經濟的發展。沒有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的環境,人民的幸福生活無從談起,經濟的發展也失去了終極目標,反過來又阻礙了經濟的發展。「今年上半年,甘肅省先後出現了大範圍的乾旱、暴雨、冰雹、高溫、沙塵暴等自然災害。頻繁的自然災害造成甘肅直接經濟損失近二十億元人民幣。據不完全統計,期間,八百四十七點一五萬人受災。」「『近兩年來,我國的環境問題嚴重』已經成為調查中受訪者的共識,這種說法的支持率達到94.8%。而選擇『一般』和『說不好』的佔4.1%,「不太嚴重』的佔1.1%。 在梁從誡主編的《2005年環境綠皮書》中,記者看到了這樣一些統計數字:4月14日,《人民日報》報道,山清水秀的四川省每年因酸雨造成的損失高達113億元;8月2日,《光明日報》報道,汽車尾氣已成大氣污染的首要污染源,到2025年前後,我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居『世界第一』;11月29日,新華網消息,當前我國農產品產地正遭受從水體-土壤-生物-大氣的全方位立體污染;12月27日,中新社電,中國90%的城市地下水不同程度遭受有機和無機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污染。從空氣、水源到土壤、糧食,我國的環境問題漸漸從『局部潛在』走向『全面爆發』。有網友評價我們現在的生活環境是,『迷迷瞪瞪上山,稀里糊塗過河』。本次調查也印證了公眾對環境問題的普遍關注和擔憂。調查中,公眾最擔心的是水污染,87.1%的人認為水污染對生活影響最大。接下來依次是空氣污染(85.6%)、生活及工業垃圾污染(73.0%)、食品污染(63.0%)、植被減少和荒漠化(57.2%)、雜訊污染(52.1%)等等。」 這種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模式,教訓是極為慘痛的。嚴重的環境問題已經阻礙了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使我們經濟增長出現了停滯不前的局面。現在的環境問題引起了各個方面的關注。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解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問題已經提到戰略高度。 二、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馬克思認為,自然反映人的本性。人的功利價值觀影響著自然界的發展,人的不合理的消費給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在追求經濟增長的同時,關於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人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不丹的發展模式給我們以啟示。 (一)不丹模式給我們的啟示 「所謂不丹模式就是注重物質和精神的平衡發展,將環境保護和傳統文化的保護置於經濟發展之上,衡量發展的標準是國民幸福總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GNH),而不是我們通常採用的 GDP(國民經濟總值)。國民幸福總值最早由不丹國王旺楚克在 1970年提出,他認為政府施政應該關注幸福,並應以實現幸福為目標。他提出,人生基本的問題是如何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間保持平衡。在這種執政理念的指導下,不丹創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經濟增長、文化發展和環境保護四級組成的國民幸福總值指標。追求GNH最大化是不丹政府至高無上的發展目標。實踐的結果是在人均GDP僅為700多美元的不丹,人民生活得很幸福。」 不丹的發展模式就是環保優先的發展道路,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很好地發展環境,為了環境保護寧可犧牲旅遊資源所提供的經濟價值,採取有限的旅遊政策,對旅遊人數進行有效的限制,從而使環境得到保護。這種模式顯示了強勁的後發優勢,「它一直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率,現在已經超過印度等其他國家,在南亞各國中是國民平均收入最高的國家。在世界銀行的排行榜中也大大超過了其他發展中國家成為第一位。」[4]不丹人民在享受經濟發展帶來的恩惠的同時,沒有被物慾所迷惑,保持著平和與淡然的心境。 (二)經濟發展中注重人與自然和諧的措施 和諧社會中人與自然的和諧,根源於人。人的本性、價值觀影響著生態的發展。那麼一個社會發展的首要前提就是自然界的不破壞,歸根到底就是持有怎樣的發展觀,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只注重物質增長的發展觀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已經為我們敲響了警鐘,而且這種發展觀的後發優勢已經日顯衰竭和不足,所以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以及和諧社會的構建提醒我們要注重人的發展和環境的保護。 第一,發展經濟的同時,發展教育事業,促使人的全面發展。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們的發展觀左右著我們的發展,也影響著我們的發展速度。我們在和諧社會的構建中提出了四大文明,即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其中生態文明是最重要的文明,它既是四大文明的基礎,又是四大文明的最高境界。現在一個國家最大的安全不僅是有沒有高水平的軍事設施,生態的安全與否更是最大的安全。生態文明的最高境界就是達到我國古代文化中所強調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大自然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源泉和基礎,我們應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在科學發展觀中明確提出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我們和諧社會的構建中,同樣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 面對日益惡化的全球環境問題,考慮到在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對環保技術和具有環保意識的人才的迫切需求,清華大學在已有的環境教育與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建設「綠色大學」的計劃,並已被國家環保總局批准為全國示範工程。所謂「綠色大學」建設,就是圍繞教育這一核心,將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思想落實到大學的各項活動中,融入到大學教育的全過程。核心內容包括綠色教育、綠色科技和綠色校園。為本科生、研究生增設了一批有關可持續發展及環境保護的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並積極推動學生「綠色教育」課外實踐。加強環境污染治理與環境質量改善方面的科學研究,開發一批符合清潔生產原理的新工藝、新技術。加快重大環境科技成果的轉化工作,建設規模化、集成化的科技環保企業和示範區。加強環境軟科學研究,為國家和地區的相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分階段實施校園綠化工程,重視植物多樣性,並逐步提高校園綠化覆蓋率,使校園成為多種生物的保護地。與此同時,建設與清華歷史、文化氛圍及建築風格相協調的園林景觀。如:禮堂區、理學院區和北院區的環境美化等。採用無害化技術,對校園的環境污染進行綜合整治,如建設水處理與回用工程、垃圾收集和處理系統、煙塵污染治理工程和校園生態環境監測網等。綠色大學,要求環保意識是合格大學生的重要標準。讓這些未來的棟樑能夠把環境保護意識作為最基本的行為規範。相繼一些其他的大學也提出了建設綠色大學的口號。 除了對大學生之外,對社會形形色色的百姓也要進行環保意識教育。利用輿論工具進行宣揚環境的重要性,提高全民的環境保護意識。 注重教育的發展,主要是從提高公民的整體素質出發。除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理論觀點教育之外,還要宣揚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中優秀的東西,例如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兩千年前思想家所提出的,在今天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價值和現實的意義。傳統文化是我們血液中根深蒂固的東西,我們沒有必要丟掉我們傳統的精神家園,而在極度追求物慾的世界觀中迷失自己的方向,從而確立正確的發展觀。 第二,要禁止人類無窮盡的貪婪慾望,節制自己的慾望,注重人真正意義上的幸福。環境問題究其原因,是由於人的貪婪的慾望所致。我們為了自身的享樂去食用珍貴動物,導致某些動物的滅絕;我們大肆開發旅遊資源,破壞了原來的生態平衡。這些都是人類片面追求物質財富,追求經濟增長,而忽視環境問題所導致的惡果。在發達國家中,如美國和日本,由於嚴重的環境問題,高GDP的增長並沒有帶來相應幸福感的增加,這說明,人的幸福感不僅僅來源於物質財富的增加。人的幸福快樂不應該僅僅是建立在物質滿足的基礎之上,不能是簡單的拜金或者是物質的奴隸,還有物質以外的因素起著重要的作用。最近的研究表明影響人的幸福的不僅僅是物質財富的增長,還包括家庭幸福、良好的生存環境、工作環境和良好的人際關係等等多方面的因素。人的幸福應該是建立在更高的要求之上。與此相適應,國家的發展觀要想提高人們的幸福感,不能簡單地把發展定位於財富的增長和經濟的發展,滿足物質生活需要,有豐富的物質財富,同時,也要有更高層次的發展要求,例如高尚豐富的社會生活,和諧優美的環境,豐富多彩的精神產品,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幸福生活,才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最終目標。 第三,為了經濟的增長和人民真正意義上的幸福生活,有必要降低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經濟增長的速度,做到真正的可持續發展。不僅要關注眼前的利益,更要關注長遠的利益,避免發達國家在經濟高速發展之後,又投入大量的 (下轉第27頁)(上接第18頁)人力物力去解決環境問題,結果得不償失。所以要注重和諧發展,提高我國經濟發展的後發優勢,進而為更快的經濟增長作好鋪墊,使經濟增長能夠真正惠及全體人民,讓全體人民在和諧幸福的環境中盡享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幸福生活,而不是在惡劣的環境中痛苦地過著富裕的生活。因為人畢竟不同於動物,在進行物質享受的同時,精神文明的成果才是人們幸福的最終源泉。就象不丹模式所顯現的那樣,注重環境保護優於經濟的發展,結果不但沒有阻礙經濟的發展,相反,經濟發展呈現良好的態勢,GDP增長處於世界的領先地位。注重環境的發展,我們可以借鑒不丹模式,把環境指標作為各項工作的首要指標,如考核幹部,衡量一個地區的發展,都要把環境指標放在首位,而且是必不可少的指標。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7月26日在全國節能工作會議上表示,要把能耗指標納入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和年度考核體系。中組部也在下發的文件中明確,把能耗指標納入官員考核體系的22個指標之一。 11月7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由國務院批複的「十一五」期間各地區降低能耗指標的計劃。按照規劃,「十一五」期間,我國單位GDP的能耗水平要比「十五」末期削減20%。 今年4月,國家環保總局局長周生賢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說:「讓那些不重視污染防治工作,沒有完成年度任務的領導幹部,得不到提拔重用。」 所以,在我國的經濟建設中,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構建經濟社會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和諧社會,雖然任重道遠,但是只要有正確的發展觀作為指導,必然會有光明的前途。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大公報[N].香港.2007. [3]成梅. 94.8%的公眾確認近年來我國環境問題嚴重[EB/OL]. 中國經濟網,2006. [4]吳洪森.不丹模式與幸福總值[J].經濟觀察報,2005. [5]黃有光.經濟與快樂[M]. 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 [6]www.tsinghua.edu.cn/docsn/jjh/jzly/003.htm.[EB/OL]. [7] 阿馬蒂亞·森.倫理學與經濟學[M].上海:商務印書館,2000.(發布時間:2008-12-01) |
推薦閱讀:
※廣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辦法
※環境友好型無溶劑環氧重防腐塗料的研製
※孟母三遷——孟母告訴你環境教育的重要性
※我們地球村的生命共享一個地球村的資源和環境
※去除居室各異味小支招::威爾龍環境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