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播音分寸

凡事總要有一個「度」。主持人播音作為一種再創作行為,也有一個度的問題。也就是人們所理解的「分寸感」。分寸感就像宋玉眼中的美人「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如何去把握,這取決於創作者的政治和業務素質。

 「本我」與「非我」是我從表演理論上借來的兩個概念。它們對主持人播音把握分寸感起到了一定的界定作用。

 主持人播音是「運用有聲語言和副語言,通過廣播、電視傳媒所進行傳播信息的創造性活動的人」。雖然他們的每一次傳播活動,每一次創作過程都是以個體行為出現的,卻代表著一個特定群體觀念在進行大眾傳播,礻是播音中的「非我」。而離開了其擁有的特定情境,不再以傳媒和受眾連接者的身份出現時,這就是「本我」。

 「本我」與「非我」是主持人把握播音分寸感的兩個影像,兩個側面,它們既有共同點,也有不同點。「本我」是「非我」的自然狀態,「非我」是「本我」的職業狀態。「非我」是主持人通過話筒和熒屏將節目複合在「本我」之上展示與公眾。「本我」的分寸感把握性要求不是很嚴,而「非我」的主持人語言分寸感的把握則要求很嚴格,來不得半點馬虎。兩者既有對立的衝突,也有相互滲透融合。如1994年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節目在製作一檔有關廣東水災報道的初審結束後,作為節目主持人的方宏進想了一個比較有感情的結束語:「我是廣東人,鬧水災的地方也包括我的家鄉」。他想以情感的方式結尾,但經過仔細推敲,方宏進覺得不合適,為什麼呢?因為他覺得這是以「本我」的方式來播音,不符合中央電視台記者 的視角,失去了分寸感的把握,而是應該代表中央媒介去看這個問題才能體現主持人播音的「非我」。才能把握好分寸感,體現出關懷災區的有效情感。所以最後沒有採用那句話。其後方宏進在接受「北京廣播學報」記者採訪時意味深長地說:「在焦點訪談欄目中,我從來沒有以個人的身份說過話」。進一步體現播音主持人只要坐在話筒前面或者面對攝像機他就必須完成角色的轉換,個人的想法必須服從於總體報道的需要。

因此,那個親和憨厚的「廣東老鄉」方宏進的「本我」不見了,代之而現的是作為「焦點訪談」形象標誌之一的「非我」方宏進。了解了「本我」與「非我」的關係,就要求主持人播音在公眾活動中,認清自我,把握「本我」與「非我」的度,如此分寸感才能準確,才能貼切地展示「本我」基礎之上的「非我」;才會對節目和稿件準確、鮮明、傳神的表達,更好地服務公眾,服務於社會。但是,《文化視點》的主持人姜豐是文學碩士,初出道時常常在不自覺中將參與熱線的聽眾當作辯論對象。這就是把聽眾作為「非我」來參與節目,失去了分寸感的把握,招至了主持人播音的失敗。在後來的實踐中及同行的幫助下,才慢慢體會到主持人應儘可能多讓聽眾談自己的觀點,恢復聽眾的「自我」與主持人播音的「非我」,擺正關係,把握好分寸感,才能使廣大聽眾接受熱愛節目,才能達到主持人播音的預期效果。此中教訓值得我們借鑒。

  把握分寸感,就把握住了自己的公眾形象和行為規範,也就把握住了你對節目和稿件的準確理解和感受,才能準確、鮮明、傳神地表達主持人的播音,使廣大聽眾所喜愛。

推薦閱讀:

「提、打、挺、松」指的是什麼?
淺談新聞播音中的播與說
那些當初學編導播音的人現在過的怎麼樣?
通過哪些專門的發聲和氣息練習,可以讓自己發聲既不費力又很清晰通透?
如何一人演播多個角色?

TAG:播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