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課 天台宗的山家山外之諍 天台宗在宋代發生的山家山外之諍,是台宗發展史上重大的歷史事件之一。唐代台宗在道邃大師之後,雖有廣修大師的繼承及弘揚,但不久即遭會昌(唐武宗年號841—846)滅法,使台宗又走向沉寂的狀態。經唐末五代之亂,台宗的教典多遭湮滅,僅在觀行方面有物外、元琇、清竦、義寂師弟相承而已。 螺溪凈光尊者義寂(919—987),通過當時信奉佛教的吳越王錢俶,遣使到高麗(今朝鮮半島)訪求天台教典,高麗沙門諦觀大師,送來了若干論疏和著述,因而使天台教典得以重返故國。
義寂的弟子有高麗人義通(927—988),義通傳知禮與慈雲遵式(964—1032)。遵式曾於乾興元年(1022)在天竺杭州替皇室行懺,並請的天台教典藏。當時天台教觀就以四明、天竺等地為中心弘揚開來。 四明尊者法智知禮(960—1028),是天台宗的第十七代祖師。他七歲時因喪母而要求出家,十五歲受具足戒,專心研探律部。宋太平興國四年(980)二十歲,從義通學習天台教觀,速悟圓頓妙旨,二十二歲即代義通宣講天台法門。宋太宗端拱元年(988)義通圓寂,淳化二年(991)大師受請住寧波四明禪符寺,宏開講席,學子云集,於是天台之道大暢於時。 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日本僧人寂照攜帶其師源信關於天台教門的疑問二十七條前來問知禮,知禮作了《問目二十七條答釋》。然後又撰《十不二門指要鈔》、《別理隨緣二十問》、《十義書》及《觀心二百問》等,並結合凈土法門著《觀經融心解》、《觀無量壽經妙宗鈔》等,於是天台宗蔚然中興。大師於仁宗天聖六年(1028)端坐說法畢,念佛而化。 天台宗有山家山外之分,即起於知禮時代。
與四明知禮同時,而屬於義寂同門慈光志因一系的有慈光晤恩(912—986),奉先源清(996頃 ),源清傳梵天慶昭(963—1017)。孤山智圓(976—1022)等。他們受了賢首、慈恩學說的影響,只信《金光明經玄義》略本是智者大師的真作,而認為該書的廣本為偽撰,並主張觀心法門應該是真心觀,即以心性真如為觀察的對象,連帶主張真心無性惡,真如隨緣而起等說。 這些主張都為相信廣《金光明經玄義》為真作,並主說妄心觀的知禮所反對。知禮在這些問題上與晤恩、慶昭、智圓等辯難達七年之久,往複各五廣昭等「前後五番墮負,四番轉計」,但未嘗表示放棄己見,以致於意見終不能一致,而分為兩派。知禮等因堅持天台教觀宗義,而稱為山家,昭恩等因為雜有他宗學說,故被山家貶斥為不純的山外派。 其後,知禮還闡明別教有但理(即真如)隨緣,與圓教的性具隨緣不同,以及色心在一念中都具有三千等說法,以致遭到原知禮門下的仁岳(?—1061)和慶昭門下永嘉繼齊以及知禮法孫從義(1042—1091)等人反對,反對者被稱為後山外派,亦稱雜傳派。 山家、山外兩派,以《金光明玄義》廣本的真偽為爭論起點,以觀境的真心、妄心為中心,兼及事造三千與否和真如隨緣不隨緣等論題。山外派主張因有他宗玄說的影響,遭山家駁斥,其勢力不久即漸趨衰歇。而知禮門下廣智尚賢、神照本如、南屏梵臻三家繼續發揮師說,影響很大,終至以山家之說代表天台正宗,而盛行於南宋之世。廣智系善月(1149—1241)、宗曉(1151—1214)、志磐(1253年前後)。志磐以著有《佛祖統記》而著名。神照系有有嚴(1021—1141)等。南屏系有宗印(1148—1213)、法照(1185—1273)、法雲(1088—1158)。 真妄一源,唯見地有異,宗門立法不同,所以行觀有差,如能悟達平等一照,就無諍之可諍。山家與山外,一則維護本宗的立場,一則兼受他宗的影響,假使不諍,則異途何妨同歸,方便亦即究竟。因此後人不應於諍論處立知見,既應體會古來祖師的為法苦心,更應依法觀心,以悟智而平等圓照,融攝一切歸於實相真趣。
練習題: 1. 唐末五代的天台宗是怎樣一種景象? 2. 天台宗的教典是怎樣復歸的? 3. 四明尊者在天台宗的地位如何? 4. 四明尊者的主要著作有哪些?
5. 略述山家山外之諍的始末? 6. 山家山外之諍的起點和中心是什麼?兼及什麼論題? 7. 山家山外之諍結果如何? 思考題:
1. 天台宗為什麼會出現山家山外之諍? 2. 唐末台宗的衰落與宋代的兩家之諍說明了什麼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