糟糕的童年,可能埋下抑鬱症的隱患

Daisy,神經科學博士在讀/抑鬱症神經內分泌發病機制及調控

童年已經一去不復返,回憶起來,曾經的開心與失落已經忘得差不多了,但那些經歷,在成長中潛移默化的影響你、塑造了現在的你。糟糕的童年經歷,還可能是成年後患上抑鬱症的重要原因。對抑鬱症患者的生活經歷進行調查,其在童年時期就可能就埋下了抑鬱症的種子,在往後的生活中,抑鬱症的癥狀才逐漸表現出來。不過,具有糟糕童年經歷的人,最後不一定都會患上抑鬱症。就正如,面對同樣的挑戰,有些人能輕鬆自如的應對,有些人卻因過度緊張而失敗,早期的童年經歷對「心理復原能力」(psychological resilience)[1]的建立非常重要,可能幫助塑造一個性格健全的人,也可能導致兒童身心發展不良,甚至成為患抑鬱症的高發人群。

童年時期經歷過多種不良遭遇的人,比其他人高出 4 倍的幾率患上抑鬱症呢,那還不趕緊了解一下,哪些糟糕的經歷會給兒童帶來不利影響,這些影響又是如何與抑鬱症扯上關係的呢?

需要引起重視的童年經歷

  • 兒童時期的情感折磨(emotional abuse)和忽視(neglect),與成年後患抑鬱症存在很大關係,尤其對於女性,情感折磨和忽視會極大地增加患抑鬱症的風險。童年的情感折磨是指孩子的父母或看護人,對孩子採取不當的行為或態度,沒有和孩子建立好的關係,不和孩子親昵,通過一些責備的話語使孩子認為自己毫無價值、是社會的無用之人,貶低、批評、羞辱、取笑或言語恐嚇孩子,甚至某些情況下,慫恿孩子去做違反社會道德或行為準則的事情,不允許孩子和其他同齡夥伴或年長的成年人保持來往。此外,由父母或看護人造成的忽視,不能提供給孩子基本的心理和身體上的需要,都會給孩子的身心成長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 身體折磨(physical abuse)。兒童從父母或看護人那裡遭受到的各種形式的身體上的傷害,也可能是過度的、不恰當的體罰。
  • 性侵犯(sexual abuse)。是指兒童被迫參與或接觸性,比如給兒童看黃片,利用兒童為性用具等。
  • 家庭暴力(domestic violence)。兒童直接或間接地,處於各種形式的家庭暴力的環境中。
  • 此外,根據大量統計分析,童年時期喪失父母、父母離異或分居,似乎與抑鬱症沒有直接關係,不過,這些經歷一旦給孩子留下了創傷,也會在多年內持續影響孩子的情感處理能力。

    兒童發育的關鍵時期

    並不是所有糟糕的童年都會帶來患抑鬱症,有研究發現,有過童年悲慘經歷卻沒有患抑鬱症的一類人,面對生活中壓力或創傷事情,表現出更強大的心理調控能力,體內的應激反應系統在應對壓力事件時,反應性明顯下降。這是因為兒童大腦發育存在關鍵期,在特定的年齡階段內,大腦的不同功能區需要特定經歷來刺激其發育,在此關鍵期內,該功能區的可塑性最強,此時,外界的刺激可能促使該功能區的正常發育,也有可能因為不好的經歷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有一項研究,對年齡位於 18-22 歲之間的,有童年性侵經歷的 26 名年輕女性的大腦進行檢查,發現 3-5 歲和 11-13 歲期間經歷過性侵的女性,其大腦的海馬區體積變小,14-16 歲期間經歷過性侵的女性,其前額葉的體積變小。這說明了不同腦區存在不同的發育關鍵期,同樣的創傷經歷發生在不同時期,大腦發生的改變也不一樣。人類大腦存在多種形式的可塑性,比如神經纖維的「髓鞘化」[2],能增強神經細胞的功能。與認知能力、情緒情感調節有關的大腦前額葉皮質和邊緣系統的髓鞘化過程很長,一直持續到成年,這也解釋了直到成年心智才逐漸成熟的原因。

    童年創傷經歷帶來的大腦改變

    有糟糕童年經歷的抑鬱症患者,和沒有這些經歷的抑鬱症患者相比,更易激怒、焦慮和抑鬱,個人情感和心理調適能力往往更弱。在兒童發育的關鍵時期,大腦的發育和變化十分迅速,這期間大腦特別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糟糕的童年經歷極可能改變大腦的神經環路,導致大腦對情感和壓力調節的能力下降。

    兒童時期和父母較長時期的分離、或者缺乏父母關愛,會導致與神經內分泌調節、自主神經調節、警覺、恐懼性調節能力有關的腦區,發生結構性和功能性的改變,這些改變會導致兒童在今後面對壓力時,生理上和行為上的反應明顯增強,更難從壓力中釋放自己。童年時期經歷過性侵或身體上虐待的女性,成年後面對外界壓力時,神經內分泌調節系統和自主神經調節系統的反應明顯增強(壓力反應系統的過度亢進導致抑鬱症,發病機制詳見本專欄第一篇)。這些糟糕經歷最初改變了大腦的環路,此後一直影響著該兒童至成年,改變的腦結構使得兒童面對生活中再次出現的壓力或應激,不能產生正確的調節反應,發生精神上和行為上的改變,面對壓力或情感的變故,變得格外敏感脆弱,也進一步增加患抑鬱症的可能。

    有一項研究,針對童年遭遇過情感忽視或目睹過家庭暴力的孩子,調查他們在面對情感衝突時是否存在困難。結果發現,這些有童年創傷經歷的孩子,需要花更長時間處理情感衝突,且並不能很好的處理。面對衝突,他們大腦右側與恐懼、情緒、記憶等有關的杏仁核,反應活性顯著增強,而抑鬱症患者的杏仁核活性通常也比其他人高。

    有過童年創傷經歷的孩子,具有較差的情感衝突處理能力。根據 Marusak H A, Martin K R, Etkin A, et al.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2015 文中圖片修改。

    抑鬱症已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但人們對抑鬱症的防治更多放在青少年和成人身上,一方面,兒童自身對抑鬱症不了解,不會主動表達心理想法和尋求幫助,另一方面,父母對子女的關注更多放在教育上,而忽視了兒童的心理發展。兒童的成長環境非常重要,也許是一句批評或一頓打罵,都會影響兒童的身心發育及以後的人生。經歷過創傷的兒童,發生行為上的異常改變時,可能伴隨著大腦的變化,就應該引起重視。哪些糟糕的童年經歷改變了你呢?歡迎留言加入討論。了解更多抑鬱症的神經科學知識,我的專欄:抑鬱症"s 實驗室 - 知乎專欄

    [1] 心理復原能力,是指面對外界壓力或刺激,自我調節和適應的能力。每個人都可以學習和培養這種能力,該能力的培養與家庭、社會外界的支持有關。

    [2]髓鞘化是指神經細胞軸突或樹突外形成髓磷脂,將神經纖維比喻成電線,這些髓磷脂就是電線外的絕緣皮,能增強神經衝動的傳導速度。它也是大腦白質的物質基礎。

    主要參考文獻

    Gündo?ar D, Kesebir S, Demirkan AK, Yaylac? ET (2014).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ffective temperament and resilience different in depression cases with and without childhood trauma? Comprehensive psychiatry 55(4): 870-875.

    Heim C, Binder EB (2012). Current research trends in early life stress and depression: Review of human studies on sensitive periods, gene–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and epigenetics. Experimental neurology 233(1): 102-111.

    Mandelli L, Petrelli C, Serretti A (2015). The role of specific early trauma in adult depression: a meta-analysis of published literature. Childhood trauma and adult depression. European Psychiatry 30(6): 665-680.

    Marusak HA, Martin KR, Etkin A, Thomason ME (2015). Childhood trauma exposure disrupts the automatic regulation of emotional processing.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40(5): 1250-1258.

    查看知乎原文
    推薦閱讀:

    抑鬱症有哪些特點?
    最容易抑鬱的4個星座,心理健康是個問題,家人要多和他們交流
    精神抑鬱症
    抑鬱,不是精神感冒,而是意義落水
    走過陰霾的日子

    TAG:抑鬱症 | 抑鬱 | 童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