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挖掘文本中蘊涵的審美因素

充分挖掘文本中蘊涵的審美因素 充分挖掘文本中蘊涵的審美因素

鄭芝萍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可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讓學生在美的氛圍中欣賞美、感受美、體悟美,培養和提高審美能力。那麼,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該如何精心研讀文本內容,充分挖掘文本中蘊涵的審美因素,給學生以美的滋養和熏陶呢?

一、 藉助媒體,欣賞美的畫面

美感的獲得,在於對審美對象形象地感知。在蘇教版語文教材中,不管是偉大祖國的壯麗山河,還是自然界的花鳥蟲魚,作者多以多情的筆觸進行生動的描繪。這些寫景狀物類文章,是教師引導學生學會感受美的絕好資源。

教學此類文章時,可以運用多媒體。因為多媒體音像兼容,聲形結合,動靜相宜,可以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豐富他們的感性知識,使他們置身逼真的環境,進入美的意境,獲得美的感染和熏陶。

《廬山的雲霧》寫出了雲霧飄渺的廬山變幻萬千的美。考慮到三年級學生很少有這樣的閱歷,我在課前搜集了相關的圖片、視頻、音樂等資料,組合成多媒體課件,將那飄渺的雲霧、夢幻般的情境,真實地呈現在學生眼前,很快就讓學生的身心融入了廬山勝境。

許多古詩描寫了恬淡舒適的鄉村,氣勢磅礴的大山,寧靜優美的山水。如劉禹錫《望洞庭》:「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裡一青螺。」廣闊的八百里洞庭如同一面未經打磨的鏡子,遠遠望去又如一個巨大的白色銀盤,而君山呢?簡直就是這白銀盤裡的一枚青螺。這麼奇麗的想像、細緻的描寫、生動的比喻,無論教師如何反覆講解,學生也未必能完全領悟。我通過多媒體讓學生欣賞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湖水與月光交相輝映、湖面上波光粼粼的奇妙景象。有了視覺上的享受,再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古詩所展現了的畫面。學生暢所欲言,敘述之時已然沉醉其中。

文學作品是以語言文字來創造形象的,具有間接性的特點。在教學中必須完成轉換、補充和再創造的過程,把文字元號轉換為立體、新鮮、動感的畫面,這樣才能領會其中蘊涵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多媒體就能發揮這樣的功能,幫助學生通過畫面理解語言文字,揣摩作品美的意境,產生情感共鳴。

二、 觸摸心靈,感受美的形象

高爾基說:「文學是人學。」文學作品是作者按照美的規律,通過塑造美的形象來反映生活的。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描寫人物的課文,這些人物或平凡、或偉大、或智慧、或善良。豐滿的人物形象在被解讀的過程中,都深深震撼著學生的心靈。他們的故事對培養學生的人格、陶冶他們的情操以及提升其審美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

在教學《永遠的白衣戰士》時,我拋開煩瑣的講解,直接問學生:「讀了這篇課文,你有沒有受到感動?什麼地方最讓你感動?」然後讓學生再讀課文,找找受感動的地方,寫寫批註。學生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進行生本對話、生生對話。在對話中,葉欣的形象逐漸清晰並高大起來,一個個閃亮的詞語出現在學生筆下:身先士卒、捨己為人、捨生忘死、臨危不懼、忘我工作、救死扶傷……學生心中已經樹立起了葉欣美好的形象。在此基礎上,通過朗讀、與文本的反覆對話、師生討論等,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到:這一切,源於葉欣有一顆美好的心靈。

正面形象都是感人的、美的,反面形象一般都有襯托正面形象的作用。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比較分析,用美的形象去打動學生的心靈,使他們學習真善美,鞭撻假醜惡,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林沖棒打洪教頭》這篇課文就有強烈的對比。教學中,我先在黑板上出示兩個填空:( )的林沖和( )的洪教頭,讓學生通過對人物對話、動作的朗讀品味,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在對比誦讀中,學生對林沖的評價是謙和忍讓、武藝高強、心胸開闊,是一個好漢!對洪教頭的評價是傲慢無禮、自不量力、心胸狹窄,是一個粗魯莽撞的人。《九色鹿》也屬於此類課文,形象的美往往在兩個方面的對立中體現出來。

課文中眾多人物形象各具鮮明的特色,有巨大的藝術感召力,能促使學生追求美,憎恨醜惡,感知人物的思想心靈,引起共鳴,思想得到凈化,精神得到升華,進入美的境界。教師應努力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觸摸人物心靈,在分析中認識美、體驗美和評價美,不斷提高審美能力。

三、 展開想像,品味美的意境

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與所描寫的景物融為一體所達到的一種境界。著名作家馮驥才在談創作經驗時這樣說:「我想到的東西都會不由自主地變成畫面。如果不出現畫面,沒有可視性,我彷彿就抓不住它們。」要領會意境美,教師就必須引導學生抓住作者所描寫的景物,結合作者的情感,聯繫自己的閱讀經驗,逐漸進入作者所描寫的意境之中,展開想像的翅膀。

例如教學《黃鶴樓送別》一課。課文的第四小節是寫李白在江邊送別孟浩然的情景,有「楊柳依依、沙鷗點點」兩個片語。我播放了《送別》樂曲,讓學生置身於美的意境中,想像當時江邊的情景。學生說:「春暖花開的長江兩岸,彩蝶翩翩起舞,百花散發著芬芳,江面滾滾的波浪向東流去,楊柳揮動著長長的手臂,似乎在與好友揮手作別,幾隻白色的沙鷗追隨著東去的小船,送了一程又一程……」美妙的想像融入了學生對美的理解和創造之中,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

明代朱承爵在《存餘堂詩話》中說:「作詩之妙,全在意境融徹,出音聲之外,乃得真味。」在教學古詩《遊園不值》時,我展示春天的風景圖片,播放優雅的古箏樂曲,配以教師深情並茂的吟誦,讓學生以「假如我是詩人,眼前是一幅怎樣的畫面」為題展開討論。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他們展開想像的翅膀,理解該詩的詩情畫意,拓展了詩歌的意境。教師因勢利導,啟發學生拿起畫筆,根據詩句描寫的意境繪製「滿園春色圖」,生機勃勃的景物躍然紙上。這樣訓練培養了學生的想像力,使學生深入地領悟詩中所蘊涵的意境美。

語文教學對意境的分析最容易引起學生心理的共鳴。要讓學生進入作者所描寫的意境之中,就要讓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陶醉於至美的意境。

四、 朗讀文本,享受美的音律

古人說:「三分文章七分讀。」我也常常有感於「語文課即讀書課」這句話,因為琅琅的書聲總能給人以美的享受。葉聖陶謂誦讀為「美讀」, 他說:「所謂美讀,就是把作品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要設身處地,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而且與作者心靈相感通,無論興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穫。」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把文中抽象的文字變成具體可感的審美形象,讓感官經過反覆的審美實踐品味語言的音律之美,逐步完善學生審美的感知力。

《大海睡了》是一首兒童詩,寫喧鬧了一天的大海在夜晚漸趨寧靜,表現了大海的溫柔和可愛。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進入課文,體會文中的美感,我把優美、舒緩、搖籃曲般的旋律穿插於整個課堂教學之中。學生朗讀時,和著節拍,聲音起伏連綿,表情沉醉其中。有的學生甚至情不自禁地搖頭晃腦起來,尤其是讀到「那輕輕的潮聲啊」一句時,讀得輕輕的、柔柔的,好像怕吵醒誰似的。整節課上,無論是個別讀、齊讀還是表演讀,學生都讀得有聲有色。此時,語言美、意境美通過朗讀展現得淋漓盡致,師生也同時得到了美的享受。

誦讀講究聲情並茂,節奏、音量等根據讀者的情感而呈現出輕重緩急、低沉高亢、抑揚頓挫。大體說來,情感細膩、溫柔婉轉的文章,宜採用個別讀,配以輕柔的音樂來體會到節奏的柔美。如對課文《望月》里月夜景色的描寫,就應該讀得安詳、輕柔,以感受作者眼中的月夜是如此靜謐而優美。對於雄壯、激昂的文字,宜採用有氣勢的集體誦讀。如在教學《安塞腰鼓》時,播放氣勢恢宏的腰鼓樂,學生激昂高亢地集體朗讀,使學生真正體味到安塞腰鼓的節奏、氣勢,感受其生命力,領略安塞腰鼓的內涵。陝北高原人們那種粗狂豪邁的性格特點也一定會深深地烙在學生的心中。

誦讀是優化形象思維和審美感悟的過程和手段。只有通過誦讀,學生才能達到曉其義、明其旨、悟其情、得其辭的境界,享受課文語言的韻律美,體會作品蘊含的審美教育因素,從中獲得借鑒和熏陶。

五、 揣摩詞句,體悟美的情感

唐代詩人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篇文章為了在字裡行間準確表達濃濃情感,引人入勝,耐人尋味,作者會十分講究遣詞造句。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品讀文本,推敲文本中重點詞句,體會作者煉詞鍊句的精闢獨到,感悟文章的主旨,體悟美的情感,深化審美教育的實施。

課文《最後的姿勢》敘述的是譚千秋老師的感人事迹。在「5.12」汶川地震中,譚千秋老師在教學樓坍塌的瞬間,用雙臂成功救護了四名學生,自己卻獻出了寶貴生命。課文的字裡行間滿含著對這位偉大而又平凡的教師的盛讚和崇敬。如何讓學生透過語言文字,層層深入地領悟課文主旨,從而受到心靈的洗禮呢?在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找表現譚老師動作的詞。學生很快找到了:第五自然段中的「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孩子」的「撐」字,第七自然段中「他雙臂張開趴在課桌上」的「趴」字,第八自然段中「譚老師飛身撲到了我們的身上」的「撲」字。同樣是張開雙臂的動作,作者卻用了三個有代表性的動詞定格了這最後的姿勢。接著,我指導學生賞析:「撲」字表現了譚老師的奮不顧身,「撐」字體現了譚老師的無畏豪壯,「趴」字體現了譚老師的忠於職守。通過師生共同探討,文章的情感脈絡——譚老師那份博大而無私的永恆的師愛就凸現在學生面前。同時,學生也體驗到了祖國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和無窮魅力。

語言文字是思想的結晶,真情的流淌。引導學生通過揣摩詞句,把握其中的情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美感體驗和審美陶冶,變課文中的「此情此景」為「我情我景」:平靜時,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激動時,慷慨淋漓,歡呼雀躍;悲壯時,淚如雨下,扼腕嘆息;委婉時,和風細雨,絲絲縷縷……

語文學科的特點,決定了語文教學的全過程都貫穿著美的因素。教師要善於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審美教育因素,拓寬審美教育渠道,引導學生感受和體驗文本中的審美意蘊。

(作者單位:常熟市世茂實驗小學)


推薦閱讀:

《如何挖掘客戶需求》之五
挖掘萬曆陵墓後,郭沫若要開挖武則天陵墓,只為能找這個無價之寶
「挖掘人性的作品都會讓人產生共鳴」——訪藏族作家次仁羅布
挖掘區角遊戲中的教育資源,開展數學活動
90年前,一場考古挖掘式的盜墓,有人獲利3.75億元!

TAG:審美 | 因素 | 文本 | 挖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