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瓷象棋:整副棋子完整珍貴歷史實物
|
象棋
文物名稱:北宋瓷象棋
文物年代:北宋
出土時間:1997年
出土地點:西工區宋墓
核心提示 時下,街角、公園總少不了對弈廝殺的場景。馬走日、象走田、車走直路、炮翻山、小卒一去不歸還……這樣的象棋順口溜,很多不會下棋的人也能說上幾句。在洛陽博物館,就珍藏著一副目前考古發現年代和出土地點明確,且保存非常完整的瓷質象棋,這為研究古代象棋形制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象棋形制關聯戰爭謀略
1997年7月,考古工作者在西工區唐宮路北側一座宋代墓葬中,發現了這副完整的圓形瓷質象棋。整副象棋棋子共32枚,黑白棋子各16枚,卒子齊全,有將2枚、卒10枚、車4枚、炮4枚、士4枚、馬4枚、象4枚。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當象棋出土時,並未發現棋盤。
這些棋子大小勻稱,直徑約1.8厘米,厚度約0.3到0.5厘米,與現在常見的棋子相比要小巧一些。專家介紹,棋子均由瓷土燒制而成,表面不施釉,正面的陰刻字填塗硃砂。雖然個別棋子的字跡因年代久遠已模糊不清,但通過凹進去的刻痕,仍可辨認出棋子的「角色」。
在這副象棋棋子中,最為引人注目的莫過於「炮」。4個「炮」字並不是現在常見的「火」字旁,而是「石」字旁。這是因為古代最初的「炮」是古人利用槓桿原理髮明的一種投擲石頭的遠程發射武器。所以,象棋中的「炮」,一直都沿用「石」字旁。
後來,隨著火藥的發明和廣泛應用,「炮」逐步進化為發射火藥炮彈的重型武器,象棋中的「炮」,也從「石」字旁變為「火」字旁。由此可見,象棋的形制和規則,不僅與古代戰爭的排兵布陣有著密切的聯繫,而且實現了軍事謀略與生活遊戲的完美融合。
象棋唐宋以來廣受喜愛
象棋,古時也被稱為象戲,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在唐代,象棋已進入普通百姓的生活。到了宋代,隨著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舞蹈、雜技等文化活動深受人們的喜愛,象棋更是非常流行,可謂家喻戶曉。
「當時市井還出現了專門製作棋子和棋盤的手工藝人,隨處都可以買到棋具。下象棋甚至還成為了一種職業,一些棋手被召入皇宮,擔任「棋待詔」。」專家介紹,「棋待詔」是專門陪伴皇帝下棋的官職,官階九品。憑藉棋藝可以獲得官職的現象也說明了象棋在宋代盛行。
據記載,象棋在宋代的發展,離不開宋代的開國皇帝趙匡胤的支持。趙匡胤對象棋的情有獨鍾,也影響了宋代的歷代帝王。北宋末年的宋徽宗非常迷戀象棋,他常用他創造的瘦金體字題寫的棋子來下棋。據說,宋徽宗在被金兵俘虜到北方時,也隨身帶著象棋。
當時,不僅王公貴族喜歡下象棋,文人雅士也同樣熱衷此道。據記載,李清照婚後經常與丈夫趙明誠在家以下象棋為樂,並稱象棋為「博弈之上流,閨房之雅戲」。
相關鏈接
楚河漢界的由來
早期的象棋,並沒有楚河漢界,而是縱橫相連的,直到南宋時期,楚河漢界才被象棋愛好者加上。
楚河漢界是象棋棋盤中的分界線,來源於楚漢戰爭。公元前203年,劉邦出兵攻打楚國,項羽糧缺兵乏,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的要求,從此就有了楚河漢界的說法。從棋盤的格式上看,楚河漢界的兩邊分別是九條豎線、五條橫線。九,在數字上為最大;五,在數字中處於中間。豎九橫五組合成了「九五至尊」,它至高至大至廣,代表了皇位。兩邊擺上棋子之後,形成的黑紅棋子相峙相爭局面,藝術地再現了楚漢爭奪天下的歷史面貌。(記者 白雲飛 見習記者 張寧 文/圖)
返回洛陽網首頁>>推薦閱讀:
※女人袒胸裝違背歷史嗎?
※五四的精神永遠不死,青年的力量永遠不死
※《今日說法》是什麼時候開始播出的呢?
※什麼是「軸心時代」
※類似《三國演義》《明朝那些事兒》《德川家康》之類的歷史小說或通俗歷史讀物還有哪些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