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輸薩特的存在主義女哲學家——波伏娃!
波伏娃,全名西蒙娜·德·波伏娃,法國哲學家,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女性之一,薩特的戀人,她的代表作《第二性》奠定了她作為女性主義思想的地位。
但是在西方哲學界,她作為存在主義哲學家的身份,長期沒有得到肯定和承認。人們僅僅把她看做是薩特的門徒或隨從者,或者有的學者甚至把她直接稱為「偉大的女薩特」「薩特的明星學生」。
在中國,人們對她的認識更是少之又少,她在哲學上的影響更是被人忽視,遠沒有漢娜·阿倫特有名,關於波伏娃的中文專著連一本都沒有。這對波伏娃和哲學本身都是極不公平和公正的。
女性主義者——波伏娃
其實,波伏娃在哲學中的影響和地位,從以下幾點可以得出。
1,哲學文學化
波伏娃熱愛文學,她把哲學思想用文學的形式表現出來。她認為哲學是一種「抽象的聲音」,而文學則可以更好地「傳播我的經驗」。而且她覺得,通過文學形式的釋放和表達,同樣可以啟發人們進入到哲學命題。
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都是小說,加繆的作品絕大部分也是小說或戲劇,但他們都同樣揭示了存在主義這個哲學主題,都貫徹了這樣一個核心理念,即「哲學最主要的意義在於它是一種生活方式」。這些理念把我們從哲學的高高在上重新拉回到了貼近人們自身的現實生活。
波伏娃寫作的同時,把存在主義作為她的生活方式,一生都在追求存在主義哲學的最高價值——自由,並且不斷地用行動來證明自己存在的意義。在回憶錄中,她這樣寫道:
「對我來說,生活是一種具有明確方向的事業」。
「我對自己最初的認知——去體驗、去寫作、去表達——信守不渝。……我似乎將不可能結合的自在與自為連成了一體」。
2,自我與他者的探索
在第二部小說《他人的血》中,波伏娃通過法國被佔領這個歷史事件向我們揭示了「自我與他者」之間的衝突,探討了一個人如何通過自我與他者的關係處理重新獲得「自由」的問題。
而在另一部小說《人都是要死的》里,她試圖帶領我們一起進入死亡與生命的關係探索之中,生命的意義何在?存在的根基是什麼?這些哲學議題被一一提出。
薩特認為人的虛無存在會虛無化一切存在,其中就包括他人的存在,所以自我與他人只能是衝突性的關係。而波伏娃認為,自我與他人的關係可以超越「衝突」,建立起一種「相互性」關係的可能,自我與他者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係。由於人是自由的在世存在,可以用行動證明自身,在人的自由謀划行動中,人解蔽了自身及其世界的存在。每個人與其他人一起共存於世,可以面向同一個世界而存在。所以,波伏娃說:一個人能對世界解蔽是依賴於其他人對世界解蔽作為基礎的。
波伏娃的這些哲學探索打破了哲學與生活之間的嚴格界限,賦予了人們一種生活哲學,同時也給予哲學一種新的刺激和活力。
3,薩特的影響
波伏娃與薩特在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相識,因為都是現存制度的反叛者,所以他倆很快就墜入了愛河。但他倆始終沒有選擇婚姻的形式,而是一直保持著五十年的情侶關係。由於這種關係,很多人只是把波伏娃看做是薩特的信徒,很少真正認同或認可她作為一個女性哲學家的獨立身份。
但實際上是,波伏娃與薩特之間的思想是相互影響的,薩特的一些思想也受到了波伏娃的影響。在認識薩特之前,波伏娃已經發表了很多有份量的哲學論文,比如在《現代》雜誌上發表的《文學與形而上學》、《道德理想主義和政治現實主義》、《眼對眼》等,她後來又寫了幾部哲學論著,分別為《庇呂斯和西奈阿斯》《一種模稜兩可的倫理學》《第二性》。
波伏娃與薩特
這些作品或論著中,波伏娃都堅持了絕對的原創性,並沒有特別依賴薩特。
評論家認為,薩特的關注度在於哲學本體論,而波伏娃的興趣大多集中在哲學倫理學。
4,對「道德自由」的闡釋
在本體論上,波伏娃和薩特是一致的,都認為人的存在註定是自由的。但是,波伏娃同時提出,雖然我們的原初是自由自主的,但這並不代表我們註定就是道德的,只有我們自己願意是自由的,才能證明我們是道德,才能完成人的自然存在向道德存在的轉化,進而獲得道德自由。
什麼是「道德自由」呢?波伏娃解答說:道德自由指的是人應該採取一種積極的態度,承受由自由引出的焦慮或痛楚,承擔由自由帶來的責任和困境,並通過具體行動與謀劃來證明自身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不斷實現自身作為人的存在的價值與意義的能力。
波伏娃認為,現實的某些境況把人通向未來自由的可能性都堵死了,人在這種境況下,除了自殺沒有別的反抗手段,因此他不可能真正實現自由。
薩特的自由是抽象的意志自由、思想自由,而波伏娃的自由關注的是現實境況里,人們對待自身自由的主觀上的態度,以及在客觀上自由所能獲得真正實現的具體手段與實際能實現的程度,她考慮到了人的主觀意願,把自由放到了客觀的社會境況中加以考察和分析,相對於薩特的自由觀,波伏娃的更全面也更有說服力。
5,對「互惠互利」概念的提出
波伏娃認為,現在的所有事件都與過去脫不開關係,同樣,我們的未來也蘊含於現在和過去。自我與他者也是這種環環相扣、相互依存的關係,如果處理的好就是互惠互利,反之就會爆發衝突或戰爭。這就是互惠互利的存在哲學。
至此,波伏娃開闢了一條走出虛無、走出自我與他者的衝突,從而面向他人、走向共存的道路,在哲學之路上也徹底走出了薩特,實現了自我的徹底獨立和自由。
6,女性主義
薩特把存在分為「自在存在」與「自為存在」,人是「自為存在」,具有超越性,而自在存在是惰性的,只能通過作為自為存在的意向性活動才能顯現出來。波伏娃繼承了這點,並且認為只有實現了自身的超越性,人才能為自己的生活做出道德上的辯護。
波伏娃指出,在父權社會中,女性被當做一種物品或工具,而男性成為了「超越性」的化身,這樣就使得女性喪失了超越的可能,造成了她們的「第二性」的從屬地位。而這顯然是不合理的,對女性也是不公正的。男性為了自身的超越而把女性限制在「內在性」活動中,這是對女性的壓迫。
女性若自己自願成為男性的同謀,甘願成為男性的附屬物,成為只具有「內在性」的存在,則自身應當承擔相應的道德責任。
寫在最後的話——
除了以上六點,波伏娃在哲學和文學上還有其他很多建樹,在此由於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列舉。但是她所留給我們對人生的思考以及對女權主義的發展卻是我們能夠戰勝自我的一筆寶貴財富,讓我們重新認識到了一個自由人所應該具備的特質。正如波伏娃在書中所說:
「藝術、文學和哲學,是試圖在人的解放基礎上去重建這個世界——創造一個個體徹底解放的理想境地。一個人要有這種抱負,就必須從一開始就無可辯駁地接受他是一個自由人的這種地位。教育和習俗強加給女人種種束縛,正限制著她對這個世界的把握。」
最能體現波伏娃思想的一句話:我們並不是天生就是女人,而是社會和習俗把我們「強迫」成了女人。
推薦閱讀:
※女人的一生都被波伏娃寫在《第二性》里了(1)
※波伏娃說「女人的不幸則在於被幾乎不可抗拒的誘惑包圍著」中的不可抗拒的誘惑指什麼?
※哲學帖之 雌雄雙俠波伏娃與薩特
※隨機的愛情
※如何看待波伏娃的種種軼聞以及其與薩特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