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詢與當代書法」學術研討會專家發言摘登
書堂山麓歐陽閣 資料照片
歐陽詢《化度寺碑》本期主題5月7日—10日,首屆書堂山當代文人書法周在「楷聖故里」湖南長沙望城舉行。活動期間,王蒙、王巨才、高洪波、譚談等77位文化名人走進望城,瞻仰楷聖故里,追尋歐體遺存,開展書法創作,並在「歐陽詢與當代書法」學術研討會上進行學術交流。本期《論苑》摘登專家學者發言,以展現他們對歐體書法和中華書法文化的見解。(本版內容由本報記者龍軍、禹愛華整理)小情趣焉能取代大氣象作者:湖南省文化館副館長、國家一級美術師 曹雋平《光明日報》( 2016年05月21日07版)對於歐陽詢等唐代楷書,當前書法界主要有三個論調。一是技法森嚴,練久了束縛人的手腳,容易將手寫僵,不利於寫行書;二是寫歐體不容易寫出個性;三是歐體法度森嚴,缺乏趣味性,所以缺乏藝術性。對於以上觀點,我不敢苟同。首先,所謂「練習歐體不利於寫行書」,只能說明兩點:一是論者本人適合寫行書不適合寫楷書;二是浮躁的時代令書法家們急於求成,不願意坐冷板凳。試看清末魏碑興盛以前的歷代書法家,有幾個不是從歐體等唐楷入門,不照樣能寫一手行雲流水的行書。其次,關於「個性與共性」。時下的書法界寫楷書者紛紛投身到王羲之父子、文徵明門下,以尋求自由散澹的個性。放眼書法展廳,密密麻麻的二王、文徵明風格的小楷作品先聲奪人,固然令觀眾感到震撼,可誰又有個性呢?因此,有沒有個性,與是否寫歐體無關。當普天之下都寫歐陽詢,當然難寫出個性;若普天之一只有你一個寫歐體,你就容易有個性。最後,對於歐體最大的批評,是法度太森嚴,沒有情趣,也就沒有藝術性。在當代書壇,趣味性似乎成了判斷是否有藝術性的唯一標準。晉尚韻,唐崇法,宋表意。在和平年代,人們追求輕鬆愜意的生活,表現在藝術上是對情趣、活潑的追求,不喜歡莊嚴正大氣象的作品,這是一種自然現象。但是,以小情趣代替大氣象,作為藝術的唯一判斷標準,顯然是錯誤的,既不符合百花齊放的原則,也降低了藝術的格調。歐陽詢書論與實踐對唐代楷書的貢獻作者:安徽省書協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國家一級美術師 陳智《光明日報》( 2016年05月21日07版)初唐楷書在楷書發展史中的特殊地位,開啟了楷書發展的新紀元。歐陽詢作為初唐楷書四家之首,其對楷法結構的理解歸納和實踐,和他對傳統對立統一美學思想的闡述,以及由此生髮的理論總結和美學追求,對於引領風尚、規範未來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以歐陽詢為代表的初唐書法承繼了魏晉和隋代楷書蕭散自由的浪漫風尚,為楷書的法度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歐陽詢的書法實踐和藝術追求,開闊了中晚唐時期對豐腴端莊、博大雄渾美學精神的新視野,為楷書在唐代後期的風格多樣化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從藝術史的標準來看,任何藝術現象和藝術風格的確立,從來就不是孤立和相互割裂的,審美時尚是與時代緊密相連的,魏晉、隋代、初唐、盛唐四個時期的社會變化,很自然地影響到書法發展的風格變化和審美追求,而初唐時期以歐陽詢為代表的書家經歷了時代的變遷,從初唐的歐陽詢到盛唐的顏真卿,書法審美追求的變化,也正是道出了唐代書法審美觀念由清麗駿朗到沉雄博大的重大轉折。歐陽詢在風骨氣格和法度規範上的藝術實踐和學術思想,對顏真卿和中晚唐時期書風的影響,可以視作唐代楷書的先聲引領,具有廣泛而積極的意義。清代中晚期師法歐楷書家的得失作者:書法評論家 谷翠峰《光明日報》( 2016年05月21日07版)清代中晚期師法歐陽詢楷書的書家的得失利弊,將師法歐楷的書家分為三派。一是師歐「新體」派,代表書家為成親王永瑆、林則徐等人。成親王的書法風格師法歐陽詢的《化度寺碑》,在結體與用筆上頗為傳神,歐楷的典型特點是險絕與厚重,個人以為在這兩特點上成親王均有不足之處,成親王的用筆偏側頗多,結字上殊乏「隸意」,因此略顯單薄而厚重不足。在險絕上也略有不足,因為成親王的楷書一部分承襲了趙孟頫書法的特徵,顯得十分流暢,圓潤、端美,具有清代朝廷「館閣體」的特點,但同時又很好地寫出了歐陽詢楷書轉折方勁的特徵,這一點有別於「館閣體」一味追求端正俊美的特徵,形成典型的「歐底趙面」的書法風格。二是師歐「專一」派,有翁方綱、姚孟起等人。在字的形體、用筆上刻意求工時,難免會失之於刻板、程式,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原作的意趣、風度。但此派是力求精緻、準確學習歐體楷書的忠實實踐者,因此在書法的氣息、神韻上,境界比歐陽詢要低很多。三是師歐「館閣」派。楷書法度森嚴有加,而其規整的結字和用筆缺少隨意性和流動性,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他的個性表現和感情抒發,弱化了書法家創造自我的空間。歐陽詢書法與「四有」的融通性作者:福建省建陽文聯副主席 支榮慧《光明日報》( 2016年05月21日07版)早在唐代,歐陽詢就在自覺踐行書中的「文、道、人、德」,其書法與「四有」相融通,讓書法這一中華文化瑰寶大放異彩。歐體結構的處理就像是在動蕩與不安中求穩定、在變數和驚險中求生存,這種瞭然於胸、隨機應變的超高水準在書法作品中呈現出來,都是典型的中華文化「和」的體現。歐體「和諧」「揖讓」「形式與內容的統一」,時至今日仍然有著現實意義。歐陽詢提出「八訣」書法理論,具有獨到見解,並主編大型類書《藝文類聚》,顯示出他深厚的文化內蘊。歐陽詢準確把握時代脈搏,善於感受時代的氣息,並將其深深融入書法創作,代表了「盛唐氣象」精神氣質。歐陽詢適應當時審美要求,在傳承書法藝術最基本的章法規律和美學精神基礎上,力求創新,形成獨特風格。歐陽詢一生起起落落,數次在事業跌至低谷、人生遭受重大挫折的境況下,仍以飽滿的熱情深入生活,用心懷天下的視野關注時代,用體恤百姓的仁愛之心關注民情民生,創作出永恆經典的作品。歷來對書家的評價,德是一條硬標準。歐陽詢作為書法家,把寫字與做人有機結合起來,重品行修養、守道德底線,樹君子之風、養浩然正氣,實踐了書法家把字寫好、把優美的書法獻給世人的追求。歐陽詢書道的美學思想作者:作家 忽培元《光明日報》( 2016年05月21日07版)凡寫字,必先心靜。心靜則氣定,氣定則神寧,然後元氣自滿也。如此,精氣神方可貫注於筆端。歐陽詢公《八訣》一文,講過點畫筆力氣勢,隨即筆鋒一轉即入幻妙佳境。詢翁論此,顯然獨辟路徑,另有玄韻。論述不拘於表象姿態,直逼神髓內秀。言語空靈辟透,一步跨越千年,十分精當出彩。曰:「澄神靜慮,端己正容,秉筆思生,臨池志逸。」不僅如此,還將握筆要領上升為心手配合默契之妙境。描述似工繪,惟妙惟肖;引深如江海,恣肆汪洋。曰:「虛拳直腕,指齊掌空,意在筆前,文向思後。」這後兩句,彷彿戲劇之拖腔、依實就虛,堪稱畫龍點睛,為讀者留下了無限感悟與想像空間。進而貌似講八畫擺布之要及筆墨濃淡肥瘦云云,而通篇加以考究,則醉翁之意並非在酒。曰:「分間布白,勿令偏側。墨淡則傷神彩,絕濃必滯鋒毫。肥則為鈍,瘦則露骨,勿使傷於軟弱。」連書寫時的情緒,與字畫自身關係和字與字之間的相互照應全面顧及。曰:「不須怒降為奇。四面停勻,八邊具備,短長合度,粗細折中。心眼准程,疏密欹正。筋骨精神,隨其大小。不可頭輕尾重,無令左短右長,斜正如人,上稱下載,東映西帶,氣宇融和,精神灑落。」字裡行間,充滿中華美學精神。歐陽詢與唐代楷書法的構建作者:河北書協副秘書長 胡湛《光明日報》( 2016年05月21日07版)歐陽詢、虞世南分別生於南朝陳武帝永定元年、二年,年齡僅隔一歲,弱冠同入隋為官。隋亡,同入東夏和唐為官。二人分別編纂過《藝文類聚》《北堂書鈔》,同講書法於唐初弘文館,均為學富五車、名重一時的楷書大家。但二人書學主張迥異,書法風格也有所不同。從理論上說,虞世南重視筆髓、筆意,似乎更有學術品位。但從創作實踐上看,歐陽詢則以「行行炫目,字字驚心」之志,博收二王、北朝碑書之長,用筆規整險勁,創一代楷法,更具有創造之功。雖然由於李世民的推崇,虞世南的書名曾一度超越歐陽詢。不過從更長遠的歷史看,歐陽詢的影響應該說更大。唐代書法以楷書為主體,法的建立之先聲正是由歐陽詢所開啟的。然而唐楷的發展,盛唐之音正大氣象楷書的建立並不那麼一路直行。歐虞之後,在太宗皇帝的偏好影響下,褚遂良書風曾一時風靡,有一代教化主之譽。隨著盛唐盛世的發展,歐陽詢開啟的尚法和體現盛世精神的正大氣象書風,逐漸從一種潛流成為時代彰顯。張懷瓘依據歐陽詢《八訣》,巧借《蘭亭序》首字撰寫了《玉堂禁經》之「永字八法」。以張旭為代表和中心的書家群體探討筆法漸成時代風潮。特別是到顏真卿時,其在褚遂良方平正和美、寬結結字基礎之上,易用北朝方整波磔筆法,加及融進其所悟「屋漏痕」圓融中鋒篆籀用筆,一掃魏晉、唐初以來甜美流風,為雄渾、端莊、正大盛唐楷書之氣象。書法國展為什麼冷落歐體作者:書畫家、評論家 嚴學章《光明日報》( 2016年05月21日07版)當下的書法國展,基本上見不到歐體的影子,這是為什麼呢?第一,實用與藝術的分道揚鑣。漢字的功用是記錄語言思想,是完全的實用化、生活化,也使得過去文化人的書寫具有了真情實感,書寫樣式豐富多彩。歐陽詢的歐體,為什麼產生那麼大的影響力,因為歐體是十分實用的,又是十分藝術的。這與書法國展中的純藝術現象格格不入,歐體被冷落就是必然的了。第二,小趣味與正大氣象的風馬牛不相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在飛速發展的同時,社會趨於世俗化、小趣味化,這種傾向反映在書法國展中,便是追求筆墨形式的小趣味,便是王羲之陰柔之風鋪天蓋地地大行其道。第三,歐體的局限性與展示性的衝突。作為楷書的歐體本身也有其局限性,那便是長於法度體勢內擫,而短於外拓的展示表現。展廳效應重在展示表現,展覽是表現主義的盛裝艷舞,相對多適合於行草書。眼下對歐體的追捧,多在基礎啟蒙教育層面,比如少年兒童的書法學習與展覽比賽中,歐體與顏體,幾乎是各佔半壁江山,這從一個側面印證了歐體的經典性,同時也反映了歐體楷書在展覽機制下的尷尬。歐陽詢法度意識與理性精神的當代價值作者:中國作協會員 孫宜才《光明日報》( 2016年05月21日07版)針對傳統斷裂、法度意識缺失以及當代書法創作中出現的審美滑坡,呼喚理性精神及法度意識的回歸,已經成為當務之急。歐陽詢法度意識和理性精神的當代價值至少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歐陽詢已經將謹嚴的法度推向極致,其筆形的精準、結字的精準、力道與速度的精準,對當代書法精準用筆意識的薄弱、不尊重漢字結構規律的新奇醜怪以及書寫中的草率而為,具有極強的現實指導意義。其二,歐陽詢書法藝術的精妙,得之于謹嚴的法度,而謹嚴的法度,又源自於他清澈、冷峻、靜穆的理性精神。「尚法」與「尚意」,並不是矛盾、對立的。拋卻法度,過分強調寫性情,其結果必定是離經叛道,失去書法藝術應有的美學價值。其三,歐陽詢一生吸收、融合、改造、創新的過程,足以說明,創新首先必須是對傳統的繼承,其次是對多種風格的吸納與融合。其四,歐陽詢強烈的法度意識與超然的理性精神,來自於或者說根植於對書法的敬畏、對書法藝術內在規律的敬畏,以及對書法藝術純粹性的不懈追求。欣賞歐陽詢書法,碑帖中的那種神駿、端雅、遒媚、深穆的氣質,無不洋溢著超然物外的純粹的氣息以及冷靜峻拔的理性精神。深化歐陽詢與當代書法研究作者:中國作家書畫研究院副院長兼秘書長 張瑞田《光明日報》( 2016年05月21日07版)把歐陽詢與當代書法聯繫起來,理性思辨,學術研討,從文化、文學、文人的多維角度予以觀照,還是首次。此前,我們僅僅把歐陽詢視為經典型的書法大師,對他的關心和尊重,體現在對他的楷書和行書作品的臨習。這是必要的,也是有局限的。歐陽詢的書法作品固然是不可忽視的藝術存在,然而,僅僅胎息書法的形質是不夠的。我們從歷史的深處和文化的高度,把過去與現實的有關歐陽詢的文化認識置於新的平台,挖掘思想內涵,探究傳統書法的複合型價值,分析傳統書法與文人的美學關係,對傳統書法的真實性,對文人介入書法的必要性,對當代書法文化缺失的警覺,對書法理論研究愈演愈烈的考據化傾向,能夠帶來啟示,同時提供新的視角,深化歐陽詢與當代書法的研究。
推薦閱讀:
※劉國光在11·23研討會上的重要發言
※紀念琬公誕辰1818周年暨《蔣氏通譜》第二卷編修研討會大會簡報
※中國刑法學研究會參與承辦《道路交通安全法修正案(草案)》專家研討會
※搶劫殺人案件定性研討會綜述
※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實施研討會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