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的謊言還要矇騙我們多久?(修改版)

來自:我喜悅

牛奶的謊言還要矇騙我們多久?

(原名《牛奶的謊言在中國還要維持多久》)

作者:民主還遠嗎

人民的健康高於任何利益。在健康問題上應給足人民的知情權。

一種新的科學真理被發現,如果傷及既得利益者,既得利益者就會製造更多的謊言淹沒真理,使科學家的真理與成果始終埋沒在實驗室和論文里。——作者

普通人的愚昧是因為相信流言,聰明人的明智是因為去探究事實的真相;愚者由於缺乏思維或不願動腦,對是非的判斷總是以多數人怎麼說為準,而智者對是非的判斷總是科學論證為答案。——作者

牛奶危害健康,是當代世界新營養學的共識。然而,儘管國際上關於牛奶的研究文獻多得汗牛充棟,中國民眾卻一無所知。牛奶的真實面目始終迷霧繚繞。應該說,信息技術已非常發達的今天,中國人得悉事實的真相是並不困難的,但真相一旦傷及利益集團,問題則絕非簡單。

在討論牛奶的危害之前,我先說三點。

(一)眾多國際知名科研機構和科學家得出牛奶危害健康的結論,源於他們長達十年以上的跟蹤調查和科學實驗,是他們長期辛勤工作來之不易的成果。儘管如此,科學家都聲稱牛奶有害健康,指的是有致病的風險,並不是說一喝牛奶就立即得病,正如吸煙一樣,吸煙可能得肺癌,但不是所有吸煙者都會得肺癌。儘管牛奶對健康的危害比煙更大。

(二)暴露牛奶有害健康,必然傷害整個奶業集團。他們會動用一些無良醫生、專家進行反宣傳,儘管他們沒有科學論據,但足以混淆視聽。1962年美國科學家蕾切爾·卡遜發表《寂靜的春天》,首次揭示農藥的危害,引起農藥化學家、生產商、農場主甚至農民的憤怒。他們對蕾切爾·卡遜群起而攻,並聲稱農藥對人體無害。不久,正直的科學家蕾切爾·卡遜在謊言和唾罵中孤獨的死去。十年後聯合國召開「人類環境大會」,蕾切爾·卡遜的真理得到肯定。可見真理如果遇到既得利益者的惡意誹謗,真理往陷於泥塘,真理往往被謊言的大海淹沒。

(三)閱讀本文後不必恐慌。喜歡喝奶的朋友儘管喝。我想任何個人、機構、政府都無權干涉他人喝奶。正如任何政府無權干涉煙民吸煙一樣。只有在公眾場所吐出的煙霧傷害他人的時候,政府才有權干涉吸煙者。而喝奶不存在傷害他人,喝奶絕對自由。有人問我不喝奶喝什麼,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愚蠢的問題,難道你不知道中國人千萬年從來不曾喝過奶?喝奶是近二十年來才出現的狀況。告訴你,從前醫學落後,許多女人生孩子的時候患產褥熱死亡,孩子生下之後沒見過媽媽和母乳,但是吃米漿和米糊糊長大了。這樣長大的孩子身體一樣很健康,沒有白血並糖尿並心臟並高血壓。你說牛奶里有蛋白質,好,我告訴你,最好的牛奶含蛋白質只有3%,而最差的大米含蛋白質足有5%,而燕麥含蛋白質15%,蕎麥含蛋白質17%,大米的蛋白質是優良的植物蛋白,好過任何動物蛋白。你說美國人都喝牛奶,但是你知道美國的牛奶價格多便宜嗎?你知道有許多美國人已經不喝奶了嗎?美國仍然有許多吸煙者,能成為中國人吸煙的理由嗎?

「一袋牛奶振興一個民族」是謊言

「一袋牛奶振興一個民族」的口號是北京安貞醫院心血管病科醫生洪昭光提出來的。當初洪昭光只是在小範圍內同病人談心血管病的起因,他告知病人高肉食和高脂肪是致病的主因。他的言談妙趣橫生,聽眾越來多,影響越來越大。後來人們要求他談更多的營養和健康。於是他開始越過自己的專業而大談營養,進而在全國颳起了洪昭光營養演講的旋風。

由一個沒有受過營養學教育,對營養學沒有作過研究的人來大談營養,難免不出問題。洪昭光說:「如果牛奶不喝,酸奶、豆漿不喝,那你很簡單,你就等死1。儘管世上沒有一例證據證明不喝牛奶會死,但洪昭光一直堅持說不喝牛奶就等死。

「一袋牛奶振興一個民族」是洪昭光演講中最響亮的口號。可是洪昭光對這句口號沒有提供過任何證據,連最起碼的對照組研究都沒有,比如在日本的同一個城市找1000個生活水平大致一樣的人,500個喝奶,500個不喝,觀察20年,然後看喝奶組身高是否高於不喝的。可是洪昭光缺乏學者最起碼的治學態度,憑空胡吹日本小學生喝奶之後強壯了,比中國人高了。

二戰後日本人身高大幅增高是事實,但並不是喝奶增高的。牛奶87%是水,100克牛奶僅能提供3克蛋白質、5克乳糖,4克脂肪的營養,如此之低的營養能保證孩子長高嗎?更何況科學研究已經證明,牛奶中的乳糖和蛋白質很難被人體消化,孩子又如何能從牛奶中得到足夠的營養呢?同時牛奶缺少維生素和鐵、鎂、鋅、硒、錳等重要營養,以牛奶為主食的人最容易貧血。怎麼能憑空胡說牛奶使人強壯呢?事實上日本有許多從來不喝牛奶的孩子,與喝奶者兩相比較身高並沒有區別,可見喝奶增高的謊言是經不起辯駁的。

日本人自己也不曾相信喝奶能夠強壯一個民族。日本科學家正在批判牛奶的危害。知名醫學教授新谷宏實在《不生病的生活》中說:「在日本,最近30年幾乎每五個人當中,就有一例是過敏性皮膚病或花粉過敏症的患者……,但我認為,首要原因就是20世紀60年代在全日本實行學校配餐給學生提供牛奶而造成的。」他還指出:「含有過氧化脂的牛奶,容易使腸道內環境惡化並孳生大量有害菌,打亂了腸道內細菌平衡,結果在腸道內產生大量的活性氧、硫化氫和氨水等有毒物質。雖然這些有毒物質是如何產生的以及會引發什麼樣的疾病,目前尚在研究當中,但是已經有大量的研究證明,牛奶不僅能夠引發各種過敏性癥狀,而且還是導致孩子們患白血病和糖尿病等嚴重疾病的原因之一。」

著名日本醫學家甲田光雄博士在他主編的《甲田斷食療法》中說:戰前日本人是不喝牛奶的,但比現代人骨骼強壯。他明確反對牛奶可以使孩子強壯的說法。

日本著名腦開發專家七田真教授研究認定:喝牛奶使孩子或是弱智,或是自閉,或是不會說話。

著名醫學家巴特曼在他的醫學名著《水這樣喝可以治卜中寫道:「對以外死亡的嬰兒解剖的結果顯示,那些喝牛奶的嬰兒出現明顯的的冠狀動脈局部堵塞,而那些母乳餵養的嬰兒則不存在這種情形。可是這一重要的事實並沒有為公眾所熟知。」在嬰兒期就能把人體的冠狀動脈局部堵塞,在所有的食物中可能只有牛奶才有這麼厲害。現在二十多歲的青年就患心臟病死了,不就是源於嬰兒期冠狀動脈局部堵塞嗎?

牛奶除了致孩子疾病和大腦愚笨以外,更有一個可怕的危害,就是導致孩子肥胖。現代醫學發現肥胖是一種慢性病變,發生這種病變的直接原因是飲食缺少營養。人們往往以為肥胖是由於營養過剩,事實卻恰恰相反,肥胖是由於營養不足。一個營養良好的人新陳代謝正常,體重調節機制富有活力,怎麼會發生肥胖病變呢!我們見到許多肥胖者吃得很少,即使每天喝水都胖得象豬一樣,但如果肥胖者改吃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這個肥胖者就會逐漸變得瘦而健康。只要把牛奶與母乳作一個比較就知道牛奶為什麼會導致孩子肥胖了。

母乳含維生素充足,維生素A、B、C、D、E均高於牛奶,牛奶中雖然也含有少量維生素,但由於已經過加工和消毒,製成奶粉,維生素已全部破壞,牛奶中所剩的維生素是一些人工添加的合成品,根本沒有天然營養素的作用。科學研究證明,任何人造營養素長期飲食的話,會致人癌症和毒害大腦。再看礦物質的情況,母乳含鈣豐富,鈣與磷的比例為2:1,很適合孩子的成長,而牛奶的鈣不足,磷卻太多,影響孩子生理代謝與發育;母乳中的鋅與小分子多肽結合易於吸收,而牛奶中的鋅和大分子的酪蛋白結合,很難吸收;母乳中的鐵孩子吸收良好,而牛奶中的鐵含量低且不利於吸收,易導致孩子貧血。

總之母乳營養豐富,能夠保證孩子代謝正常,健康靈活,身材得體,而牛奶由於缺乏營養,使孩子代謝不良,血管局部堵塞,脂肪積聚,肥胖愚笨。肥胖的結果使孩子易患白血並癌症、心臟並糖尿並高血壓,兒童期的肥胖將導致一個人的終生肥胖,幾乎無可醫治,這絕對不是小問題。

科學研究證實孩子在1到2歲時就應當斷奶,任何奶水都不適宜已經過了哺乳期的孩子的生長,牛奶、羊奶、駱駝奶不適宜,即使母乳也不適宜。讓已經過了哺乳期的孩子繼續喝奶,是最愚蠢的做法,在動物世界都不會出現這樣荒唐的事情。

綜上所述,足見牛奶不但不能強壯一個民族,反而會「放倒」一個民族。讓那些不懂營養學的專家、被企業收買的專家的謊言見鬼去吧。

牛奶致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大腸癌等系列癌症

近三十年來,營養學有突破性進展,關於牛奶的研究成果已很多很多,下面我信手拈幾則關於牛奶致癌的科研報告。

當代世界營養學頂尖科學家坎貝爾在《救命飲食》中說:「有12項病例對照研究,以及9項隊列研究當中的7項研究都證明:奶製品的攝入和前列腺癌的發病之間存在著正相關關係。這是目前發表的文獻中與前列腺癌發病率最一致的膳食預測因子。在這些研究中,那些攝入奶製品量最高的男性,他們總前列腺癌的發病危險是那些攝入奶製品量較低者的2倍,而他們當中惡性或致命性前列腺癌的發病危險是後者的4倍。」

2007年科技日報柏林12月12日電(記者倪永華):瑞典卡洛林斯卡研究所完成的一項研究表明,大量飲用牛奶會增加婦女卵巢癌的發病率。這是科學家對6萬多名每天飲用2杯以上牛奶的婦女調查後得出的結論。科學家對61084名年齡在38歲和76歲的婦女跟蹤了13年之久,在這段時間裡,有266名婦女被診斷出患上了卵巢癌,125名尚未確診。那些每天飲用4次以上奶製品的婦女,卵巢癌的發病率比每天喝2杯牛奶的婦女高出一倍。

2004年9月發表在《生物化學雜誌》的研究成果認為,igf-i在婦科癌症的生長和擴散過程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哈佛大學醫學院、牛津大學和台灣醫科大學的科學家聯合研究發現,igf-i加速和加強了氯化鉀離子在細胞壁之間的交換,導致人類卵巢癌細胞的繁殖和宮頸癌細胞的加速生長。

2004年10月《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一篇牛奶致女性乳腺癌的研究報告。丹麥的研究人員對117000名婦女調查發現,牛奶對乳腺癌的促發有很大影響。研究人員認為,近50年來全世界乳腺癌發病率的大幅提高與人們飲食結構中牛奶及奶製品消費增加密切相關。研究人員認為,大量飲用牛奶會增加人體中類胰島素一號增長因子(IGF-I)的水平,已經有多項研究表明,幾乎每一種癌症都與IGF-I有關聯,IGF-I是一種促使癌細胞生長和繁殖的關鍵性因素。

2005年09月15日北京青年發表王國忠的文章《男性常喝牛奶的害處》,文章指出:「美國波士頓一研究小組對20885例美國男性醫師進行了長達11年的隨訪調查,食用的奶製品主要包括脫脂奶、全脂奶和乳酪等,其中有1012例男性發生前列腺癌。統計學分析後發現,與每天從奶製品中攝入150毫克鈣的男性相比,每天攝入600毫克鈣的男性血漿中1,25-二羥維生素d3(有抗前列腺癌作用)濃度顯著降低,發生前列腺癌的危險上升32%。每天進食奶製品2.5份以上(每份相當於240ml牛奶)的男性與進食奶製品0.5份以下的相比,發生前列腺癌的危險上升34%。」

王國忠在文章中引用研究文獻說:「美國費城的研究人員通過近10年的流行病學調查也證實,多食奶製品會增加男性發生前列腺癌的危險。國內也有研究發現牛奶攝入量與前列腺癌發病率顯著相關,其原因可能是某些品牌的牛奶中雌激素含量較高。」

2008年4月24日《健康時報》報道據新華社消息:日本厚生勞動省近日發布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與幾乎不食用乳製品的男性相比,經常食用牛奶、酸奶等乳製品的男性患前列腺癌風險會高出60%左右。研究結果表明,飲用牛奶最多的調查對象患前列腺癌的風險是幾乎不飲用牛奶的調查對象的1.53倍,而且飲用量越多,患癌風險越高;食用酸奶最多的調查對象患前列腺癌風險是幾乎不食用酸奶的調查對象的1.52倍。

好了,用不著過多羅列了。在此,我很樂意講一個牛奶致癌的故事與讀者分享。英國著名科學家簡·普蘭特五十歲的時候患乳腺癌,雖然經過無數次治療,十年間癌症總是不斷回來與她作伴。當第五次複發的時候,一個半個雞蛋大小的硬塊長在她的脖子上,醫生說她只有幾個月的生命了。絕望而又堅強的普蘭特教授不再相信醫生。她靠自己拯救自己,她閱讀最新的醫學論文,得知素食可以抗癌。她回想起三十年前到過中國,那時中國農村婦女不喝牛奶,幾乎沒有人患乳腺癌,從而得到啟發,戒掉每天必吃的兩盒酸奶,出乎她的意料之外,脖子上的腫瘤在六個星期之後奇蹟般地消失了。普蘭特教授是英國地質局的首席科學家,同事們目睹了她反覆患病到痊癒的曲折過程。當同事們的親朋好友患了癌症的時候,都紛紛來向她求援。普蘭特教授通過改變患者的飲食和生活方式,使六十多位癌症患者得到了痊癒。為什麼素食和戒掉牛奶就能夠治癒癌症?普蘭特教授下功夫進行研究,她得出結論牛奶中的IGF-1類胰島素一號增長因子導致女性易患乳腺癌,男性易患前列腺癌。IGF-1是牛奶中本身含有的致癌激素,但是在以前自然產出的牛奶中含量較低。自從人們用激素催發母牛大量產奶,牛奶中的IGF1含量就增加了數十倍,牛奶致癌當然就很厲害了。

善良的普蘭特教授為了幫助更多的人遠離牛奶的危害,放下自己的研究課題,特意寫了兩本書《健康掌握在你自己手中》、《牛奶與乳腺癌教程》,還創辦了宣傳網站,網址是:www.janeplant.com,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上網瀏覽,不懂英文的朋友可以藉助百度的翻譯。

美國著名醫學教授新谷宏實(美籍日本人)經過四十多年的行醫實踐,以醫療實證為依據,證明牛奶有導致婦女乳腺癌的風險。他發現每一例乳腺癌患者都是愛喝牛奶的女人。新谷宏實教授在當代醫學史上有突出貢獻,他創造了醫治無數癌症,而沒有一例複發的醫療奇蹟。他有什麼法寶能夠使每一個接受治療的患者不再複發呢?他在《不生病的生活》中告訴人們,他的法寶就是在患者作了腫瘤切除術之後,至少五年禁食牛奶和肉魚蛋。

新谷宏實教授還有一個重大貢獻——發明腸鏡、胃鏡。今天全世界每一家醫院都在利用他的偉大發明診斷疾玻新谷宏實教授利用腸胃鏡觀察了三十萬例受檢者的腸胃,發現凡是愛喝牛奶和愛吃肉食的人,腸子變硬,變短,變狹窄,出現緊箍的褶圈,褶痕,和藏糞的息室。新谷宏實教授說這些變化就是腸癌和乳腺癌患者的前因後果。

牛奶為何會導致多種癌變?美國康奈爾大學終身教授坎貝爾是癌病學的研究權威,特別在致癌學研究領域有非常突出的貢獻,曾被美國癌症研究所授予「終生研究成就獎」。他的研究給我們找到了答案。他證實牛奶中的蛋白質是一種非常強的促癌劑,其致癌能力超過化學物質。他說:「在控制癌症發病方面,營養比化學致癌物甚至比極強的致癌物的影響更大。…….哪些蛋白質有比較強的促癌效果呢?一個是酪蛋白,這種蛋白質占牛奶蛋白組成的87%。這種蛋白質促進各階段的癌症。」

「高酪蛋白(牛奶中的主要蛋白質)膳食使更多的致癌物進入細胞,使更多危險的致癌物衍生物結合在DNA上,引起更多的突變反應,使得細胞突變為原癌細胞的可能性增大,這些細胞一旦激活,就會形成更多的腫瘤。」

牛奶致少年兒童I型糖尿病

牛奶不但能使成年人患II型糖尿病,還能使孩子患I型糖尿玻限於篇幅本來不想談這個問題,但喝牛奶的孩子太多,一個孩子一旦變成I型糖尿病人,在他以後的生命中,不得不依賴外源的胰島素注射,太可怕了。因此不能不談。牛奶是如何使兒童患I型糖尿病的?坎貝爾在《中國健康調查報告》中作過論述,我把論述摘錄如下:

「在I型糖尿病中,免疫系統攻擊產生胰島素的胰腺細胞。這種破壞性的、無法治癒的疾病主要發生在兒童之中。它給年輕的父母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和艱難的經歷。但大多數人並不知道,這種疾病和我們的膳食有關係,特別是我們每天攝入的奶製品。牛奶中的蛋白質誘導I型糖尿病的發生,很早就見著於文獻。其過程很可能是這樣的:

嬰兒接受母乳餵養的時間不長就開始喂以牛奶蛋白質,很有可能是嬰兒配方奶中的牛奶蛋白質。

牛奶進入小腸後,被分解成氨基酸碎片。

對於某些嬰兒來講,牛奶不能完全被消化,於是這種原初蛋白質的氨基酸小鏈或片斷就存留在小腸當中。

這種沒有完全被消化的蛋白質片段被吸收進了血液。

免疫系統識別了這些片段,將它們作為外來的入侵者,並開始破壞它們。

不幸的是,這些蛋白質片段和產生胰島素的胰腺細胞完全相同。

免疫系統喪失了識別牛奶蛋白質片段和胰腺細胞的能力,並開始攻擊兩者,導致兒童的胰島素生成功能的破壞。

在12個國家的14歲以下兒童中,牛奶攝入量與I型糖尿病發病關係的調查發現,兩者之間存在非常好的線性關係。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牛奶攝入量越多,I型糖尿病患病率越高,在芬蘭,I型糖尿病的發病率是日本的36倍。同時,牛奶的平均攝入量芬蘭也是最高的,但在日本這一數值是非常低的。

針對牛奶危害兒童健康問題,1994年美國兒科協會強烈建議:如果家族成員糖尿病比較常見的話,那麼這個家庭中出生的嬰兒最好兩年內不要服用任何牛奶。」

在此我要特彆強調指出,牛奶除了導致癌症和糖尿病外,還會導致其他一系列慢性疾玻坎貝爾說:「科學證據確鑿無疑,研究結論令人震驚:動物蛋白,尤其是占牛奶蛋白87%的酪蛋白,能顯著增加癌症、心臟並糖尿並多發性硬化並腎結石、骨質疏鬆症、高血壓,自內障和老年痴呆症等的患病幾率。」

牛奶危害健康是許多人難以接受的事實。對於牧民和奶製品企業的員工來說,牛奶是他們的飯碗;對於奶品製造商和奶品銷售商來說,牛奶是他們的搖錢樹。他們又怎麼能面對這樣的現實呢。

我也不希望這是事實。可是令人沮喪得很,迄今為止,世界上沒有一例科研成果能夠證明牛奶沒有危害。談到牛奶的無情現實,世界頂級科學家坎貝爾說:「我本人是在奶牛場長大的,是喝牛奶、吃牛肉長大的,我很不願意看到這樣一個事實:否定牛奶牛肉。但是我必須要告訴大家,這是事實。」

牛奶越喝越缺鈣

這個問題可以講兩點。

(一)牛奶含鈣並不高。100克牛奶之中含鈣110豪克,而100克海帶鈣含高達1177毫克,比牛奶高出11倍。芝麻的含鈣量比牛奶高過9倍,蕨菜的鈣含量比牛奶高8倍,豆腐、大頭菜、小白菜、油萊、莧菜的含鈣量比牛奶高1.5至3倍。在蔬菜中,紅蘿蔔的含鈣量算是比較低的了,但100紅蘿蔔也有33毫克鈣,比牛奶的鈣少不了多少。隨便挑一種綠葉蔬菜,鈣含量都不會低於牛奶。只要吃蔬菜就不會缺鈣。

如果小孩面前有西瓜和芝麻,小孩肯定挑西瓜,因為西瓜比芝麻大。人們挑選食物補鈣,假如面前有海帶、豆腐、牛奶,人們很可能徑直選牛奶,海帶、豆腐含鈣比牛奶豐富多了去了,吸收也比牛奶好,並且價廉物美,可是人們不知道選擇豆腐、海帶。是人們智商不如孩子嗎?不是,是人們誤信一句每天都在重複的謊言「牛奶補鈣」。而這一謊言的來源就是奶品企業千萬元的廣告投資。左右這個社會的力量不是科學家的實驗與真理,而是企業的廣告。

(二)喝牛奶反而會缺鈣。人均喝牛奶最多的四個國家——美國、芬蘭、丹麥、瑞典,缺鈣最嚴重。在這些國家發生骨折的人比比皆是。美國婦女平均三人之中就有一人患骨質疏鬆症。不喝牛奶的民族反而不缺鈣。西方科學家在非洲調查,發現非洲斑圖婦女從來不喝牛奶,鈣質的獲取完全來自蔬菜。斑圖婦女一生當中平均生育10個子女,每個孩子都哺乳一年以上,母親們的乳汁每天消耗大量的鈣,但斑圖婦女幾乎並沒有缺鈣者。三十年前中國人很少喝牛奶,特別是農村人口從來不喝牛奶,而缺鈣的情況聞所未聞。八十歲的老農民能挑很重的擔子,腰膀硬朗,骨硬牙堅。

從上述事實可知,正常飲食五穀蔬菜的人根本不會缺鈣,但是,一旦喝牛奶或吃肉食,就可能出現缺鈣。因為喝牛奶或吃肉食,人的體液、血液變酸,呈鹼性的鈣元素便從骨頭裡溶出來,以中和酸性,然後鈣變成廢物從尿道排出。鈣這樣流失了。牛奶喝得越多,酸性體質越嚴重,鈣流失就越厲害。因此越喝牛奶越缺鈣。

·1公斤牛肉 = 36.4公斤二氧化碳。選擇素食低碳生活方式,為減緩全球變暖盡一份力量!

推薦閱讀:

淺談牛奶,對於咖啡來講的重要性
部分脫脂牛奶(Semi skimmed milk) 和 低脂牛奶(low fat milk )有什麼區別?
徒有一顆愛喝牛奶的心,還得配上一雙會挑牛奶的手
揭秘:天天喝牛奶,竟然不知道這3件事?
牛奶·李子·蘿蔔絲·甜西梅

TAG:牛奶 | 謊言 | 修改 | 改版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