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與刀 :一部解讀日本人國民性的好書

【菊花與刀 :一部解讀日本人國民性的好書】(讀書)

《菊花與刀》是美國女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應美國戰時委員會之邀,而撰寫的研究日本民族文化精神的文化人類學名著。1944年,二戰即將結束。對日本戰後的政策問題被提上議事日程。為了這個目的,L S 本尼迪克特被美國政府派往日本研究其文化精神。以便作出正確的對日決策。 本書出版後在日本和世界引起廣泛關注,被視為研究日本最有見地的作品,被公認為了解日本的必讀書。. 書名「菊花與刀」,用日本最具象徵意義的兩種事物,來揭示日本文化和日本人性格的雙重性,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動人的藝術性。在書中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徵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歷史發展和現實表現.一.菊花與刀是日本最具有象徵意義的兩種事物。菊花是日本皇室家徽,代表的是美,日本是一個愛美的民族。刀是武士道精神的象徵,代表的是勇氣、忠義和名譽。二者象徵著日本人的矛盾性格:既尚武又愛美,既蠻橫又文雅,既好鬥又和善。那為什麼日本要極力否認對中國發動的侵略戰爭,反而說是去解救那些被西方帝國主義奴役的人民而發動的「大東亞聖戰」,他們是被西方帝國主義國家奴役的人民的救星,是去幫助而不是侵略的呢?要理解日本人為什麼會這麼說,就必須了解在日本人的人生觀中包含「忠」「孝」「義理」「仁」與「人情」的準則,人的全部的義務被明確的劃分為幾個部分。用他們的話來說就是人生是由「忠的圈子」「孝的圈子」「義理的圈子」「仁的圈子」已經其他許多圈子組成。而日本人認為的「忠」既對天皇,法律、日本國的責任。「忠」既是日本人應該盡的最高義理。那麼如何理解「忠」和「義理」的關係呢?《四十七浪人的故事》講述的就是「義理」與「忠」,「義理」與正義之間的衝突。在日本每一個小孩子不僅知道這個故事的重要情節,而且還知道次要情節。至今47位浪人的墓地是世代日本人令人嚮往的朝聖地,成千上萬的人前去祭奠。 故事講述的是在1705年,淺野侯被德川幕府委任為掌管全國大名定期向將軍問候的大名之一,這兩位司儀都是鄉下出身的大名,因此他們必須請在宮廷中身份很高的大名吉良侯在必要的禮節方面給予指導。而淺野侯沒有向高貴的指導人吉良侯奉獻豐厚的禮品。而另一位求教於吉良侯的大名則向他送了大量的貴重物品。因此吉良侯故意讓淺野侯在出席重大儀式時穿錯服裝。淺野侯得知自己受到侮辱後,便拔劍刺傷了吉良的前額。 報復吉良的侮辱是淺野作為一個體面人的德行,也是對自己名譽的「義理」。但是在將軍的宮殿中拔劍卻又是違反「忠」的舉止,因此他必須剖腹自殺。他回到自己的宮殿,穿戴整齊,召集他的家臣。訣別後,淺野侯用自己的手結束了生命。然而沒有一個親屬願意繼承這位違反「忠」的準則的人的位置。於是他的封地被沒收,家臣們成了沒有主人的浪人。 淺野的家臣里最聰明最忠誠的大石沒有像其主君一樣為了「義理」而自殺。他認為剖腹不足以表現他們的義理,他們的主人是因為被衛兵拉開而未能完成「義理」的。他們必須完成主君這種報復。他們必須殺死吉良侯,但是這又違反了對將軍的「忠」。因為吉良與將軍的關係非常親近,他們不可能得到政府的支持。大石將曾是淺野家臣的浪人們召集起來,並在他們中間選出在「義理」方面堅定不移,可與他一起參與復仇計劃的47個浪人。為了迷惑吉良,他們假裝成忘卻名譽的樣子,經常出入低等妓院,並且為了一個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與人爭吵,過著放浪的生活。所有的人都認為他們會試圖復仇,但是這47個人卻完全否認有這種意圖。他們的家人對他們可恥的樣子感到義憤,把他們趕出家門。並且, 他們的妻子都與他們離了婚。連朋友也都恥笑他們。 其中一位浪人為了籌措復仇的資金,把他的妻子賣入妓院。這個女人的兄弟也是個浪人,可發現復仇的事已經被妹妹發現之後,就殺死了她。另一位浪人殺死了他的岳父。還有一位浪人把自己的妹妹獻給了吉良,使浪人能夠獲得宮內的消息。結果復仇完成後,這個女人不得不自殺,因為她必須以死來洗刷她曾經侍侯過吉良的污點。 12月14日的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吉良舉行了一個盛大的酒宴,警衛們都喝醉了。47個浪人襲擊了吉良堅固的府邸,砍倒了衛士。將吉良刺傷。他們要求吉良剖腹,吉良拒絕了這個要求。於是浪人們就用主人淺野的刀砍下了吉良的頭顱。並把吉良的頭顱帶往淺野的墓地。 整個東京知道這他們的壯舉後掀起一片狂熱。曾經懷疑浪人的家屬和朋友都來歡迎他們,向他們表示敬意。一路上的大名諸侯都盛情款待他們。他們將主君仇人的頭顱和刀供奉在主君的墓地前。 他們雖然完成了對主君的「義理」,但是他們還得盡對將軍的「忠」。只有他們死才能使這兩者一致。他們違反了不準不經宣布既進行報復的國法,但他們並沒有背叛「忠」。他們雖然完成了對主人的「義理」,但是沒有做到對將軍的「忠」。於是這47個浪人都剖腹自殺,以償還了對「義理」和「忠」兩者的最後欠債。 從這個故事中很容易出「忠」既是日本人的最高「義理」,只要完成了人生的最高「義理」既「忠」,那麼不論做任何事情都僅僅是「忠」的表現。日本人把他們在中國犯下的侵略行經歸源於天皇,他們不過是「奉行聖志」「安慰聖上的憂慮」「奉天皇之命去捐軀」而已。「天皇領導國民進行戰爭,服從是我的義務」。也就是他們所做的一切只不過是對天皇盡「忠」而已。這就是為什麼日本人至今仍然不肯承認曾經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進行侵略的根本原因。 那天皇在日本人的心目中又有什麼樣的地位呢,要解釋清楚這個問題就必須了解日本過去的一些歷史和日本人對「恩」和「孝」的準則.二.天皇在日本700年的封建時代里,只是一個徒有虛名的元首而已。每個武士直接效忠於他們的領主-----大名,大名則效忠於將軍(既征夷大將軍)。天皇幾乎被幽禁在宮中,宮廷里的儀式和活動都要受到將軍的限制。將軍是日本幕府時代的真正統治者。但是天皇是日本國教「神道教」的核心,也既是日本民間傳說中天照大神的後裔。因此天皇是神,是不可侵犯的。在中國的歷史上一共有36個朝代,而在日本的歷史上王位始終在唯一的皇室中相傳,朝代從未中斷過,是「萬世」一系的。 在德川幕府400年的統治過後,明治天皇廢除了將軍與天皇的雙重統治。天皇從新掌握了政權。天皇被置於等級制度的頂端。對日本人來說,天皇與日本是不可分離的,「沒有天皇的日本不能稱其為日本」「沒有天皇的日本是不可想像的」。當天皇外出巡視時,街道兩旁一樓以上的窗戶都必須關閉,以免有人俯視天皇!由此可以看出天皇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日本人覺得當自己出生於這個國家,得以如此生活,得到大大小小的關懷的時候,這一切都是出於某個人的恩賜。日本人對其生活方式所抱的各種偏愛都是深受「皇恩」。日本人把對「恩」的報答分成各種不同的範疇。報答「恩」在量和時間的持續上都是無限的。所以日本人長說「無法報答恩的千萬分之一」。對父母之「恩」的報答確切的應該叫做「孝」。對天皇之「恩」的報答為「忠」。這兩種「義務」都是必須履行的。 「恩」和「忠」之間是可 以互相轉換的,而「忠」則是對「恩」的具體報恩的方式。在二戰時,日軍指揮官利用日本 人對天皇全體一致的崇拜心理,以天皇名義分發給士兵的每一支香煙都要強調每個士兵是受到了「皇恩」。出發前分給士兵的每一口酒都是更大的「皇恩」。每一個駕駛神風自殺性飛機的飛行員都是去報答他所受的皇恩。這也就是為什麼日本軍人在二戰中被俘者同陣亡者的比例是1:120,而且被俘獲者中大部分是已經受傷或者失去知覺的。他們認為他們只有戰死到最後一人,奉獻出他們的生命才足以「寬慰陛下」。 所以可以說明,日本人把「恩」和「孝」兩個準則分開獨立來理解和領悟。雖然是表面來看是分開而論的,但實際上它們之間是存在必要聯繫的。 書中還提到了有關日本人的「人情」「德之兩難處境」「修養」等很有見解的章節,在這就不一一的詳細介紹了,最後我就本書的整體談點感想。第一,必須指出,作者的分析沒有考慮問題的歷史一面,這與下面將要提到的作者把分析的重點放在搞清平均的日本人的行動與思考方法的模式上是有關的。第二,「日本人」是被作為同質的人的總體出現於作者面前的。抱著這兩點來看此書的話,就可以更深刻的理解本書中所要向我們闡述日本人的鮮明觀點和具體的思想體系是怎樣形成的。這點至關重要,中日相鄰,日本文化又有許多元素來自中國。兩國關係曾一度緊張,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演變為兩個民族之間的直接對抗。日本軍國主義從此 欠下了我中華民族的累累血債。目下,在對待釣魚島這個彈丸之地的問題上,日本極右分子又故伎重演,作為我中華民族的領土領海,哪怕是寸土也要力爭,這就要充分了解日本人的國民性。這樣才能讓我們能從本書中深刻的理解日本這個民族的習性和思考方式,更好的解析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和日本人性格。在軍事、外交等諸多方面始終能佔據主動地位。
推薦閱讀:

劉之雄:我國民族自治地方變通施行刑法之機制研究
一本書拉高整個國民閱讀率
國民素質與民主實踐
日本駐華大使:日本國民感情出了問題 日本是怪異國家

TAG:日本 | 日本人 | 好書 | 國民 | 國民性 | 解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