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雅圖幼兒園裡的新鮮事
我的3歲外孫女丫丫在西雅圖進幼兒園已經一年多了。最近,又從小班升到了中班。在這一年多里,看著丫丫在美國的幼兒園裡成長,還真碰上幾件新鮮事。
姥姥接不出外孫女
我和老伴到西雅圖探親不久,女兒帶我們到幼兒園去接了一趟丫丫。
丫丫所在的幼兒園離家不遠,就在女兒家附近的一家超市的對面。我曾聽女兒說過,丫丫不到一周歲的時候,女兒就考察完了她家附近的六、七所幼兒園,最後選中的這家不但離家近也是居民口碑最好的。不過,要想進這家幼兒園最少要排一年的隊,好在都是在網上排隊,也不用走後門。於是,丫丫一周歲時,我女兒就給她在網上掛了號,到兩周歲的時候還真就如願以償了。這所幼兒園是一排半圓形的的小木屋。這排小木屋的後面是一個大棚子,大棚子與小木屋緊密相連,足有四個教室那樣大,裡面擺滿了各式各樣的玩具,可以稱為娛樂棚。這是由於西雅圖一年四季多雨或雪,為了方便孩子們在「准室外」活動而搭建的,西雅圖的許多中小學也有這樣的大棚子,這也可以說是西雅圖特色吧。棚子外是一大片用細木屑鋪就的廣場,廣場上有孩子喜歡玩的滑梯、鞦韆等設施,不用介紹這裡就是天氣好時孩子們的室外娛樂場地里了。這個場地的周邊都用高高的木柵欄圍著,據說這是為了防止黑熊或壞人闖進來。看完這所幼兒園,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要算是門前的「母與子」雕塑,其原因在於這座雕塑上的「母與子」穿的是真衣服。女兒告訴我,「母與子」的衣服是隨著天氣變化經常換的,讓人總有新鮮感。而我卻從中看出了這所幼兒園管理的嚴格和細心,這個印象很快就得到了證實。
女兒帶我們參觀丫丫所在幼兒園後的一天下午,我和老伴去了一趟超市。逛完超市後,也快到接丫丫的時間了。那天又是個大晴天,我和老伴一商量就想順便把丫丫接回家。
我和老伴來到幼兒園時,丫丫正和小夥伴們在小木屋後面的娛樂場上玩耍。我們站在木柵欄外看了好一會兒,才向跑到我們不遠處的丫丫招手呼叫,丫丫聽到我們的喊聲,歡天喜地地跑了過來,沒想到她的老師也緊隨其後走來了。我老伴用不太流利的英語說明了來意,丫丫也向老師證實了我們的確是她的姥姥姥爺。儘管丫丫的老師已經聽得明明白白,可是她還是不同意我們帶走丫丫。我老伴再三向她求情,丫丫的老師就是笑著不答應。一直等到我女兒開車趕來了,這位老師才笑著把丫丫交給了我的女兒。
在接丫丫回家的路上,女兒告訴我們,丫丫入園時曾填過一張表。這張表格的內容真可謂包羅萬象,除了寶寶家長的基本信息外,還包括寶寶對食物的喜好,是否有過敏源,喜愛的活動,是否希望幼兒園著重關注寶寶哪方面的行為等等內容,寶寶的疫苗注射情況和兒科醫生的資料也是必填的內容。此外,除了孩子的父母外,還要填寫本州及本州外的其他聯繫人各一名。這兩名聯繫人是家長授權可以接走寶寶的,之所以必須填寫這樣兩名聯繫人,大概是為了預防特殊情況吧。當然,按照幼兒園的規定,除了寶寶的爸爸媽媽和上述兩名聯繫人外,其他人是不能帶寶寶離開幼兒園的。因此,即使是姥姥也就接不走外孫女了。
震動世界的美國康涅狄格州槍擊案發生後,丫丫所在的幼兒園管理更嚴了,大門上安裝了「指紋鎖」,孩子所在的幼兒班還加裝了「密碼鎖」。這樣,除了備案指紋的、自己設定密碼的孩子的爸爸媽媽,別人連門也很難進去了。即使是在孩子的娛樂場邊的柵欄外多停留一會兒,也會有保安人員上來盤問。如果想冒名頂替來接孩子,那是一點兒門也沒了!
娃娃都能上光榮榜
至今我還記得,女兒小時候上幼兒園每周都要評一次「小紅花」,也就是評一次各方面表現優秀的好孩子。被評上的就可以上光榮榜,在寫有這個孩子名字的下面畫上一朵小紅花。這樣一來,每當周末接孩子的時候,被評上的自然喜笑顏開,沒評上的就會垂頭喪氣,甚至接連幾天孩子的臉上都難以「放晴」。如今輪到我的外孫女上幼兒園了,她再也不會為評不上小紅花氣惱了,因為這個幼兒園的孩子們人人都能登上光榮榜。
這家幼兒園有一項雷打不動的制度:老師親筆書寫娃娃幼兒園日誌。每天家長去接孩子的時候,幼兒園的老師都會把一篇描述孩子在幼兒園表現的日誌交給家長。那上面具體描述了孩子在幼兒園吃了什麼飯,吃了有多少,午睡了多長時間,睡的怎麼樣,換了幾次尿不濕,或者上了幾次衛生間,參加了那些活動,表現出那些優點等等。最值得稱道的是,哪怕孩子有一點兒細微的進步,老師在日誌里都要寫明。比如,娃娃會配合老師換尿不濕了,會自己洗手了,又學會一個新單詞了等,老師在日誌里都會寫的清清楚楚。這種日誌看似簡單,卻體現了老師對孩子的細心照顧和熱情鼓勵,工作稍微粗心一點就不會寫的這麼細的。同時,孩子也能天天受表揚,就像天天能登光榮榜,哪能不天天快樂成長呢!
如果說給孩子寫日誌還不算登光榮榜的話,那麼把孩子照片貼在幼兒班的牆上應當算是名符其實的光榮榜了。這個幼兒園還有一項制度,每月更換一次照片牆。所謂照片牆,就是在孩子所在的幼兒班裡選擇一面牆,在那上面貼上老師給孩子們照的在幼兒園的生活照。這就同我們那些被評上先進的人,把照片登上光榮榜差不多。不同的是,幼兒園的孩子們都會登上這樣的「光榮榜」,照片也不是「標準照」,而是孩子某件事做得好的生活照。比如我家丫丫第一次上榜的照片是正在吃飯的照片,其原因是我家丫丫「能吃,一個人能吃兩份飯」。據老師說,丫丫是他們班裡唯一能吃兩份飯的,而且吃得還特別乾淨。為此,廚師阿姨最喜歡她,也得到班裡小朋友的一致認可,哈哈,看來我教小丫丫的歌謠還真起了作用,那就是「吃的多多的,長得高高的;吃得光光的,長得快快的!」不要小瞧孩子吃飯這件小事,這可是許多家長最犯愁的。後來我家丫丫又登過自己洗手洗臉,自己穿衣脫衣,自己畫畫(塗鴉),唱歌跳舞等等照片。總之,每個月的照片牆上都有丫丫的照片,其他孩子也不例外,而且都是孩子們在班上表現最突出的某個側面。這樣一來,每個孩子都受到了鼓勵。又從別人的照片上看到了應當學習的具體表現。這種做法真值得提倡!
還有值得一提的是,每半年幼兒園的老師還會交給家長一張光碟。光碟上己錄的是孩子參加幼兒園各種節慶活動的錄像。其中,還會有孩子在半年前在幼兒園一天活動的舉止節錄,和半年後在幼兒園一天活動的舉止節錄,通過這樣的鮮明對比,家長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孩子的成長。
我覺得西雅圖的這家幼兒園看護孩子是很用心的,從文字、圖片到錄像不但完整地記錄了孩子們的成長步伐,形成了孩子成長的完整檔案,而且始終堅持了正面鼓勵為主的育兒理念,對孩子的成長是大有益處的。
幼兒園也過情人節
今年的情人節的前一天是農曆初四。那天下午,女兒開車帶我一起去幼兒園去接丫丫,打算回來的路上順便去趟超市買些肉餡,為初五包餃子做準備。
幼兒園的老師送出丫丫時,提醒我女兒明天是情人節,送丫丫來時別忘了帶節日賀卡。我在一旁聽到後感到莫名其妙,這老美過情人節怎麼還從娃娃抓起?女兒帶丫丫上車後告訴我,美國人過情人節的概念和我們不一樣,他們是從幼兒園到中小學都要組織過情人節的。今天還多虧老師提醒,要不還真把這事給忘了,一會到超市正好可以給孩子們選些情人節禮物。我聽了女兒的介紹後更加提心弔膽,馬上想到前些日子在美國的媒體上看到的兩則新聞,一是有家美國幼兒園給100名娃娃舉辦「集體婚禮」,雖然只是一場遊戲,也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各界人士對此紛紛發表議論,多數人認為這種「玩法」有害無益;二是前不久美國加州一所教會興辦的幼兒園,有一名5歲女童與其他4名幼童發生了不當性行為事件,至使這所幼兒園被迫關門,但仍引起許多家長對幼兒園的不當管理感到擔心。不知道丫丫所在的幼兒園在情人節會搞些什麼「妖蛾子」,因此我不無擔心的勸女兒,如果是自願參加,咱們最好別去了。女兒卻滿不在乎地說,當然是自願參加,不過咱們不要擔心,這是幼兒園組織的集體活動,還是挺有意思的。這次雖然不像萬聖節那樣邀請家長參加,但是家長要是有時間也是歡迎參加的。女兒說我要是不放心,明天也可以參加丫丫幼兒園的情人節活動。聽女兒這麼一說,我的心才稍微放鬆了一下。
來到超市後,一下子感受到了情人節將要來臨的氣氛,一束束鮮花、一對對兒毛絨玩具、一盒盒心形的巧克力和一排排裝滿情人節賀卡的貨櫃,都擺在了最醒目的地方。女兒買了兩盒心形巧克力,說是送給丫丫所在幼兒園的兩位老師的。在情人節賀卡的貨櫃前,女兒站了好一會兒,不過沒有買賀卡,卻買了一些製作賀卡的用品。她還告訴我,這些情人節賀卡不但有情人之間或夫妻之間相送的,也有朋友之間相送的,還有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送給孫子孫女的。我上前認真細緻地看了又看,還真是那麼會事兒。看來這老美過情人節的概念還很寬泛。之後,我們又買了包餃子的肉餡和給丫丫的一些「好吃的」「好玩的」等物品,就去刷卡結賬了。
結帳的時候,排在我們後面的是一對兒60多歲的美國白人老夫妻。白人老爺子看到我家丫丫顯然很喜歡,不知從那裡拿出一個紅絨球套在鼻子上,不住地向丫丫做怪樣,逗得丫丫和我們全樂了。我看了一眼他買的東西,除了一束花,其餘的都是兒童食品或玩具。白人老爺子發現我在看他買的東西。就笑著對我說:「這束花是送給我這個老情人的!」他指的是自己的太太。「這些好吃的好玩的都是送給我的小情人,也就是我的小孫女的節日禮品,明天我還得祝他們節日快樂!」看來女兒說的真對,美國人過情人節和我們理解的真不一樣。
當天晚上,女兒帶著丫丫做情人節賀卡,忙了大半夜。丫丫在幼兒園是兩至3歲班的,她們班一共有14個小朋友,每個人都要做一個,還要寫上不同的賀詞,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好在小丫丫也樂此不疲,很有耐心地給她媽媽打下手,當然也在學著做,也許明年情人節就不用媽媽幫做了。
第二天上午,女兒經過幼兒園老師的批准後,帶我們老兩口一起參加了丫丫幼兒園裡的情人節活動。這個活動既簡單又有趣兒。活動開始的時候,14個小朋友分坐在一張長桌子兩邊,兩位老師做在兩頭。其中的班主任老師告訴孩子們,今天是情人節,是表達友誼、讚美朋友的節日。於是,另一位老師或者叫「班主任助理」,就把已經分裝好的情人節賀卡發給大家。然後班主任老師說:節日賀卡是自己做的請站起來!兩位個子稍高一些的女孩兒站了起來,她們一個叫凱瑟琳,一個叫伊莎貝拉。老師表揚了他們一番,又說到,和爸爸媽媽一起做的請站起來,話音剛落就站起來10個孩子,當然也包括我家的丫丫,老師又鼓勵了一番,同時希望孩子們明年爭取像凱瑟琳和伊莎貝拉那樣自己動手做。最後又問道,沒有和爸爸媽媽一起做的也請站起來,兩位胖乎乎的小男孩也乖乖地站了起來,老師問明了原因,原來他們都是貪看動畫片,當然爸爸媽媽也嫌他們礙手礙腳,也就沒帶他們一起做。老師對他倆不但提出了希望,還對他倆的誠實態度大大表揚了一番,表揚的話比對凱瑟琳和伊莎貝拉說的還要多。過去就聽說美國人重視誠信建設,看來一點兒不假,他們還真是從娃娃抓起。之後,那位「班主任助理」又給每位小朋友發了一張大賀卡,班主任老師告訴孩子們,那是兩位老師送給他們和家人的節日賀卡。互相送完賀卡後,老師又提議孩子們互相讚美對方,想到什麼就說什麼,但必須是讚美對方的話。這個環節還是很有意思的,這些剛會說話的孩子們說的還很來勁兒,你一句我一句地說個不停。比如某某愛睡覺、長的美、畫的好等等,想到什麼說什麼,也有把缺點當成優點說的,比如說某某愛罵人、愛打架等,這時候老師就來糾正,讓孩子們分清對錯。幼兒園情人節的最後一項活動是唱歌跳舞,我們這些被「歡迎參加」的家長們,在歡快的樂曲聲中離開了教室。
在趕回家去包餃子的路上,我心中暗想,美國人的情人節,不僅是情人之間增進愛情的節日,也是親人之間增進親情、朋友之間增進友情的節日。對於孩子們來說,這一天,就是表達友情、讚美友情的節日!
教師節能收老師禮
美國教師節是一個非官方性的節日。它是1985年美國國家教育協會的代表大會通過投票,最後確定每年5月第一個整周(5月第一個有完整7天的一周)的周二為教師節,整個一周都被稱為「謝師周」。這樣一來,每年教師節的具體日期都不同,但它意義是一樣的,就是「向教師表達敬意和表彰教師對我們生活所作貢獻的日子」。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在美國,教師主要是指中小學的老師,因此慶祝教師節也主要是中小學校的事,大學教授們似乎與此沒有多少關聯。有意思的是幼兒園裡的教師也是過教師節的,而且謝師周的每一天也都有安排,一點都不含糊。
今年的教師節,是我的外孫女丫丫上幼兒園後趕上的第一教師節。我在國內時曾看到過一篇文章,據說美國教師節拒絕收禮,大多數家長選擇通過發電子郵件給老師慶祝節日,或者是送一些自製的賀卡之類的小禮物。來到美國一看,這種說法還是有些偏頗的。在美國教師節或者說是「謝師周」里,老師們是收禮物的,一般約定俗稱是送購物卡不能超過25美金,超過了據說不但違反了習俗,還要上稅,又有涉賄之嫌,老師也不好接受了。此外,也可以家長委員會的名義請老師吃頓早餐或午餐,和老師們辦個聯歡會,按老師的喜好穿一天「不塔調的衣服和鞋帽」,或者穿老師偏愛的顏色或樣式的服裝,送一束鮮花或者送點甜點,巧克力什麼的小禮物,當然,也包括由孩子塗鴉、家長寫的賀卡等等。給我的感覺是,外孫女所在幼兒園的老師們不但收禮,而且是大大方方地收禮。此外,我女兒家出門不到3分鐘就是一所小學,左鄰右舍的適齡孩子都在這所學校讀書。和鄰居閑聊時說到這個話題,和外孫女幼兒園也大同小異,看來要麼是寫那篇文章的作者了解情況不全面,要麼就是現在美國教師節的過法也「進擋達標」了
丫丫所在的這家幼兒園老師在教師節里按約定俗成的規矩大大方方收禮,也按幼兒園的規矩向孩子家長回贈一個禮物----「娃娃的幼兒園周末時間」。也就是在周末的時候,孩子可以由幼兒園老師代管到晚上11時左右,在這段時間內家長可以自由活動。平時,每一、兩個月大體也會有一次這樣的活動。不過是要收費的,每個孩子要收30美金。只有在教師節的這個周里,「娃娃的幼兒園周末時間」是免費的。開展這項活動的出衷是讓孩子們的爸爸媽媽們一兩個月內能有一個獨處的周末,這在美國是很難得的。因為美國的娃娃一般都是由父母看管,很少由祖輩代替看管,請保姆價格又高,一般中產階級也請不起。這樣一來,幼兒園的這項活動即使收費,也很受歡迎。如今在「謝師周」里老師們免費回贈一次這樣的「禮物」,怎能不讓家長們高興呢?
後來聽說,這個幼兒園已經多年這樣做了,也成了教師節或「謝師周」里的一個「保留節目」了
中國人尊崇「禮尚往來」,美國人在國內也是講究「禮尚往來」的。可是,他們在國際上卻總愛稱王稱霸,常常還強取豪奪,看來他們在與別國交往時還沒有學會「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呵呵。
升班的孩子先實習
我的外孫女丫丫上幼兒園9個多月的時候,我們是又高興又擔心。高興地是還有兩個多月丫丫就要從2至3歲班升到3至4歲班了,也就是說將會學到更多更新的知識了;擔心的是丫丫和現在班裡的小朋友已經很熟悉了,升班後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又得重新適應。這是因為美國的幼兒班不是整班整班的升級,而是根據孩子的實際年齡升級。也就是說,當我家丫丫過完3周歲生日後,就會自己單獨升入新班。
不過,我們的擔心過了不到半個月就發現是多餘的。原來這家幼兒園的孩子升班前的兩個月就會開始去「實習」,也就是讓孩子到將要升入的班級里去適應一下。頭一個月是每周一天,第二個月是每周兩天。經過這樣的過度或者實習,孩子升班時就順乎自然了。聽到幼兒園這樣的安排,我不禁暗自感嘆,美國人表面上看上去粗粗啦啦的,照顧孩子還真夠細心!
丫丫幼兒園的3至4歲班有兩個班級,其中有個班裡有一位我女婿好朋友的孩子,也是個小女孩,叫美美。遇到節假日的時候,我女婿和他的好朋友兩家人常常結伴出遊,因此兩家很熟悉,丫丫和他家的小美美當然也很熟悉。也是由於這個原因,當丫丫頭一個月到3至4歲班實習前,美美的媽媽就勸我女兒把丫丫送到美美那個班,我和老伴也願意丫丫去,一來她倆過去就熟悉,丫丫在新環境會適應的快一些;二來兩個孩子都是華人,相互也有個照應。女兒採納了我們的意見,向丫丫的老師提出了這個要求,老師也爽快的同意了,這讓我們都很高興。
丫丫頭半個月去實習,先後去了兩天。每次回來我們問她時,丫丫都很高興,她說這樣可以和美美天天在一起玩了。可是,我的女兒卻不同意丫丫再去美美那個班了。原來,丫丫的老師告訴我女兒,她聽美美那個班的老師反饋,丫丫來到這個新班後,只要是有自由活動,就和美美在一起,和其他的小朋友很少接觸。兩個華人娃相互依賴性很強,不利於和其他小朋友融合在一起,當然也不利於孩子將來的成長。因此,丫丫的老師建議還是到另一個班去實習,這不但會快速提高丫丫的英語表達水平,不斷增強丫丫適應新環境的能力,還有利於丫丫將來順乎自然地融入美國這個移民國家。女兒聽了丫丫老師的話,覺得說的很有道理,於是就同意把丫丫轉到另一個班了。當我女兒和美美的媽媽解釋時,發現美美的老師已經向她解釋過了,當然兩家都很理解老師的好心,目的都是為了孩子好。我們老兩口儘管心裡還有些嘀咕,也不好再說什麼了。
現在,這件事已經過去半年了。實踐告訴我們,老師的建議是對的,丫丫不僅順利地度過了「實習期」,很快融入了新班級,最明顯的進步是英語的表達能力進步很快。丫丫的姥姥原來在國內的老年大學學英語,現在丫丫都能給她姥姥當老師了,而且發音很地道,比她姥姥英語老師的發言還標準。
看到丫丫在幼兒園的成長,老伴常常感慨地對我說,看來美國人的育兒理念還真有可取之處呀。
推薦閱讀:
※在美國讀幼兒園 你必須要知道這些
※紅黃藍幼兒園虐童最新進展怎麼樣?
※34.小班老師最關心哪些問題?
※十個受歡迎的幼兒園春季戶外小遊戲大全,春日正好,一起去遊玩吧~
※每個寶寶都有一顆挖地道逃出幼兒園的心?媽媽和老師都該知道的原因和解決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