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一超」地位,只有中國有可能撼動

閻學通 2016/05/19

最高明的戰略是與時俱進的戰略哪個國家能崛起取代現行的世界主導國?為什麼能取代?為什麼崛起國在物質、政治、經濟、文化力量都不如主導國的情況下,能發展取代對方?它靠的是什麼?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閻學通在北大博雅講壇上針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解答,本文根據演講內容整理。世界權力轉移中的崛起困境對於世界權力的轉移,我和西方學者的認識可能不太一樣。保羅·肯尼迪寫了一本書《大國的興衰》,分析為什麼世界帝國都會走向衰敗,得出的結論非常簡單——帝國的過度擴張。大國衰落的原因是它的過度擴張。現在大家用的典型例子是小布希,小布希到中東進行了那麼多戰爭,把國力給浪費了。柯林頓在達沃斯開會時講:「我走的時候,給國家留了兩千億財政,結果我走後這幾年,後面的那個人不但把這兩千億花了,現在還欠六千億。」大家都認為當時小布希搞過度擴張導致了美國的相對衰落。過度擴張能解釋中國歷史上帝國時期為什麼走向衰落,能解釋大英帝國、拿破崙帝國,乃至歷史上其他帝國擴張的失敗。但有一個問題解釋不了:誰能取代?它只是講了帝國為什麼衰敗,但如果說有一超多強,哪一強能取代它,這個理論解釋不了。現在絕大多數國際關係的理論都在解釋帝國為什麼能持續以及帝國為什麼會衰敗,但沒有解釋哪個國家有希望崛起並取代這個帝國。中國學者最早研究的是「崛起的困境」。我們研究大國崛起,即一國從原來不是主導國變成主導國的過程中面臨哪些困難。這時候我們開始思考這樣的問題:哪個國家能崛起取代現行的世界主導國?為什麼歷史上都是這樣:後面比前面強,一個一個取代?哪個國家能取代,為什麼能取代?所有的崛起國一定從實力或綜合實力上比現行的主導國實力弱,要不怎麼能叫崛起?崛起是從弱到強的過程。為什麼在物質、政治、經濟、文化力量都不如主導國的情況下,能發展取代對方?它靠的是什麼?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困惑。我撰寫的《世界權力的轉移》出版後,國際社會對它很關注,都是關心這個問題。一超格局是否將向多極化發展今天中國的崛起,非常明顯一定會帶來國際格局的變化,即冷戰後美國一超獨大的格局一定會有變化。但往哪兒變?有人說會向多極化方向發展。我認為不是。多極化是指在不遠的將來至少有兩個國家跟美國的實力相似,或者在一個等級上。現在除了中國之外,看不到第二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有可能縮小跟美國的差距。看大趨勢,在今後的十年或者二十年,唯一一個跟美國的差距在縮小的國家是中國。美國現在是18萬億,中國是11萬億,中國是美國的60%;再下來是日本,5萬億,相當於美國的1/3不到;德國4萬億,相當於美國的1/4不到;其他國家更少。有人會提名的印度2萬億,是美國的1/8.5。除中國之外,這些國家跟美國差距都是逐漸拉大的。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國的GDP為6萬億,日本是4萬億,日本的GDP相當於美國的2/3;德國3萬億,當時是美國的一半。現在是什麼結果?日本從佔美國的2/3變成1/3不到,德國從原來佔一半變成佔1/4,差距都在拉大,唯一跟美國縮小差距的是中國。在所有國家跟美國差距拉大的情況下,中國跟美國的差距縮小,怎麼可能是多極化?有人說歐盟,歐盟是國際組織,要說歐盟的GDP可以跟美國相比,那還有一個比美國更大的政治單位,即聯合國,這沒有意義。拿一個國際組織和一個國家比沒有意義,因為沒有國家的功能。世界權力中心將可能移至亞太這次變化不僅是國際格局從一極向兩極發展,而且世界的中心會從歐洲向東亞轉移。過去世界主導國的地位在轉變,但沒有改變地理位置。譬如,英國取代法國,但仍然在歐洲;俄羅斯取代英國,也仍然在歐洲;二戰後,北美的美國加入,仍然是歐洲為中心,因為美國說它是跨大西洋的國家。今天有人說亞太在崛起,這沒有道理。美國既是太平洋國家也是大西洋國家,算哪頭都行,算它沒有意義。地理位置不變,如果實力不變,就是一個常量,常量不決定變化。變數是什麼?變數是東亞地區的總體實力一點點超過歐盟,美國不變,不能說美國將超過美國,這沒有意義。那麼,超多少?現在整個歐盟加起來跟美國差不多,17萬億或18萬億。中國是11萬億,日本是5萬億,加上韓國1萬多億,這三個國家就17萬億,也就是說這三個國家加在一起,基本跟歐盟差不多。東盟差不多相當於俄羅斯,比俄羅斯多一點。西歐加上俄羅斯,跟現在的東亞地區差不多。東亞的發展速度明顯比歐洲快,俄羅斯今年是負增長,明年還是負增長。這是什麼結果?這意味著東亞整體實力超過歐洲整體實力,大洲對大洲的對比要發生變化。那麼,世界中心的重要標誌是什麼?——召開國際會議多。你們會看到越來越多的國際會議在東亞地區召開,在韓國、中國、日本、東南亞國家。這次中國的崛起不僅將改變國際格局,還會改變世界中心的地理位置。只有中國能撼動美國的「獨霸地位」這個變化,我們簡單歸結為中國領導人強於其他國家,那麼中國是否就應該放心了?然而崛起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沒有人保證你一定能成功,失敗的可能性非常大。歷史上很多大國跟世界超級大國、世界領導國擦肩而過,半路夭折是多數,運氣極好的只是少數國家。對於中國來說,好的方面是向兩極化發展,因為中國恰巧是兩極中的一極,這是我們的優勢。也就是說,中國跟美國的實力差距在縮小,雖不是一定能,但有超過美國的可能性。在這個意義上,這是對中國最好的一點。第二點,在轉變過程中,不僅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跟美國的差距在縮小,軍事力量也已經開始和美國縮小差距。我舉個具體的例子,美國的國防開支今年是5000多億,中國是1500億。世界上國防開支超過1000億的國家就是中國和美國,而且中國和美國的差距是縮小趨勢,不是拉大趨勢。俄羅斯國防開支是負增長。日本軍費在增長,但現在加在一起是500多億,增加一點還是500多億,不像中國,增加10%就是100多億。崛起必當與時俱進不僅物質力量的差距在縮小,而且由於中國崛起速度比較快,人們的觀念也在發生變化。中國是一個被認為哪兒都不對、哪兒都不行的國家:科技不行,儘是山寨,沒有原創,諾貝爾獎獲得者也沒有幾個。但面對國際環境的變化,人們會問:中國發展模式沒有一點可取之處嗎?如果沒有,怎麼能發展得快,怎麼能縮小和美國的差距?於是西方社會有名的人開始反思,布萊爾發表了一篇文章《民主死了嗎?》民主制度這麼好,怎麼就不能從2008年金融危機中擺脫出來?中國被認為是不符合西方民主制度的國家,卻是擺脫金融危機最快的,為什麼?福山則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冷戰結束時說歷史終結,民主勝利了,西方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二十多年以後,寫了《衰敗的美利堅:政治制度失靈的根源》,說美國政治制度不好,導致美國的衰敗。到底美國制度使美國成為世界霸主還是美國制度導致美國失敗?他的兩個觀點我都不同意,我既不認為美國的制度能讓美國的霸主地位永遠維持下去,也反對美國制度對美國崛起沒有作用的說法。美國制度對美國崛起有作用,只不過在今天,由於太成功,不願意改革,不適合現在這個時代。這個制度原先適合歷史的發展,但不改革,導致了今天的停滯。美國早期選舉制度的投票人的觀念跟現在不一樣,那時候18歲以上的投票人,多數人是結婚的。今天36歲以下的多數人是不結婚的,當爸爸的人投票和沒當爸爸的人投票是不一樣的,他們的政治取向和對社會責任的認識不一樣。美國現在的制度,奧巴馬靠推特調動年輕人。選舉制度不改,已經不符合今天這個時代,現在的人跟以前的人觀念、取向不一樣。所以,沒有一個制度是永遠正確的,只有不斷改革的制度才能夠正確。時代、技術、人的觀念、社會、生活水平等一切都在變,制度如果不變,不落後是不可能的。我們中國有一個詞叫「與時俱進」,最高明的戰略是與時俱進的戰略。(來源:北大博雅講壇)
推薦閱讀:

土庫曼三贈中國汗血寶馬 送中俄數量最多
中國曆法
中國女權運動史
成龍領銜2010年福布斯中國名人榜(附榜單)
獨家專訪│晚清外國青年關注哪些「中國關鍵詞」?

TAG:中國 | 美國 | 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