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天職 - Qzone日誌

天職 編輯 | 刪除 | 許可權設置 | 更多▼更多▲

  • 設置置頂
  • 推薦日誌
  • 轉為私密日誌
  • 虎年2010 發表於2010年05月21日 07:14 閱讀(2) 評論(0) 分類: 個人日記 許可權: 公開

    批:

    曼德弟兄是我2005年在江蘇周庄旅遊時,通過他寫的一本書《天職》認識的,並且因此有了一段時間的郵件來往。儘管後來由於各種原因,我與他中斷了聯繫,並且在傳福音的方式上,我和他走在了完全不同的兩條道路上:他是在企業與經濟領域裡面進行職業精神培訓,比如典型的是蘇州的德勝公司。同時,與市面上甚囂塵上的「狼文化」進行對抗而大力弘揚「羊文化」。偏重在思想。而我花費了很多時間探索的,乃是「新生活方式」,著眼於人們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兩性的新生活方式。偏重在實踐。

    作為深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響的曼德弟兄,和同是基督徒的經濟學家趙曉,在文化傳播上,都是著眼在企業文化。但是,對於一般民眾而言,這樣的教化到底能發生多大的影響力,我一直是存有疑問的。正是這一點,最後導致了我們中斷了聯繫。

    同樣是基督徒,我注重平民生活,而他注重的是精英教育。

    同時,在對待毛的問題上,我們是有很深刻的分歧的。對於毛是主張辯證地研究的,不能全盤否定。

    同時,我是要將上帝的愛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的,而不是否定中國傳統文化的。

    這些都是根源於我是一個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同時喜歡「實事求是」的人。

    經過這些年的探索,我已經基本完成了中西合璧的「生命之旅」。

    受到曼德弟兄的啟發,使我在2005年以後探討「慈善機構」,其後進一步深入探討「新生活方式」,直到最後清晰的呈現「本體事業」的框架,這些,都與曼德的邂逅,有很大關係。

    其實,我們做的方式雖有不同,但是都是來自於神的話語,來自於聖經的教導,來自於上帝的「愛的事業」。

    在此為他以及他的家人祝福。

    附錄:

    http://mande.vip.bokee.com/

    人,詩意地工作

    文/曼德 本文發表於《海外校園》2009年10月號

    星期一綜合症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說∶「人,詩意地棲居。」但令人遺憾的是,大多數人的生存,毫無詩意,完全籠罩在勞碌和無意義當中。人成為賺錢的機器和工具,人的本質與他前面的那台電腦,沒有任何區別。他工作的目的只是為了生存,是不得不為之的差事。工作的意義與價值,對他來說是奢談。

    很多白領,都患有「星期一綜合症」。因為工作成為他們的重負和心病,所以周一開始的工作,使他們全身不適,恨不得即刻逃離。「勞碌地存在」,成為人的正常狀態。

    為什麽工作如此辛苦呢?為什麽難以尋覓到一個既有意義又能掙錢的工作呢?

    這些問題的答案只能在聖經中找到。聖經告訴我們,人類的工作經歷了三個階段∶

    起初,工作是上帝賜給我們的「喜樂的敬拜」和「神聖的天職」。《創世記》2∶15說∶「耶和華神將那人安置在伊甸園,使他修理看守。」(to till it and keep it, NRSV,新標準修訂版)「till it and keep it」是職業最原初的定義。神叫人修理看守,目的是讓人與神交通,這是一種敬拜方式,可得到平安喜樂和神的悅納。

    《創世記》1∶28又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治理、管理,就是人被上帝安排的工作,是神聖的天職。

    但是後來,由於人類始祖犯罪墮落,工作的目的改變了。《創世記》3∶17-19說∶「你必終身勞苦,才能從地里得吃的┅┅你必汗流滿面才得糊口┅┅」亞當、夏娃犯罪、被驅逐出伊甸園後,工作不再是喜樂的敬拜,而成為一種懲罰,成為一種被咒詛的重擔和枷鎖。這就是人類一直以來工作的真實面目,正如《羅馬書》8∶22所說∶「我們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嘆息勞苦,直到如今。」

    能夠改變嗎?

    這樣一種被懲罰的痛苦狀態,能否改變呢?我們難道要在這種重擔和荒謬中耗費一生嗎?

    上帝是公義的,也是有憐憫的,他早就給人預備了出路。《羅馬書》5∶1說∶「我們既因信稱義,就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與神相和。」《羅馬書》8∶1說∶「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穌里的,就不定罪了。」《哥林多後書》5∶17-18說∶「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

    從這些經文中我們看到,當我們歸信基督,我們的一切都變成新的了。不僅是生命、與各種人的關係,還包括我們的工作,其性質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又恢復了本來的意義。工作不再是一種懲罰和詛咒,而恢復成伊甸園裡喜樂的敬拜和神聖的天職。

    但有人問,我信主也好幾年了,但為什麽工作起來,還是覺得枯燥無味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確立基督徒的立場。這個世界已經墮落,在這樣的世界上,我們基督徒只是寄居者,工作不是我們終極的目標。在神對這個世界的普遍咒詛中,在基督再來之前,我們永遠不可能從工作中得到終極的滿足,但是我們也不能忽略對這個世界的責任。

    再者,我們知道,基督徒是「一次得救、一生成聖」,在成聖的道路上,還有社會文化的敗壞、我們自己屬肉體的敗壞在攪擾我們,致使我們的工作不可能回復到伊甸園那種美好的狀態。然而我們可以靠著住在我們裡面的聖靈,來戰勝這些屬世、屬肉體的攪擾,逐步實現以信仰為基石的美好工作圖景∶在工作中得喜樂、在工作中榮耀神、在工作中傳福音。

    在工作中喜樂

    在工作中得喜樂,就是讓工作充滿意義和喜樂。當一個人對自己工作的意義和目標毫無所知時,他是得不到喜樂的。我在企業做培訓時,最難的一課,就是要企業員工填寫和制定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不少員工抓耳撓腮、愁眉苦臉,在規劃表上,大半天也寫不出一個字。有的員工對我直言∶「職業生涯規劃」這個問題,從來就沒有想過。

    對職業沒有規劃,源於對人生沒有規劃;對人生沒有規劃,源於沒有人生的信仰──不知道自己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中間做什麽!

    有幸的是,我們基督徒被上帝揀選,成為他的兒女。我們知道我們不是為自己而活,而是為主而活。連我們的工作,也是為上帝而做。 「無論做什麽,都要從心裡做,像是給主做的,不是給人做的;因你們知道從主那裡,必得著基業為賞賜;你們所事奉的乃是主基督。」 (《歌羅西書》3∶23-24)有了為主工作的意義,工作便與人生、信仰融為一體,也就有了以神為樂的喜樂。

    瀋陽華夏民俗村是一個基督徒的企業。我去考察時,被華夏人酒店的熱情、真誠、溫馨所打動。單單酒店中的服務員的氣質、態度和觀念,就使我非常驚喜。

    一入酒店,服務員會發出真心的微笑。你只要靠近任何服務員兩米之內,他就會對你燦然一笑,說∶「您好!」在吃飯當中,只要你點歌,樂隊就獻唱讚美詩歌。這是免費的。清脆、舒心的歌聲,完完全全是讚美,而不是服務。

    與我同行的北京一間鋼鐵企業的董事長對我說∶「我去過無數的高級酒店,最好的酒店,服務員的表情,也是應酬式的、服務式的。但這裡的年輕人不同,他們的氣質、精神狀態,非常的健康、充滿了生機。他們對顧客的微笑、問好、唱歌,看得出來,是發自內心的,是真誠的。」

    這些服務員大部分是基督徒。他們有明確的信仰,也願意為神而工作、以工作為喜樂。在一般人眼中,他們的工作非常卑微,專門服務他人,但是他們對手中的工作,卻存著感謝和敬重之心,知道這是上帝給的禮物(參《傳道書》5∶19)。也正是有了對上帝賦予的工作的感恩,他們才在工作中得到喜樂和意義。這一切,難道不讓眾多白領基督徒汗顏嗎?

    工作是呼召

    在工作中榮耀神,是我們基督徒的使命。榮耀神就要效法神,要在工作上回應上帝的呼召。

    工作是上帝的呼召,是天職,這個觀念,我通過《天職》、《新職業觀》兩書,在大陸推廣到職業人士中。「職業」一詞源於西歐,德國著名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考證這個詞時發現,在古代民族的語言和信仰天主教為主的諸民族的語言中,都沒有「職業」這個詞。「職業」一詞是宗教改革的產物。

    最先使用這個詞的,是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當時,「職業」一詞在德語中是Beruf,在英語中是Calling。Calling是呼叫、召喚、呼召的意思。

    在現代英文中,Vocation是「工作、職業」的意思,也是「天職、神召」之義。Vocation源自拉丁文Voco,Voco是個動詞,意為「召喚」。所以從「職業」的詞源上,我們看到職業與呼召的密切關係。

    那什麽是呼召呢?就是你心靈深處受到神的呼喚,叫你的名字,並且賦予你某個職責。聖經中講到,以色列人的大英雄摩西,「God called to him out of the bush, 『Moses, Moses!』」上帝呼叫∶「摩西!摩西!」上帝呼召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摩西應承呼召,歷盡艱險,最終完成使命。

    「天職」的兩層含義

    工作是天職(呼召),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工作是上帝安排的使命,是我們神聖的職責,所以我們必須勤勞、敬業、追求卓越、看工作為寶貴。二是,工作既然是上帝給我們的,我們當然要在工作中效法上帝的公義、聖潔、慈愛。所以,我們基督徒要更加敬業、更加重視職業道德。

    大陸有很多基督徒企業,正在努力塑造員工的天職觀。如瀋陽華夏民俗村的《華夏人廚師宣言》,和「行廚如行醫、菜品如人品」的華夏人廚師格言,宣告的就是天職精神。

    還有江蘇一公司,請博士生導師授予木工學校學生 「匠士」學位,這在中國文化史上是第一次。匠士學位的頒發,使地位低下的木匠明白自己的工作是何等神聖,也有力地顛覆了傳統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士、農、工、商」等輕視勞動職業的觀念和職業等級劃分。

    這些美好見證,正在更新中國人的職業觀,使國人把工作與信仰更多、更深地聯繫起來。

    美國《生命與工作》編寫組,在他們的書中寫道∶「在我每日所做的平凡工作中,當我感到生命在召我為永恆工作時,我知道自己不僅在寫作、打電話或修理管道。生命已賜機會,讓我做那不朽的事。這事就在我和周圍人的關係中,他們可以是我身邊的同事、我電話中的客戶,或是我修理廚房水池子時呆在旁邊的房主。這是一種生命的接觸,它可以產生完全不同的含義,一種永恆的含義。對我來說,這種含義改變了一切。」這是何等的美好!

    職場中的宣教

    作為基督徒,不僅要在工作中得喜樂、在工作中榮耀神,而且要在工作中傳福音。職場宣教在當下中國正發揮出無與倫比的功效。北京最大的某白領教會,是從摩托羅拉公司會議室的一個小小查經組開始的。該教會的創辦者,原是IBM、摩托羅拉的高級管理人員。他告訴我,剛開始他們只有六七個人,如今已經有三百多人,五六個聚會點了。這個由工程師、高管、IT技術人員,在企業中利用工作休息時間創建的教會,是職場宣教在中國大陸的成功案例。

    職場宣教也非常適合中國東南沿海的眾多勞動密集型企業。這幾年,我大部分時間都在溫州、寧波、深圳、廣州、蘇州等城市講課、培訓,原因是這裡有眾多的基督徒企業和企業教會。沿海企業中,員工數量少則幾百人、多則幾千人、幾萬人,甚至幾十萬人,利於集中宣教。很多沿海地區的牧師和企業家弟兄告訴我,以前經常去農村宣教,但現在發現,農村都沒有年輕人了。年輕人去哪裡了,原來到工廠來了。所以何必捨近求遠?

    職業除了供給我們物質需要外,它還有更大的意義∶它是宣教的管道。聖經里的大部分人物,都有各自的工作,而且通過各自的工作傳福音。如挪亞栽種葡萄園(《創世記》9∶20),兼作造船工人,並且傳義道(《彼得後書》2∶5);尼希米是亞達薛西王宮中的酒政,後來被派作省長,也是一位傳道者(《尼希米記》1∶11,5∶14,13∶30)。

    我們看到耶穌傳福音,不是從會堂開始的,而是在職場,如彼得打漁的地方。無論是近代宣教之父威廉克里,還是影響深遠的摩拉維亞弟兄會宣教士,或是首位來華的新教宣教士馬禮遜,都並非專職的宣教士。他們一面從事某種職業,一方面積極傳福音。

    職場宣教在當今美國也方興未艾,北美餐福團契是餐飲業職場宣教的楷模。「餐廳就是教會,餐業人士就是宣教精兵」,是餐福團契的異象和口號。餐福團契的成員是華人餐飲業人士,他們的宣教對象也是中餐館從業人員。他們的目標是,全美46,000家中餐館,都能建立、參加餐福小組或教會。他們有自己的刊物《美味人生》,在美國大部分華人餐館發放,刊登的都是餐飲業基督徒雲彩般美好的見證。

    目前,他們在美國已經成立了八十多處夜間餐飲業團契。雖然人數不多(每個團契少則十幾人,多則五六十人),看起來力量薄弱,流動性也很大,但卻有越來越多的人參加。

    在中國大陸,職場宣教的機構也開始增多∶國際基督徒工商人員協會(CBMC),這個誕生於1930年代美國的工商界團契,在深圳、廣州、廈門、北京甚至蘭州等城市,進行著如火如荼的職場事奉工作;國際全備福音商人團契,1952年由美國商人Demos Shakarian創立,其香港分會積極影響中國內地,在深圳、杭州、北京、瀋陽等地展開很多活動。

    中國本土的工商界事奉機構,有香柏領導力、中國企業羊文化促進會等。他們在引導工商基督徒傳福音、作見證方面,發揮著巨大的功效。

    除工商界外,律師、醫生、藝術家、作家團契等,也在各地興起,他們探討的一個主題,就是如何在自己職業中傳福音。

    結語∶吹著口哨去上班

    工作不是重負,工作是充滿喜樂的敬拜、實現人生價值的禮物,甚至是體驗永恆的方式──這樣一種美好的工作狀態,是每個職業人士都求之不得的。其實,只要我們不去捨本逐末、不要為身外之物耗盡生命,尤其是,當我們在工作中靠神得喜樂、在工作中榮耀神、在工作中傳福音時,我們就有可能獲得這樣一種職業狀態。

    在這種職業狀態下,人才能活得有價值、有意義,否則就像划過天空的流星,就像去而不返的輕風,到頭來仍是虛無與荒謬。

    只有將工作與對上帝的信仰緊緊聯繫起來的天職觀,才能滿足每個職業人士的生命渴求。當我們明白並貫徹這個真理時,我們會在每周一早上,快樂地吹著口哨去上班。

    作者來自北京,自由撰稿人。

    推薦閱讀:

    zz 地球日誌 德國人的故事
    日誌邊框代碼
    轉載:頸椎保養法 - Qzone日誌
    百變絲巾的打法。。 - Qzone日誌
    07年4月2日(農曆二月十五日)本師釋迦牟尼佛涅槃日 - 佛緣的日誌 - 網易博客

    TAG:日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