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讀懂《道德經》
06-20
綜觀《道德經》一書,其主要內容大致不外是闡發「道」和「德」所包含的哲學思想。是道家關於宇宙觀、社會政治思想、人生處事和修養原則的哲學著作。因此,只要我們明白《道德經》中的「道」和「德」的涵義,便可開啟《道德經》這座神秘文化的殿堂之門。 怎樣才能讀懂《道德經》呢?眾所周知,《道德經》一書五千餘言,由於它那過於簡約的表達方式,特別是它那具有象徵性、多義性、抽象性和模糊性的語言,令人百思難解、撲朔迷離,連司馬遷也慨嘆「著作辭稱微妙難識」。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怎樣才能讀懂《道德經》呢? 對宇宙本原、社會政治及人生觀的探討,是老子《道德經》一書的思想核心,而「道」又是老子《道德經》哲學思想的中心範疇或最高概念 「道」,是老子《道德經》一書中的最高哲學概念,老子認為,「道」是「先天地生」的宇宙本原。 這個作為宇宙萬物的本原的「道」是個什麼樣子呢?老子於十四章中是這樣描述的:「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這就是說:「道」是無色、無聲、無形的,因而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它在化生宇宙萬物之前的存在狀態,可以用二十五章首句中的「混成」二字概括。 儘管如此,但「道」的確是真實存在的。老子於二十一章中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這就告訴人們:「道」雖然「惟恍惟惚」,但其中「有象「、「有物」、「有精」、「有信」,即「道」是真實存在的,是不容置疑的。 關於宇宙萬物的本原——「道」,老子於第二十五章進行了總結。他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意思是說:有一個事物,(它無色、無聲、無形,)渾然一體,在天地生成之前就已經存在了。 總而言之,老子認為:整個宇宙萬事萬物都是從「道」那裡化生出來的。這個化生宇宙萬事萬物的「道」,是一個從形而上的虛無之體,孕育和推動宇宙萬事萬物;它無形無象、無色無聲,恍兮惚兮,若有若無,超越時空而又真實存在。正因為它無形無象、無色無聲而不可名,所以才勉強地把它叫做「道」。因此老子於《道德經》開篇就明確地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說:「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大德之人的行為容止,完全遵從「道」,即以「道」為行為的準則,更具體地說,即以形上的「道」所顯現的基本特性作為行為的準則。「道」具有哪些特性呢?一般說來,「道」具有虛無、自然、清靜、無為、純粹、素樸、平易、恬淡、柔弱、不爭等特性。這些特性,可以為我們人類所取法,即可以作為人類所遵循的最高的生活準則。 毫無疑問,當今世界之所以興起「老子熱」(或稱「《道德經》熱」,)就是因為老子《道德經》所論述的「道」,可以作為人類所遵循的最高的生活準則,使人走向成功,獲得幸福 無形的「道」化生了宇宙萬物,這就是「德」。在化生宇宙萬物之後,其「道」力蘊藏於宇宙萬物之中而使之得以生存和運化,這也是「德」。《莊子·天地篇》說:「物得以生,謂之德」,「形非道不生,生非道不明」。 化生宇宙萬物的「道」,具有虛無、清靜、自然、無為、純粹、素樸、平易、恬淡、柔弱、不爭等德性(或稱特性、或稱體性)。「道」的德性(或稱特性、或稱體性),簡言之即「道」性。 道性體現於人謂之「德」。所謂「道之在我之謂德」也。譬如:「道」化生了萬物,而它「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即不佔有、不圖報、不干涉,如果學道者修得「道」的這種特性,「舉事與道合」,這就叫做「德」。 後世道教繼承老子關於「德」的哲學思想,而加進神仙修鍊的仙學內容,認為修道有成,與「道」同一體性,達到長生久視的境界,也稱做「德」。正如《自然經》所說:「德言得者,謂得於道果。」 正是因為「道」由「德」顯,所以修道者,必須積德或養德。「德」是「道」的作用和體現,「道」因「德」而得以顯現於物的世界。正是由於「道」以「德」顯,因此「德」便成為道教教理的重要概念。 明白了上述關於《道德經》中「道」的涵義,並把它當做金鑰匙,我們便可以此開啟「眾妙之門」而步入「道」境。因為其「道」之「德」蘊含其中,只是有時老子在一章中只論述某一方面的「道」,有時便論述幾個方面的「道」,如「上善若水」章,就「天道」、「人道」合而論之。 正因為《道德經》這部書的主旨為「尊道貴德」,所以道教以「尊道貴德」作為其信仰、行動的準則。「道」所具有的虛無、自然、清凈、無為、純粹、素樸、平易、恬淡、柔弱、不爭等特性,從人身上體現出來就是「上德」。人如果能夠達到「上德」的境界,「德」和「道」也就沒有什麼區別了。得「道」者,便能成仙成真。作為社會中人,如果「尊道貴德」,就會走向成功、獲得幸福,並成為人們所尊敬的人聖。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學解《道德經》系列,第一章
※以德報怨是聖人,以直報怨是凡人 | 道德經語音文字版(278)
※《頓悟道德經》
※《道德經》第二十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