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對孩子說:你挺聰明的,只要努力就會有好成績
感謝您關注密水雲教育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關注,請點擊標題下方的「密水雲教育」關注我們。
文 | 董強
孩子的學習動機出了嚴重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家長錯誤的引導導致的。太沉迷學習或者厭學,其實都不正常,正確的學習動機應該是什麼?家長又該怎麼做?本文從心理學角度進行了分析。在我遇到的,學習動機出現嚴重問題的學生背後,通常都有心理扭曲的養育者,扭曲的家庭關係。看幾個例子吧:
1、一個孩子上小學後,第一次考試,得了99,父親淡淡地回應:為什麼不是100?考了班裡第二,會被責怪為何不是第一,考到了第一,又會被罵為什麼不是年級第一。到了中學,這個孩子每門沒有超過30分的,因為對他來說,99和0分沒有區別。
△近日,一位一年級孩子的媽媽在網帖中自述:上周五進行了數學測試,我女兒99分,是倒數第三低分。一分之遙,隔著的是「如山的壓力」。這個帖子引發了家長們的廣泛討論(華商報)
2、一個初三女生,對自己的分數要求苛刻到令人髮指,她會抓住一切機會和老師討論試卷的評分標準,以致老師們在校園裡遇到她都躲著走。原來她有一個苛刻的母親,她似乎從未見過母親笑的樣子,她採取了和上例中相反的應對方式,其潛台詞:好吧,你不就是要一個好成績嗎,我給你一個最好的,然後,我還清了。
3、一個父親發財後,整天不在家了,母親則是個家庭婦女,她唯一的事情就是照顧女兒,母親覺得自己活在世上唯一的價值就是能讓女兒有個好成績,女兒對此產生認同,也堅信自己活著的唯一任務就是考個好分數,以幫助母親實現人生價值,結果成績卻是每況愈下,因為在潛意識層面,這孩子對母親的憐憫會轉化為:把自己變得比母親優秀視為對母親的背叛。
4、一個家庭中,母親非常優秀,她不停滴抱怨老公如何不思進取;而兒子的成績永遠排在中等偏下的位置;這是一個極其聰明的位置,精妙地保持著家庭的平衡。
5、「媽媽,你喜歡我嗎?」「你要是聽話,我就喜歡你?」,這種教育方式傳達的是:愛是有條件的;並且,你生命的價值不是與生俱來的,只有達到什麼什麼,你才配什麼什麼。這種情境下長大的孩子,面對每張試卷都會覺得是自己的判決書。
6、「爸爸,我想……」「你不要想,這不是你操心的事兒,你只要……」然後,這孩子真的成了一頭豬。
7、一個男孩,人生第一次自己打開冰箱門,吃了一個冰棍,被打;第一次發覺夏天時,可以把頭伸在水龍頭下享受清涼,被打;人生第一次發現練習冊後面的答案老師居然忘撕了,於是作業3分鐘搞定,被打;後來,他永遠是朋友中學習最差、乃至掙錢最少的一個,所有的成功、所有的享受都會讓他產生負罪感、無盡的焦慮、彌散式的恐懼。
△調查顯示,有 12%—18% 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常常使用「打一頓」的方法,有時打孩子和偶爾打孩子的比例更高。在某小學三年級一個班,全班43人,只有一個學生沒有挨過打
8、一個孩子,假如所有的方面都被成人貶得一無是處,只留下一個安慰:「其實你挺聰明的,只要認真學,一定會有好成績的。」那麼,他怎麼可能用功學習呢?聰明,是他唯一的稻草啊,如果用功了,萬一成績還不好,那豈不連最後的支柱也沒有了,犯不上冒這個險。至少維持現狀,可以讓他宣示:不是我笨啊,我只是不用功而已。
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內在動力,學生一旦有了自覺性和認識興趣,就會對學習迸發出極大的熱情。但本文的重點並不是如何培養學習動機,而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有意無意地摧毀孩子的求知慾。當學習成為一種心理負擔,結果只能是苦澀的。
我要談論的學習動機,絕不僅是學生愛不愛寫作業背課文,而是一個人在一生中如何保持探索未知世界的慾望和勇氣。
本來,人的學習動機,或者叫求知慾也或者叫好奇心,是一種本能,而且是唯一被社會道德鼓勵的本能,不像攻擊本能和性本能那樣要不斷受到超我的抑制。按馬斯洛的說法,這一塊叫無壓力區。可為什麼很多人在無壓力區反而發揮不出來呢?
△亞伯拉罕·馬斯洛是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第三代心理學的開創者。圖為著名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首先我們得「歸功」於家長(這裡特指中國家長),他們在剝奪孩子學習樂趣上,幾乎個個無師自通,常見方法有:比較法(人家孩子如何如何),內疚法(你對得起父母花的錢嗎?),暴力法(不解釋),好奇心本是與生俱來,學習本身就能帶來愉悅,但強迫性學習使孩子一旦擁有自由空間,便立刻放棄學習。
當然,老師也功不可沒,方法和家長類似;還有我們的社會;再抄馬斯洛的一段話吧,大師就是大師,死了幾十年了,好像說的就是今天:「在那些新聞、消息、事實來源被切斷的國家,在那些官方理論與明顯的現實極相矛盾的國家,至少一部分人會不相信任何價值,不報任何希望,甚至懷疑不言而喻的東西,人與人之間一般關係的深刻的瓦解、喪失道德。另一部分人似乎採取更被動的方式;沉悶、順從、喪失主動性、喪失能力和與世隔絕。」
好吧,還是只談家庭吧,畢竟這方面是我們普通人有可能改變的。附帶一句,在我看來,學習動機的問題包括兩面:過強和不足。學習成癮與重度厭學都是有問題的,甚至前者更嚴重些;學習成癮比網路成癮也更像病些,因為大多數人認為網遊好玩,寫作業不好玩,對不好玩的事成癮,應該是病的更重。
△從心理學角度講,厭學症是指學生消極對待學習活動的行為反應模式,學生出現厭學現象與家庭、學校、社會及自身心理健康狀況等有直接關係
以上這些講完,那麼,有什麼用?從技術層面而言,我沒有普適的家教模型可推薦;但從情感層面,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感悟,而感悟一定會帶來改變,無論父母還是孩子。
本文轉載自「兒童心理課堂」(id:guanaibaby),原載自「家長公會」(ID:Parents_Guild)
推薦閱讀:
※八卦命理:成績不好跟書房大有關係(圖)
※CFA成績出來後,別忘了這些事兒
※放生施食喜報:他們的孩子學習成績大幅提升(圖)
※超級女聲10年成績單 揭秘誰是贏家
※S-AEIS出成績了,怎樣查成績?之後該做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