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書創作概述 ▼
轉載▼標籤:藝術展示中國藝術報·中國書法學報——孟繁禧發表的文章楷書,系指具有法度、莊重、嚴謹特性,可作楷書的法書。換言之,凡具有法度並可作楷模之書法可稱之為 「楷書」。然而這一概念與書法藝術中所指的楷書有所不同。書法中所指的楷書實為真書,亦稱正書,即字形端莊的手書正體書法。在漫長的書法發展史中,楷書已成為大家所認同,是區別於篆書、隸書、行書和草書的一大類書法藝術的書體。楷書產生於漢代末年,由漢隸省卻波磔、增加鉤趯並避免草率,逐步演變而成。這些文字的書寫開始大多出自民間無名氏之手,由此可以看出,最初的楷書實際上是由下層平民或低級官吏所為的。楷書由隸書演進、轉變的過程,在其內部凝聚、貫穿著一種強大的推動力,這種推動力源於人們對書寫快速、簡化和審美的需求。三國至魏晉南北朝的楷書我國現存最早的楷書作品,當首推三國魏國鍾繇的《力命表》、《宣示表》、《賀捷表》、《調元表》、《薦季直表》。此「五表」均系小楷,且真跡早已無存,僅有宋以來的法帖刻本傳世,但畢竟保存了鍾繇楷書的大致風貌。鍾繇在我國書法發展史上,是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對楷書的創立與創作具有突出貢獻。他不僅繼承了蔡邕書法的優良傳統,而且食古能化,筆法結字上不斷出現一些新奇的意趣。使楷書徹底從隸書中分離出來,則還是魏、晉之際的事。如果說鍾繇所書「五表」作為我國古代最早楷書刻帖的話,那麼我國現存最早的楷書碑刻,當屬刻立於三國東吳鳳凰元年(272年)四月的《谷朗碑》。《谷朗碑》是一塊書風古樸的楷書名碑,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曾贊評此碑「以其由隸變楷,是考源流也」,「上為漢分(隸書)之別子,下為真書之鼻祖也。」三國之後,作為過渡,社會上使用的文字出現了隸書與楷書並存或混寫的局面。其中楷書作品流傳至今的又很少,此後直到東晉王羲之的出現才改變了這種局面,經過他的醞釀改革和創作推動,楷書廣泛流行起來。王羲之草書學張芝,楷書學鍾繇,又遍學李斯、曹喜、梁鴰、蔡邕等人的篆隸書法,由於他博採眾長,融會貫通,最後終於把漢魏以來的質樸書風,一變而成為雅俗共賞、法度嚴謹、妍美流便的今體。王羲之在楷書發展史上的功績不僅在於把鍾繇質樸的楷書改為今體,並迅速、廣泛地在社會上流行了起來,同時還在於為我們留下了許多書法理論著述。《題衛夫人〈筆陣圖〉後》、《書論》等,皆系王羲之書法創作方面的經驗總結。他尚有小楷書法存世,如《樂毅論》、《黃庭經》、《孝女曹娥碑》、《勸進表》、《東方朔畫像贊》、《佛遺教經》等。與王羲之在楷書上相媲美、相映輝的另一個重要人物,即是王羲之的小兒子王獻之。他曾提出「書無定法,事貴變通」的主張,在王羲之書法改體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小楷《洛神賦》清逸典雅,在書壇一直佔有較為重要的位置。後人追求晉人書法勁健剛毅之風骨、妍麗流美之氣韻者,無不以王獻之《洛神賦》為標準。南朝有《爨龍顏碑》等為數不多的幾種楷書存世。而北朝由於石刻藝術的大發展和楷書的普及,從而成為我國楷書藝術史上一個輝煌的歷史時期。北魏是個佛教盛行的時代,龍門石窟是中外馳名的佛教石刻藝術寶庫。北魏時期的楷書造像題記達兩千餘處,出現了「二品」、「四品」、「五品」、「十品」、「二十品」、「五十品」等多種選本,其中以《龍門二十品》選本最受人喜愛。綜合分析《龍門二十品》的藝術特點,一是其結字質樸;二是筆法簡潔,用筆以方筆為主。康有為曾將「龍門石刻」稱之為方筆的最高準則,「雲峰石刻」為圓筆的最高準則,「岡山、尖山、鐵山、葛山摩崖」是貫通隸意、方圓兼備的掰窠書的最高準則。南朝的書作大多出於王羲之、王獻之等多名人士大夫之手;而北朝楷書卻大多來自於民間。在書風上,南朝多清逸流美,北朝則質樸獷悍。隋唐五代的楷書隋朝是我國楷書發展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承前啟後的階段。隋朝楷書名作迭出,風格多姿多彩,如《龍藏寺碑》就是其中的代表,它內承周、齊峻整之緒,外收梁、陳綿麗之風,既樸拙又精嚴,其變革時期繼往開來的橋樑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南朝和隋代之間的智永和尚是王羲之七世孫,其楷書承襲祖傳,追求新意,為後世所重。另從隋代寫經的楷書看,其法度和氣韻都比南北朝楷書前進了一步,明顯地透出唐楷的端倪。楷書到了唐朝可謂是其發展的鼎盛時期,加之唐太宗李世民對書法的酷愛,在開科取士中,書法亦成為一項重要內容。在這樣的氛圍里,非但書家人才輩出,就是文人、詩人,甚至以抄寫佛經為生的「經生」,也都寫得一手好字。因此,唐代的書法隊伍空前壯大,各種書體均佳作如林。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先後創立了各具風格的楷書,分別被稱為歐體、褚體、顏體、柳體等,為後世廣泛流傳和效法。從歷代碑刻、墓誌和寫經等傳世作品分析,唐楷的興盛與名家輩出絕不是偶然的,而是在長期的歷史積累和廣泛的民間創作基礎上形成的,當然也與唐代經濟文化的高度發展有關。宋、元、明、清的楷書宋代也是一個書法藝術興盛的朝代。宋朝文人試圖繼承唐代楷書的風格,并力求有所創新。他們一方面對於森嚴的唐楷法度有所變革,追求靈動,另一方面也向魏晉楷書汲取古樸的風貌。這種情況在范仲淹、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襄等人的作品中都可發現。他們的探索與追求雖然沒有達到唐楷那樣的成就,但卻極大地推進了其行書創作,使之達到了王羲之以後的又一個時代高峰。可以看出,他們的行書或草書方面的巨大成功都與其楷書基礎有著密切的關係。宋末元初的趙孟頫,以靈動和簡潔為特色創製出有別於唐楷的趙體楷書,影響中國書壇數百年。趙孟頫對於真、草、隸、篆褚體樣樣精通,是元代書壇的領袖。元明兩代書法家多以楷書為基礎,以行草書名世。仔細查閱書法歷史資料,不難發現,大凡有成就的書法家,其楷書造詣都是相當高的。宋元以來,姜蘷、龔璛、歐陽玄、楊維楨、王蒙、柯九思、李東陽、文徵明、董其昌、洪升、金農、林則徐等人的楷書或上追魏晉,追求古樸自然;或法宗隋唐,得以嚴謹;或兼收並蓄;自出機杼。清代書法眾多,流派紛呈,掀起了一股書法中興的熱潮。楷書方面,受明代楷書及來自於上層的影響,「台閣體」日盛。在嘉慶、道光以前,帖學大興於天下,被稱之為「帖學期」,此後則碑學大興,稱為「碑學期」。在碑學期,書壇為之一振,出現了鄧石如、何紹基、趙之謙、康有為等書法大家,對當時乃至後世的書壇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近現代楷書民國以來,楷書的創作的發展延續了清末以來的興盛局面。同時,書壇人物除了清廷遺臣之外,又增加了海外留學人員及其他成分。其創作理念除傳統帖學、清代碑學之外,時有中西美術及新潮思想滲入。另因製版印刷技術的提高,碑帖資料傳播廣泛而利於人們研習。因此,楷書創作的普及化、多樣化是空前的,從而出現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書法家,如朱孝臧,譚廷闓、李叔同、沈尹默、吳玉如、鄧散木、趙朴初、啟功等。活躍在當今書壇的一大批名家俊彥,其楷書創作也多有獨到之處,令世人嘆服。在當今的書法界,承載著極其深厚的歷史積澱,在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同樣面臨著來自各個方面的衝擊與挑戰。無論形式上、風格上,書法的創作理念及創作手法的多樣性,深刻地表現出了當今書法創作隊伍素質上的成熟。作為楷書,如何在書壇上得以繼續生存、發展,是不容忽視的一個實際問題。蘇東坡曾這樣評論過楷書:「書法備於正書,溢而為行草,未能正書而能行草,猶未嘗莊語而輒放言,無足道也。」楷書是學習書法的基礎,也是書法藝術中的一座高聳入雲的峰巔。用靜態的線條來表現作品的勃勃生機,正是楷書藝術語言的精髓之處,亦是楷書之極致。只把楷書作為學習書法的初級階段來看待,是極其片面的。現在和今後書法的應用價值與藝術價值將日趨分離,楷書也不例外。這對於熱心楷書創作的同仁既是嚴峻的挑戰,也是難得的機遇。傳承歷代前賢的藝術遺產,開創楷書藝術新的風貌,我們應當充滿信心
推薦閱讀:
※木頭像或鏡子與光
※蘇打綠所有歌詞及創作背景
※為你而戰(劇本大綱+初步架構_SF未來)
※呂進微型詩創作談
※詩詞鑒賞------詩詞創作漫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