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與生活座談會 第六集 (國語) 視頻、文字
修行與生活座談會 鍾茂森博士主講 (第六集) 2007/8/1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2-213-0006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薩,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來做「修行與生活座談會」。末學這一個多禮拜以來,跟隨師父上人到馬來西亞參加觀音祈福的大法會,以及師父上人的演講大會和宗教聯誼的活動。因此我們的講經討論就暫停了。今天開始我們繼續來學習。今天正好是禮拜天,大概有兩個禮拜了,這些同修們所提出的問題,我們來進行討論。問:首先是一位李居士他傳真來的兩個問題。他說第一個問題,聽鍾博士講《地藏菩薩本願經》第六品中說到,佛在經上講女身比男身障礙多、煩惱多、情執很重,這是非常有道理的,事實真的是如此。特別是在感情問題上,女人對感情看得很重,煩惱痛苦也就多,男人就比較瀟灑。請教鍾博士,要如何令女人做到不情執?答:佛在經上講女眾比男眾業障多,確實最主要的一個特徵就是,您說得對,女人情執相對來講比男子要重。實際上在現在我們的末法時代,不僅是女人,男子的情執也是很重。那您提出的問題,如何令女人做到不情執?我們先不要想著讓別人不情執,我們自己要想想,我們自己的情執也很重,我們自己怎麼樣把情執能放得下?要做到不情執,不情執了,煩惱自然就輕,痛苦都是執著來的。佛在很多經論裡面都教導我們用四念處觀,四念處觀教我們看破。為什麼我們會執著?就是因為沒有看破。沒有看破就不能夠放下,所以迷在這些境界裡面,在自己的執著裡面虛妄的受苦,所以佛教導我們要看破放下。在三十七道品裡面,四念處就是教我們看破,四如意足是教我們放下。四念處是什麼?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第一個觀念「觀身不淨」,這是講到看我們每一個眾生的身體都是污垢不淨。這外面一層皮膚包的,裡面都是一些邋遢的東西,包著的這些血肉、體液,確實很不清淨。那何以知道不清淨?我們如果是運動了,滿身出了大汗,過沒多久,這個汗味就很難聞,那都是身體裡出來的東西。每天都有很多排泄物,排泄物也是臭穢難忍,那都是我們身體裡面的東西,所以你看身體是不是不淨?真正能夠觀身不淨,對身體的執著就能放下。哪怕是容貌再美好,青春的時候再漂亮,當下裡頭包的都不淨。而且青春易逝,沒有多少年就人老,變得雞皮鶴髮、行步龍鍾,有什麼可樂的?所以要用這個身體來做為我們修學的一個工具。這人生就是一個修學的過程,在這個過程裡面要提升自己,我們的目標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用這個假身,以假修真,以不淨的身去修我們清淨的心。這身體隨時可以放得下。那不僅是自己的身體不清淨,每個人的身體,你去觀察都不清淨,所以那個情愛、情執要放下。第二個觀念,「觀受是苦」。我們說人的感受,想想是樂還是苦?譬如說我們餓了,肚子餓了吃飯。吃飯的時候,覺得還挺快樂的,可是吃著吃著吃撐了,就變成苦了,所以這個樂也是苦。更何況人生確實充滿了苦痛,佛給我們講八苦,生、老、病、死那都是苦。生的苦我們忘記了,生的苦,佛經裡面記載,人出世的時候,如通過兩座夾山,從這個山縫裡面擠出來。一出來皮膚接觸到空氣就很苦,所以小孩子一出生他都哇哇大哭,為什麼哭?他苦。老了也是苦。前兩天我回自己家鄉廣州去看望自己的爺爺、奶奶、父親,年紀大了,確實很辛苦,走路也很艱難。漸漸同伴也都少了,能夠說句心裡話的人都少了。加上身體的病痛,肌體功能的衰退,確實很苦。病也是苦,我父親前段時間他的腦瘤又有發作,所以重新又做了一個手術,真正讓我看到病苦的煎熬,很想代替他受苦,都沒有辦法。死的苦那是更甚,佛在經裡比喻叫「生龜脫殼」,四大分離,我們說的地、水、火、風。人體的各個器官組織分裂的時候,神識要離開身體的時候,非常非常的苦。做人有生、老、病、死,還有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這是八苦。愛別離是你所愛的東西,總有壞的一天;你所愛的人,總有離別的一天,沒有不散的宴席。求不得,自己所求的都不能如願,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怨憎會,你不喜歡的人,他老是見面,不喜歡的事情老是發生。為什麼有這些不如意?這是因為我們過去生中修的因不圓滿,才有這樣的果報。五陰熾盛,這是我們身體的苦,色受想行識,這個肉體的、精神的痛苦種種。所以你想想人生真的是「如少水魚,斯有何樂?」享受的樂真叫做刀尖之蜜。這刀刃上面有塗著蜂蜜,你拿舌頭去舔,想嚐一點甜頭,這一瞬間舌頭都被割裂了。樂之後就是苦,樂一瞬間,苦一輩子。不僅是人有這八苦,說老實話,六道眾生都是受苦的。三惡道眾生我們不說了,那真的是苦痛,五燒五痛。天上也是苦,欲界天,他三苦俱足,所謂苦苦、壞苦、行苦;如果禪定功夫深,慾望伏住了,往生到色界天,在色界天上雖然沒有苦苦,這苦苦就是我們說的八苦,沒有苦苦,還有壞苦、行苦;哪怕是到了非想非非想處天,他還有念念不住的這種行苦,所以觀受是苦,真的是三界通苦。佛告訴我們要離開這個苦痛的娑婆世界,那就是要真正看破這個世間,放下情執。「觀心無常」,這心是我們的念頭。念頭一個妄念一個妄念的接著,沒有停下來的時候,這叫無常。前一個念頭跟後一個念頭就不一樣,前念即滅,後念即生,念念都在相續,自己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念頭,所以是無常。佛告訴我們有一個真常,那是我們的真心本性。能夠把我們的妄念放下,就能夠回歸我們的真心本性,你就能得到真常,這真心本性裡頭才有真樂。「觀法無我」,這是告訴我們一切萬法,法就是宇宙的現象,一切的現象都沒有一個自體。隨便找一個物體,譬如說這個桌子,桌子是這些木頭、釘子、油漆把它合成的,這個叫做眾緣和合的東西。緣就是條件,不同的東西就是不同的條件,把它和合才叫做桌子。如果是分開的,這些木頭歸木頭,釘子歸釘子,油漆歸油漆,這不能夠叫桌子。所以你說桌子在哪裡?沒有。這個我就是自體,沒有桌子的自體。人也是如此,人體也是眾緣和合,它由地、水、火、風和合而成的。地就是質地堅硬的東西,像骨頭這些;水就是液體,像血液、唾液,身體的體液;火就是我們的熱度,體溫;風就是我們的呼吸,這各種因緣合成一個人體。所以這個人體哪有我,哪有自性?不能把這個身體執著是我。我都沒有了,更何況身外之物?這些衣服、傢俱、田宅,那是我的,我都沒有了,那我的更是沒有辦法執著。所以佛告訴我們,心裡要存著這種正確觀念,這是「四念處觀」。常常這麼觀想,把我們凡夫的念頭轉化過來。凡夫的念頭就是樣樣執著,執著這個色身,希求五欲六塵的享受,以為樣樣都能長久,以為真有一個我,他樣樣執著。執著就有痛苦,因為這個跟真相不相應。所以只要把念頭改過來,這個「四念處」深深的印在自己腦海中,常常的想、常常思惟、常常這麼觀察,這個情執慢慢就能夠減少,就能夠放下。看破還需要用放下的功夫,三十七道品裡面,放下講的是「四如意足」或者是「四神足」。這個四如意足講的是欲、念、進、慧這四種。「欲如意足」,欲就是指慾望。凡夫有慾望,有這些財色名食睡的慾望,所以他樣樣都會遇到不如意。那怎麼樣才能夠讓自己慾望得到如意?佛告訴我們把慾望放下,就得到如意足了,足就是滿足,如意、滿足。為什麼?無欲。「人到無求品自高」,「無欲則剛」。所以要修行就是要求放下。從哪裡開始放下?從欲上開始放,把財、色、名、食、睡這些慾望統統放下,心裡不沾染。這些東西能不能受用?可以,但是受用的時候決定不貪染,有,很好;沒有,也很好。譬如說財,財寶,如果是家財萬貫,我們心裡決定不能夠有貪著,要常常拿去布施,救助那些有需要的人,幫助推動正法的教育。如果有一天因為天災人禍,這家財一下子化為烏有了,怎麼辦?心裡仍然是平平淡淡,這是放下了。「念如意足」,就是讓我們念頭上去控制自己。在《彌陀經》裡面教導我們念佛,用念佛的方法來達到念如意足。做到什麼?念阿彌陀佛的佛號,念念相續。《彌陀經》的標準叫做「一心不亂」;《無量壽經》的標準是「一向專念」;《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教導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雖然沒有妄念做不到,但是我們把所有的妄念放下,就執著在一個念頭上,那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名號,這樣自然就能夠做到念如意足。「進如意足」,進就是精進、進步。真正放下慾望,能夠一天到晚一句佛號執持得住,這叫精進。精就是純而不雜,只有精才能夠進,如果不精就很難進步。做學問關鍵是要專心,如果心地雜亂,妄念很多,怎麼能夠進步?所以你進步,你就能得法喜,這就是如意。「慧如意足」就是告訴我們常常能提起觀照,做到心不顛倒。心不顛倒就是智慧,朗朗分明。妄念起來的時候馬上能夠覺察,一覺察就能放下,這是慧如意足。所以我們平時用功就是在這個看破、放下兩方面去用功,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幫助看破。這裡面具體落實就是斷惡修善,「四正勤」教我們斷惡修善。四正勤就是講:「已生惡令斷」,已生的惡就要把它斷掉,不能讓它相續;「未生惡令不生」,自己沒有這個缺點,沒有這個惡行,看到別人有,馬上反省自己,提醒自己不可以犯;「未生善令生」,我們看到別人有善行,看到經典裡面提倡的這些善行,我們還沒有去做,還沒有依這個方法來修,那就要趕緊努力,這就是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如果是已經有的善,要念念相續,念念增長。這是四正勤。善的標準,我們不要講得太高遠,最根本的就是儒釋道三個根,《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就以這個做標準,時時以它來檢點我們的念頭和行為,如果不符合這三個根的,我們立即要把它改正過來。這樣修行就很如法,這個情執不用刻意斷,慢慢自己就化解了。情執是一種習氣,我們以正法常常來薰習自己,慢慢的,真的,執著會一天比一天少,最起碼也是一年比一年少。這樣的話,煩惱日日輕,智慧日日長,這得到法喜了。這是第一個問題。問:您的第二個問題是:一個家庭中,做妻子的經常對丈夫發脾氣,臉色不好看,做丈夫要受妻子的氣。從因緣果報來講,做丈夫所受的是果,可能是他前世也是這樣對待妻子的,與她結了怨,所以這一世他應該受這樣的果報,要忍受。這樣理解對嗎?做妻子的如果是前世受了怨氣來報怨,所以才經常對丈夫發脾氣,那麼她會不會因為發脾氣將來再受果報?或者是一筆勾消?請鍾博士開示。答:這裡您有兩個問題,對於丈夫來講,如果丈夫受妻子的氣,要想到妻子這樣對待我,那是因為過去我得罪了她,所以我現在要受這種果報,這樣理解對不對?可以這樣理解,這樣理解至少我們的心能夠平一點,不會太計較。因為真的凡事都有因果,「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這一世她對待我是這樣,一定是前世我這樣對待她。所以這心能夠安,不會再起怨恨,這樣也很好。但是只是停留在這種逆來順受、忍氣吞聲的心態上面,這個還不夠,你還不能夠提升。要怎麼樣去用心?要用一種真誠的愛心對待自己的妻子,常常念她的善。她一定是有善的,如果她一點都沒有值得你欣賞的地方,你那時候為什麼會娶她?肯定是她有你認為是不錯的東西,有優點,所以要學會欣賞她,以一種愛心去對待她。想著她過去是我的冤讎,我現在沒有辦法,忍氣吞聲好了,你看你這個真誠愛心出不來。不僅要用愛心,還有感恩心。兩個人生活不容易,真叫同舟共濟,她對我有很多恩德,我常常念她的恩德,你這些煩惱就沒有了。你老想著她對你怎麼怎麼不好,那是我前生的因果,我就受吧。你這樣想,你的歡喜心、你的真誠愛心還是出不來。所以師父教導我們要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哪怕是她對我一點都不好,常常罵我,常常發脾氣,羞辱我,甚至要害我,我都要感恩她,為什麼?她成就了我的定慧,消除了我的宿業,她是菩薩來磨我的,讓我提升的。這麼去想,真的,哪有什麼怨懟?我們的心真的是平了,內心一點矛盾、一點衝突對立都不會有。所以要常常提起這些念頭,把師父上人的「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的那個法語貼在自己的床前,或者擺在自己的案頭,常常去看,以這種觀念做為自己的觀念,這叫真學佛。您第二個問題講的是,妻子用怨氣來對待我,她來報怨的,假如真的是前生你欠她的,她這麼做了,是不是一筆勾消?還是說將來再會受果報?如果是這麼做,確實是過去生中的宿業,她來討債的,她來報怨的,可是如果我們不明瞭,不能夠寬容別人,不能夠原諒別人,還要去討債,還要去報怨,雖然是了前生的業債,但是這一生所造作的,將來還是有果報。因果是循環不空,轉變不空,所以「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這個因果就是講轉變、循環。什麼叫轉變?果可以變成因,因也能變成果,循環不斷,相續不空。所以這一生她這樣造作,是報前世的怨,可是來生一樣有果報。所以最重要的是覺悟,真正覺悟了,前生的這些宿債我就一筆勾消。如果不能夠覺悟,不能夠原諒對方,那沒有一筆勾消,怨是愈結愈深。所以我們處在這個情況裡面,關鍵是自己要忍得住,不能生怨恨的念頭,如果還有一絲毫的怨恨,這個業債就沒辦法一筆勾消,它還會相續,它還會循環。就像這幾天我們聽悟全法師講《沙彌律儀》,他給我們講到一個例子。說梁武帝的一個妃子郗後,她前世是一條蚯蚓,在地裡面,結果有一個修行人鋤地,正在幹農活,不小心把蚯蚓的頭給砍了,這鋤頭把牠給砍斷了。修行人沒有立即去給牠念佛、皈依,結果這個蚯蚓就怨恨在心。來生牠變成郗太后,做了梁武帝的妃子,結果她對出家人就有怨恨心,常常嘲笑出家人,欺侮出家人。這是過去生中的這種怨恨心留下來的,她沒有覺悟,所以沒有一筆勾消。當然,這是過去生中的那位出家人做得不夠,不如法,所以結了這個怨。但是郗後這一生輕慢、侮辱出家人的業就重了,加上她嫉妒、瞋恚心很重,所以她死了以後變成一條大蟒蛇,身上非常痛苦,來求梁武帝超度。梁武帝請寶誌公禪師為她超度,寶誌公就寫了《梁皇懺》這個懺悔儀,結果把這位妃子從蟒蛇道超度到了忉利天。如果不是遇到了寶誌公禪師,將來這三途惡道就夠她受了。所以明白這個道理,懂得因緣果報絲毫不爽,絕對不做惡因。知道哪怕是一個再小的惡因,只有一個念頭怨恨對方,就這一個念頭,將來就會有果報。《無量壽經》裡提醒我們「從小微起,成大困劇」。所以明瞭這個的話,自己要檢點自己的心,別人做不做是別人的事情,我們絕對不可以跟人家起對立的念頭。這是李居士的問題,完畢。問:下面是來自武漢市一位居士他的問題,他說,鍾博士,阿彌陀佛!我們是中國湖北省武漢市的一批學佛居士,聽到您的講法,非常生歡喜心。但是想提個小小的建議,這段時間在網上回答提問,您採用粵語作答,但做為內地聽眾而言,實在無法聽懂。(答:對,這也是個問題)。所以可否在回答的同時打上中文字幕,使我們內地聽眾也能聽到您的法語?這樣效果可能更好。答:您提的這個問題是很好,非常感謝!這個建議有兩難之處,因為師父上人讓末學在香港這裡給大家做這個座談會。原來發起的都是這裡的一批菩薩們,他們看到我老是在攝影棚裡講,沒有見到人,希望一個禮拜能夠有一天的時間,大家坐在一起聊一聊佛法,所以就發起搞這麼一個座談會。後來師父上人覺得這種座談會應該放在網路上面,所以我們就搬上了網路。本來都是用粵語為主,照顧香港本地的同修們,因為這裡都是以粵語為主的。結果網上的同學來的提問也愈來愈多,所以在講的過程中變成大部分都是用國語。但是有一些老同修、老菩薩聽不懂國語,還是希望末學用粵語(廣東話)來作答,所以在目前這種狀況確實也很難兩全其美。是不是以後可以分成兩週,一個禮拜用國語來回答,一個禮拜用粵語回答,要看問題的多少,我們可以做個處理。至於說能不能夠在講的過程中打上中文字幕,這個很難。因為中文字幕要預先去做,那我回答這些問題都沒有預先準備,不能夠把這字幕打上來,所以這個問題我們再想想辦法。感謝您的鼓勵,我們如果以後有粵語作答的話,我就盡量再用國語簡單的複述一遍,這樣也能夠讓國語的同修聽得懂,謝謝您!問:下面一位居士他提了五個問題。他說,鍾博士,您好!我對吃素有如下的問題,請幫助解答。(這都是關於吃素的。)第一,吃雞蛋算不算吃素?答:這個雞蛋確實有的人吃,有的人不吃。我們為什麼要吃素?這個不僅是對身體有好處,吃素真的讓身體健康,更重要的是我們要護養自己的慈悲心。學佛的同修真正學了佛以後都吃素,這是我們中國佛教徒的特色。其實世尊當年在世的時候沒有一定要求吃素。佛教傳到中國來以後,吃素是誰提倡的?是梁武帝。他讀《楞伽經》,看到菩薩慈悲,不忍吃眾生肉,看了之後很感動,所以他提倡素食運動。在中國於是所有的出家人都隨喜梁武帝,都發心吃素。所以中國所有的出家人他們都吃素,這是中國佛教界的特色。像在日本,很多出家人就沒有吃素,在這些小乘國家裡頭,泰國、緬甸、斯里蘭卡,他們也沒有要求吃素。但是吃素確實能增長我們的慈悲心,不會跟一切眾生結怨。所以明白吃素的道理,我們就可以來判斷,什麼東西可以吃,什麼東西不可以吃。譬如說雞蛋,雞蛋如果是已經有生命的,就是受精卵就不能吃,因為吃了之後等於殺生。如果這個蛋,像一般雞場裡面都是關在籠子裡餵的雞生的蛋,它不會有生命的,這種蛋有的人是可以吃。不過現在我們曉得,很多的雞場他們都給雞打激素,像小雞一出生,給牠打上一針荷爾蒙,讓牠迅速長大;然後再打一針抗生素,讓牠不要得病;然後再打一針,讓牠提起精神。所以打這些針都是化學激素,雞肉裡頭都含有這些化學激素,人吃了這個肉都會得病,發育都不正常。你看現在很多的女孩子都早熟,發育過早,都是跟她飲食有關。蛋,雞生下來的蛋同樣也會有這些化學成分,所以還是少吃為妙,最好是不吃,不跟這些眾生結這些不好的緣,另外真的對身體有好處。問:第二個問題是,吃麵包時抹奶油,算不算吃素?第三個問題跟第二個問題也相類似:吃一切乳製品算不算吃素?答:這奶油就是乳製品,奶油是牛奶做的,提煉出來的,所以這個不算是殺生,因為擠牛奶沒有把奶牛殺掉,吃雞蛋也沒有殺雞取卵,這個不算是殺生,所以是可以用。但是我們也要曉得,吃這些東西最好是找健康的,像那些蛋,它是有機蛋。什麼叫有機蛋?就是那個雞吃的食物都是有機的蔬菜、榖類。雞都是吃素的,牠身上也不打這些激素,這種雞蛋就比較好。那麼奶油、乳製品,當然如果能找到這些更好。問:第四個問題是,因父親反對弟子吃素,所以很多時候只能吃肉邊菜。家裡煲湯常常放肉和骨頭來煲,弟子只喝湯和吃裡面的瓜菜,不吃裡面的骨頭和肉,這是否算肉邊菜?答:當然這是算吃肉邊菜。因為你這是沒有辦法,家裡人不了解佛法,不吃素,你發心吃素,吃肉邊菜這是可以的。當年六祖惠能大師就是吃肉邊菜的。他在五祖那裡受了衣缽,出來逃難,在獵人隊裡面生活了十五年。這十五年都是跟獵人一起吃,還做這些飯菜給獵人吃,這就是吃肉邊菜。所以我們在父母還沒有能夠了解佛法之前,我們要學會隨順父母,讓父母生歡喜心,這是普賢菩薩講的「恆順眾生」。恆順眾生得從家裡做起,從恆順父母做起,只要不是原則上的問題,是可以恆順的。《弟子規》上教導我們「父母責,須順承」,這裡需要智慧,也需要定力。在吃這些肉邊菜的時候,你心裡面可以為這個眾生默念佛號,以這個佛號的功德迴向給牠們,也迴向給自己的父母。平時念經念佛都迴向給父母,讓他們能夠覺悟。他們能夠覺悟,將來也能不殺生,也能吃素了,這是你的影響,你能夠幫助父母學佛,你是大孝。問:第五個問題。父親常以營養不足為由,阻礙弟子吃素。而弟子吃素時亦有些不良的反應,譬如面色比較差、皮膚乾燥,有時還會覺得腸胃不舒服。請鍾博士開示,如何吃素才能使身體健康?答:這個問題,我們平時要多多的修持自己,身體決定是受自己心理的影響,所謂心清淨則身清淨。身體為什麼不健康?那是因為自己心還不清淨。不清淨一定是有很多看不破、放不下的地方。看不破、放不下,總不外乎師父常提的十六個字: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貪瞋痴慢。所以平時用功要對治自己的煩惱習氣。我們讀經、念佛、聽經,每天都不能斷,特別是要常聽經聞法。我們師父上人的帶子一有時間常聽,上班可以帶上小機MP3,耳機插在耳朵上,上班也不浪費時間。我以前讀書的時候,念博士的時候,每天上學走路十五分鐘,回來十五分鐘,一天往返兩次,這路上就聽經一小時了。每天如是,積累下來,你佛法的功底就能夠奠定。所以平時要加功用行,待人處事接物,我們日常生活要依據《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經》,要懂得這麼去做。慢慢的,你如理如法的修行,你的體質一定會變好,你起碼疾病沒有了,你的臉色會比以前更好,因為你有法喜。我們說人逢喜事精神爽,你心裡面暢快,沒有煩惱,常生智慧,身體自然就有光澤了,面色自然就好看了,皮膚用不上去擦這些美容霜,自然它就發亮了。當然吃素的人也要注意營養,我們現在還沒有達到那麼高的功夫,可以不用吃飯了,或者是吃得很簡單,我們現在還是有妄想、煩惱、習氣,消耗量還是很大。工作如果是也很辛苦,補充營養還是很有必要的。吃素的營養也很全面,譬如說蛋白質,可以吃一些果仁,豆類蛋白,豆類蛋白比肉類蛋白要好,好得多。在素食裡面也有很多補身體的,像紅棗、小米粥、桂圓,這些都是很補的,營養絕對不會比肉食差,這些可以適當的調節。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是作息要規律。我們晚上要依時睡覺,早上要依時早起,早睡早起身體好。什麼叫早睡?過了十點鐘還不睡,這不叫早睡了,晚上十點前最好能躺在床上,這樣很多身體的免疫功能都能夠得到恢復,這個叫天補,比你吃任何的補品都有效果。按時作息,規律的生活,加以適當的鍛鍊。鍛鍊可以用戶外的鍛鍊,吸收新鮮的空氣。在家裡可以多拜佛,拜佛是最好的鍛鍊,每天拜上一百拜、二百拜,你身體的各種機能都會不錯的。當然吃飯也要按時按量,規律比什麼都有營養。往往我們看到很多人面色蒼黃,沒有精神、沒有血氣,知道這個人可能是一個夜貓子,晚上不睡覺,早上不早起,那個對身體確實不好,時間久了,這是對身體的一個虧損。所以如果是工作量大、學習量大,我寧願早睡,第二天早點起床。譬如說你十點前睡覺,第二天早上兩點鐘爬起來,就開始幹,總比你凌晨兩點鐘睡覺、六點鐘起來好。世尊當年規定弟子們休息都是中夜睡眠,就是晚上十點鐘睡到第二天早上兩點鐘。這一段時間休養,現在醫學家都已經證明了,是對人體是最好的,讓自己的機能得到最好的恢復。這些你注意了,相信這個身體一定會健康,這個跟吃不吃素沒有什麼太大關係。吃素其實是有益於健康的。我自己吃素已經吃了十四年,真的沒什麼病。我們看師父上人吃素五十多年了,你看身體多好。所以真正要自己拿出好的身體,讓你父親覺得原來吃素真好!他也來吃素。問:下面一個問題是健鋒居士提的,他說,鍾教授,阿彌陀佛!末學想請教你。第一、所謂的修行,是否就在日常生活中對自己身口意的性格上加以妥善的調整,這就叫做修行,對嗎?答:對的。真正修行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在自己的身、口、意上面加以檢點,斷惡修善。身體造的殺、盜、邪淫統統去除,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僅身體不造作,連念頭都要把它清洗乾淨。口不造妄語、兩舌、惡口、綺語,這些不善的言語統統去除。心裡面常看人家的善的、優點,常感恩他人,絕對不看別人的是非,不看別人的缺點,人家的不善不放在心上,更不能去說,這是「善護口業,不譏他過」。還必須「善護意業,清淨無染」,意上如果有貪瞋痴的念頭,那就是染,要在這上面加功用行。落實到每日的省察,最好是能夠用《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來檢點,這就是修行。行門上下功夫,就是在這儒釋道三個根上紮,根紮得愈深愈好。這三個根紮好了,也可以再加一個《沙彌律儀》。悟全法師最近就在我們學會裡講《沙彌律儀》,他還沒講完,只講了第一個戒,不殺生,估計可能九月份還會來講。這個根紮得愈深愈好。問:第二個問題是,末學看完江本勝博士水結晶的實驗報告後,真正覺得它是心念善惡的映照,很有說服力。末學認為我們中國也可以做此實驗,因此請問教授,這個實驗過程難度有多大?以及實驗成功率有多高?答:您的體會很好。確實江本勝博士的水結晶實驗給我們最重要的啟示,就是水結晶結構受人心態的影響。一個念頭善,結晶就美;念頭惡,結晶就醜陋。這種實驗其實難度並不大,末學有幸在前幾年跟隨師父上人到東京,曾經去過兩次,參觀江本博士的實驗室。他的實驗其實很簡單,只要有一個冰庫,能夠調節它的溫度,在零下五攝氏度把水結冰,就能夠觀察結晶,然後再用一個顯微鏡,有照相功能的,可以把水結晶放大二百至五百倍,就能夠拍攝水結晶的照片。這個其實並不難,如果你有心也可以去做,可以實驗。不僅是用水,也可以用其他的礦物質,甚至可以用有機物,譬如說蛋白質。人身上除了水以外,還有蛋白質,各種各樣的蛋白質,它的結構怎麼樣?它的味道怎麼樣?所以色、聲、香、味都可以去觀察,看看它對人的不同心念是不是反應不一樣。這是很有意義的實驗,希望有這種能力的人可以去做,然後把這實驗結果公布出來,確實給大眾很好的啟示。我們師父上人最近講經裡面也常常提到,我們現在全球暖化的現象非常嚴重。所以師父曾經呼籲,我們學佛的這些三寶弟子,真正發起愛心、發起慈悲心,為我們的世界進行祈禱。祈禱什麼?地球的溫度不要再上升了,南北兩極的冰不要再融化了,高山積雪也不要再融化了。我們真正念佛、念觀世音菩薩,祈禱冰不融化,溫度不要上升,是可以辦得到的。《華嚴經》告訴我們,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我們的念頭集中,想著讓這個世界的冰不融化,真的它可以辦得到。不信我們也可以做個實驗,就是把這個冰放到常溫底下,或者放到溫度低一點的地方,譬如說五度,它融化的速度慢。然後你可以分成兩種冰,我們對一種冰集中心力,給它加這個心念說「冰,你不要融化」,給它念觀世音菩薩,冰不要融化;另外一個冰放著它不管。你要看看這兩種冰是不是融化的速度有不同。那我相信我們加上這個心念,讓它不要融化的心念,如果我們祈禱的人多,心力很強,可以止住這個冰不融,另外一塊冰都融成水了,這個冰應該還能保持原狀,我們可試一試。如果你能實驗好了,你就把你的實驗成果寫成一個報告,然後也請您給我送一份,也作為我們講課的材料。這個實驗如果能做成功,確實對現在全球暖化的現象(科學家們束手無策)是一個莫大的幫助。證明什麼?人只要真心去求,你可以求佛菩薩,也可以求天主、求神,甚至你就懷著感恩心和愛心去祈禱,讓這個冰不要融化,是可以辦得到的。所以我們全球的人如果都能夠定時祈禱,讓南北兩極的冰和高山積雪不要融化,全球的溫度不要再上升,是可以辦得到的。問:第三,您的問題的是,末學在聽完教授上次的座談會,獲悉淨空老法師有意收學生,末學心有嚮往,而恐力不能及,因為末學業障重,虛度歲月半世,只是小學文化。藉此機緣,請教授代為求教,學歷是否為收學生的必需條件?答:這裡講的是我們師父上人很希望能有十個人一起閉關學習,學習多久?十年。真正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學作聖賢。如果有人來發心,到底收學生的必需條件是什麼?其實我們師父上人在曾經講《華嚴經》的時候講過,收學生的必需條件就是六個字,「孝廉、誠敬、好學」。孝廉是古代選拔官員的標準,一個人能孝順父母,他就能夠忠於國家,他成聖成賢有基礎。孟子說「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所以最根本的條件是一個孝,孝子、孝女,他對眾生的愛心才真切。第二是廉,廉是什麼?能吃苦,能夠廉潔,對於名聞利養、對於五欲六塵的享受他能放得下。誠敬,這是治學、拜師最重要的心態,印光大師講「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我們想學有所成,關鍵在於我們的誠敬心。另外一個好學,真正有心希望繼承聖賢之學,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他真有這種好學之心,這就是當學生的條件,所以年齡並不是一個問題。過去我們聽師父講過,他年輕的時候跟隨李炳南老師公學教,也不敢發心學講經,李老師怎麼勸導他?讓他來經學班看,結果看到一位林看治老居士,六十歲了開始學習,一位女眾居士,她的文化程度小學,但是學得非常認真,真的,孝廉、誠敬、好學她都具足。常常不懂的字,虛心向人請教,「師兄,這個字怎麼念?這個詞什麼意思?」很虛心好學。學得並不多,最關鍵的一門深入,不能學雜,因為沒有這樣的能力學太多。結果她講經法緣殊勝,李老師非常讚歎。我們師父看了之後很感動,像她這樣的人,六十歲、小學畢業都能學,都學得這麼好,我們為什麼不能學?所以就生起信心。這是林看治老居士做影響眾,她這樣一示現,我們師父上人就有信心學了,就能成就這一代的講經弘法的大德,這功德,真的,林看治老居士有一分功勞,這是她做影響眾。所以年齡、學歷都不是問題,只要你能認字,你能夠真正好學,有這個心將來弘法利生,那麼就有這個條件。當然這個條件就是孝廉、誠敬、好學,具體落實做到《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最好再加一個《沙彌律儀》。師父上人說至少用一年時間,把這四個根紮好,紮好之後就可以一門深入,深入十年,你就是世界上的這一個方面的權威。譬如說你學《阿彌陀經》,你是《阿彌陀經》的權威;你學《論語》,《論語》的權威。但是最重要的,我們能不能夠放得下?修十年,這不是短時間,自己有沒有這種願心?自己的家庭能不能處理好?能夠放下十年,家親眷屬能不能同意?這真的有點像出家生活一樣,我們自己能不能夠安住寂寞,能不能夠耐煩去治學?外面的這些名聞利養現前的時候,我們能不能夠抵擋得住誘惑?能不能夠吃苦、耐煩,耐心的、默默的來讀書?能不能夠聽師長的話,老實、誠敬?如果真能夠做得到,確實就有資格來學習。問:下面一位居士的問題是,尊敬的鍾教授,您好!我們有幾個修學的問題向您請教。第一,我們每一次誦經時,前面的讚佛偈要誦嗎?答:前面的讚佛偈可以誦,也可以不誦,這是看自己的修學,按照自己的喜好,如果有時間,當然誦更好。問:第二個,我已信佛有幾年,有很多佛友,但是現在我一心修淨土。請問如果我和他們去做經懺佛事,這是一門專精嗎?答:專修淨土關鍵在於摒棄外緣,一切放下,淨念相繼。所以那些在佛門裡面做經懺佛事,它往往是接引初機的,讓這些初學的人在經懺佛事裡面,那麼莊嚴、肅穆、真誠的氛圍磁場裡面,他受到感動,這是很好的。但是對於一位真正發心求生淨土的人,經懺佛事都不必了,老實在家裡聽經念佛。夏蓮居老居士過去在自己的家裡閉關念佛,寫了一對偈子說,「持戒念佛看經教,察過去習毋自欺」,這是真正專修淨土的人應該修學的。「持戒念佛」,這個持戒最根本的《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五戒,這是最根本的戒,我們要持好,我們能保持不犯,這叫持戒。持戒心就能定,以清淨心、定心來念佛,這念佛就有感應。還要「看經教」,看經教是深入教理的學習。對淨土的理要明瞭,往生要什麼條件?念佛有些什麼境界,有什麼方法,注意些什麼問題?在經教裡面我們統統都能找到答案,所以經教幫助我們增加信願行三資糧。天天專聽淨土經論,淨土經論就是五經一論,《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這是淨土三經,再加上一個《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和《楞嚴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這合起來叫五經,還有一個《往生論》。這五經一論可以任選一門,深入的去學習,反覆的聽。譬如說《無量壽經》反覆聽,真正這樣去長時間的薰習,信願行資糧就豐厚了。另外,「察過去習毋自欺」,這很重要,這是修行,用《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去檢點自己的心行,有過一定要改。察過去習,察過就是檢察自己的過失,去除自己的習氣毛病,不能夠自欺,不能夠放縱自己,要真幹。專修淨土能夠這麼做就很如法了,沒有時間不必去參加外面的經懺佛事也可以。如果是有這個因緣參加經懺佛事,當然這是莊嚴道場,也未嘗不可。真正如果時日無多,如果是年紀大了,這些統統都可以放下,早一天成就,就早一天往生淨土,廣度眾生,這比經懺佛事功德更是殊勝太多了。問:下面第三個問題。我很多佛友,他們修學佛法只是為了人天果報,我應該怎樣勸導他們?答:實際上您不必起心動念來勸導他們了,我們關鍵是好好修自己,自己修好了,自然就能夠感動別人,不必去攀緣,想著去怎麼樣說服別人、勸導別人,自己又會生煩惱。別人不聽你的,你不是生煩惱嗎?所以我們一切隨緣,自己做一個好樣子,我真修淨土,萬緣放下,知道自己時日無多了,所以我在家裡真幹。有一些志同道合的同修可以一起來共修,但是人不可以多,有個二、三個就很不錯了。沒有也沒關係,在家裡獨修,一樣可以成就。如果有因緣,我們可以把師父上人的一些光盤送給他,讓他們聽,他們聽了之後就能覺悟,不必自己太過勞心費力去勸導他們。他們如果看到你修得很不錯了,他們自己就來請教,「你修得很好,這一、二年沒見,你整個人都變樣了」,他就向你請教,你這個時候就再跟他勸導,那個時候效果就好。他們修學佛法是為人天果報,要知道人天的果報是有漏的福報,它不究竟。我們學佛就是求往生淨土,不求世福,不求人天福報,所以我們積功累德,我們的福報現世不享,我們安住在清貧的生活。清貧的生活可以養道,如果生活太舒適了,道心就容易退,容易貪圖享受去了,苦一點好,有出離心。我們的福報留在臨終的時候享,臨終的時候沒有病苦,頭腦清醒、心不貪戀、意不顛倒,這是真正的福報,念著佛走,讓別人看到真羨慕。問:第四個問題。我在佛堂裡負責物料,但是我發現很多物料已過期或壞了,有的勉強還可以用,但我將其扔掉換新的,請問這是浪費常住物嗎?答:在佛堂裡負責這些物料的,就是像這些食品,要有個原則,我們念念都要為常住、同修身體著想。如果是食品過期、壞了,絕對要扔掉,不能夠讓同修們去食用,因為食用壞了身體,這個損失更大。所以我們負責物料的要懂得常常清理,不要東西堆積得太多,都過期了就浪費了。所以平時對於物料的進出都要有一個規劃,盡量的節省,避免浪費,這就很好。問:下面是一位常居士,她說現有一個大難題請教。我先生的前妻是他的大冤親債主,怨恨極深,糾纏不放,還稱說她懷有他的孩子,是未婚時懷上的。我先生很害怕她以此做要脅,沒完沒了,一生不得安寧,怎麼辦?請開示如何化解?答:這個問題我們一定要懂得解冤釋結。方法有,可以發心,您跟您的先生一起發心讀誦《地藏經》,仰仗地藏菩薩不可思議的威神之力,幫您先生跟他的前妻化解這種怨恨。念經、念佛給對方迴向,給對方懷的這個孩子迴向,希望解除這種宿世的怨結,這個真誠心是最關鍵的。另外最好您跟您的先生商量,跟對方協調,最好是您先生能夠向她真心懺悔,懺悔過去對不起她的地方。她要脅是什麼樣的原因?可以跟她談,是不是要求經濟上的補償?還是什麼樣的?如果是經濟上的補償,我們盡量的滿足。多吃虧沒關係,目的在於不跟她結怨恨。《弟子規》上講的,「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所以解決怨恨,關鍵我們不能夠吝嗇,不能夠執著,她需要多少,我們歡歡喜喜的還債,在言語上不能有半點不滿。不僅言語上不能有半點不滿,心上也要平和,想著這是過去生中的怨結,這一生一筆勾消。而且要以真誠心跟她懺悔,請求她原諒。以真誠的心是可以感化對方的,古人講,「誠之所至,金石為開」,人心都是肉團做的,它不是鐵石做的,哪怕是鐵石,用誠心都能夠感動它,更何況是人心?要相信人都有天良,人都有本善本覺,我們以真誠心、慈悲心、愛護她的心,請求她原諒、請求她懺悔,多給予她愛心,多給予她照顧關懷,沒有化解不了的怨結。化解不了,是因為自己真誠心不夠。所以這個問題關鍵是自己有沒有真願意化解怨結的這種心態,如果有,那麼一定能化解。為什麼?《華嚴經》告訴我們,整個宇宙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的,你的境界,你所處的人事環境,統統都是自己心念所變現的。所以要轉境界,從哪裡轉起?轉自己的心,以真誠慈悲,沒有不能轉化的。問:下來的一個問題他說,我在修學方面有如下問題,請指教。我和父母住在一起,由於父親反對我學佛,所以早晚課只能在自己臥室進行。我早就知道臥室內供佛像不如法,所以我平時就將佛的畫像擺放在抽屜裡,只有在早晚課時才能夠請出來放好,然後做早晚課,早晚課後,我又將其放回櫃內。請問這樣是否如法?答:這樣做是可以的,這是不得已的做法。我們自己在這樣一個環境當中,能夠還有堅持早晚課的這種心,這是非常難得的,所以貴在堅持。就這樣做下去就很好,佛菩薩注重的是實質,不在乎形式。在這種不得已的環境下,我們以真誠心去做,真正知道學佛因緣不容易,是非常難得,所以再大的困難我們都要堅持,以這種真誠心,這就是功德無量。我們做早晚課的時候用心去做,知道做這一次也是不容易的,所以珍惜每一次的因緣。這樣做下去,一樣可以往生淨土,一樣可以修學成就。在民國初年的時候,就有個這樣的例子。一個鄉下的家庭,夫妻兩個人,太太學佛,很虔誠,求生淨土。先生不學佛,甚至還造作惡業。他以殺豬為業,甚至還逼著自己的太太跟他一起殺豬,強迫他太太,不讓他太太學佛。所以他太太不能不隨順這種因緣,一邊殺豬,按著豬腿,心裡還給牠念佛,嘴裡不念出來,因為她先生不給她念。在家裡,趁她先生不在的時候,把佛像拿出來,就供起來做早晚課,這樣子委曲求全。但是這種真誠心就使她能夠成就,所以她最後仍然一樣往生淨土,預知時至,自在往生,過去殺的這些豬統統都超生了。她的先生看到她往生時候的瑞相稀有難得,被感動了,後來她先生也學佛了。所以關鍵是我們學佛心要真誠,佛菩薩悉知悉見,他知道我們的誠心。我們這樣做,一樣可以成就。問:下面最後一個問題說,我是武漢市人,叫熊英,今年三十七歲,在家聽經多年,但拜佛、念佛、念經的時間很少,煩惱習氣控制不好,想請您介紹拜佛方法。我可用道證法師的《拜佛與醫學》中的方法嗎?網上有此書。答:這是可以的,你可以用道證法師這個拜佛的方法,也很好。她那個書我也翻閱過,教導你怎樣拜佛的動作,都跟醫學原理有關,這才知道拜佛有益於身體健康。問:念佛時用佛珠,念一百零八聲要換方向嗎?若要用十八顆的手珠,常常變方向嗎?手指如何撥?答:這些具體的念佛技術上的問題,這個也沒有一定要規定怎麼樣做,你自己覺得怎麼樣方便,怎麼樣念佛念得攝心,你就怎麼做。念佛最關鍵的就是四個字原則,叫「淨念相繼」。《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教導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把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攝住,用什麼攝住?用淨念,用一句阿彌陀佛佛號攝住。所以你怎麼樣念能夠攝心你就怎樣念。每天念佛最好有個定課,譬如說有時間的,你能夠念上一萬、兩萬、三萬,甚至五萬、十萬,那都非常好。能夠用佛珠來數,計數,佛珠是幫你計數的,這一串珠一百零八顆,你可以念一句佛號撥一顆珠,也可以念十句佛號撥一顆珠。譬如像這個佛珠,我們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十句就撥一顆珠,然後再往下,十句撥一顆珠,你就不用手指動彈得太快,這也是一種方法。總之看自己修學怎麼樣能夠攝心,就用什麼樣的方法。有的人是念一句撥一顆珠,這樣他能夠覺得攝心,因為手指帶動了心,那也可以,那就快速的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可以用兩隻手,一隻手拿一串佛珠,一邊是快撥,一邊是計數,一串就撥一珠,一串撥一顆珠,這都可以,幫助你計數。所以你兩串一百零八珠,這邊念一圈一百聲,那邊撥一個珠,那邊撥完之後正好是一萬了,這都是念佛可以用的一些方法。那麼十八顆要不要換方向?其實如果你覺得麻煩,不必要換方向,在念的時候你還想著換方向,念佛裡面就有夾雜。所以關鍵念佛,我們師父傳的九字真言,就是「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真正你念佛的時候什麼都不要想,只要佛號不斷就行。至於說怎麼個撥法,怎麼換方向,那些都自己摸索著念習慣就可以了。平時如果是長珠帶在身上不方便,用一個短的,不念的時候套在手腕上,念的時候把它拿出來撥弄一下。手上拿著佛珠,口裡自然就念佛,所以佛珠它有提醒你念佛的作用,它功德就在這裡。因為手珠短,也不必常常想著換方向,這些都是夾雜,都打斷你的佛號。這裡還有一個,拜佛的時候也是關鍵是要攝心。拜佛口裡不必念出聲音,心裡默念佛號,一邊拜心裡一邊念著佛號。口上如果念佛的話,一邊拜容易傷中氣,所以不必出聲,這是單純用心去默念,持這個佛號。有的人也可以用觀想,他覺得持名可能還不夠攝心,也可以用觀想,拜的時候,拜下去觀想著佛就在眼前,在自己面前放光接引。佛像最好也能夠一尊,不要常常換佛像,看習慣了那尊,就老看這個佛像,這樣便於你起觀想,閉上眼睛的時候,你就看到那個佛相。等我們往生的時候,阿彌陀佛也會示現你最熟悉的那個相來接引你往生。所以常常換佛像,心裡面都不知是哪尊佛像,這也容易間斷。這些都是技巧性的問題,要往生極樂世界,最關鍵的是要有真實的信願,這個世間一切都能放得下,信願就堅固,信願堅固念佛決定往生。今天的時間到了,我們的問題正好全部解答完畢。在解答過程中有不妥、不圓滿之處,請各位大德多多的指教,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日式木屐應該怎麼穿?
※為什麼《反家暴法》出台,我卻這麼不高興?
※職場不會說,但一直存在的套路
※港珠澳大橋列入十二五 粵港打造一小時生活圈
※王路:失戀用佛法怎麼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