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逼迫、獎賞--從郎朗和王珏看家庭教育
06-20
興趣、逼迫、獎賞--從郎朗和王珏看家庭教育黃懷寧 我在父母課堂上找了兩個挑動父母神經--學鋼琴與學外語--家庭教育案例與學員們討論,引起學員極大興趣,討論也異常激烈,幾乎每個學員都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認同的有,指責的有,讚賞的有,但不管是什麼結論,他們的孩子都是逼迫的,這一點驚人相似,他們的父母都成功了,這一點無法讓人再置喙。郎朗的家庭教育故事已經傳得很多了,他在自傳 《千里之行:我的故事》里詳細描述了他和父親因為學琴產生的一次又一次矛盾,更曝出在一次激烈吵架中,他父親甚至逼他吃藥或跳樓自殺,他稱父親為魔鬼教練。 郎朗童年幾乎都與鋼琴相伴,只要頑皮,就會受到父親的責罰。有一次父親郎國任誤會郎朗貪玩沒有準時學鋼琴,便歇斯底里吼叫道:「我為了你放棄我的工作,放棄了我的生活!你媽為了你拚命幹活,勒緊褲腰帶過日子,每個人都指望著你,你還不練琴?你真是沒理由再活下去了。只有死才能解決問題……首先你死,然後我死。」郎國任隨後拿起一個藥品讓郎朗全部吞下,「吞下去,你就會死,一切都會結束。如果你不吞藥片,那就跳樓!現在就跳下去!」 另一位叫王珏的學生,她的媽媽朝暉老師是語言研究所及出版社資深英語教育專家,也是逼迫女兒學英語最終逼出了興趣。王珏人大附中2004屆畢業生,是當年北京高考理科第二名,她的母親,而王珏一直到初一都不喜歡學英語,最終她被清華大學錄取,就得益於英語,目前在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學位。 我認為很多父母看到的只是表象,不論是逼迫也好,成功也好都是表面的,人的成長的內在規律是不容違背的,違背了就有會苦果實吃,這個果實小的話就自己吞下出了,大的話,就需要家庭甚至社會一起來消化。 可以百分百肯定郎朗的鋼琴興趣不是逼迫的,他的爸爸是發現了兒子的天賦才毅然辭職的,如果拿掉這個前提,是否哪個父親有魄力把郎爸請回家給自己的孩子當教練再造一個郎朗呢?郎朗如何看待自己的成長之路呢?當記者問他今天的成功與童年的快樂,哪個更重要時,他沒有正面回答,只是說「我家並不是富裕的家庭。如果是一個富裕的家庭,用不著這樣了。」記者追問說,如何讓他重新選擇,他還會選擇已經走過的這條道路嗎?他依舊回答模糊:「我可能會選擇一些好的記憶,一些壞的記憶就扔掉了。」郎朗為什麼不願正面回答這個問題?這已經說明一些問題了。王珏的媽媽朝暉是如何「逼迫」女兒的呢?朝暉在女兒上小學後一直尋找兒童英語班,可是直到女兒小學畢業都沒能找到合適的兒童英語班。隨著女兒年齡的增長,發現她對英語並不喜歡,甚至討厭學(她語文、數學都很優秀),最後媽媽在優秀的作者隊伍中找了一位語音很標準的外教和一個中國老師,自己辦了個兒童英語班,學生就是女兒和朋友們的孩子。這個班開始時,女兒已經讀初一的第二學期了,女兒表現出很強的逆反心理,她每周都要強忍怒火送她去學,這一過程持續了兩年,押送了一百多次。媽媽朝暉本身是研究語言的,她說「小孩學漢語大概兩歲時才能說比較標準的句子,實際上她默默聽了兩年時間。中國人在漢語環境中學英語如果沒有兩年的時間怎麼能入門呢?」 「家長一定要保持頭腦清醒,一定要堅持住,有時成績上下波動也是很正常的」,她在「逼迫」的過程中認定的一條理是堅持,而且用各種方法,找電影找故事,增加學習快樂性,而不是指責、打罵、挖苦等傷害式的逼迫。在這兩個案例中還有一個深層次的原因:獎賞。人的內心都有一個核心的需要那就是被賞識,郎朗就是在一次次獲獎的成功中一步步走過來的,他有這個天賦。郎朗對老師的看法是,「我覺得老師的性格很重要,我喜歡鼓勵型的老師,老師越鼓勵我我越好好彈,老師越罵我越不好好彈。」王珏到了初三時,得到老師的表揚,說她的英語發音好,這給了她巨大激勵,,因為在人大附中有很多英語優秀的孩子,有的孩子在國外生活了好幾年,得到老師的表揚非常難得。此後她對英語有了真正的興趣,主動投入其中。一種行為能持續下去的原因,要麼關乎獎賞,要麼關乎人格(自尊與自畫像),而不是逼迫!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郎朗和李雲迪有互相模仿過對方嗎?
※大新聞大新聞:郎朗重回DG
※如何評價郎朗與環球音樂簽約?
※郎朗是郎平的兒子嗎?
※怎麼評價中國鋼琴家陳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