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後,香港重啟大型填海造地工程
童黎
分享到: 3 42 2018-02-06 16:21:17 字型大小:A- A A+ 來源:觀察者網 關鍵字: 香港填海造地東涌新市鎮
【觀察者網綜合報道】有調查顯示,住房已成為香港人最頭疼的問題,而其原因之一正是土地供應不足。據人民網報道,5日,香港特區東涌新市鎮擴展計劃填海及前期工程舉行動工典禮。該項目已獲撥款逾205億港元(約合人民幣165億),工程啟動後計劃填海130公頃,從而容納14萬新增人口。
據了解,香港填海造地已有百年歷史,德輔道以北的中環、銅鑼灣、尖沙咀東等繁華地區都建在依靠填海而得的土地上。截至2013年,香港從填海工程獲得的土地面積逾67平方公里,佔香港土地總面積約7%,容納了27%的香港人口及70%的商業活動。
但自上世紀90年代開建的東涌新市鎮之後,至今再未有其他新市鎮落成。
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5日的動工典禮致辭中表示,該計劃標誌著政府全力增加土地供應的決心,未來特區政府會繼續努力拓展土地,滿足香港中長期在住屋、經濟和社會發展各方面的需要。
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右三)、發展局副局長廖振新、土木工程拓展署署長林世雄等出席典禮。圖自港媒
缺新市鎮致地荒:「填海,再出發」
據人民網報道,據了解,東涌新市鎮擴展計劃將會填海130公頃,預計2030年完成,屆時可提供4.9萬個住宅單位和87萬平方米的商業樓面面積,容納14萬新增人口,並創造4萬個就業機會。
香港文匯報2月5日報道稱,4日,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政府網站上發表了文章——《填海,再出發》。
他稱,「事實上,填海造地在香港已有百多年的歷史,是香港受地理限制之下增加土地供應、推動城市發展的必由之路。可是,因為種種原因,香港填海造地的工作近十多年來放慢下來」。
據報道,受環保人士抗議等原因影響,在2000年至2015年期間,香港通過填海所產生的土地合共只有690公頃,遠少於1985年至2000年期間的3,000公頃,減幅近80%。
陳茂波稱,香港建設上一個新市鎮已是約20年前的事,到2000年後再沒有新的新市鎮落成,「這也是我們現在土地供應緊張的深層次原因之一」。在該些現有的新市鎮當中,不少土地都是由填海所得,對解決本港市民住屋問題起著關鍵作用。
上世紀90年代發展的東涌新市鎮落成後,至今再未有新的新市鎮落成。圖自香港政府網站
陳茂波指出,現時香港共有逾350萬人居於沙田、元朗、將軍澳、東涌等多個新市鎮,佔全港人口近一半。新市鎮的發展讓香港人大幅突破了土地不足的限制,讓一代又一代香港人得以安居樂業,某程度上亦成就了香港過去高速成長的故事。
現在的新市鎮不少土地都是由填海所得,如圖中的沙田,對解決本港市民住屋問題起著關鍵作用。 圖自香港政府網站
他表示,十分高興看到香港以填海提供較大幅用地供發展的方式,能夠重新再出發,並指這對香港未來的土地供應而言,將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擴規模、增就業、促多贏
據報道,陳茂波指出,東涌目前人口約8萬,即使計入正在進行中的項目,人口也只會增至約12.4萬,遠低於其他成熟新市鎮如沙田(包括馬鞍山)70萬人,或大埔28萬人的規模,此外,受規模效益影響,東涌地區還缺乏許多配套設施。
陳茂波表示,可以東涌新市鎮擴展為契機,在增加逾4.9萬個房屋單位(公私營房屋比例為63:37)、容納更多人口的同時,大幅改善當區的配套設施,包括增加兩個鐵路站、一個標準運動場、教育設施、診所等,並藉此創造逾4萬個工作機會。「由此可見,發展新市鎮是增加房屋供應、改善小區環境和配套設施的多贏方案。」
東涌新市鎮擴展後將成為配套設施更完善的小區。 圖自香港政府網站
據報道,陳茂波稱,隨著社會進步,香港在填海工程技術方面已相當先進,可做到發展與保育並重,盡量照顧生態環境及周邊小區。
他以此次東涌東填海為例指出,特區政府與專家及顧問公司商討後,決定採用非浚挖方法進行工程,減少因淤泥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同時參考澳大利亞、美國等國經驗,在填海土地的岸邊重塑「生態海岸線」。
陳茂波介紹說:「日後大家到東涌東的海邊,放眼所見將不只是水泥建造的人工海堤,而是看到由紅樹林、蚝籃、生態磚組成的海岸線,海洋生物既可在此形成潮汐生態系統,居民也能獲得一個自然優美的公眾休憩空間,兩全其美。」
東涌東填海後重塑的生態海岸線。 圖自香港政府網站
盼各界務實看待、互相體諒
陳茂波感謝社會各界在相關公眾參與活動中保持實事求是、互相體諒的態度,讓計劃在實際可行的調整後得以順利展開。
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指出,未來香港仍有多個填海造地的建議和數個重要的新市鎮項目,例如洪水橋、古洞北/粉嶺北、元朗南及錦田南。相信只要大家能下定決心,以務實和相互體諒的態度看待,填海及新市鎮發展的成功故事便能重新再出發,讓市民得以安居樂業,為香港的穩定繁榮續寫新的篇章。
延伸閱讀:香港填海造地項目爭議不斷
據香港《星島日報》報道,近年來,香港填海造地要面對的社會爭議一直不少。連番爭議令政府一直猶豫不決,間接加劇了今天和往後因土地短缺產生的問題。
一直以來,香港城市發展都是通過填海造地以增加發展用地。香港的九個新市鎮中,有六個是在填海土地上興建,包括荃灣、沙田、屯門、大埔、將軍澳和東涌。不過,在2000年後,以填海造地建設新市鎮的工作近乎停頓,導致公共房屋覓地困難,供應嚴重滯後等問題。相反,相鄰的新加坡和澳門近年卻積極填海造地。新加坡填海令土地面積增加了兩成四,而澳門則增加了一點六倍。
除了可以提供大面積作全面規劃的土地外,相對於其他如徵收農地和棕地等增地辦法,填海造地的好處是不用經過收地賠償這個既具爭議又冗長的過程,亦免卻因政府要與發展商洽談補地價而被社會標籤為官商勾結。另外,填海亦可解決本地過剩填料和發展岩洞和地下空間所產生的填料的處理問題。
填海既是爭議性的課題,社會意見亦不容忽視。有不少人雖認同填海造地有效解決土地短缺和提供土地儲備,「但就不要在我這區」。明顯地,當地居民對填海後的小區環境影響(例如交通和景觀等)非常關注。
此外,有反對意見認為,填海只會製造更多海景豪宅,平民百姓根本無法受惠。但增加土地供應和撥地建私樓還是公屋是兩回事。建屋用地不增加,就連建公屋都沒有地。
環保組織和漁農界也對此有意見,認為填海會破壞天然環境,影響海洋生態,令中華白海豚等海洋生物無處棲息;填海還會減低漁獲,影響漁民生計。這些都是實實在在要面對的關注。所以,儘管社會認同填海是其中一個增加土地的辦法,但政府必須設法減少對自然生態的損害,並提供額外的保育方法。
推薦閱讀:
※中國評論新聞:中央在香港的介入點
※一份正宗的港式西多士是怎麼樣的?
※香港決戰在即:大規模流血事件或將無法避免
※香港一處墓地遭盜掘 有山墳被完全挖開棺木抬出(圖)
※香港黑社會暗戰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