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夏桂成婦科證治經驗 3

本病治療以止痛為核心治療,因其病理機轉的虛實兩端,實則不通則痛,採用溫通法,得溫則行,寒得溫則散,瘀得溫則化之,所以溫通為治痛經常用大法、其次止痛之法,夏師認為其一宜溫,血得溫則行,得寒則凝,欲其通也,必須溫之,首選之葯如肉桂、艾葉、制附片、炮姜、吳茱萸、小茴香、川芎等。其二止痛,凡活血化瘀葯,如大黃庶蟲丸,用蟲類葯化瘀止痛,還有三七、血竭、石打穿等均屬此類;再是理氣止痛,如乳香、沒藥、延胡索、五靈脂、,石打穿、景天三七等止痛之品;其三鎮靜,前人曾有「諸痛瘡瘍,旨屬於心」之說,因此疼痛與心神關係極為密切,凡心情緊張、恐懼,對疼痛敏感者,其痛必劇,因此安定心神,藥用鎮靜,亦為要著,如鉤藤、紫貝齒、青龍齒、琥珀、延胡索等重劑皆有此效,宜加入痛經方中;其四降低前列腺素含量,緩兵之計解子宮痙孿性收縮,才能真正地緩解痛經。根據臨床觀察,延胡、乳香、沒藥、鉤藤、琥珀等所以能止痛,還包含著有程度不同降低前列腺素的作用。

痛經偏重於寒濕者,可用《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之吳茱萸湯加味,藥用吳茱萸、川桂枝、當歸、赤芍,細辛、、藳本、乾薑、防風、木香、炙乳沒等,痛劇者屬加入全蠍、蜈蚣等品,肝經鬱火證一般應用《傅青主女科》宣郁通經湯而臨床上因其疼痛劇烈者,常加入金鈴子散,即金鈴子、延胡索等,如小腹冷感者。反佐肉桂或吳茱萸輕量。虛證性痛經,就臨床來看、主要兩個方面:一是陰血虧虛,脈絡失養,宜重用歸、芍,加少量甘草;二是陽虛氣弱,出現氣虛壅而不暢,在溫陽補氣的前提下加木香、,延胡索即可;如屬氣虛下陷之墜痛者,黃芪,党參必須重用,稍稍加入柴胡、升麻之類。

治療原發性痛經,夏師認為服藥時間頗為重要。經間排卵期及行經期是月經周期中兩次重要的轉化時期,適時用藥,收效較好。尤其是經間排卵期服補腎調氣血葯極為重要,如能使功能恢復正常,將大大減輕行經期的腹痛。

臨床他對原發性痛經具體證治方法是:

(1)腎虛瘀證:當見有月經後期,經量少,經色紫紅有血塊,經行期第一日腹痛劇烈,伴腰酸膝軟、小便清長、初經後即有月經不調史,舌質偏紅、苔白、脈細弦等癥狀,治用化瘀止痛,補腎通絡法;痛經發作時,用艾附暖宮丸(《仁齋直指》)加減,葯如艾葉6克、香附10克、吳萸6克、川芎5克、赤芍10克、官桂5克、炒五香脂10克、炒玄胡12克、石見穿10克、枳殼12克、益母草12克、路路通12克。月經乾淨後,以補腎育宮湯加減,炒當歸10克、炒白芍10克、淮山藥15克、熟地10克、川斷10克、菟絲子10克、紫河車10克、茺蔚子15克、川芎6克、肉蓯蓉6克、柏子仁10克;由月經乾淨後7天服至經前3天停用。若伴胸脘不舒,納谷欠佳,去熟地、山藥,加用廣鬱金10克、蘇梗10克、陳皮10克;小腹空墜、隱痛不已去柏子仁、熟地、加黃芪10克 蓋母草15克。

(2)氣滯血瘀證:當見有行經落後、量不多,色紫紅或紫暗、有小血塊、經前小腹作痛,脹痛或重墜感明顯、拒按,胸悶乳脹,煩躁或抑鬱,口唇紫色,脈細弦,舌苔薄黃。治用理氣疏肝,化瘀止痛法。對偏於氣滯,用加味烏葯湯加減,烏葯10克、制香附10、克炒玄胡10克、青皮10克、當歸12克、赤芍10克、川牛膝10克、廣木香6克、枳殼10克、炒五靈脂10克、山楂12克。偏於血瘀,以膈下逐瘀湯加減,當歸10克、赤芍10克、川芎5克、延胡10克、五靈脂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烏葯、青皮10克、制香附10克、炒玄胡10克、枳殼10克、丹皮10克、甘草3克。經前3天、至經期,水煎分服,每日1劑。若頭痛眩暈加白蒺藜10克,勾藤15克;肝鬱脾虛便者去當歸,加炒白朮10克,炮姜5克。子宮過度後傾後屈,經血難以順利排出致痛者,服藥同時每日採用膝胸卧位1—2次,每次15分鐘,以糾正子宮位置,減輕痛經程度。

(3)寒濕證:即有月經落後而至,經量少,色紫暗、夾有血塊,一般於行經第一天小腹陣發劇痛,得熱則舒,形寒怕冷,關節酸痛,舌苔白膩,脈沉細。用溫經散寒,活血止痛法治之;方選:少腹逐瘀湯加減,藥用吳萸6克、炒當歸12克、川芎6克、党參10克、肉桂6克、炒玄胡12克、艾葉6克半夏10克、阿膠9克、炒赤芍10克、生薑3克、炒五靈脂10克。經前經期水煎水服,每日1劑。如有胸脅脹痛加柴胡6克,青陳皮各6克,枳殼10克;關節酸痛加川桂枝5克,制附片6克,雞血藤20克。

(4)氣血虛弱證:常有後期或先期,經量偏少,或有量多,色淡紅,無血塊,經期及經後小腹隱痛、墜痛,綿綿不休,面色少華,頭昏心悸,神疲乏力,食欲不振,經行便溏,舌質淡、苔薄、脈細弱。治宜益氣健脾,養血緩急止痛法;方選八珍湯加減;藥用:党參15克 、白朮10克、茯苓10克、炒當歸10克、炒白芍20克、炙甘草5克、熟地10克、川芎5克、生炙黃芪各10克、炒玄胡10克 、 益母草15克。本證應重用党參、黃芪以益氣生血。夾有血塊腹痛者加失笑散10克,花蕊石15克;便溏嚴重,腹痛較著去當歸、川芎,加煨木香6克,補骨脂10克,炒谷芽10克;夜寐不能,心脾虛者,加炙遠志9克,夜交藤15克、合歡皮10克、大棗5個。

(5)肝鬱化火證:常有月經先期或先後不定期,經量偏多,色紫紅有血塊,夾有粘液,經前經期少腹脹痛,熱灼性痛,刺痛,胸悶煩躁,口苦口渴,乳房脹痛,觸痛,溲少便結,舌質紅、苔黃、脈細弦等症,治宜清熱解郁,化瘀止痛法,方選宣郁通經湯加減;藥用赤白芍各10克、炒當歸10克、丹皮10克、柴胡5克、炒山梔9克、香附10克、鬱金10克、黃芩10克、五靈脂10克;經前3日開始水煎服,每日1劑,經行則停。如有胸悶腹脹加青陳皮6克、,烏葯9克,頭眩目暈加天麻、菊花各9克。

(6)肝腎不足證:常見有月經先期或後期,經量偏多或少,色紅無血塊,小腹隱痛,頭昏腰酸,夜寐差,舌質紅,脈細弦等症,治宜調補肝腎,養血止痛法,方選調肝湯加減;藥用山藥10克、阿膠10克、白芍10克、炒當歸10克、山萸6克、巴戟天10克、川斷12克、甘草3克、枸杞子10克。經行服至經後3日停。腰骶疼痛加杜仲15克、狗脊12克,少腹疼痛引及兩脅疼痛加川楝子6克、延胡索12克。本證虛則不榮則痛,主要是腎氣不足或肝腎虧損,急則止痛之後,要顧護腎氣,幫助子宮發育,為治本之法。

以上證治當中夏師認為,原發性痛經其治療的重點,尤其是青春後期,著重補腎調周。經後期,滋陰養血,以歸芍地黃湯加減,奠定月經周期中轉陽的物質基礎。然而其重點應掌握月經周期後半期的調治,即經間排卵期,經前黃體期治療,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經間排卵期,是重陰必陽、陰轉化為陽的重要時期,轉化順利,氣血活動順暢,排出卵子、陽氣始旺,這是月經周期中的節律活動,也是陽長的奠基時刻。一般來說痛經與有排卵有關,之所以有關者,緣排卵期及行經期的轉化尚有欠順利之處,經間期治療之所以重要,不僅是陰轉陽的順利,關鍵還在於轉陽,為陽長的奠定基礎。陽長之健康,包括經前期補腎助陽在內,即有補陽的不足,又有調節陽長之有餘,調節孕酮分泌,即一般所謂雙相調節作用,一般在經間排卵期,運用兵補腎促排卵湯,藥用炒當歸、赤白芍、淮山藥、山萸肉、熟地、丹皮、茯苓、川斷、菟絲子、紫石英、紫河車、紅花、川芎等品;經前期再從上方去川芎,加入鉤藤、制香附或炒柴胡、五靈脂、琥珀等類藥物;行經期再予辨證施治。亦可以採用藥物抑制排卵,控制孕酮分泌。因為考慮到青春發育期,多採用補腎調氣血方葯,使之功能發揮正常,屆經前或經期,注意使子宮局部血液流暢,防止其局部痙攣性缺血,注意?生素B6類及其攝入,利用維生素B6促進鎂離子(Mg++)透過細胞膜,增加胞漿內Mg++濃度,治療原發性痛經,一般每日量200mg,4周後可見紅細胞鎂含量增加。也可與鎂——氨基酸化合物合用,每種各100mg,日服2次,治療4—6個月,痛經的嚴重程度及持續時間均呈進行性下降。

近年研究表明,原發性痛經仍以子宮痙攣性收縮和病人劇烈疼痛密切相關,故緩和子宮攣急不必為止痛直接方法,藥物一般如在各證治方中加用芍藥甘草湯,痛劇他葯無效時加入蜈蚣、全蠍、地鄨蟲等蟲類解痙止痛藥。其他可採用溫針炙、針刺血海、三陰交,溫炙氣海、關元、子宮穴。

綜上所述,原發性痛經的發生,多因先天不足,稟賦虛弱、腎氣未盛、肝腎虧虛、子宮發育不良,或體態因素,子宮形狀屈曲,頸管狹窄,或氣血不足、體質虛弱、胞脈失養,不榮而痛;再則多因寒濕積於胞宮,或情志傷肝、氣滯血瘀、血行不暢、不通則痛,此種疾患經期沖任氣血變化,所以矛盾顯露,諸種病因而致病理各種變化,驟然發病,在非行經期,沖任氣血平和,致病因素尚未能引起沖任,胞宮氣血局部變化,故不表現出疼痛。然而平時期的治療並非比行經期治療而不屬重要,所以提倡「治未病」的觀點,利用中藥在排卵期促進陰陽順利轉化協調陰陽,維持經前期陽長至重高水平,以利於行經期轉化。或針對致痛因素,擬治本之法,緩解這些促使子宮局部產生疼痛變化因素,達到止痛治療之目的。所以夏師對原發性痛經的認識及其治療,歸納起來即:經行者及經期止痛為治療之權宜之計,而經後與平時期調整腎與諸臟之間陰陽平衡,加強肝腎涵養之功,促進脾胃生化之源,交濟心腎陰陽平衡,從根本上消除病源,達到從根本上治療之目的。

[病案舉例] 洪某 女16歲 學生,月經來潮前一、二天,鼻衄,色鮮紅伴有乳房脹痛。經行量少,色鮮紅 ,無血塊,兩少腹疼痛,腰酸,頭痛目脹,口乾苦,心中煩,舌紅、苔黃,脈細弦數。此乃腎陰不足,肝火熾盛,載血上行所致。治宜清肝瀉火,降逆止血為先。順經湯合宣郁通經湯加減:龍膽草、黃芩、梔子、生地、白芍、丹皮、淮牛膝各10克,茅根15克,延胡索6克,荊芥炭6克。服上藥3劑後,經前鼻衄止,經量增多,腹痛、頭痛諸症均減輕。經後,投予滋腎柔肝之品,方用二至地黃丸加減,治療3個月後,經前鼻衄、經行腹痛未見複發。肝經鬱火,本在於陰虛。其疼痛在於郁與火互見。郁則氣滯,逆則化火,火盛灼傷胞脈、胞絡或迫血妄行,故伴全經。治當看重清降,而經後期應從腎陰治療,方能鞏固。

[病案舉例] 盛某 女 28歲 已婚。經行少腹痛已6年,婚後3年未孕。婦檢無異常。痛經起於經期淋雨之後,經行小腹痛劇,痛時欲滾,拒按,得熱稍緩,經量少,色紫黑,有血塊,血塊下後痛減,舌暗淡,苔薄白,脈細澀。乃為寒凝胞宮,氣滯血瘀,不通則痛。治宜溫經散寒、活血化瘀,方用《婦人良方》溫經湯加減:當歸、赤芍、紅花、丹皮、香附、延胡索、三棱、五靈脂、蒲黃各10克,益母草30克,肉桂3克。經前經期服上藥7劑,當月腹痛即減,經後改服艾附暖宮丸,下次經前及經期以原方加減。治療2個月後,腹痛已愈,5個月後特來告之,已妊娠2個月。 此寒凝胞宮、氣滯血瘀型痛經,經前經期以溫經散寒、活血化瘀為治則,祛邪為主;經後以溫腎調氣血,扶正為主。臨床使用,屢見效捷。

推薦閱讀:

龔謹:婦科傅青主
醫海泛舟:聊聊婦科「盆底檢查」那些事兒
子宮脫垂不用怕,艾灸一下 艾灸治婦科!
月經遲遲不來,是懷孕還是婦科疾病?一定要重視

TAG:婦科 | 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