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道教概述
06-20
安徽道教概述道教源遠流長,在進往全面考察的同時,有必要深入細緻地考察各個地區的情況,茲將 安徽省道教的主要情況作一介紹。一、起源及發展安徽最早的道教神仙傳說當推黃山,相傳黃帝時仙人浮邱(丘)在黃山煉丹(《列仙傳》), 後代在黃山浮邱峰建有浮邱觀。又有軒轅黃帝在黃山光明頂火龍飛升的傳說。其次天柱山, 相傳周代的匡續,「嘗乘雲入關,師事老子,還廬山受業劉越真人門,積功累行,周成王時 遐舉,嘗於潛山(今天柱山)棲隱,至今有遺迹。」(清康熙《安慶府志》卷十三)。又有巢縣 金庭山,相傳王子喬(周靈王太子)「游伊、洛之間,道士浮邱公接以上篙 山。嘗游巢,愛金庭紫微之勝,煉丹洞日,拔劍刺地,至今遺迹尚存」。(清道光《單縣誌》)。 《楚辭·遠遊篇》也載:「軒轅不可追兮,吾將從王喬而娛戲;順凱鳳以從游兮,至南巢而一 息」。 道教尊崇的老子與莊子也與安徽大有關係。春秋戰國時道家創始人老子,後來被道教尊 為教祖。據《史記·老子列傳》載,老子為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歷來學者考證有二說: 一說河東鹿邑縣東,一說安徽毫州境內。按此二說並不矛盾:歷史上觀之,鹿邑縣多數朝代 屬毫州,建置變更較多;地理卜觀之,鹿邑縣與毫州接壤,縣城東十餘里即毫州市境。又庄 子,道教奉為南華真人,史載為宋國蒙人,今考證其地也有二說:一說在河南商丘附近,一 說在今安徽蒙城。按莊子曾為蒙漆園吏,蒙城戰國時稱漆園,舊有莊子祠及莊周故里,今尚 存古漆園遺址,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有漆園街、莊周鄉等地名。這對安徽道教的發展有 著重要影響。 道教雖然與神仙傳說和道家有淵源關係,直接創立卻是始於東漢末年張角創立的太平 道,據《後漢書.皇甫篙傳》:張角「遣弟子八人使於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轉相詼惑,十 余年間眾徒數十萬,連結郡國,自青、徐、幽、翼、荊、揚、衰、豫八州之人,莫不必應」。 當時皖境屬干徐州、揚州,也有太平道教徒及太平道的影響。 與道教神仙傳說、山川社稷神靈祭祀相適應,三國時期,安徽產生了道教俗神的祭祀, 《春明夢余錄》卷二十二記載,公元239 年,通過孫權之手在蕪湖建立了城陛祠,這是我國 最早建立城煌廟的記載。 三國以後,安徽道教不斷發展,開始出現明確見於記載的道觀。據地方志書記載,較早 的有:含山縣三元觀,三國吳赤烏年間建;巢縣金庭山紫微宮,晉咸康四年(338>創;和縣淳熙 觀,晉葛洪在此煉丹後建。統觀全省地 方誌書,自三國至清末,記載的道教大小宮觀祠廟幾萬數,以唐、宋兩代興建的居多,說明 唐、宋時為安徽道教的興盛時期。元代,全真教創立於北方,隨後即傳入皖北,(參見後節), 為盛行天師道的安徽增添了新內容。朱元璋滅元建立明朝後,為提高漢族地位,漢民族傳統 的道教也受到尊崇,安徽境內新建了成百上千的宮、觀,齊雲山道教興起於此時,發展成江 南地區道教名山。清代統治者崇信佛教,道教日漸衰微,安徽亦然,但是適教在民間依舊得 到繼續傳播。 以上是對安徽道教起源的考察及發展線索的大概描述,一下面再分別介紹道教在安徽長 期發展中形成的幾個重要文化遺存。二、太清官與莊子祠為祭祀老子與莊子的著名場所。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道教尊為教祖。據唐杜光庭《道教靈驗記》卷一:毫州太清 宮,「聖祖老君降生之宅也」,「自漢宣、漢桓增修營葺,魏太武、隋文帝別授規模」。是 其地作為祭祀老子的重要場所始自漢代,而經魏、隋等朝皆有大修。《宮觀碑記》收元王鶚 《重修亳州太清宮太極殿碑》記載:「隋文帝開皇六年,詔亳州刺史楊元胄考其故跡,營建 宮宇。敕內史舍人薛道衡作《祠庭頌》。」到唐朝,以老子為皇族祖先,尊崇道教,亳州更 受榮寵,太宗「貞觀元年七月丙午,修太上老君廟於亳州」。(《混元長紀》卷八),高宗乾 封元年價二月己未,次亳州幸老君廟,追號日太上玄元皇帝,創造祠堂」,改稱玄元廟,(《舊 唐書一高宗本》)此後天下各郡縣多建玄元廟祠老子。玄宗天寶二年,正月丙辰改天卜諸郡 玄元廟為紫極宮,亳州玄元廟為紫微宮,又加玄元皇帝尊號「大聖祖」三字,「三月壬子, 親祀玄元廟,以冊尊號」,九月辛丑「誰郡紫微宮,改為太清宮」,(《舊唐書·玄宗本紀》) 太清宮名稱自此確立,後代一直延用不廢。 唐玄宗後來義曾兩次親謁太清宮,上老子尊一號為「大聖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 帝」(《舊唐書·玄宗本紀》)。文宗太和七年,「宮經水潦,頗致摧毀。勃宜武軍"節度使 兼充太清宮使漸修葺,尋復完美」(《元重修毫州太清宮太極毆碑》)。唐末,五代國亂,道 教「經籍亡佚,宮宇摧頹,巋然獨存者,唯亳州太清宮」(孫夷中集《三洞修道儀》)。到宋 代,太宗「淳化四年,遣(中使)修宮宇,至至道元年工畢,沼水部員外郎和山蒙撰碑銘」, 「真宗咸平五年遣內侍內重修」(《元重修亳州太清宮太極殿碑》)。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 又「詔來春親渴毫州太清宮。」(《宋史·真宗本紀》)真宗時又有茅山第二十三代上清大洞 國師朱自英「思三茅道藏缺偽」,而至毫州「校雌太清宮古本」(《茅山志))卷二十五)。宋 欽宗靖康年間,值戰亂,太清宮「層樓傑閣,門閥廊廡,,蒼官翠玻,玉像神儀,靈蹤聖跡」 悉遭焚毀,其後有「道士邢象符、王繼真、丁禮符,李修口相繼以主宮事,僅二十餘年,而 稍加興葺焉」。(清光緒《鹿邑縣誌》卷十引金代胡葯《續修太清宮記》)。至金末哀宗正大 年間,1.道顯「被旨提點亳州太清宮」,居三年又摧兵禍(《甘水仙源錄》卷四 元好問《離 峰子於公墓銘》)。其後復值淮何、渦河合流,「向之仙宮,飄蕩無餘,但數千年九龍井僅 存耳」,元初有續邱處機為教主的真常真人李志常,委派隱真大師石志玉為提點、通微大師 李志秘為知宮,主持復建太清宮,誠明真人張志敬繼為全真教主後,又「敦請崇道真人張志 素、棲雲真人王志謹同辦其事」,至世祖至元五年,太極殿成,太清宮復具規模(《元重修 毫州太清宮太極殿碑》),據此觀之,則元初全真教即傳入皖北屯州並主修了太清宮。元末 農民大起義爆發於淮北地區,韓林兒在亳州稱帝,撤紫極殿為帝宮,「嗣是屢經兵火,雖修 葺不廢,而規摸疏陋,不能復初矣「(清光緒《鹿邑縣誌》),清末光緒年間尚存正殿五楹, 以後進一步荒廢,今不存,唯毫州城內公安街尚有道德中宮遺址。 莊子祠,在今蒙城公。莊子名周字子休,戰國時宋國蒙人。宋元豐元年(1078),蒙城縣 令王競在漆園古城倡建莊子祠,蘇軾為之作《莊子祠記》碑。宰相王安石赴蒙城作詩日,「吏 無田甲當時氣,民有莊周後世風」(《蒙城清燕堂》)。宋元之際黃河改道、淮渦合流,漆園 古城的莊子祠被洪淹毀、明萬曆九年(1581),知縣吳一鸞主持重建,共有逍遙堂、夢蝶樓、 卷篷、大門、二門、道舍、191.池橋、觀魚台等建築,規模齊整壯觀。崇禎五年(1632)知縣 李時芳新建五花亭,又辟池為壕上觀魚園。到清朝末年,歷遭兵劫,漸頹毀,僅余正殿三椽 和莊子像。今皆不存,唯漆園古城遺址,被列為安徽省1l 點文物保護單位。三、禹王宮與茅仙洞清天觀太清宮與莊子祠俱已不存,.禹王宮與茅仙洞清天觀則存留至今,為安徽省重點開放的 兩座全真派道教宮觀。 禹王宮,位於蚌埠市郊的塗山頂上,山下淮河蜿蜒逶迤,山上松柏鬱鬱蔥蔥,為旅遊風 景區,古迹勝景較多。塗山與荊山隔河對峙,相傳大禹治水.鑿通塗山、荊山,導淮河流之, 留有台桑石、啟母望夫石、聚仙石、禹會村、防風家等大禹遺迹。傳說,西漢高祖劉邦統兵 鎮壓淮南王英布,經塗山訪問大禹遺迹、令劉長在山頂建禹廟,使後人永懷大禹治水之功德。 其後漢武帝劉徹、三國時曹操父一子皆曾來祭。唐朝柳宗元來游,並《塗山銘》碑記。宋代 蘇軾、黃庭堅等名上也多有題詠。禹王廟在元以前又曾改為天慶觀,元大德年間(1297—1307) 重修,改名兀妙觀(清光緒《安徽通志》),吳文魁作有《重修禹王廟記》。明武宗正德九年 (1514)、明神宗萬曆四年(1596)兩次大修,清代乾隆年間 (1736-1795)也兩次大修,保留 了不少古建築及文物。「文化大革命」中被毀,僅六件珍貴石刻碑記被保護下來。十一屆三 中全會後修復開放,規模較大、建築完整。前後殿宇五重:第一重為前山門,左右有山神、 土地幾堂神位;第二重為中廳(拜庭),左為三清殿,右有呂祖殿;第三重為禹王大殿,左有觀 音殿,右有邱祖殿;第四重為玄武殿,後有花廳、葯圃及瞭望台;最後為啟母殿,泰山殿。中 國道教協會理事李永德道長住持宮中,弘教治病,深受信徒擁戴。 茅仙洞清天觀,當地俗稱茅仙7 同,位於淮南市鳳台縣城郊的雙峰山麓,倚山而淮,環 境清幽。據明嘉靖《壽州志》記載,漢宣帝地節年間(前69 一66 年),茅山道教創始人之一 的茅盈在山洞前建庵修鍊,初元年間(前48 一44 年)遷江蘇茅山。以後道教事迹不詳,歷代 皆被佛教佔據,相繼建有硤石寺、興福寺、興復寺等。直到清光緒十七年(1892),道 教才開始取代佛教,道士葛明興、金大春募修了大寺,又鑄成八卦洪鐘一口,重逾千斤,現 置院中。這以後有道長李至高、童至方主持修建三仙樓于山洞口,供奉三茅真君,又義修路、 橋多 處,造福鄉里。民國二十三年(1934),主持道長蘇理純領導大修,三仙樓、山門、中殿、客 廳、大殿等煥然一新,威嚴壯觀,山門上嵌「清天觀」三大字。繼蘇理純道長之後,蘇宗善 道長主持清天觀,不吃煙火食,修身養性,1957 年中國道協成立會上當選為理事,1978 年 羽化後,道士崔宗軒繼任主持至今,積極從事愛國愛教的各項活動。四、齊雲山禹王宮與清天觀為全真派宮觀,齊雲山則為安徽省重點開放的正一派道教活動場所。 齊雲山位干皖南徽州地區休寧縣,古稱白岳,與黃山齊名,黃賓虹有印日:「家住黃山 白岳之間」。屬於皖南旅遊風景區的一部分,自然景觀有三十六奇峰、七十二怪石、二十四 嶺、十六洞以及泉、池、潭、瀑等,人文景觀除道教建築外,還有唐寅《紫霄宮玄帝碑銘》、 「天開神秀」、「新安勝景」摩崖石刻等珍貴文物。新安江支流橫江(又名黔水)繞山而過, 明萬曆年間建成的石拱長橋「登封橋」橫卧江上,過橋沿蹬道行十餘里,經夢真橋、一天門、 二天門,即達月華街,這裡是齊雲山中心,為道教宮觀閣院集中之處。 齊雲山道教始於唐朝。據當地道長曆代傳述,唐代四川青城山天穀子道人的門徒余氏六 三娘從武當山來齊雲山修道,其子文生、耀生、志生,立生也皆入道,形成齊雲山最早的四 大道房,為開山建道之始。《休寧縣誌》載:唐乾元間(758 一760)有道士龔棲霞隱居齊雲山, 印證了齊雲山道教始於唐代的傳述。南宋寶慶丙戍年(1226),道士余道元來齊雲山,創建枯 聖真武祠(或作真武聖殿、真武閣)(《齊雲山志》),是為齊雲山道教有確切記載的創始o 1266 年,朝廷詔令正式建築道院,奠定了齊雲山道教的落礎,但元朝尚全真道,齊雲山屬正一道 未得大的發展。明代,齊齊雲山道教興盛,嘉靖、萬曆年中最為興盛,與武當山、鶴鳴山、 龍虎山並稱四大道教名山,興建了宮、觀、道院、祠、殿及神仙洞府百餘處。祖殿真武殿被 幣修,並增建配殿及鍾、鼓二樓,宮闊壯觀,嘉靖帝勃名「玄天太素宮」,並親題「齊雲山」 匾額。清代齊雲山道教得以延續,乾隆帝曾題寫「天下無雙勝地,江南第一名山」贊語。一 直到民國時期,齊雲山道教尚有相當規模,道院眾多,香火旺盛,月華街上香客遊人摩肩接 跪,至今一些當地老人對其時盛況尚津津樂道。 齊雲山歷代所建的道教宮、觀、道院很多,主要有太素宮、三元宮、玉極宮、玉虛宮(紫 霄宮)、靜樂宮、天乙真慶宮、治世威仁宮、宜男宮、無量壽宮宮、應元宮、郎靈院、凈樂 道院、道德院、中和道院、黃庭道院、拱日院、東陽道院、東明太微院、榔梅院、華陽道院、 西陽道院、添書院、石橋院、密多院,以及三清殿、參陽殿、興聖殿、斗姆閣、文昌閣、福 地祠、土地祠、善聖祠、功德堂、碧霄庵、東嶽廟、真真石寶(白岳山房)、真仙洞府等等。 這些道教建築在解放初尚存道院十餘處,有道士七十餘人。「文革」中被人為破壞,道院、 道士所剩無兒。十一屆二三中個會以後,落實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維修了破敗道房、宮、 閣,修復了真武殿。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安徽省的一個縣,號稱是中國「第四人口大縣」!
※安徽相法整體判斷思路
※新型城鎮化試點成效顯著 安徽常住人口城鎮化率53.5%
※安徽相法之手相篇直斷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