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經絡、經絡學說、經絡系統的含義 經絡,是人體運行氣血、聯絡臟腑、溝通內外、貫串上下的徑路,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 「經」,指經脈,有路徑的含義,為直行的主幹,較大。 「絡」指絡脈,有網路的含義,為經脈別出的分支,較小。經與絡縱橫交錯,遍布全身。 經絡學說,是研究人體經絡系統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臟腑相互關係的一種學說。 經絡系統,由經脈系統和絡脈系統組成。前者包括十二經脈及其附屬的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奇經八脈;後者包括十五絡脈以及難以計數的浮絡、孫絡等。 二、了解經絡學說的形成、發展 經絡學說的形成途徑是多方面的,但整體的形成必然是腧穴與經絡的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相互完善的過程。 目前經絡學說形成的基礎有以下幾個因素: 1.針灸等刺激機體和練氣功者意守丹田所出現的經氣感應與傳導等現象的觀察。 2.腧穴主治功效歸納分析,發現的有序排列。 3.內臟疾病在體表相應部位所出現的病理現象,如循經壓痛、結節、丘疹、色澤變化等。從這些體表病理現象的推理 4.人體解剖知識與生理現象的補充,並由此得到啟發。
經絡學說的發展 (一)1973年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醫學帛書,其中「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記載有關經脈循行、是動病、所生病及灸法,是經絡學說的雛形。 (二)《內經》中經絡學說的形成 《內經》是中醫學中最早的經典著作,它分成《靈樞》、《素問》,總結了奏漢以前醫學方面的成就,尤對經絡的論述更為詳盡,從而說明了戰國時代經絡學說已基本形成,其主要闡述了。 1、十二經脈在人體的循行分布及其與臟腑器官的關係,經脈流注依次銜接,周而復始、如環無端的傳注系統。 2、 闡述了十二經脈功能失調時所發生的病候。 3、分別論述了十二經別、奇經八脈、十五絡脈、十二經筋和皮部的分布與作用。 4、闡述了十二經脈的標本、根結聯繫。 5、闡述了人體中營、衛、氣、血在經絡內外流行散布的情況,以及對機體組織器官所起的營養濡潤和衛外作用。 (三)《難經》對經絡學說的貢獻 1、《難經》以闡發《內經》的要旨為名,全書共八十一難,補充了《內經》的不足。 2、其第一難論切脈時就提出了「十二經皆有動脈」,突出地闡述了經絡問題。 3、23~29難更直接地論述了脈的長度、循行和十二經順序,以及流注關係、十五絡脈的作用、脈氣竭絕時出現的癥狀等,尤其對奇經八脈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臨床運用進行了更詳細的闡述。此外,還論述了」腎間」動氣是經絡脈氣產生的根源,對經絡學說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其它是《難經》中有關腧穴方面) 4、62~68難主要對五輸穴的含義、陰陽屬性與臟腑、脈氣的關係和臨床治療作用,以及原穴、俞募穴的理論。 5、69~76難主要論述各類疾病所宜的補瀉法,如子午補瀉法、迎隨補瀉法等,注意針刺和季節的關係以及疾病的屬性確定針刺從陰引陽、從陽引陰、補陰與陽的先後,以調和營衛氣血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四)《內經》、《難經》以後經絡學說的發展 《內經》、《難經》以後,經絡學說有了新的發展 1、東漢張仲景在《內經》十二經脈的基礎上,將手、足同名經合併為「六經」,六經的證候也由十二經病候偏重於經脈循行部位的癥狀發展為聯繫較廣的全身癥狀,從而總結了外感熱病的發病規律,是經絡學說在內科方面的應用典範。 在此以後的一段時期,大多數醫家以《內經》、《難經》中經絡理論為依據來指導臨床。 2、元代關於經絡學說的主要著作為滑伯仁所著的《十四經發揮》,它根據《金蘭循經》等書中關於經脈的文字,作了詳細的注釋和發揮,率先正式提出了」十四經」名稱 (1)著重於十四經脈分布部位的考證和循經路線的分析,補充記述各經脈所屬的腧穴,是研究經脈的專書。 (2)本書共3卷,卷上為手足陽明流注篇,卷中為十四經脈氣所發篇,卷下為奇經八脈篇。其在卷上指出經絡是體表與臟腑聯繫的通路,絡脈是本經的旁支,與他經相交,從而提出了「絡脈傳注,周流不息」的理論,對氣血在經絡中的循行原理作了新的發揮。 3、明代李時珍著《奇經八脈考》 (1)詳細敘述了奇經八脈的循行路線 (2)並對奇經有關的穴位作了考證 (3)闡述了奇經與十二經脈脈氣相通的徑路、奇經作用和所主病候,並提出了相應的治療方法,體現了奇經八脈理論對臨床實踐的指導,是研究奇經八脈的專書。 至此,不難看出經絡學說就是這樣在歷代醫家的醫療實踐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提高認識而逐步發展起來 十二經脈的名稱,是根據陰陽消長(陰陽)、上下肢分布(手足),及其與臟腑屬絡的關係(臟腑)而命名的。因此,十二經脈的名稱由陰陽、手足、臟腑三個部分組成。 五、十二經脈的循行分布、屬絡關係、交接規律及流注次序四大規律 十二經脈的體表分布規律
1、總規律,是左右對稱地分布於頭面、軀幹和四肢。其中陰經分布於四肢內側及胸腹,陽經分布於四肢 |
外側及頭面、軀幹。 |
2、分布於四肢的規律,是將上、下肢的內、外側均分成前、中、後三個區線。其中手足陽經為陽明在 |
、少陽在中、太陽在後,手足陰經為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後。特殊性,就是足三陰經在足內踝上 |
前8寸以下,為厥陰在前、太陰在中、少陰在後。手陽經 手陰經 足陽經陰經 (分布圖)。 |
3、軀幹的分布規律 |
(1)胸腹部:共4條經,七條脈 |
前正中線-任脈 |
腎經-在胸部,旁開前正中線2寸,腹部旁開前正中線0.5寸 |
胃經-在胸部,旁開前正中線4寸,腹部旁開前正中線2寸 |
脾經-在胸部,旁開前正中線6寸,腹部旁開前正中線4寸 |
(2)腰背部:共2條經,5條脈 |
督脈-位於後正中線 |
膀胱經第一側線-旁開後正中線1.5寸,為全身背俞穴所在 |
膀胱經第二側線-旁開後正中線3寸,沿肩胛骨內側線下行 |
(3)脅肋部:共2條經,2條脈 |
肝膽經循脅肋 |
4、頸部的分布規律 |
從前正中線到後正中線依次為:任脈,足手(陽明胃、大腸)、足手(少陽膽、三焦)、手足(太陽小腸 |
、膀胱),督脈。 |
5、面部的分布規律 |
前部、前額:手足陽明經 |
側部、側頭:手足少陽經 |
後部、後頭:手足太陽經 |
頂部、巔頂:督脈、厥陰肝經 |
十二經脈的屬絡關係 |
即在體內與臟腑相屬絡,其中陰經屬臟主里絡腑,陽經屬腑主表絡臟,一臟配一腑,一陰配一陽,構 |
成臟腑陰陽表裡屬絡關係。 |
十二經脈的交接規律 |
因十二經脈之氣的走向特點:是手三陰經從胸走手、手三陽經從手上頭、足三陽經從頭走足、足三陰經從 |
足至腹胸。 |
從而形成了: |
1、陰經與陽經在四肢未端交接 |
2、陽經與陽經在頭面交接 |
3、陰經與陰經在胸中交接的規律。 |
十二經脈的循環流注次序 |
十二經脈通過陰陽表裡、手足同名經的連接,從手大陰肺經開始至足厥陰肝經,再復從肺經而逐經相接, |
從而構成了周而復始、如環無端的傳注系統。
六、奇經八脈的含義、作用與特點、循行分布 奇經八脈的含義 1、奇在循行-即別道奇行的經脈,有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蹻脈、陽蹻脈共八條。其中督脈、任脈、沖脈皆起於胞中,同出於會陰,稱為「一源三歧」。 2、奇在-與十二經脈不同,不直接隸屬於十二臟腑,也無陰陽表裡屬絡關係。 3、奇在-與人體奇恆之腑有密切關係(腦、髓、骨、脈、膽、女子胞)。 作用與特點 1.溝通十二經脈之間的聯繫,統攝有關經脈氣血,協調陰陽。 2.對十二經脈氣血起著蓄積、滲灌的調節作用。 3.任、督兩脈各有其所屬腧穴分布於體表,與十二經脈相提並論,合稱「十四經」。十四經是經絡系統的主體,有一定的循行路線、病候和所屬的腧穴。 分布概況(具體見表) 、十五絡脈、十二經別的含義、分布特點與主要作用,十二經筋、十二皮部含義與主要作用 十五絡脈 1、含義:十五絡脈是十二經和任、督兩脈各自別出一絡,加上脾之大絡,總計十五條。 2、分布特點: (1)十二經脈的別絡均從本經四肢時、膝關節以下的絡穴分出,走向其相表裡的經脈。 (2)任脈的別絡從鳩尾分出後散佈於腹部 督脈的別絡從長強分出後散佈於頭、背 脾之大絡從大包分出後散佈於胸脅。 (3) 主要作用 ① 加強了十二經脈中表裡兩經在體表的聯繫 ②溝通了腹、背和全身的經脈聯繫 十二經別 1、含義:十二經別是十二正經離、入、出、合的別行部分,是正經別行深入體腔的支脈。 2、分布特點:(離): 從四肢肘、膝關節以上的正經別出 (入):經過軀幹深入體腔與相關臟腑聯繫, (出):再淺出於體表,上行頭項部 (合):在頭項部陽經經別合於本經經脈,陰經經別則於其相表裡的陽經經脈,形成「六合」。 3、主要作用 :① 加強了十二經脈所屬絡的臟腑在體腔深部的聯繫。 ②輔佐了十二經脈在體內外循環的功能。 ③擴大了手足三陰經穴位的治療範圍。 ④ 加強了十二經脈對頭面的關係,突出了頭面部經穴的重要性。 十二經筋 1、含義: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結聚散絡於筋肉、關節的體系。 2、主要作用:約束骨胳,屈伸關節,維持人體正常運動功能。 十二皮部 1、含義:十二皮部是十二經脈功能活動反映於體表的部位,也是絡脈之氣散布的所在。 2、主要作用:是機體的衛外屏障,有保衛機體、抗禦外邪和反映病證的作用。
、了解經絡的標本、根結、氣街和四海的含義與分布特點 標本 1、含義:標本,指經絡腧穴分布的上下對應關係。 2、分布特點:「標」猶如樹梢,有上的含義,與人體頭面胸背的位置相應; 「本」猶如樹根,有下的含義,與人體四肢下端相應。 根結 1、含義:根結,指經氣的所起與所歸。 2、分布特點:「根」有根本、開始的含義,即四肢未端的井穴; 「結」有歸結、結聚的含義,即頭、胸、腹部。 氣街 1、含義:氣街,是經氣聚集通行的共同通路 2、分布特點:分布聚集於頭、胸、腹、脛等處。 四海 1、含義:即頭為髓海、沖脈為十二經之海,即血海、膻中為氣海、胃為水谷之海。 2、分布特點:髓海位於頭部,氣海位於胸部,水谷之海位於上腹部,血海位於下腹部。 |
九、經絡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臨床運用 經絡的生理功能 1.聯絡臟腑、溝通肢竅經絡 縱橫交錯,內聯臟腑,外絡肢節,能將人體的五臟六腑、四吱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骨等聯繫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2.運行氣血、濡養周身 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路,能將營養物質輸布到全身各組織臟器而儒養周身,從而完成和調五臟、灑陳六腑的生理功能。 3、抗禦外邪、保衛機體 經絡系統中的絡脈為衛氣所充,散布全身,密布皮部,當外邪侵犯機體時,有著抗禦外邪、保衛機體的屏障作用。 經絡的病理變化 1.傳注病邪 根據經脈「內屬於府藏,外絡於肢節」的生理特點,當機體處在正虛邪實的情況下,經絡則是傳注病邪的途徑。 2.反映病侯 因為經絡在人體有內外相連的特點,故又是病理變化的反映系統。如內臟病變可以主里達表,從而在體表相應部位出現不同的癥狀和體征。 經絡學說的臨床運用 (一)說明病理變化 即根據經絡有反映病候的特點。臨床上可通過望色、循經觸摸反應物與按壓等觀察相應部位的皮膚色澤、形態、溫度、電阻等變化,來推斷疾病的病理變化。 (二)指導辨位歸經 1.根據體表相關部位發生的病理變化,推斷疾病所在的經脈。 2.根據病變中出現的證候,進行分析歸納,推斷其所受累的臟腑與相關的經脈。 (三)指導臨床治療 1.根據經脈循行與主治特點——「經脈所過;、主治所在」進行循經取穴。 《四總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 2.內臟病變可通過刺其皮部的方法進行治療。如皮內埋針或用皮膚針叩刺皮部來進行治療 3.經絡瘀滯、氣血痹阻可刺絡放血予以治療。如目赤腫痛太陽穴放血;扭、挫傷局部刺絡拔罐 4.經筋疾患可以「以痛為腧」的阿是穴進行針刺治療。
|
|
|
|
推薦閱讀:
※學員作品 |基礎填詞班作業:《相見歡》六十三首
※色彩設計基礎
※刁吉祥:陰陽五行的基礎知識 三刑 四絕 六破 飛星
※小六壬自學系列之基礎篇
※棒針基礎學習大全
TAG:新浪 | 中醫 | 經絡 | 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