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說對聯的「正七字」和「倒七字」句式
對聯句式,按字數寡多分類,其中最常用的是七字聯。就七字句分析,又因為節奏(節)的安排不同,分為常見的「正七字」(前四後三:2-2-2-1或2-2-1-2)與罕見的「倒七字」(前三後四:2-1-2-2或1-2-2-2)兩類。近年,楹聯界許多文章論及的「律句」問題,就與此有關。
《中華文化人學書系》(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摘引了清代學人凌廷堪為戴震所作事略狀的一段:
夫實事在前,吾所謂是者,人不能強辭而非之,吾所謂非者,人不能強辭而是之也,如六書、九數及典章制度之學是也。虛理在前,吾所謂是者,人既可別持一說以為非,吾所謂非者,人亦可別持一說以為是也,如義理之學是也。
這段名言可以古為今用。如今有些人寫文章討論對聯作品,偏不舉實例,只說空話(於似是而非的玄談中夾雜假話);因為沒有落在實處,令批判者不能針鋒相對,形同無的放矢;而始終各執一端,爭論難已,使難辨真偽,魚目混珠。所以本文堅持「擺事實,講道理」的做法,杜絕空談,就事論事,以求同道相商,取得共識;歡迎反對者也舉出實例,針鋒相對地辯駁(謝絕不舉實例地空談廢話)。
一、前賢見解高明
中國楹聯學會顧問王力先生曾在《漢語詩律學》中(就節奏入手)論過對聯句式,經過長期實踐證明是有理有據的論斷,可以作為討論的依據。現摘引如下:
「對聯」其實就是來自近體詩的對仗,不過「對聯」更趨向於工對。再者,對聯的節奏也有更多的變化,字數也可任意延長,也可偶然不避同字。例如前人集王羲之蘭亭序字的對聯: (1)絲竹 放懷 春 未暮 清和 為氣 日 初長 (2)靜坐 不虛 蘭室 趣 清游 自帶 竹林 風 (以上是依照近體詩的節奏的) (3)得趣——在——形骸——以外 娛懷——於——天地——之初 (4)寄興——在——山亭——水曲 懷人——於——日暮——春初 (5)清氣——若蘭,虛懷——當竹 樂情——在水,靜趣——同山 (以上是超出近體詩節奏的)(第10-11頁)
近體詩句的節奏,是以每兩個音為一節,最後一個音獨自成為一節。(第75頁)
我們把最後一個節奏稱為「腳節」,腳節之上為「腹節」,腹節之上為「頭節」,頭節之上為「頂節」、五言詩句只有三節,沒有頂節這些稱呼是與上文所說的「七律的句子為五律的句子的延長」的理論相配合的。但所謂加長,只是頭上加頂,不是腳下加靴(第76頁)
由此看來,「依照近體詩的節奏的」(1)「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2-2-1-2,頂節、頭節、腳節為兩個音,腹節為一個音), (2)「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2-2-2-1,頂節、頭節、腹節為兩個音,腳節為一個音)是「正七字」句式;「超出近體詩節奏的」(3)、(4)「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2-1-2-2,頂節、腹節和腳節均為兩個音,頭節為一個音)是「倒七字」句式。雖然組合方式有所區別,但都有格律可循。
是否可以先確定一下:大家討論所說的「律句」,應該是「正七字」句;「非律句」,即指「倒七字」句。內涵與外延都明確了,才好進一步討論。
二、「正七字」句實例
從對聯的格律研究,「正七字」句共有兩類四種合乎聲律的格式,即:
甲 2-2-2-1
A 平平 仄仄 平平 仄/仄仄 平平 仄仄 平 思親 淚落 吳江 冷/望帝 魂歸 蜀道 難 (頂節平起,第二字為平聲)
B 仄仄 平平 平仄 仄/平平 仄仄 仄平 平 古井 平涵 修竹 影/新詩 快寫 浣花 箋 (頂節仄起,第二字為仄聲)
以上兩種句式都保證了「聲調的交互」(即平仄交替和相對)。聲律規則允許第一字、第三字可平可仄;第五字須慎重考慮,B種對句第五字如果改用平聲,則犯「三連平」毛病。
乙 2-2-1-2
C 平平 仄仄 平 平仄/仄仄 平平 仄 仄平 花箋 茗碗 香 千古/雲影 波光 活 一樓 (頂節平起,第二字為平聲)
D 仄仄 平平 平 仄仄/平平 仄仄 仄 平平 一代 興亡 關 氣數/千秋 廟貌 傍 江山 (頂節仄起,第二字為仄聲)
以上兩種句式,規則允許第一字、第三字可平可仄;第五字須慎重考慮;D種對句第五字如果改用平聲,則犯「三連平」毛病。
經過對比兩類四種句式,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凡「正七字」句,不論語義節奏(或稱詞語結構),是「2-2-2-1」或者「2-2-1-2」,其聲律節奏仍然相同,所以平仄安排都是相同的,即不超出上述四種句式。
當前對聯報刊所載文章有認為語義節奏(或稱詞語結構)是「2-2-1-2」的聯句,應該算「非律句」,似乎其聲律節奏(平仄安排)就應該與「"2-2-2-1」句式不同,似乎可以「破格」例外了。果真這樣嗎?
讓我們再舉對聯實例分析「正七字」句式的現狀(取材於《天山詩聯》):
1.貳零 世紀 留 奇蹟/零貳 年辰 辟 錦程 2.迎春 更展 新 形象/入世 同登 大 舞台 仄平 仄仄 平 平仄/平仄 平平 仄 仄平 2 - 2 - 1 - 2 2 - 2 - 1 - 2
例1立意好,瞻前顧後,構思奇,巧用數字,而且句中的節奏點都是「平仄交替」,出句與對句的節奏點都「平仄相對」,合乎聲律(第一字可平可仄,但也不是「超出近體詩節奏」的那種「非律句」),文情並茂。例2似可視為複句,頂節表示條件,後三節表示結果;暫不再細分。出句暢想迎春,展示美景;對句回顧入世,放眼全球。言淺意深,平仄協調,念讀順口。這兩聯經得起「橫挑鼻子豎挑眼」,算得上「根據不同的應用場合、語境、風格、節奏而靈活運用,多變中自有法度」。
再看另外的參考聯例:
3.長安 筆墨 鍾 靈秀/藝壇 詩文 毓 英華* 仄平 仄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 仄 平平 2 - 2 - 1 - 2 2 - 2 - 1 - 2 主 - 謂 - 賓 主 - 謂 - 賓
老實說,此聯內容平平,即使只論「立意、修辭、結構」都值得商榷。它基本上襲用舊語,略有變易,可偏偏「合掌」,兩句話14字,僅說了一點意思:「長安藝苑出人才」(這倒是個律句,可以充當下聯)用7個字就能傳達的信息,硬塞進同樣多的廢字,似無必要。
對聯必須論及形式美中的聲律,所以還得分析平仄的安排。該聯出句合律,按節奏「平仄交替」,證明作者是依照格式造句的。但是,問題出在對句是「率爾操觚」,信手拈來湊數的:偶位節奏全是平聲,已無抑揚頓挫可言。
4.賢達 籍甚 開 三陣/旨義 承年 勵 多才[1] 平仄 仄仄 平 平仄/仄仄 平平 仄 平平
這也是「正七字」(2-2-1-2)句,當然不能按照「倒七字」結構分析。當依「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安排,可惜被作者搞亂了:上聯仄腳接仄腳,下聯平腳接平腳;而且上下聯頂節仄腳對仄腳,腹節平腳對平腳。這是一副不合格的對聯.
5.汗積 如海 添 壽算/心善 成雲 護 學人 仄仄 平仄 平 仄仄/平仄 平平 仄 仄平 2 - 2 - 1 - 2 2 - 2 - 1 - 2
上聯偶位三仄,下聯與上聯相應位置兩處以仄對仄。此聯也不合要求,中國楹聯學會副會長常江教授在《中國對聯譚概》(華夏出版社1989年出版)里曾正確地講解過對聯的基本要求:
區分平仄,並在詩文中使平仄聲有規律地變化,可以造成音韻的和諧美。 對聯的平仄也是嚴格的。毫無疑問,律詩的平仄規律是研究對聯平仄的基礎。 怎樣研究平仄變化呢?啟功先生曾用一個分節的「竹竿」進行過形象的說明,即列出平仄相間的「表」來: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各種律句構成,都可以從「竿」上「截」出(見《詩文聲律論稿》)。 我們在總結對聯平仄時,也不妨將此「竹竿」借來一用,截取需要的內容,同時,根據上下聯「平仄相對」的原則,得出對聯的基本平仄格式。(《中國對聯譚概》第193頁)
顯然,上舉第5例聯不符合「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的格式。
即使按「新四聲」論,「海、壽」都是仄聲,仍然失替;「雲、學」平聲,又是失替,不合格律。為取得旁證,可以對比下面按普通話聲調製作合乎聲律要求新聯的實例(取材於《天山詩聯》):
6.國值 盛世 生活 美/人慶 佳節 快樂 多 平平 仄仄 平平 仄/平仄 平平 仄仄 平
順帶再看同類格式的一副不合聲律的新聯(原載《楹聯界》):
7.文采 每與 石竹 翠/聯鴻 常共 瑞雲 飛* 平仄 仄仄 仄仄 仄/平平 平仄 仄平 平
上聯一連串六個仄聲,十足「破格」;儘管下聯又合乎格律。應當說,這仍是一副不合格的對聯,即便美其名曰「非律句聯」,也難以自圓。
三、「倒七字」句實例
小說回目中常常出現「倒七字」句,即腹節和腳節都是兩個音,頂節或頭節有一節是一個音,猶如把「正七字」句的腹節或腳節搬到前面去一樣(這的確與一般七言詩中的律句不大相同)。更多的「倒七字」句,頂節是一個音,其餘是兩個音組合而成(即1-2-2-2),例如:
1.勤 王室 馬騰 舉義/報 父仇 曹操 興兵 平 平仄 仄平 仄仄/仄 仄平 平仄 平平
2.戰 官渡 本初 敗績/劫 烏巢 孟德 燒糧 仄 平仄 仄平 仄仄/仄 平平 仄仄 平平
3.用 奇謀 孔明 借箭/獻 密計 黃蓋 受刑 仄 平平 平平 仄仄/平 仄仄 仄仄 平平
這類「倒七字」句的前3個字(頂節和頭節)大多是動賓結構。後4個字(腹節和腳節)可以是主謂結構、動賓結構或聯合結構(一般回目用三個字的專用名詞,包括姓氏、稱呼、地名、國名等)開頭,多用「倒七字」句,例如「蕭夫人 登台 笑客,逢丑父 易服 免君」、「公子宋 嘗黿 構逆,陳靈公 衵服 戲朝」。如果是兩個字的專用名詞,則採用「正七字」句,如「孔明 定計 捉 張任,楊阜 借兵 破 馬超」、「鍾會 分兵 漢中 道,武侯 顯聖 定軍 山」。)
也有少數頂節是兩個音、頭節是一個音的,構成一個單句或複句的,例如:
4.吳用 賺 金鈴 掛吊/宋江 鬧 西嶽 華山 仄仄 仄 平平 仄仄/仄平 仄 平仄 仄平
5.景陽 岡 武松 打虎/橫海 郡 柴進 留賓 仄平 平 仄平 仄仄/平仄 仄 平仄 平平
6.一樓 萃 三楚 精神/二水 匯 百川 支派 仄平 仄 平仄 平平/仄仄 仄 仄平 平仄
以上句式,為適應內容的需要,單音節用字可平可仄。但是腹節與腳節必須當句「平仄交替」,上下聯相應位置必須「平仄相對」。確如王力先生所說:
一定要講究平仄相對(平對仄,仄對平),不能再像「著論准過秦,作賦擬子虛」(《漢語詩律學》第10-11頁)
「著論准過秦,作賦擬子虛」中除了「過」字能夠平仄兩讀,其餘9個字都是仄聲,堪稱不講究平仄對仗的典型實例。它既然不合近體詩要求,就更不合對聯要求了(參見本文第一部分引文)。
下面再看對比的兩例,請比較其節奏和平仄安排:
7.急 兄仇 張飛 遇害/雪 弟恨 先生 興兵 8.用 人多 開支 必大/著 力少 質量 不佳 仄 平平 平平 仄仄/平 仄仄 仄仄 平平
例8是試作謎語對聯(謎底:侈、劣),搞文字遊戲,意在雙關,既可言「用人多」,又可解為「用人多」,暗示謎底。這類結構是「超出近體詩節奏的」。此聯第六字(準確地講是「末節的第一字」),以其不在關鍵的「節奏點」上,可平可仄(如例3的末節「受刑」)。所以,「正七字」的「二、四、六分明」,似乎於此無能為力再看《楹聯界》總33期所載的「倒七字」句式對聯:
9.菊香 沁 海峽 秋水/酒美 醉 兩岸 親人 仄平 仄 仄仄 仄仄/仄仄 仄 仄仄 平平
它上下聯接連三節(五個字)都安排作仄聲字。讀者和品鑒者倘用「平仄竿」衡量,就會發現作者「隨心所欲」而「逾矩」了。「破格」論者是最怕人用「平仄竿」來衡量的。
四、相關的部分實例
這裡順便討論一些文章所提及的五字「非律句聯」。先就《天山詩聯》所載內容健康,格調不低的五字新聯數例,對其表現形式作對比分析:
1.蛇年 舒 美景/馬歲 展 新圖 2.東南 鋪 富路/西北 響 春雷 3.贓官 無 孝子/暴富 少 仁人 4.天山 開 勝景/詩國 出 佳聯 5.龍人 歌 盛景/馬歲 上 層樓 平平 平 仄仄/仄仄 仄 平平
為尊重科學,我們還得掏出「至寶」——「平仄竿」,逐字標定,最終得出鑒定意見:這些聯的句式結構均為「主——謂——賓」,語義節奏相同,都是2-1-2(不宜只劃分到2-3為止);都安排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合乎聲律要求。幾位同道制聯,遣詞造句都作如此安排,必然由於大家贊同「平仄的原則:(一)平聲和仄聲必須遞換;(二)一聯之中,平仄必須相對」,且依此製作合格對聯。這應該算是「約定俗成」吧!
再看那副被《中國楹聯報》評為「平仄失替」的那副對聯:
6.祥雲 迷 幽境/法雨 潤 石林 平平 平 平仄/仄仄 仄 仄平
與前五副對聯比較,其句式結構和語義節奏都相同,是2-1-2;如果掌握了平仄變化的基本原則的人,一定會按1-5例的句式(即「律句」)安排,採用「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第一字可平可仄)。可惜原作者只曉得字面對仗,不明白「平仄對仗」(即「破格」論者深惡痛絕的「聲律」。參見第二部分引文),出句接連用四個平聲字,搞得「平仄失替」;對句則四個仄聲字連用,毫無變化。如此隨意,不顧及錯綜變換而淆亂聲律,這無論如何都與合乎聲律的「非律句」不沾邊。
五、維護對聯的文體個性
中國楹聯學會副會長錢來忠研究員在《維護對聯文體的個性》一文中談道:
《中國楹聯學會第三屆理事會工作報告》指出:「提倡『有機變通』的同時,我們仍要強調對聯藝術的特殊規範,以維護其嚴肅的文體個性。」這是指導對聯理論研究的正確主張。 四川省楹聯學會曾經多次討論對聯的藝術形式問題,1995年第1期《聯藝》發表的《對聯要講格律》表達了共識:對聯必須追求健康、積極的思想內容和儘可能完美的藝術形式的統一。簡言之,對聯要重視格律。這就是強調對聯藝術的特殊規範,以維護其嚴肅的文體個性。…… 對聯嚴肅的文體個性還體現在,講究對仗工整,結構相應;平仄協調,合乎聲律。這樣才能使人讀後容易牢記不忘。 有的作家不懂得對聯的文體個性,任意把史可法祠墓的一副對聯改寫成: 一代興亡觀氣數 千古江山傍廟貌 不僅錯字,而且破壞了上下聯平仄相對的起碼要求,損害了語言的音樂美。 江澤民同志的《七絕二首》注意格律詩的個性,按傳統的「平、上、去、入」分別聲調,如「人間萬事出艱辛」句中「出」為第五字,嚴守格律讀仄聲,保持平仄協調,避免「三連平」。(《聯藝》2000年第1期)
《對聯》雜誌終審趙雲峰先生指出:
對聯不僅是讓人看看就行,而且是要人們去反覆誦讀,因此只有在上下聯中,相同位置的讀音要做到平聲與仄聲相反,並在同一句中平仄相間,讀起來才能形成一種靈活而協調、起伏而統一、抑揚頓挫的節奏美。……假如不按照這個要求去寫,勢必一平到底,或者一仄到底,那就成了次品或廢品。因此,平仄在對聯中可以看作是精髓所在。(《語文報》第453號《怎樣撰寫對聯》)
常江先生在《中國對聯譚概·聯律》中說:
律者,規律也。所謂詩律,包括結構、節奏、四聲、用韻、平仄、對仗等;詞律和曲律也大體是這些內容,詞曲為長短句,便多了「句式」和「領字」、「襯字」。 建立聯律,離不開詩詞曲律;但詩詞曲律又不完全等於聯律。(第185頁)
對聯從律詩脫胎後,雖經漫長的緩慢的變化,其基本規律沒有變,不像新詩完全衝破了舊體詩的「框框」。現在還看不出任何使聯律發生根本改變的跡象。即使是白話聯,也只是用俗語,而在平仄上還是講究的。(第76頁)
這些話表明他是同意且承襲了王力先生的觀點的;而且言下之意是,聯律內容還應該更為豐富,所以常江先生又就「結構」、「押韻」、「平仄基本聯型」、「節奏」、「領字」、「句腳平仄規律」、「對仗」這些「聯律」的內容作了詳細的論述。
《楹聯界》編輯劉太品先生指出:
今人整理出「聯律」,也只能是以利初學者的一塊敲門磚,登堂入室後沒人會拿它當回事兒。(《對聯鑒賞瑣談》)
此固一家之言也。從實際出發,分析今天對聯界的一些作品,確實還有不合聯律的「病聯」,其中主要出自某些在對聯界有相當大的影響的「名家作手」(本文引用過一部分,即實例之帶*者),他們雖早已不是「初學者」了,可他們能扔那「敲門磚」,真正不「拿它當回事兒」嗎?真的能夠「隨心所欲不逾矩」嗎?
對聯學屬於科學。科學是來不得半點虛假的。我們願以實事求是的態度研究問題,解決問題,與時俱進,共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注釋:
[1]這副賀聯內容費解。「「三陣」是否與兵家「天、地、人」三陣有關,難說。「籍甚」(盛大)與「承年」,如何構成對仗?至於格律,其「賢達」與「籍甚」,「平仄」接「仄仄」,「承年」與「勵多」,「平平」接「仄平」,句中缺乏「交替」;「賢達」與「旨義」,「平仄」對「仄仄」,「開三」與「勵多」,「平平」對「仄平」,上下句沒有「相對」。誠然「對聯文學在其千餘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其以對仗為主,包括聲調、節奏等方面的基本定型但又十分靈活的一系列法度,這一切決定了對聯文體獨特的形式特徵。是聯皆有格可尋,只是『格』是死的,人是活的而已。」但是此聯純屬「破格」。如果說是「合格」,不知合的什麼「格」了?
作者:言無妄 陳亦真 原載:《文史雜誌》2002年第4期 錄校製作:惡人谷珠樓 版本:初校版 轉貼請註明
推薦閱讀:
※文言文特殊句式——倒裝句(二)
※[轉]碎玉書齋詞課程: 第三節課《詞的句式對仗》
※高級詞班 第四講 · 詞的句式(三)
※格律詩詞中散文化句式小議
※網路經典句式「元芳,你怎麼看」登上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