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月經提前的中醫辨證

  1. 中醫辯證要點

    本病以月經周期提前1~2周為辯證要點,著重於周期的提前及經量、經色、經質的變化情況,結合全身癥狀和舌脈,辨其屬虛屬實、屬寒屬熱。一般月經周期提前1~2周,量或多或少,經色紫紅或深紅,質粘稠,舌質紅,脈數者為血熱;量多者說實熱,量少者數虛熱。本病若伴經量過多者,可發展為崩漏。臨證時應重視經量的變化。

  2. 鑒別診斷臨證之際須注意一下病證鑒別:

    1、經間期出血

    經間期出血常發生在月經周期的第12~16天,出血量較月經量少,或表現為透明黏稠的白帶中夾有血絲,出血多持續數小時乃至2~7天自然停止,經間期出血與月經期出血,形成出血量一次少、一次多相間的現象,結合BBT測定,若出血發生在排卵期,即可確診;月經先期則每次出血量大致相同,且出血時間不在排卵期內。

    2、月經先後無定期

    月經先後不定期,以月經時而提前,時而延後7天以上,並要連續觀察3個周期以上才能明確診斷;而月經先期則只有月經提前而無月經延後,通過病史的詢問與癥狀的分析,多可鑒別。

    3、崩漏

    月經先期同時伴有月經過多者,應與崩漏相鑒別。崩漏是月經周期、經期和經量均發生嚴重紊亂的無周期性的子宮出血,量多如崩,或量少淋漓不斷;月經先期伴月經過多雖周期改變但提前不超過2周,經量雖多但經期正常且能自然停止。

辨證施治

  1. 治療原則

    本病的治療原則重在調整月經周期,使之恢復正常。應按其疾病的屬性,或補或泄,或養或清。治療以安神調經為大法,或補脾固腎益氣,或清熱瀉火,或滋陰清熱。因氣虛者,或補中氣,或固命門,切勿妄用寒涼,而犯虛虛之戒。因血熱者,須辨清虛實,或清熱涼血,或滋陰養血清虛熱。

  2. 分證論治

    1、脾氣虛證

    主症:月經周期提前,量多,色淡紅,質清稀,神疲肢倦,氣短懶言,小腹空墜,納少便溏,苔薄白,脈緩弱。

    治法:治以補腎益氣,固沖調經。

    方葯:常用方劑為補中益氣湯。常用藥物:如人蔘、黃芪、白朮、炙甘草、升麻、柴胡、香附、當歸等若心脾兩虛者,方選歸脾湯。若月經過多者,去當歸,重用黃芪、党參,酌加煅龍骨、煅牡蠣、仙鶴草等,以益氣攝血;經行期間去當歸,加艾葉、阿膠、烏賊骨,以止血固攝;便溏者,加懷山藥、砂仁、薏苡仁,以扶脾止瀉。

    2、腎氣虛證

    主症:月經周期提前,經量或多或少,色淡黯,質清稀,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小便頻數,面色晦暗或有黯斑,舌淡黯,苔薄白或白潤,脈沉細。

    治法:治以補腎益氣,固沖調經。

    方葯:常用方劑為固陰煎。常用藥物:如菟絲子、熟地、山茱萸、人蔘、懷山藥、炙甘草。

    若腰痛甚者,酌加續斷、杜仲、牛膝;夜尿頻數者,酌加益智仁、金櫻子、芡實、懷山藥。

    3、腰盛血熱證

    主症:經期提前,量多,色紫紅,質稠,心胸煩悶,渴喜冷飲,大便燥結,小便短赤,面色紅赤,舌紅,苔黃,脈滑數。

    治法:治以清熱降火,涼血調經。

    方葯:常用方劑為清經散。常用藥物:如生地、丹皮、山梔子、黃柏、黃芩、赤芍、連翹、蒲公英、大黃、竹葉、黃連、澤瀉等。

    若經量多者,去茯苓,酌加炒地榆,炒槐花、藕節炭、茜草根、以涼血止血;若經行腹痛,經血夾瘀塊者,加炒蒲黃、三七,以化瘀止血。

    4、肝鬱血熱證

    主症:經期提前,量多或少,經行不暢,經色紫紅,質稠有塊,經前乳房、胸脅、少腹脹痛,煩躁易怒,口苦咽干,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治以疏肝清熱,涼血調經。

    方葯:常用方劑為丹梔逍遙散。常用藥物:如生地、柴胡、香附、芍藥、丹皮、三梔子、茯苓、白朮、薄荷、人蔘、當歸、黃芩、大棗、青陳皮、枳殼、甘草等。

    5、陰虛血熱證

    主症:月經周期提前,量少或量多,色紅,質稠,兩顴潮紅,手足心熱,咽干口燥,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治以養陰清熱,涼血調經。

    方葯:常用方劑為兩地湯。常用藥物:如生熟地、麥冬、赤白芍、玄參、丹皮、地骨皮、茜草、知母、黃柏、青蒿、白薇等。

    若經量增多者,酌加女貞子、墨旱蓮、地榆、白茅根、仙鶴草、側柏葉等,以滋陰涼血止血;若月經量少者,加懷山藥、枸杞子、何首烏、桑葚子,以滋腎養肝,生津補血;手足心熱甚者,加白薇、生龜板,以育陰潛陽,清虛熱。

推薦閱讀:

沖任失常可導致哪些月經病?
人體信號:年輕女性月經少警惕多囊卵巢綜合征
專屬女人月經的四大好處
女性月經和懷孕的關係你知道嗎?
女人月經時期的10個小秘密【圖】

TAG:月經 | 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