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對人生的反思史——《中國哲學簡史》

原創 唆知學苑

孔子:「仁」的哲學,即是「中」的哲學。

什麼樣的書值得讀?韓國前總統朴槿惠曾說過:「在我最困難的時期,使我重新找回內心平靜的生命燈塔,是中國著名學者馮友蘭的著作《中國哲學簡史》。」這樣一本給人以啟迪的哲學書,你怎能不去讀一讀?

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經久不衰,自出版問世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是世界眾多高校中國哲學的通用教材,是西方了解中國思想文化的入門書籍。

該書原為英文,是馮友蘭1947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時的講稿。他在書中梳理了子學時代到經學時代的哲學,主要介紹儒、墨、道、名、陰陽、法以及佛家的思想。子學時代和經學時代是馮友蘭先生大體以時間為序對中國哲學劃分的兩個時期,其分野大概以秦漢之際為界,從孔子到淮南王為子學時代,主要介紹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的學說;自董仲舒到康有為為經學時代,記述了從漢代到晚清整個中國哲學思想發展的脈絡。

先秦儒家有三個重點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孔子使儒學興起,孟子是儒家理想主義代表,荀子是儒家現實主義代表。漢朝時,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學成為官學。唐朝時,為了適應社會的需求,儒家尋求思想更新,首先有所反應的是韓愈和李翱,他們強調「道統說」。宋明時期新儒家初期關注宇宙論,代表人物為周敦頤、邵雍和張載。程顥、程頤是周敦頤的學生,程頤所創立的學派,由朱熹集大成,被稱為「理學」;程顥所創立的學派,由陸象山和王陽明完成,被稱為「心學」。

墨家源於遊俠,墨子主張兼愛。後期墨家運用辯論和邏輯方式,在澄清自家觀點的同時,反對其他家學說。

道家源於隱士,馮友蘭認為,道家是哲學,道教是宗教,兩者思想雖同出一脈,但性質不同。先秦道家有三個階段,代表人物為楊朱、老子、莊子。楊朱提出「人人為自己」和「輕物重生」。老子和莊子重視「自然」,老子提出「無名之道」和物極必反的相對理論,莊子繼承並發揚了老子的思想。魏晉南北朝,「玄學」大盛,道家復興。這個時期的新道家分為兩派,一是理性派,以向秀和郭象的《莊子注》為代表;二是任情派,推崇風流和浪漫主義精神。

名家源於訴訟家,他們擅於詭辯,代表人物是惠施和公孫龍。惠施屬「合同異」一派,就是合作的合,同類的同,差異的異,「合同異」強調現實事物的不斷變化和相對性;公孫龍屬「離堅白」一派,就是離開的離,堅硬的堅,白色的那個白,「離堅白」強調「名」是不變的、絕對的。

陰陽家源於術士,其術數分為六類,即天文、歷譜、五行、蓍龜、雜占、形法。陰陽家試圖以自然力量來解釋自然現象,鄒衍為創始者。

韓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認為明君不僅要有「法」,還要有「術」和「勢」。

除以上六家外,馮友蘭還提了佛家。他把佛教和佛家,「中國佛學」和「佛學在中國」做了一個嚴格的區分,認為禪宗屬於中國佛學,是一種潛默的哲學。

馮友蘭的女兒宗璞曾對《中國哲學簡史》做過這樣一個比喻:「我常想這本書像是太上老君煉出來的仙丹,經過熔煉,把浩繁的史冊濃縮得可以一口吞!」她道出了《中國哲學簡史》的目的,即幫助讀者構建一個哲學框架,使其對中國哲學的歷史、派別、主要人物、思想特點和發展歷程有一個基本概念。

推薦閱讀:

一輩子單身是一種怎麼樣的體驗?
珍惜緣分【經典圖文/感悟人生】
年輕人學會留白,是一種自救
年少成名是什麼感覺?
漫漫人生路上

TAG:中國 | 人生 | 中國人 | 哲學 | 中國哲學 | 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