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印太戰略」呼之欲出?
字型大小: 大 中 小 軍事安全方面,一是保持前沿軍事存在,能夠威懾並在必要時戰勝對手。二是強化同盟友之間的傳統雙邊軍事關係,並鼓勵發展牢固的多邊防衛網路。例如,與日韓展開反導合作,發展區域防禦能力;加強與東南亞夥伴國的執法、防務和情報合作,以應對日益嚴峻的恐怖主義威脅;「重新激活」與菲律賓和泰國的同盟關係,並強化與新加坡、越南、印尼、馬來西亞等國的夥伴關係,以幫助其成為美國的海上合作夥伴。三是擴大與印度的防務安全合作。新戰略將印度定義為美國的主要防務夥伴,支持印度在整個印太地區發展與地區國家之間的關係。報告還特別提出,將在「一個中國」政策下維持與台灣的密切關係,如根據《與台灣關係法》,對台提供支持,以滿足其「合法的防禦需求」,並「阻止(來自大陸的)脅迫」。
當地時間5月30日,美軍最大的聯合作戰司令部——太平洋司令部(Pacific Command)正式更名為印度洋-太平洋司令部(Indo-Pacific Command)。同一天,原美海軍艦隊部隊司令、四星上將菲利普·戴維森接替小哈里斯,正式出任該司令部司令。此次易名換帥,標誌著特朗普政府的「印太」戰略開始落地。
特朗普緣何炒作「印太」?所謂「印太」(Indo-Pacific),顧名思義,是在地緣戰略上將印度洋和太平洋視作一個整體區域,較之於以往常提的「亞太」(Asia-Pacific),明顯提升了印度洋的重要性。
這一戰略概念早在2005年便被澳大利亞學者提出,作為戰略術語則於2007年由印度學者首創,後來又受到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積極吹捧。奧巴馬第一個任期內,國務卿希拉里就在2010年10月的演講中首次提出該概念。到2012年,「印太」已相繼出現在美、日、印、澳四國的官方語言中,地區四邊同盟也已逐漸成形。
就概念本身而言,「印太」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事實上,奧巴馬時期雖然打出的是亞太「再平衡」戰略旗號,但對印度洋的重視已經大幅提高。「再平衡」的一項重要舉措,就是積極發展與新興大國印度的戰略夥伴關係,支持其崛起。嘴上不說「印太」,行動上卻處處表現出經略兩洋的意圖。
特朗普上台後,種種舉措表明其基本上是延續了奧巴馬的「再平衡」戰略,有些方面甚至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可以說,提也好,不提也好,印太早已成為「現在進行時」。但為什麼其政府高層還要從2017年10月底開始,高調炒作「印太」概念,甚至於近期不惜摘掉太平洋司令部這一沿用了七十餘年的「金字招牌」呢?
筆者認為,特朗普背後的「小九九」,主要分為於私和於公兩個方面。一方面,這與其「逢奧必反」不無關係。特朗普當初能夠勝選,靠的就是旗幟鮮明地反對奧巴馬政府的政策。入主白宮後,接連推翻了奧巴馬時期的多項重大政治決定,包括退出巴黎氣候協定、TPP和伊朗核協議。依其個性,延續「再平衡」的說法顯然難以接受。而炒作「印太」概念,則可以為地區戰略打上更多的「川普」烙印,也算是給自己日後多掙些「政治遺產」。
另一方面,此舉也是要公開將印度洋「扶正」。特朗普此次將太平洋司令部更名,一改奧巴馬時期遮遮掩掩、欲語還羞的做法,等於是扯下了最後一塊「遮羞布」,在國家戰略層面明確了經略兩洋的意圖,把「印太」戰略坐實。正如美國防部長馬蒂斯指出,此舉體現出印度洋在美戰略框架中日益增加的重要性。值得一提的是,新任印太司令部司令戴維森曾擔任過美國務院阿富汗及巴基斯坦事務特別代表的高級軍事顧問,熟悉南亞事務,這一人事安排顯然不是巧合。可以預見,有了政策上的支持,美下一步將加緊拉攏印度,打造美日印澳同盟,加強印度洋兵力存在,從兩個方向對華進行圍堵遏制。
印太戰略的可能內容
目前,特朗普政府尚未公布明確的印太戰略,但其去年底發布的新版《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已正式確立「印太」這一地緣戰略概念,並將其排在了歐洲、中東、非洲等地區之前。從該報告內容來看,我們多少可以窺見印太戰略的一些基本內容。
報告首先對「印太」做了地理上的界定,其範圍從印度的西海岸直至美國的西海岸,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經濟最具活力的地區。關於挑戰,報告認為,中國在該地區正通過經濟上的恩威並施和軍事上的威脅來說服其他國家接受自己的政治和安全安排。中國的基礎設施投資和貿易戰略強化了其地緣政治抱負,在南海建立軍事前哨的行為「威脅別國主權並破壞地區穩定」。中國快速推進軍事現代化,其目的是限制美國進入,以便自己更方便地主導地區事務。報告妄稱中國的「野心」威脅到多數印太國家的主權,聲稱地區各國都呼籲美國「持續領導、集體做出回應」。
在東北亞,朝鮮政權加速推進網路、核和彈道導彈計劃,對全球構成威脅。朝鮮的不斷挑釁將促使鄰國和美國進一步強化安全關係並採取更多自衛措施,並可能造成核擴散。
報告對美國在印太地區的盟友進行了盤點,認為其在應對共同威脅、維護印太地區共同利益上負有至關重要的責任。這些國家既包括傳統盟國,如韓國、日本、澳大利亞、紐西蘭、菲律賓、泰國,也包括重要的經濟和安全夥伴,如印度、越南、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報告特彆強調,歡迎印度成為全球領袖和美國更親密的戰略防務夥伴,將加強美、日、澳、印四邊合作。在地區域架構,將以東盟和亞太經合組織為核心,將其作為推進「自由秩序」的主要平台。
關於落實戰略的手段,主要有政治、經濟和軍事安全三個方面。政治方面,加強對既有盟友的承諾,同時擴大和深化與新夥伴的關係。維護海上自由,支持根據國際法解決領土和海洋爭端。同盟友合作,實現半島徹底、不可逆的無核化,並維護東北亞的核不擴散制度。
經濟方面,一是鼓勵地區合作,保持海上航運自由開放、基礎設施融資透明、貿易暢通和爭端和平解決。二是與地區國家簽署公平互惠的雙邊貿易協定,為美國產品尋找平等、可靠的出口市場。三是合作構建由自由市場國家組成的網路,保護這些國家主權不受破壞。四是加強與盟國在基礎設施領域的合作。例如,與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合作,為太平洋島國提供支持,提高其應對經濟波動和自然災害的能力。
軍事安全方面,一是保持前沿軍事存在,能夠威懾並在必要時戰勝對手。二是強化同盟友之間的傳統雙邊軍事關係,並鼓勵發展牢固的多邊防衛網路。例如,與日韓展開反導合作,發展區域防禦能力;加強與東南亞夥伴國的執法、防務和情報合作,以應對日益嚴峻的恐怖主義威脅;「重新激活」與菲律賓和泰國的同盟關係,並強化與新加坡、越南、印尼、馬來西亞等國的夥伴關係,以幫助其成為美國的海上合作夥伴。三是擴大與印度的防務安全合作。新戰略將印度定義為美國的主要防務夥伴,支持印度在整個印太地區發展與地區國家之間的關係。報告還特別提出,將在「一個中國」政策下維持與台灣的密切關係,如根據《與台灣關係法》,對台提供支持,以滿足其「合法的防禦需求」,並「阻止(來自大陸的)脅迫」。
推薦閱讀:
※IBM2015年報解析
※南海論壇③ | 警惕特朗普政府與越菲新三國的戰略互動
※論傳播視野下的國家戰略安全——話語呈現中的經驗、問題與對策
※戰略規劃的十二大注意
※美國對華戰略邏輯的演進與「特朗普衝擊」
TAG:戰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