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顏回:七十二賢之首,孔子為之痛哭涕零

個人簡介

顏淵

顏淵(前521—前481) 名回,字子淵。春秋末期魯國人。生於魯昭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21年,周景王二十四年),卒於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周敬王三十九年)。

在孔門弟子中,顏回最稱高足,其品德與學業均翹居群首,是孔子多次讚許的弟子。在《論語》中有六處孔子讚揚顏淵的句子。這在孔門和《論語》中也只有顏回一人了。顏淵死時,孔子是悲慟欲絕。

顏淵勤奮好學,不為生活艱苦所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儘管顏淵沒有著述傳世,但他以其習行與品德,為後世儒者樹立了一個光輝的典範。

自漢代起,顏回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有時祭孔時獨以顏回配享。此後歷代統治者不斷追加謚號:唐太宗尊之為「先師」,唐玄宗尊之為「兗公」,宋真宗加封為「兗國公」,元文宗又尊為「兗國復聖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復聖」。山東曲阜還有「復聖廟」。

人生三個階段

回顧顏回一生,將其人生分為三個階段。

顏回人生的第一階段,十三歲入孔門,用了大約六年的時間,其學業基本已成。而後他繼續跟隨孔子,二十一歲生子顏歆,當其子顏歆五歲時,他還是孔子的弟子。

顏回人生的第二階段,他追隨孔子周遊列國,直至他三十八歲,孔子六十八歲,季康子派使臣公華、公賓、公林帶著禮品到衛國來迎接孔子一行歸國時,才結束了他跟隨孔子長達十四年的列國周遊。

顏回人生的第三階段,顏氏之儒的形成。重歸魯國後,顏回未入仕為官,已年近不惑的他自己講學授徒,傳授儒學六經;通過協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逐漸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形成了儒家的一個宗派——顏氏之儒。 《韓非子·顯學》指出:自孔子死後,儒分八派,「顏氏之儒」是其中的一派。後世儒學專家大多認為韓非子所說的顏氏之儒,是指顏回弟子在繼承顏子思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儒學支派。

孔子痛哭

顏氏之儒主要特點有三:

一、重於立德。顏回之德是顏回留給後世最豐厚,也是最不朽的文化遺產。顏回之德的核心是「仁」,他把孔子的「仁」,落實於個人的行動中,而不是停留在口頭上。顏回以其高尚的道德人格影響社會,啟迪後世。

二、天人合一觀。顏回的言行體現了他善於領略天地造化的力量,尊重客觀規律,順應自然,但又重視人的能動性,守道而不移其志。

三、朦朧的辯證思維。事物發展到極限會走向反面,這是辯證法的觀點之一。

人物評價:

顏回的高尚品行,給世人樹立了榜樣,他與老師之間已經達到統一的生命的高度,沒有誰能動搖老師在他心中的地位。對老師的尊重源於老師高尚的德行和淵博的知識,顏回孜孜不倦地吸收著知識的營養,孔子每次談到顏回的求學精神時總是不吝讚賞之詞。顏回敏而好學,學無止境的精神是每一個求學之人應當深入思考並為之學習的。顏回聰慧明敏、善於動腦、學習努力,作為孔子最為好學、修養最高的學生是令其無比驕傲的資本。

好學的顏回治學嚴謹,強調活學活用,做學問,以德為主,學會融會貫通,不死讀書,萬事都在求變,在變中求出可行的方法。不能直中取,只能曲中求,只有學會求變,才能創新。他能把孔子的學說融匯貫通的原因是他在學習時勤於動腦,善於思考。但這樣的得意門生英年早逝,孔子的悲痛溢於言表,孔子對顏回的態度其一為得意門生,孔門之福。

這樣一個賢人是貧而豁達的人,是高尚的人,是踐行仁德的榜樣,他的死使孔子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悲痛欲絕。他是為失去一個學生、朋友、知音、兒子在哭,當然也是為自己又一個理想破滅而痛哭。孔子知道自己在有生之年已經無法讓自己的「道」行於世上,他寄希望於顏回,知道他不僅有將自己的「道」行於後世的學養,也有將自己的「道」行於世上的能力,但是而今死神卻將這一切全部攫去了。

顏回的一生雖然短暫,但充滿著智慧的無限光芒,在繼承儒家傳統思想的進程中有不可磨滅的偉大功績。孔子說:「回有君子之道四焉,強於行義,弱於受諫,怵於待祿,慎於治身。」他實行德義時堅定,接受勸諫時柔順,得到官祿時戒懼,修養自身時謹慎。他在踐行禮樂仁德時做出的仁義之舉,使他高尚的人格得到了升華,對國家的念念不忘使他更關注與民同樂的仁政,在他身上看見踏踏實實踐行仁德的不懈努力;他在貧窮中的豁達使心性泰然,貧窮的影子照射不到他的思想,陋室的茶飯掩埋不了智慧的風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壯志銘刻在他的頭腦;他在勤奮好學中更不忘尊師重教,使他孜孜不倦的奮鬥精神折射在心靈深處,敏而好學的形象充斥眼底,學無止境的年輕生命散發著知識的無限魅力。志在治國無賢君,則退而歸仁;願民被澤無聖主,則自行其道;德無窮通,古難其人,惟公能之。應該是對顏回短暫一生的真實寫照。

論語關於顏淵經典賞析:為政第二

9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譯文】孔子說:「我整天和顏回講學,他從不提反對意見和疑問,像個蠢人。等他退回去自己研究,卻也能發揮,可見顏回並不愚蠢。」

公冶長第五

9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

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譯文】孔子對子貢道:「你和顏回,哪一個強些?」子貢答道:「我么,怎敢和回相比?他啦,聽到一

件事,可以推演知道十件事;我咧,聽到一件事,只能推知兩件事。」孔子道:「趕不上他;我同意你的話,是趕不上他。」

26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

「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譯文】孔子坐著,顏淵、季路兩人站在孔子身邊。孔子道:「何不各人說說自己的志向?」

子路道:「願意把我的車馬衣服同朋友共同使用壞了也沒有什麼不滿」

顏淵道:「願意不誇耀自己的好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子路向孔子道:「希望聽到您的志向。」

孔子道:「[我的志向是,]老者使他安逸,朋友使他信任我,年青人使他開念我。」

雍也第六

3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

好學者也.」

【譯文】魯哀公問:「你的學生中,哪個好學?」孔子答道:「有一個叫顏回的人好學,不拿別人出氣;

也不再犯同樣的過失。不幸短命死了,現在再沒有這樣的人了,再也沒聽過好學的人了。

7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譯文】孔子說:「顏回呀,他的心長久地不離帀仁德,別的學生么,只是短時期偶然想起一下罷了。」

11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譯文】孔子說:「顏回多麼有修養呀,一竹筐飯,一瓜瓢水,住在小巷子里,別人都受不了那窮苦的憂愁,顏回卻不改變他自有的快樂。顏回多麼有修養呀!」

述而第七

11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

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譯文】孔子對顏淵道:「用我呢,就幹起來;不用呢,就藏起來。只有我和你才能這樣吧!」

子路道:「您若率領軍隊,找誰共事?」

孔子道:「赤手空拳和老虎搏鬥,不用船隻去渡河,這樣死了都不後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共事的。[我所找他共事的,]一定是面臨任務便恐懼謹慎,善於謀略而能完成的人哩!」

子罕第九

11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

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譯文】顏淵感嘆著說:「老師之道,越抬頭看,越覺得高;越用力鑽研,越覺得深。看看,似乎在前面,忽然又到後面去了。[雖然這樣高深和不容易捉摸,可是]老師善於有步驟地誘導我們,用各種文獻來豐富我的知識,又用一定的禮節來約束我的行為,使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我已經用盡我的才力,似乎能夠獨立地工作。要想再向前邁進一步,又不知怎樣著手了。」

20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

【譯文】孔子說:「聽我說話始終不懈怠的,大概只有顏回一個人吧!」

21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譯文】孔子談到顏淵,說道:「可惜呀[他死了]!我只看見他不斷地進步,從沒看見他停留。」

先進第十一

3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譯文】[孔子的學生各有所長。]德行好的: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會說話的:宰我,子貢。能辦理政事的:冉有,季路。熟悉古代文獻的:子游,子夏。

4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

【譯文】孔子說:「顏回不是對我有所幫助的人,他對我的話沒有不喜歡的。 」

7 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譯文】季康子問道:「你學生中誰用功?」孔子答道:「有一個叫顏回的用功,不幸短命死了,現在就

再沒有這樣的人了。」

8 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

.以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

【譯文】顏淵死了,他父親顏路請求孔子賣掉車子來替顏淵辦外槨。孔子道:「不管有才能或者沒有才能,但總是自己的兒子。我的兒子鯉死了,也只有內棺,沒有外槨。我不能[賣掉車子]步行來替他買槨。因為我也曾做過大夫,是不可以步行的。」

9 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

【譯文】顏淵死了,孔子道:「咳!天老爺要我的命呀!天老爺要我的命呀! 」

10 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

【譯文】顏淵死了,孔子哭得很傷心。跟著孔子的人道:「您太傷心了!」孔子道:「真的太傷心了嗎?

我不為這樣的人傷心,還為什麼人傷心呢!」

11 顏淵死,門人慾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

也,夫二三子也.」

【譯文】顏淵死了,孔子的學生們想要很豐厚地埋葬他。孔子道:「不可以。 」學生們仍然很豐厚地埋

葬了他。孔子道:「顏回呀,你看待我好像看待父親,我卻不能夠像對待兒子一般地看待你。這不是我的主意呀,是你那班同學乾的呀。 」

19 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

【譯文】孔子說:「顏回的學問道德差不多了罷,可是常常窮得沒有辦法。端木賜不安本分,去囤積投機,猜測行情,竟每每猜對了。」

23 子畏於匡,顏淵後.子曰:「吾以女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譯文】孔子在匡被囚禁了之後,顏淵昀後才來。孔子道:「我以為你是死了。」顏淵道:「您還活著,

我怎麼敢死呢?」

顏淵第十二

1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

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文】顏淵問仁德。孔子道:「抑制自己,使言語行動都合於禮,就是仁。一旦這樣做到了,天下的人都會稱許你是仁人。實踐仁德,全憑自己,還憑別人嗎?」

顏淵道:「請問行動的綱領。」孔子道:「不合禮的事不看,不合禮的話不聽,不合禮的話不說,不合禮

的事不做。」

顏淵道:「我雖然遲鈍,也要實行您這話。」

衛靈公第十五

11 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

【譯文】顏淵問怎樣去治理國家。孔子道:「用夏朝的曆法,坐殷朝的車子,戴周朝的禮帽,音樂就用韶和武。捨棄鄭國的樂曲,斥退小人。鄭國的樂曲靡曼淫穢,小人危險。」

顏淵說仁

丁啟陣話說顏淵:

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教授

第一,喜歡並善於學習。孔子認為,弟子中,顏回是最喜歡學習的。他曾說,自己只看見顏回在不斷進步,從未看見他停步不前;弟子中,聽自己說話始終不懈怠的,只有顏回一個(《子罕》)。他同意子貢對顏回學習上能「聞一知十」的評價(《公冶長》)。

第二,處事理性有原則。自己做錯事,或者心情不好,他不會遷怒於人(《雍也》);「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即得到任用時,能好好乾,沒得到任用時,也可以過隱居生活。孔子認為,這一點,只有自己和顏回做得到(《述而》)。

第三,善於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同樣的錯誤,他不會犯第二次(《雍也》)。

第四,追求道德完善,精神充實,不注重物質享受。孔子評價顏回,說他的心可以長久地不離開仁德,別的學生,只是短時期內偶爾想起仁德(《雍也》);他可以過貧寒生活而感到快樂,即「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雍也》)

第五,能夠對孔子有所啟發。孔子曾說,跟顏回說一整天的話,他也不會有半句不同意見,好像很愚笨。但是,回頭想一想,又發現顏回的話對自己還是有所啟發的,顏回其實並不愚笨(《為政》)。

第六,十分尊敬老師,遵循老師教誨。孔子說,顏回對他講的話,沒有不喜歡的,還說他對自己就像對待父親一樣(《先進》)。顏回請教仁的含義,孔子告訴他克己復禮為仁。顏回問具體要求,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回表示,自己要努力奉行老師的說法(《顏淵》)。

第七,有幽默感。孔子在匡國被圍困,顏回最後趕到。孔子說「我以為你死了呢」,顏回說「老師還活著,顏回怎敢先死?」(《先進》)

孔子說君子

話聊顏淵:

一、踐行仁德,崇尚禮樂

「仁」是眾德之名,無論孝悌倫常之德,立身處世之德,外於事功之德,甚至狂狷之德,都是先由內在自我精神的確立然後積極表現為外在的「體用」之道。顏回崇尚老師所講的禮,必會做到合於「仁」的「禮」。他知禮懂禮,使自己彬彬有禮,這是儒者的修養。這樣的顏回在面對財物時,不生隨意獲取之心;在面對危難時,不避苟且逃逸。這對於貧困的顏回是高尚的人格情操,是一葉扁舟上的生存力量,是眾人敬畏的仁義之士。

以仁治國,以禮治國。孔子極少以「仁」贊人,尤其對自己的學生往往「不知其仁」,但是卻大讚顏回。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論語·雍也》)。顏回對老師所講的「仁」的踐行從一而終,自覺遵守禮制,堅守德行,堅決不「身不用禮而望禮於人,身不用德而望德於人」。正所謂孔子所推崇達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於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來推動或代替,即只要端正自己的態度,就可以實現「仁」的要求,即「為仁由己。」

二、修身養性,貧而豁達

子曰:「回也其庶手,屢空」(《論語·先進》)。

顏回在物質上不如其他人,但精神上的富足是其他人望塵莫及的。對於學問的追求也更加精進。在顏回湛然的心境里,沒有多少鳥語花香,天闊地遠,難怪老師要得到這樣的大欣慰,「自吾有回,門人益親。」他能安於貧而樂在其中。難怪老師看見「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難怪老師有發自靈魂深處的感嘆:「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老師感嘆顏回的修養,一竹筐飯,一瓜瓢水,住在小巷子里,別人都受不了那窮苦的憂愁,顏回卻不改變他自有的快樂。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論語·述而》)。自己的才能智慧,為世所用,就行其道,不為世所用,獨行其道。正是,「顯諸仁,藏諸用,」用與舍,行與藏,攻守平衡,進退有據,遊刃有餘。顏回的修身即修己。這是改造主觀世界的需要,是進而改造客觀世界的需要,也只有修身才能達到「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矣。」的境界。孔子為我們指明修身的方向「志於道,居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論語·述而》)。顏回的修身養性,就是按照孔子所主張的思想,結合勤學與勤思的方法,重視言行一致,磨練堅苦環境下的高尚品德。

三、尊師重教,勤奮好學

不管前面的路途有多麼的坎坷,顏回始終不渝的堅持自己的心志,這確實是絕無僅有的。對夫子之道的窮研細究使二十九歲的他就頭髮全白。道不明則難行,道不行更難明,夫子之學使他終身揣摩,永遠到達不了就永遠的走在路上。可見孔子在學生的心裡具有很高的地位,從顏回平日的語言中我們能感受到他對老師的崇敬。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子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未有也已」(《論語·子罕》)。老師之道,越抬頭看,越覺得高;越用力鑽研,越覺得深。

半部論語治天下,萬世師表(孔子)耀古今

讀盛世經典,參悟人生真諦,一米陽光,半瓢清水,獨坐漁舟船頭,撐起一桿乾坤,坐看江邊花開花落,仰望天空雲捲雲舒,靖談論語與你相約一起品讀聖典,啟迪人生真諦,與君相伴,星河璀璨。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推薦閱讀:

段子里的孔子
孔子著孝經,孝乃德之屬
孔子給儒者的金玉良言:儒有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不祈土地,而仁義以為土地;不求多積,多文以為富!
孔子家語 卷08
盜跖與孔子:莊子說

TAG:孔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