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選擇的困惑:財富改變我們生活方式的思考
06-20
除了無條件地接受宇宙之秩序外,近來我最讚賞的文明之功績,是它造就了藝術家、詩人、哲學家和科學家。 但是,我現在認為文明最偉大之處並不在於此,而在於這芸芸眾生都能直接感受到的事物。 人們常說我們太沉溺於生活的方式,我卻要說文明的價值就在於讓生活方式更加複雜; 人們的衣食住行需要的不僅是努力工作,還要用頭腦思考,而不是簡簡單單、互不關聯的行為。 因為更負雜、更深入的思考意味著更充實、更豐富的生活,意味著旺盛的生命。 生活本身就是目的。若問生活有價值與否,唯一答案就是你是否擁有足夠的生活。 還有一點不能忘記。 我們每個人都已瀕臨絕望,我們正在漩渦中下沉。 托起我們的身體使我們浮處水面的,是希望,是對生活的價值和我們的努力的不可解釋的信念,是心靈伸出源自我們力量之發揮的潛意識。 ——小奧利弗?W?霍姆斯《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 這是最好的時代,每個人的內心都充斥著前所未有的對生活的美好嚮往。 這是最難的時代,每個人面前都有著前所未有的豐富的生活選擇。 有一個鄉鎮企業的老闆,苦心十年,積累了千萬家產。他的夢想是:我要生二十個的孩子,讓我的家族永遠興旺下去。 一個私營企業的老總說,他最大的願望是:出國旅遊,要逛遍全球。現在,除了南極和北極,其他地方他都去過了。這位老總35歲以前從沒出過鎮子,到過最遠的地方就是縣城。有了錢後,去了一次省城,發現外面世界如此精彩,於是,下了這樣的決心。 一個國有企業的老總則說:我不圖名,不圖利,只要在退休前,把國家的財產再增加一倍,我的願望就實現了。 一個教授說,我這輩子,從來沒有過賺錢的機會。唯一的一次是一個在國企當經理的學生讓我買2000股原始股,我拒絕了,我覺得,我很富足。因為,我培養了一群富翁。 …… 對當今每一個面對生活的人來說,唯一可以確定的最大的問題是:「是誰出題這麼的難,到處全都是正確答案。」 誰能自由選擇生活 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正在發生變化。GDP連年高速增長,最終消費率越來越接近國際標準。枯燥的經濟學辭彙後面反映的是中國人的經濟能力、消費激情、生活願望和信心。 經過30年的高速發展,人們對於生活的具體想像早已不再只是高樓大廈、寬闊馬路、遍地工廠、一日三餐和穿金戴銀了。在這個人們普遍追求生活價值和深度、追問生活意義的時代,人生的追求是更多生活感受、更多生活意義、更多想像空間、更多現實幸福和夢想、更多交流和表達、更多可能性。、 生活方式就是這種意義最重要的載體之一。讓生活形態更加多元化,讓生活更具創意精神和美學意義,讓生活更加充滿智慧和個性特色。 每個人都相信我們處在一個最好的時代,每個人都相信自己有更好的生活可以選擇。 然而,選擇從來需要前提。 我們選擇了市場經濟,消費主義就自然成了主流價值觀。在這樣的文化氛圍里,「人」好像不再成為人的價值尺度,「物」成了衡量人的價值尺度。在一個消費社會,生活方式與消費形態互為因果。80%的消費形態本身就是生活方式,80%的生活方式實現本身就是消費行為。 我們不得不承認,大多數時候,消費決定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消費能力決定了我們選擇生活方式的權力。大部分人已經失去了選擇的自由,只有在勞動力市場上被選擇的自由。換言之,大部分人並沒有能力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他們的生活方式大部分取決於自己的僱主,而後者,才是擁有選擇權力的人。 所以,所有人都嚮往富裕,所有人都緊盯著那些富裕的人,因為當富裕代表自由,這樣的關注是羨慕也是嫉妒。富裕也因此不再只是「吃一碗,扔一碗」的隨心所欲,而是自由選擇生活的智慧,這是先進者的權力,也是義務。 改變之正效應:自由選擇的幸福 要理解,這並不是僅僅是一件擁有更多錢的事情。 古今中外,終人們一生,都在孜孜以求地追求著財富。差別只在於財富介質的不同,蠻荒時代的先民追求的是更先進的工具、更多的食物,以及更多的俘虜,而今人追求的是一個個變動增加的數字,財富的表現方式不同,但追求的目的相同:自由地支配自我的生活。 關於富裕的美好,其實無出其右。 人們其實並不關心財富,人們關心的只是財富帶來的生活想像。擁有大量奴隸和糧食的奴隸主,可以酒池肉林,擁有億萬身家的科技富豪,可以太空遊歷,財富帶給他們的快感和幸福,其實相差無幾。 富裕,意味著對生活,可以有更多的選擇。可以選擇,就是幸福。 可以選擇生活的世界。 在古時,成為一個富人就意味著固定。一個富裕的家族會在一座城市裡紮根經營、或者是實業傳家、或者是祖產蔭福,一定會有所大大的族宅,把房子里堆滿昂貴的藝術品、珠寶,當然,還要有一個管家。他們一定是當地上流社會的頭面人物,有經常光顧的餐館、手工品店、服裝店,樂善好施,在四鄉八鄰中有著良好的口碑。 但是到了現在,富人意味著他們能選擇自我的世界。他們從不會使用地鐵這樣的公共交通,出行有司機、保鏢,他們乘坐直升飛機、私人噴氣飛機或遊艇外出旅行,他們把子女送到國外去接受教育,出行線路常常是從家到別墅再到酒店,他們也不再安於呆在某個地方,儘管他們的住所仍舊富麗堂皇,但他們已經不會有舊時的生死同地的概念了,他們早就把家安在了這個世界的很多地方,從倫敦到紐約,從香港到東京,到處都是。他們是真正的無國界人。 看起來,他們的活動範圍越來越廣,幾乎延伸到這個世界的每個角落,但實際上,他們的世界卻是越來越封閉,甚至是越來越小。他們雇有專門的保安公司服務,或者是訓練有素的保鏢,住在防範嚴密的圍牆社區里,他們的社交圈子,局限在層次相當的富人和生意夥伴中間,即使,為了財富而不得不處理工作,他們也很少露面,仰賴於科技的發展,富人們大部分的工作,都可以在自己相當私密的環境下進行。這種新的精英生活方式成功地為自己塑造出了一個自我封閉而又自給自足的世界,財富帶來了安全、隱私和神秘感。 可以選擇夢想的實現。 財富是一種力量。在這個世界上,除了權力,財富的力量幾乎不遜於任何事物,擁有財富,意味著擁有了實現夢想的可能。 想做一名收藏家?沒有問題,每界拍賣會上,藝術品的買家們大多都是些富裕之後的收藏家,或者,未來的收藏家,有些人把這當成是一項投資,但更多的只是他們表達世俗的慾望,因為喜歡,所以擁有,這種巨大的需求導致了全世界各地藝術品市場的急速膨脹。現在,所有藝術品都有瘋狂的收藏者,特別是那些價格不菲的藝術品,而有許多的富豪,都已經名列全球最具藝術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這是屬於財富的能力。這個世界上,仰望星空的人很多,渴望去太空旅遊的人不少,可是,如果你沒有兩千萬美金,又怎麼能向Word之父一樣,輕易就實現自己進入太空的夢想呢,對於懷有夢想的普通人來說,這或許是個傷感的問句,因為在很多時候,分野只在於財富,而不及其他。 可以選擇生活的態度。 富人是夜夜笙歌還是按時回家,他們是閑得無聊還是拚命工作,當然沒有統一的說法。財富只是群體標籤,撕下來,他們也是血肉豐滿的凡人。他們或許足夠聰明,足夠勤奮,但請相信,他們也同時具備懶散和好逸惡勞的特徵。 只是,當他們貼上財富的標籤,就因此而天然地獲得了一種權利,可以自在地選擇生活的態度。 比如說,他們就是不那麼愛工作。也許他們一年中會花上一個月的時間呆在普羅旺斯,然後,在返回的路上再轉到倫敦看一場戲劇表演,又或者,他們只是喜歡安安靜靜地呆著,沒有公務,沒有媒體,他們還有自己的私人遊艇和島嶼,可以誰都不用答理。 當然,更重要的是,他們還可以自在地選擇是繼續工作,還是做做自己喜歡的事。新一代的年輕富人們開始嘗試富而轉型,他們在迅速地積累了財富之後,涉足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尋找可以證明自己人生價值的另外一種方式。像比爾?蓋茨一樣,這些人,或許更能找到成就感的,並不在自己的工作上,他們有可能去做探險家、研究員,慈善家,總之,面對生活,他們的態度可以十分隨意。 改變之負效應:財富併發症 可財富並不總是帶來美好。 財富可以讓人們自由地支配生活,但財富卻無法保證,這樣的生活,永遠讓人充滿了幸福感。 有人說,幸福與財富的關係像拋物線一樣,剛開始財富越多幸福感也越大,但到頂峰後,錢越多越不幸福,因為幸福本來就與財富不是一個概念;還有人特意計算多少財富的人生才最幸福,最終的結論是,有500萬的人生最幸福:500萬有自己的一套好房子,有一兩部車,家裡面還有保姆,自己還有一定的存款,自己業餘創業的資金還有兩三百萬,很瀟洒,很輕鬆。因為500萬不想做大的事兒,1000萬可能就想創業做大了,到了一個億,還要做得更大——那就始終承受壓力,他就不是最幸福的人。 個體不同,沒有人能替代他人回答,是否錢越多越不幸福,又是否剛好五百萬的人生最幸福,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隨著財富的增加,獲得相同的幸福感所需要的財富,只會越來越多。一個窮光蛋變成百萬富翁,一定會高興得發瘋一樣,可是,當他從百萬富翁變成千萬富翁時,幸福感一定沒有最開始強烈,哪怕他的財富相比增加了幾倍都不止。這就是財富帶來的困惑。 幸福感的減弱之外,財富帶來的另外一個心理上的障礙,即是對他人的不信任。 這兩年,媒體上演的富豪徵婚秀此起彼伏,讓大眾一夜間知道了富人們還有這樣的難事,富有也難,連婚姻都不容易。結婚難,這些鑽石級的富人們大多精明,大多把財富事業看作自己人生最重要的目標,婚姻成為一種強強聯合的手段,富人們既要找到自己放心的姑娘,又隨時提防著對方是看上自己的錢而不是自己的人來的,難免小心謹慎,因此連結婚都成了難題。 富人不敢結婚,窮人不敢離婚。富人們很早就明白了結婚的經濟學含義,就是把一半財產拱手送人,一旦離婚,將血本無歸。於是一些富人,為了保護自己的財產,甚至犧牲自己後半生的幸福,忍受著不和諧的婚姻,就是堅決不去離婚,因為「離婚固然可以在精神上得到解脫,但會使我在物質上受到很大損失。」 財富在這個時候,變成一個桎梏,對個人幸福的桎梏。財富的目的本該是為求得人生的幸福,但在這種情境下,卻變成了幸福的殺手。 除了心理上的影響,財富帶來的優渥生活也是好壞摻半。「生活方式癌」的高發,即是對財富生活的一種即時反應,如今的豪門宴會上,常常可以看到各色的富人,掏出形形色色的藥片吞服,然後再開始吃飯。這樣做的原因五花八門,有的是為了預防高血脂,有的是為了治療糖尿病或者高血壓,歸結起來,富而優的生活,加速了富貴病的高發。 在中國進入改革開放的第30個年頭,越來越多的富人湧現,越來越多的富人也患上了「富貴病」,其中又以高血壓、冠心病、高血脂、糖尿病和肥胖症這五種最代表性的病症居多。最明顯的數據是,199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一項調查曾預言,所謂「富貴病」到2015年會在國內廣為蔓延,現在這個預言就已經實現,僅從肥胖一項上看,我國成人超重率已經達到22.8%,肥胖率為7.1%,估計人數分別為2億和6000多萬。 不加節制的財富生活,此時顯露了它美好之外的另一面。這是財富的B面,人們聽說過,了解過,但似乎更願意選擇性地忽略,因為相比富裕帶來的美好,B面的傷害無足輕重,這是人生必然要承受的代價。只是,我們可以有更智慧的方式,來更好地面對財富帶來的生活方式的衝擊,這其實也是一種選擇,關於智慧的選擇。我們如何活得更好,我們如何達致高質量的人生?富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那我們,又將應何以對? 生活方式沒有好壞,只有選擇的好壞 生活方式沒有好壞,儘管生活方式的結果有好有壞。 在能夠做出選擇和判斷之前,我們已經在按照某種生活方式生活;在對生活做出了選擇之後,我們只不過比以往更明確自己想要的生活。就像從這條河流邁進另一條河流,河與河之間沒有好壞,都只是最終匯入大海的不同路徑。 前日的災難讓所有人都重新認識到了一個詞語的重要,生命。 當社會以物質財富和社會階層來衡量個體生命的價值時,絕不一視同仁,就連既得利益者也難說得到了真正的尊重:一旦他們離開了外在的社會標籤,他們什麼都不是。為了獲得持續的「高等級」價值,人們不能老、不能窮、不能失敗。於是,「生命」鈍化成了「生存」和「生計」。 然而,當災難襲來,人們願意拿傾家蕩產的代價交換光著身子逃出生天的時候,才發現生命本身的價值。 2400多年前,希臘人普羅泰戈拉說,「人是萬物的尺度」。生活在那個時代是另一種幸運,並非與今天相比的選擇多寡,而是從乞丐到貴胄的每個人都能夠思考「終極意義」之所在,並且以之為生命的具體指導。這種對「最高價值」的共同追求,讓人們得以選擇並安於自己的生活方式。探尋「終極意義」其實是從終點回望起點式的思考方式,並不是鼓吹哲學對於每個人的重要性。但只有站在死亡這個制高點,人生的來龍去脈才會那樣無比清晰。 生活方式沒有好壞,儘管眼前的境遇有苦有樂。 資本越來越雄厚,自由的可能越來越大之後,「生活沒有對錯,快樂就好」成為越來越普遍的觀點,「活在當下」成為支撐越來越多人「及時行樂」的立場。但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當「當下」都成為過去,面臨死亡時嘴裡的人生甘苦必然濃烈到掩蓋過往般地清楚。 生活方式地選擇有好有壞,有眼前的好壞,有將來的好壞,有一生的好壞,還有身後的好壞。死亡的眼光其實是探索生命。 財富換來的自由,是擺脫階級社會限制後個人的返本歸原,讓人毋須按照某個現成模型去行走。雖然「一個男人總是看著另一個男人的背影長大」,但自由的目的便是驗證想像和追尋可能。這是生活的目的,也是生命的目的,也是生活選擇的根本依據。 兩種情趣生活方式 無趣族來了 生活富裕的英國和美國出現了一個「無趣族」,他們收入豐厚,但生活簡單;不愛花費,卻樂於助人,而且還很關心環境。 越來越多富裕的年輕英國人具備社會意識,他們關心環境,很少花費,但捐出了不少錢給慈善機構。雖然「無趣族」的生活似乎很乏味,但他們的夢想很遠大,希望能夠改變這個世界,以拯救地球。 谷歌的軟體工程師悉尼就是一個典型的「無趣族」,他於2003年將股票期權兌現後,所獲得的金錢足以讓他一生無憂。不過,悉尼並沒有為自己在矽谷建造一棟佔地930平方米的豪宅,而是在內華達州一個擁有4間卧室的房子退休,然後把多餘的錢捐出去。 例如,悉尼將40萬美元捐給當地藝術理事會,讓他們建造一個新的藝術中心;將100萬美元捐給一家巴士公司,以開發一條新路線,讓賭場員工可以乘搭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將170萬美元捐給一所高中,建造新的足球場和跑道;他也經常捐出數百萬美元給提供醫療服務或嘗試拯救地球的慈善機構。 據斯坦福大學社會學家古魯斯基說,這個趨勢完全符合情理,因為社會傾向於周期性的改變,例如從反唯物主義的嬉皮士到親唯物主義的雅皮士等。再加上氣候的變化以及恐怖主義的威脅,因此人們將更注重精神方面的需要,而不是物質享受。 綠領風行 「綠領」們在吃住行方面都踐行著簡約、健康的規則。他們崇尚無公害的有機食品,偏愛天然材質的衣服;同時理性地選擇家居住房。這其實反映了綠領一族們對生活本質的回歸,忠實於內心的召喚,更合理地消費與生活。 在何陽軍看來,汽車不是身份地位的象徵,而只是交通工具。除非工作需要,這位有車族寧願步行上下班或坐公交車。「自己開車,總會錯過窗外的風景。我喜歡在城市中行走,給自己思考的時間。也喜歡在巴士車廂里,感受身邊的人群,與生活貼得更近。」 「綠領」是在各種新思潮影響下成長起來的知識青年。這個群體依靠自己的教育背景在30歲甚至20多歲時就已經擁有了前一代人四、五十歲才能擁有的財富和生活質量,因此可以嚮往健康的生活狀態,並現實地改善生活品質,成為這個時代的時尚人群。 值得注意的是,「綠領」的集體精神中,有一顆難得的社會公益心。長沙民政學院青年教師王麗說,「綠領」一族們發起或參與的各種團體,把具有共同 心愿的人匯聚起來,做一些他們認為有益的事情,推動整個社會的發展。「可以說『綠領』是一種精英意識的平民化,一種在精英帶動下全社會對自然生活的回歸。」 如果說傳統的白領、灰領、金領是以經濟實力與社會地位劃分,那麼「綠領」則更傾向於一種內在的品質特徵:熱愛生活,崇尚健康時尚,酷愛戶外運動,支持公益事業,善待自己的同時也善待環境。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春種蘿蔔 冬收穫?
※院子里開了不知名的花,是生活不期而遇的驚喜
※大學裡喜歡一個人獨來獨往好嗎?
※學會做飯,就是學會謀生和謀愛
※為什麼在極限運動視頻中多數是外國人?
TAG:生活 | 生活方式 | 思考 | 選擇 | 財富 | 自由 | 改變 | 方式 | 困惑 | 自由選擇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