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東漢北宋南宋這樣的稱呼是什麼時候形成的?

核心提示:西周東周西漢東漢北宋南宋這個是後人對其的以示區別的稱呼,當時不會這麼叫的,只會自稱大宋,大周之類的。歷史學家為了區分,後加的。一般都是以都城的位置來區分的,例如南宋臨時首都在臨安(杭州),北宋在開封,一南一北,其他朝代基本也是如此。史學裡西周和東周,西漢和東漢,南朝和北朝,西晉和東晉,南宋和北宋是什麼時候開始這樣稱呼的,南北東西怎麼來區分的?為什麼王莽篡漢算分割了漢朝,史學上稱之為西漢東漢,而武曌周篡唐為何不算分割了唐朝?南明也是明朝政權的延續,為何不能像南宋一樣作為正統?現在我們稱東西南北是以現代人看古代的看法,因為一個曾經滅亡的朝代再度復甦(國號再次被啟用),我們就要加前綴予以區分,來表示曾經發生的歷史事件和動蕩的局勢。因此西周東周,西漢東漢,南朝北朝,西晉東晉,南宋北宋這些名稱都是後世歷史學家或者學者給的。為了更好地區分不同時期但國號相同的王朝的朝代國號前叫上方位名詞(例 如東、南、西、北),以及時間先後名詞(例如前、後)。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更好的區分兩個國號相同的朝代。後世重名山寨傍品牌太多 不得不區分宋代及宋代以前,大小國家的國號都是依照地望取的。春秋國家諸如晉、宋、漢、周、趙、魏、楚、吳等等這些明星國號,在後代也經常反覆出現,就是因為後代建國或者起兵或者領袖的封地,都在這些古老的區域內。而且為了表達自己的傳承(絕大部分就是刻意追祖認宗),嘻嘻網舉例來說比如匈奴人劉淵自認是劉禪的後人,嗯,就是那個樂不思蜀的扶不起的阿斗,建立的政權也叫「漢」,後又改為「趙」,為了區分,後世稱之為「前趙」或者「漢趙」。由於後世的一些朝代非得要跟前朝同名,因此中國好多朝代名稱並不是只有一次使用,所以現在的史學家往往在前面加一些詞以示區別,比如五代的時候,梁唐漢晉周前都加了一個「後」字,因為這些朝代以前都出現過,同樣的還有努爾哈赤建立的金,歷史上亦稱為後金,區別於女真族與宋朝同一時代的金朝。有時又以統治的中心來區別,比如兩漢,為了有所區別,因為劉邦建立的漢定都是在長安,而劉秀的漢朝定都在洛陽,由於洛陽在西安以東,於是就把劉邦的漢稱為西漢,劉秀的漢為東漢,同樣的情況還有西晉和東晉,北宋和南宋的劃分。來源:嘻嘻網這是後世的稱呼 當時朝代的人不這麼叫西周和東周:不知聽說過烽火戲諸侯的事沒有,周幽王為了褒姒一笑,不惜戲弄諸侯,弄得大家怨聲載道,終於在犬戎進攻鎬京的時候,諸侯不再相信求助的烽火,導致周滅亡,後來姬宜臼又收復失地,重新建立了周朝,史稱「東周」了,那之前的那段歷史就是「西周」了。以犬戎事件為界劃分東西周。當然「東周」這個稱呼很早就有了,比如明朝馮夢龍就有本書叫《東周列國志》。西漢和東漢:漢和帝在位期間,著名史學家班固寫下名作《漢書》,記錄了從劉邦稱帝到王莽的新朝覆滅,但書名既不叫《西漢書》,也不叫《前漢書》或者《先漢書》,說明劉秀的漢王朝是以漢王朝正統自居的,統稱自然是「大漢」,如果要指到具體年份,有年號;漢滅亡後的三國時期,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寫到:「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以現代人的眼光看,王莽篡漢是終結了由劉邦一手建立的漢朝,等於說漢朝已經死了;而劉秀的則借屍還魂重新建立的漢朝而被認定為漢朝的重生。劉秀是西漢皇族的一個分支舂陵候家族,劉秀自己並不認為自己創立的是一個新的朝代,而是光復了漢朝,並自認為是漢宣帝的繼承人,繼位後,追尊漢宣帝為中宗,當時的官方也不認為東漢和西漢是兩個朝代。劉秀在建立漢初期,鑒於長安在戰爭中已受到了極大的破壞,無法繼續作為首都,而洛陽當時受到戰爭的破壞較小,也接近劉秀在河北和南陽的根據地,所以就以洛陽為都,洛陽在中國古代的地位一直很重要,早在西周初期,就是作為陪都建立的,東周時期更是作為首都。後來的史學家為了區分漢朝的這兩段時期,根據都城的位置,分為西漢和東漢:以長安為都的是西漢,以洛陽為都的是東漢。若合併則漢朝國祚為405年,然而有些學者認為西漢和東漢中間已經斷了,西漢和東漢之間的新朝長達15年。劉秀僅僅是西漢景帝子劉發一脈,和西漢末年皇帝的血緣太遠,這早已經皇室宗族是偏遠旁支。至於後了來劉備自稱他是漢皇室景帝後裔,那就無從考證了。在古代歷史學家眼裡,西漢和東漢就是兩個王朝,他們的共同之處就是開國皇帝都姓劉而已。歷史上記載漢朝歷史的史書分別是《漢書》和《後漢書》,西漢和東漢又稱前漢和後漢。不過,早在東漢時期,就有了前漢和後漢的說法。當然像諸葛亮的《出師表》但是雖有「後漢」這種說法,但說話者並無意認為是兩個不同的朝代,而是同一朝代的兩個時期。因此:西漢時間為:公元206年—公元24年,其中公元8年—公元23年為王莽政權。公元23—公元25年為漢更始帝政權,劉玄在位三年,更始三年(公元25年)赤眉軍攻陷長安,更始帝劉玄下台,赤眉軍擁立劉盆子,同年劉秀在河北稱帝,改更始三年為建武元年。東漢是公元25年到公元220年。版圖方面,東漢的版圖相對來說更小,沒有將當時的烏孫國納入版圖內。西晉和東晉:晉滅亡後,南朝劉宋時期的史學家范曄寫了一部《後漢書》,記載了從光武帝劉秀起至漢獻帝的195年歷史;至於西晉、東晉,當然也是所謂的一脈相承,畢竟晉元帝司馬睿當初只是在晉愍帝司馬鄴死後自行稱帝和改年號,並未改國號。只是史稱「東晉」,所以晉在當時的人的口中,是「由宣帝開創、元帝中興的天下」,宣帝就是司馬懿,元帝就是司馬睿。當然東晉的情況比較特殊,雖然名義上是正統,很多人卻認為司馬睿是野種。但原則上認為西晉東晉時同一個王朝,沒有分開。唐朝唐太宗李世民貞觀年間,編寫了《晉書》,也不區分什麼前晉後晉、西晉東晉的;北宋和南宋:雖然宋人以「靖康之變」為恥辱,但是宋人一直是自稱「大宋」的,沒有北宋南宋之分,這一點,不管是在電視劇《精忠岳飛》里岳飛口中的「大宋」,還是《神鵰俠侶》里郭靖口中的「大宋」,都說得很清楚;在元朝修訂的官方《宋史》里,也不分北宋、南宋,整個「宋史」是一脈相承的。而宋朝則是將北宋和南宋合併計算國祚。靖康之難後,宋徽欽二帝被擄走後,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就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稱帝登基,史稱宋高宗。高宗指的是守成令主的帝王,從謚號即可知道,後世僅把他看做中興宋朝的帝王。另外宋高宗趙構是宋徽宗的第九子,宋欽宗的弟弟,皇位傳承脈絡清晰,毫無爭議。儘管今天把宋朝分為北宋和南宋,但是歷史上並沒有南北宋一說,記載宋朝歷史的史書也僅有《宋史》一書。南宋的法定首都依然是東京開封,臨安也就是杭州僅僅是行在(行都)而已,何為行在,皇帝巡行所到之地也。或許有人說了間斷的問題,徽欽二帝被擄走後,金國在開封立張邦昌為「大楚」皇帝(史稱「偽楚」)。問題是張邦昌僅僅兩個多月,而當時垂簾聽政的是宋哲宗孟皇后,天下人人心皆歸趙宋皇室。因此自秦起2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大小封建王朝雖然多達100多個,國祚超過300年的僅有一個——宋朝(國祚319年),是中國歷史上國祚最長的的封建王朝。所以以首都的地理位置來區分西漢、東漢、西晉、東晉、北宋、南宋,這是近現代史學家的創舉。在當時朝代的人可沒這麼叫。可不管是漢也宋也好,它們均源自於一個家族的血脈,因此,歷史上才有了用「東漢」、「西漢」、「北宋」、「南宋」來加以區分的。這些全部都是現代人或者後世人對以前的稱呼,當時不會這麼叫的,只會自稱大宋,大周之類的。所以穿越回去(如果能的話),千萬不要說「西晉」和「東晉」、「北宋」和「南宋」之類的,那會當作怪胎的。當然也有特例,那就是「西夏」,1038年,李元昊建國時便以「夏」為國號,稱大夏。又因其在宋朝西方,宋人當時稱之為西夏。這裡延伸下話題:在電視劇《孝庄秘史》,皇太極振臂高呼:我後金……看得人眼淚都要掉下來了,他是後世史學家么?都知道自己叫「後金」?當然在這部充滿著笑話的電視劇里,孝庄文皇后曾自稱說:我孝庄怎麼怎麼樣……更是讓人啼笑皆非。孝庄是謚號,是死了後才有的封號。皇太極改號大清稱帝後,封其為永福宮庄妃。兒子福臨嗣帝位是為順治,被尊為皇太后。再後,其孫玄燁又嗣帝位是為康熙,又被尊為太皇太后。而皇太極的謚號是太宗文皇帝,又因其兒子和孫子均是皇帝,所以史稱「孝庄文皇后」,一般也稱之為「孝庄」。另外就像武則天這個成為,也並非她的名,一代女皇不叫武則天 也不叫武曌更不叫武媚娘。漢朝分為前漢後漢,又叫西漢東漢

視頻:愛情公寓請問西漢和東漢哪個在前面答案很有說服力漢朝在中國歷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非常有代表性,對後世的影響非常大。後世之人習慣將漢朝分為西漢和東漢或者前漢和後漢。為什麼要將劉邦所建立的漢朝稱為西漢,劉秀所建立的漢朝稱為東漢。西漢和東漢都是後世之人對這兩個緊密相連的朝代的一個稱呼。劉邦和劉秀在建國時定立的國號都是「漢」。而兩漢之間有一個新朝,因此大家為了區分兩漢,就將劉邦所建立的漢稱為西漢,劉秀所建立的漢朝稱為東漢,也有前漢和後漢之稱。

圖:西漢和東漢疆域圖前漢和後漢就沒有什麼難以理解的,一前一後,很簡單。西漢和東漢就不一樣了,重點在於「西」和「東」代表方位的兩個字。查看地圖,西漢的都城是在長安(今西安),長安在中國的西部。東漢的都城在雒陽(現洛陽)。相比長安來說,雒陽在東部。就這樣,後世之人按照都城的地理位置把劉邦和劉秀所建立的漢做以區分,就有了西漢和東漢。還有另外的一種說法就是,從雒陽看長安,長安是在西邊,因此產生了西漢和東漢,這其實也是一樣道理,都是按照都城地理位置的不同來劃分。劉秀建國後仍然定國號為「漢」的原因也很簡單,是因為劉秀是劉邦的後代,他是漢高帝劉邦九世孫,西漢景帝子長沙王劉發之子舂陵節侯劉買的玄孫,與更始帝有同一個高祖父劉買。其父為南頓令劉欽,母樊嫻都。因此他推翻新朝,建立「漢」,也有將江山重歸漢室之意。北宋和南宋第一階段,從宋太祖趙匡胤於公元960年登位起至公元1127年止,首尾歷時168年,共傳了9位皇帝。因為這一時期定都在北方的東京(現在的河南開封),史稱「北宋」。第二階段從宋高宗於公元1127年南渡起至公元1279年正月元軍攻佔崖山止,首尾歷時153年,也共傳了9位皇帝。可謂趙匡胤天下趙光義坐 趙光義子孫天下匡胤子孫坐。因為這個時期定都南方的臨安(現在的浙江杭州),史稱「南宋」。從版圖上來說,南宋和北宋相比,北宋版圖更大,因為南宋是在北宋覆滅之後建立的。

圖:北宋和南宋疆域圖不僅西漢和東漢是按照都城將一個王朝兩個不同的階段按照地理位置來劃分,之後的北宋和南宋也是一樣,北宋的首都在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一帶);南宋的首往南遷,到了臨安(今杭州一帶)。傳統史觀認為兩漢和兩宋都是同一個未曾中斷的延續的王朝,而當時古人從來不認為二者是兩個王朝。其實古人在更多的情況是不提前面定語的,直接說漢朝宋朝。這種史觀把西漢東漢蜀漢看做一個沒有中斷的王朝,即始於劉邦,亡於劉禪。匈奴人劉淵自稱漢朝繼承者,也是把劉禪找來祭祀。對光武和高宗的定位也不是開國皇帝,而是中興之主。因此「前漢」、「後漢」、「蜀漢」就是如此而定位的。而後來五胡十六國時期之「十六國」之一「成漢」之類,那就是不同的王朝了。史上哪個姓氏所建朝代最多:那些叫「漢」的政權漢朝分為西漢和東漢,劉邦定都長安,建立漢朝,史稱西漢,後來王莽竄漢後建立新朝,西漢滅亡,皇族劉秀定都洛陽,重建漢朝,恢復了劉姓天下,史稱東漢。在東漢有一部史書就是《漢書》是記錄西漢的史書,後來南朝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的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為《後漢書》。自稱是中山靖王(劉邦的子孫)之後劉備建立的政權,成為「漢」,作為漢政權的延續,因為在蜀地,後人為了區別稱為「蜀漢」或「蜀」。姓劉的多了,有可能他們之間有血緣關係,但誰也找不到相關的任何證據。當然像劉淵嘻嘻網認為也不能說人家亂攀親,早在漢高祖時期,劉邦將宗室之女嫁給冒頓單于,並與冒頓單于相約為兄弟,所以,冒頓單于的子孫都以劉氏為姓(子以母貴啊)。隨著和親次數增多,一部分匈奴人和漢人相處的時間越來越長,他們的子孫漸漸承認了自己身上的漢人血統,和漢人越來越親近。而劉淵是一個漢化極深的匈奴人。劉淵起兵時,用「漢」作為國名,後改為趙,泛稱前趙,亦作漢趙,而劉備/劉禪則自認為是東漢的繼承者,那麼「漢」最後的一個「皇帝」就應該是劉禪,所以劉淵便尊崇劉禪,以劉禪(也就是「漢」)的繼承者自居。劉淵深通歷史,在他看來,自秦至晉,漢人政權雖有數個,但國祚長久的只有西漢和東漢,其餘皆短命而亡,就連眼前的晉朝也是搖搖欲墜。劉淵認為「漢有天下世長,恩德結於人心」,定國號為漢,可使中原民心歸附。劉淵稱漢皇帝,據他說還合情合理,「兄亡弟紹,不亦可乎」(《晉書》),漢匈既然約為兄弟,哥哥亡了,弟弟繼承,這有什麼不可呢?至於後來又出現的漢的稱呼不過就是一些割據政權在一定時期自稱為漢,而後人記錄歷史時就加一些定語,向東南西北前後的。統治者不一定是劉氏子孫,不過是一些姓劉的為了稱呼自己的政權。後漢 :五代之一。劉知遠(即後漢高祖劉知遠)所建。都開封。盛時疆域約為今山東、河南兩省,山西、陝西的大部及河北、寧夏、湖北、安徽、江蘇的一部分。歷二帝,前後約三年。南漢(917年—971年),是五代十國時期的政權之一。位於現廣東、廣西兩省及越南北部,面積約40多萬平方公里,曾稱大越國。劉隱、劉岩(即劉龑)兄弟所建。都番禺,稱興王府;盛時疆域有60州,約為今廣東、廣西兩省區及雲南的一部分。北漢(951~979)五代時十國時期政權之一,也是十國中最後一個政權。一稱東漢,太原沙陀人劉崇(又名劉旻)所建。都晉陽(今山西太原南),稱太原府。盛時疆域十二州(一作十州),約為今山西省中部和北部。歷四主,共二十九年。劉姓建立的九大政權序號 後世稱的政權 建立者1 西漢 劉邦2 玄漢 劉玄3 東漢 劉秀4 蜀漢 劉備5 漢(前趙) 劉淵6 (劉)宋 劉裕7 南漢 劉龑8 後漢 劉知遠9 北漢 劉旻按照統計,劉姓在中國歷史上所建立的政權最多,達9個。其中,並沒有牽強附會地把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漢名劉億,遼朝皇室漢姓劉)所建立的遼王朝納入劉姓政權。此外,在十六國時期,胡夏政權的赫連勃勃原名劉勃勃,以及赤眉漢的劉盆子也都未計入其中。還有前趙前身(劉淵)漢和南漢前身大越及後唐前身晉國,因本是同一個政權,只是國號有更改,故也沒計入。可能一些歷史知識比較豐富的朋友會問,還有一些短暫或割據的農民起義政權及其他政權沒提到?這類情況,從相關史料中查詢劉姓如下:劉姓分別有偽齊、後宋(劉福通立韓林兒為皇帝並且是實際政權建立者)、五代燕、大明國(劉麗川);由於建立政權有嚴格的標準和一系列的體制,比如定「國號」、建典章制度、設行政官員、建立軍隊體制及發行貨幣,所以一些有實力的軍閥及條件不全的都未列入其中,比如「新朝」末年的劉永;十六國時期的劉芒盪、劉顯;隋末的劉武周、劉黑闥;唐末宋初的劉仁恭等等。對於以上資料如有質疑,可以查閱二十五史或者看嘻嘻網的中國歷史朝代對照表。曹魏和北東西魏至於魏,北魏,東魏,西魏四國嘛,魏國就不必詳說,就是三國時曹丕建立的魏國;北魏,東魏,西魏三國有點複雜:北魏由鮮卑族拓跋珪於公元385年建立,初始國號為代,建國第二年後改名為魏。緣由(援引與百 度百科):拓跋氏自稱是黃帝後裔,黃帝發源地為戰國時魏國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國號,同時含有續曹魏,對抗東晉政權。以其領土位於中國北方,又是北朝的第一個政權,故史稱「北魏」。公元534年,北魏分為東魏和西魏。東魏與西魏區分就簡單得多,字面意思就可知道一個王朝在東面,另一個在西面。雖說史學家給兩個王朝國號前加上東與西兩個前綴來區分,但是那時候兩國的旗幟上都是只有一個魏字,都是魏國人,只是一個是東,一個是西而已。東西魏同處一個時期是一個特例,往後歷史上也沒什麼這樣的特例出現了。至於沒有南魏,也很簡單,如果歷史上真有一個魏國出現在南方,至少在三國時的曹魏或者北魏後所分裂的東魏與西魏的南部,那麼就會出現一個新的名詞「南魏」了,可惜歷史上沒出現這個現象,所以也就沒有南魏的出現。唐朝為何不以武周劃分前唐後唐?既然漢朝被王莽中斷了十幾年,被史學家分為前漢、後漢。那麼唐朝被武則天同樣中斷了十幾年,為什麼不分為前唐、後唐呢?好問題。下面看嘻嘻網編輯部是怎麼解釋的:女帝的武周,傳統上是不被承認的,能留下無字碑的武則天也非常有自知之明,遺詔「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以皇后身份與高宗合葬乾陵,留無字碑。「崩,謚曰大聖則天皇后」。也就是說還沒死就被迫把皇帝頭銜自己擼了,以唐朝皇后身份死去。而且李顯李旦在武周之前之後都兩度為帝(六位帝皇丸),唐朝的情況和漢朝真不一樣,王莽篡漢,朝代變了,劉秀稱帝相當於一個前朝落魄遠支貴族(劉秀雖和西漢高祖劉邦都姓劉,但「長於民間」,並非王室成員)用武力的方式重新取得天下。武則天篡唐,但是她建立的周朝和唐一脈相承,她的太子李顯李旦就是她和唐高宗的親生兒子,繼任的李隆基是她的親孫子,這等於唐朝中前期的一個插曲,而且武則天死後和高宗合葬乾陵,說明複位的李顯及唐朝官方依然把她當作唐朝的皇后看待,而後世的唐朝皇帝都是她和高宗的嫡系子孫,也就是說唐朝薪火沒有斷絕過,所以也沒必要分開來。 所以唐朝從李淵開始到李柷289年,從來都是叫大唐,唐朝,而無進行前後區分。當然五代時期的「唐」則和唐朝根本不是一回事,923年,沙陀人李存勖建立政權也叫「唐」,他只是被賜姓李,和李唐並無多大關係,就被稱之為「後唐」了,割捨兩者的關係,更符合史實。下面看案例總結:一、「東南西北」都是以都城的位置來區分的,就分成了東西兩漢,宋朝、晉朝、周朝皆如是。例如:1、西周都城在鎬京(今陝西西安附近),東周建都洛邑(今河南洛陽附近)。後人於是根據鎬京在西,洛邑在東,所以稱為西周、東周。2、西漢都城在長安(今陝西西安附近),東漢在洛陽(今河南洛陽附近)。叫西漢、東漢,也叫前漢、後漢。3、西晉都城長安(今陝西西安附近),西晉滅亡後晉室東遷,建都建康(今江蘇南京附近)。同理,分西東兩晉。4、南北朝,是因為他們的統治區域,南朝基本是在黃河以南,後來也萎縮到淮河以南。北朝基本是在今中國北方。也可以這樣理解,南朝都城,基本都在建康(今江蘇南京附近),北朝都城,平成(今大同附近),洛陽(今河南洛陽)等,都在建康北邊,所以,分南北朝。5、北宋都城在汴梁(今河南開封);南宋臨時都城在臨安(今浙江杭州),一北一南。稱北宋、南宋。北宋與南宋並不是同處一個時期。當時的人們並沒有北宋與南宋這兩個概念存在,無論是北宋還是南宋,皇室都為趙氏,國號都為「宋」,兩朝人們都是宋朝下的子民。南宋的臨安這個國都只是臨時的陪都,南宋並沒有真正設立過另外的國都,在南宋人眼裡真正的國都只有一個:淪陷在金國的汴京。但即便如此,那時的臨安實際上就是全國性的政治中心或者國都,儘管臨安由始至終都只是陪都。這些都是該王朝經過一重大事件導致幾近傾覆,但是皇統皇權猶在或者可以復建,但是國都變遷過並且東西南北相距甚遠,如西周東周國都為鎬京和洛邑,就是長安和洛陽,西漢東漢也是長安和洛陽,一個在西一個在東——後來史書,更多的是口頭上,為了更好的記錄描寫述說,就用東西南北來區分,讓人一看一聽,就知道發生在什麼時候,歷史背景如何。但是完全說是以國都的定位為分化不能當作標準,理由很簡單:在中國歷史上遷都的朝代很多,如明朝的朱棣奪自己侄子建文帝的皇位而後遷都北京,在歷史上為什麼就沒將其分為什麼「南明」和「北明」呢?這就是最直接的證據——因為朱棣是朱元璋的直系後人,所以他奪權即便是篡位,之後的遷都就不能算是「國家再生」,但是終究是一系」,也就沒有了那些分化和定位。為什麼同樣是南遷,為何南明不能算正統王朝?

圖:滿清,大順,南明疆域圖1644年4月25日崇禎皇帝煤山上吊自縊,視作明朝滅亡。而堂兄弟朱由崧在應天即位,其國號依舊為「明」,史稱「南明」,作為跟之前明朝的割捨。當然也有個觀點:河南淮北稱作「中原」,佔領「中原」的政權叫「中原王朝」(正朔),「中原王朝」統治的所有區域稱作「中國」,歷朝史書評定中國正統,不看文化,不看血統,只看地理位置。這個觀點完全不堪一擊,按照此神理論,遼宋金各為正統怎麼算?南北朝的南朝怎麼算?原來東晉、宋齊梁陳、南宋都是蠻夷,五胡十六國那些反倒是正統了?也有說世系改變了是一個原因,然而這不是主要原因,比如趙匡胤改為了趙光義世系,並非割捨了宋。當然如果崇禎沒有自殺,而是南逃,那就是正統的明朝,或者讓太子等在南方設立政權,那麼毫無疑問屬於明政權的延續。而崇禎皇帝自縊後,天下有滿清,有李自成,有張獻忠割據。南明在歷史上沒有東晉、南宋那樣的地位。還有以下原因:1、南明歷時時間短,滿打滿算也就三十九年,而南宋保住了江南半壁江山,延續了150餘年;當然從時間長短來定似乎也站不住腳。南明應該算作明朝的延續,都是明太祖的子孫,為啥不算?南明39年時間不短。隋朝總共才38年、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5個朝代加一塊才50年,耶律大石西遼政權才80年,民國大陸才38年。2、歷經弘光,隆武,紹武,永曆等政權,南明只是這些小政權的統稱而已,疆域、國都、領袖不固定,連存在的年份都有爭議,基本上都在東跑西跑;3:沒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一盤散沙。歸根結底是沒有在南方建立穩定的政權,如果能夠建立個穩定的,,對江南有效管轄的政權的話,應該會被承認。如果歷史可以假設,如果馬士英不搞黨派排斥他人,如果阮大鋮不對東林黨清洗,如果左良玉能夠目光長遠不糾結個人利益,如果弘光帝有那麼一丁點膽略才識,南明也不至於亡的這麼快。朱由崧的牌比趙構好 為何南明撐十幾年就掛了?大明帝國北方領土淪陷後,南方的士大夫擁立福王即位,是為南明弘光朝。雖然弘光朝建立,但是,整個士大夫階層,依然不思進取,依然爭權奪利。唯一一個有志收復失地的史可法,被排擠出去督師揚州。當滿清進攻南明,江北四鎮不戰而降,史可法戰死殉國。當滿清大軍兵臨南京城下,弘光朝士大夫們連同弘光帝,恥辱的不戰而降。南明弘光朝覆滅。而李自成自從退出北京後,因為大明帝國士大夫與滿清合流,聯手夾擊,李自成最終戰死。但是,大順軍余部依然沒有放棄抵抗,堅持抗擊滿清。可為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居然是一群流民為大明血戰到底。此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依據,那就是:「漢」和「宋」都是當時代表著中原地區最有影響力的皇朝,它們主導著自己彼此時代的所有一切,比如思想、文化、軍事、 農業 、科技等 方方面面。而並非如劉備建的「漢」雖然還是用「漢」為 國號,可主導權卻不在漢,而是曹魏。能否主導當時主流走向的朝代也是作為區分標準之一,這也就是中國傳統的正統觀念的體現。另外一個朝代的命名在國號前往往加上主體位置,如蜀漢,劉備在四川建立的漢政權。二、「前」、「後」是以建立的時間先後來劃分:前趙、後趙、前涼、前燕、前秦、後燕、後秦、後涼等。在朝代里標註「前」、「後」在十六國里(「五胡亂華」)和五代十國里非常普遍。不過有人要問了為什麼十六國里有個叫「前秦」?既然是在秦朝的後邊,為什麼不叫「後秦」而叫「前秦」?前秦的「前」是指其在十六國中是前,十六國里有兩個秦,氐族苻健的前秦和羌族姚萇的後秦。後秦是反前秦建立的,也自稱秦,故以前後秦區分。「前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北方的非漢民族政權,且像孫功達《氐族研究》所稱,還是「最早嘗試由少數民族來統一全國」的歷史政權。而「先秦」通常指秦始皇建立的秦朝之前,特指春秋、戰國時期。電視真人秀上有道題目:扶不起的劉阿斗是三國時期哪個國家的君主?最正確的回答得是「漢」,歷史上劉備建立的國家確實是漢。只不過歷史學家為了和前漢後漢區別,加上劉備政權在蜀地,所以叫蜀漢,簡稱蜀。其實劉邦建立的政權也叫漢,而不是西漢或前漢,劉秀建立的國家政權也叫漢,而不是後漢或東漢,後人為了和劉邦的漢區別才叫後漢或東漢。再後來匈奴人劉淵建立的也是漢,史稱前趙、漢趙。因為他自稱是劉禪的後人。還有人傍劉阿斗?這個世界是怎麼啦?這沒什麼,事實上「扶不起的劉阿斗」,實際上並非真傻,裝傻只為保己命救國而已。這些君主,當然也包括阿斗,在生前只知道自己就是大漢天子,不會知道自己是什麼蜀國皇帝,當然阿斗的國旗上印的當然是個「漢」而不是電視劇上的「蜀」。所以說從專業角度上說,選手答「漢」是沒有問題的,但出題人目的卻是「蜀國」。
推薦閱讀:

女人三個稱呼
對佛教出家人的正確稱呼
初入職場咋稱呼同事? 來看新人的「八大注意」
別Out!愛侶間的最新稱呼
印尼廢除「支那」稱呼 曾含侮辱中國與華人

TAG:北宋 | 東漢 | 南宋 | 西漢 | 稱呼 | 這樣 | 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