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等了各位丨國醫微課堂20160301李建民教授授課講稿!
與全國杏林學子一起為中醫夢奮鬥!
中醫真的需要你!
最大中醫學子交流平台,最受中醫學子歡迎的公眾號
李建民現任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腎內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醫學博士;北京中醫藥大學腎病專業博士研究生導師;於十年前國內首次提出「腎絡瘀痹、毒瘀互結」是慢性腎臟病中醫學發生髮展的關鍵病機。
李老師生活照:
經過語音整理小組同學們的辛苦耕耘
現將李建民老師3月1日晚講課內容整理如下:
中醫臨證闡微:理解方劑與組方
——李建民
好,我們現在正式開始今天晚上國醫微課堂的講課。我第一次接觸你們國醫微課堂的負責人,他想邀請我來講一講慢性腎臟病這種中醫治療,後來我就問他,我說你為什麼要講這些東西呢?你們為什麼要組織國醫微課堂呢?為什麼要成立這個全國中醫大學生的傳承聯盟呢?實際上我們做任何事情的話,我們都要有目的,後來我看到大家這麼愛好中醫,這麼想學中醫,我就覺得我們作為一名中年的同志,走過了30多年的中醫歷程,我也想把我的所學跟大家做一個交流。
第一,通過交流,我們認識下問題,認識一下朋友,這是我最願意做的事情,再一個,通過交流,我不斷總結自己,使自己提升,使自己對中醫認識的水平不斷提高,對於我呢,也是一種促進,所以說,從這幾個角度來說,我非感謝全國中醫大學生傳承聯盟的組織者們,謝謝你們。
那麼今天,我作為第一課我不講慢性腎臟病的中醫治療,因為以後我相信有的是機會我們進行慢性腎臟病的中醫治療經驗分享包括病歷的總結等一系列的問題探討,今天呢,我覺得作為一名在校的大學生還有研究生,我們還是應該重視我們中醫基礎理論的學習,所以今天,我主要是談中醫臨證思維和理解中醫的方劑和組方,為什麼去談這個問題呢?我覺得大家都應該好好思考這個問題。中醫臨床必不可少的一點就是方劑和組方,那麼我們如何去理解和學習,下面我就談談自己的體會。
我們這個中醫學,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都經歷了一個過程,:「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的三重境界,那麼中醫的這個學習的話,是不是真是這樣,我是83年畢業的學生,當年,由於報考專業和學校選取的失誤,最後僅僅上了一個中醫大專班,在中醫大專班學習的過程,可以說,很多東西的話是死記硬背,也基本上是你們現在大學生學習過程的經歷,後來,我考到了陝西中醫藥大學讀碩士,再後來在我們國家級名醫陝西杜宇茂教授的指導下,學習傷寒論,可以說在當時我考學的過程中,傷寒,金匱,內經,溫病,包括中醫內科方劑一系列的東西都背得很熟,另外因為我考上碩士的時候,已經在臨床上幹了四年,所以可以說基本上那些方歌不僅背得很熟,那些經典方子還能非常靈活地運用。但是對於我們很多人來說在學習方歌,中醫經典的過程中,我們會背,臨床上就會用嗎?在用的過程中我們就能真正理解這些方劑嗎?在理解方劑的過程中有切身應用體會嗎?在體會中能悟出其中的道理嗎?所以我覺得在這點上我們大多數人可能在學習的過程中還是見山是山的過程。
說起方劑,很多人都會背方歌,雖然能真正地知道它的組成、功效,但是臨床上一結合病人,就選不出來了,這就是第一個境界,比如說,烏梅丸,今天先講這個經方,烏梅丸大家可能都會背,然後其組成我們也清楚,用於寒厥蛔蟲,那麼烏梅丸有哪些成分呢?我們可能也會說得很清楚,但是我們再仔細看看烏梅丸的組成,第一是烏梅,然後有大建中湯的成分,第二,有四逆湯的成分,還有當歸四逆湯的成分,那有什麼作用呢?大建中湯,溫中陽,主心胸中大寒痛,四逆湯是解少陰病的主方,當歸四逆湯手足厥逆,脈氣鬱結,那麼看看這三個方加烏梅,就構成什麼樣的結果呢?另外還有兩個清熱葯,一個是黃連,一個是黃柏,那麼這十味葯的組成就構成了烏梅丸是一個寒熱錯雜的方子,那它寒在哪,熱在哪呢?在臨床上出現哪些癥狀是寒哪些癥狀是熱呢?在這樣一個反覆思考的過程中我們會背了,會記了,知道該怎麼用了最後用在病人身上也就靈活了。
哦那麼我們最後就得出這個結論,烏梅丸是厥陰病的主方,所以治療這個寒厥的蛔蟲病,是吧!但是的話這裡頭有問題了,這裡的問題是熱邪偏重的情況下。我們加黃連和黃柏的這個劑量嘛!陽虛的情況下,如果腎虛的,腎陽虛的,我們可能會加附子的量。中焦虛寒呢我們可能會加川椒的量,乾薑的量,如果是血虛呢?我們可能會加當歸和桂枝的量。是吧?那這一系列的加減變化真正用到病人身上,我們能理解嗎?我們能知道在什麼情況下加減嗎?這又是一種另外的境界。我們能總結出來這個方加減變化規律嗎?每個人病情都不一樣,我們用烏梅丸的時候,可能這種變化加減,藥物的劑量都不一樣。
所以的話臨床上用的方子的組成,是在什麼情況下確定的呢?是在臨床上辨證審因確定治法之後,我們開方選擇方劑的過程。而中醫在治療過程中基於這種原味思維適當變化 過程實際上就是中醫辨識過程。理、法、方、葯、量、效六大元素構成中醫的最基本的原味思維過程是吧!那你到底清楚不清楚每個元素,臨床你能不能辨證清楚?法你能不能立起來?然後選方,我們是不是都能選得更準確。那麼關鍵一點是什麼呢?我們去琢磨琢磨,我們在學習方劑的時候。究竟應該理解什麼呢?應該理解核心病機是吧!一定要牢牢把握這個核心病機。
比如說真武湯,真武湯可能大家都非常清楚。附子、茯苓、白朮、芍藥、生薑是吧!少陰病得之二三四五日不已,是吧?還出現了一個什麼樣的情況啊?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等。還有其人或咳或利,是不是?或者還出現什麼呀?自下利或腫者或小便不利者。這一系列的癥狀都是因為,腎陽虛水不化氣,所以他當然還伴有水腫。一個四肢疼痛是腫的一個問題,再一個就是小便的問題。是吧?再一個咳嗽的問題,還有嘔吐的問題,這都是真武湯證。
另外一條兒的話是太陽病發汗後不久出現了一個問題,頭眩心下悸。心頭眩震顫痛,頭眩,心震顫這類問題在臨床要怎麼去理解?你看看這個真武湯去生薑,加上一個人蔘它就成了附子湯,它就從溫陽利水轉變成一個溫補的湯。那附子湯是什麼證?少陽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了,疲憊惡寒了,還一條的話是身體痛,骨節疼,骨節身體寒這一系列的癥狀,所以的話是一種寒濕引起的疼痛,附子湯是治療的關鍵之一,所以這兩個方子。一個是溫陽利水,一個是溫補傷寒第一方,這種區別就差了一味葯。我們知道區別嗎?
開頭我們就說了這麼多,我們要知道我們這個組方,首先我們這個組方原則是辨證審因,是理、法、方、葯、量、效六大元素構成中醫原味思維的一個過程,方劑是最大的中醫構成的特點,那麼我們在中醫發展幾千年來,我們這個方劑有多少首呢?可能不完全統計,將近20萬首,誰也學不了。最早記載的方劑的醫書《五十二病方》,東漢的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載方是多少呢?300多首。那麼這個中國這些方子,除了《經方》以外就是我們東漢以後的,晉唐時期以後的,像《肘後備急方》,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包括《外台秘要方》,包括官方出的《太平聖惠方》,其後出現了《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包括後面的《普濟方》。
我們在學習的這種過程中,我們會背方歌,會背方劑,那我們知道君臣佐使嗎?哪個是君臣佐使,什麼叫君呀?什麼叫臣呀?佐葯有哪些意義呢?是不是?那使葯它是幹嘛的?我們這些東西都能分清楚嗎?如果我們要是能很嚴格地把君臣佐使分清楚,在臨床上我們開方,就不會太大,這個方子不管你用了經方、還是時方它們的這種加減,我們都不會太亂。一般君葯的話,藥力居方中之首,是不可缺少的葯,一般來說就是一味葯,很少君葯有兩三味葯的。臣葯是加強治療主症或主病的葯,再一個對兼症起治療作用,這個藥力跟君葯比肯定要小。佐葯有三種作用,協助君臣加強治療作用,這是第一個;第二個是治療次要癥狀,這個佐葯,再一個是減緩或者消除君葯和臣葯的毒性或劣性;第三是反佐。使葯有兩種意義,一個是引經。一個是調和,調和葯最常用的就是甘草。那引經呢?引太陽經、陽明經、少陽經、太陰經、厥陰經、或者是少陰經。我們怎麼樣去引呢?我們開方一定要去把這些君臣佐使的方方面面顧及上,你這個方子才能開得有道理,才能開得有意義,看著像那麼回事,最後才能取得療效,這才是關鍵。是中醫治病的關鍵之一,那你看這個善用引經葯,這就是一個組方的特徵。
你比如說我們最常用的桔梗,它是載葯上行的,它上行的部位在哪裡呢?肺經、心經、胸中和咽喉。所以出現肺經的咳嗽、心驚的病變、胸中的不適、咽喉的疼痛,都可以用桔梗引經。再一個羌活,主要是太陽經,太陽經出現哪些癥狀可以用羌活?它可以引經呢?那柴胡呢?它明顯的是一個少陽經,白朮是陽明經,升麻是陽明經。川芎是厥陰經和少陽經。細辛、附子是少陰經。牛膝是引葯下行的,引氣邪下行的。所以方劑在組成變化過程中不管是你藥味的增減變化,劑量增減的變化,或者劑型更換的這種變化,都能改變它的治療意義。但是只有引經葯,可以直達病所,引葯直行。這就是我們在臨床組方過程中一定要善用引經葯,只有這樣才能直達病所,藥效攻專。
再一個在組方內容上,我們要善用小方、葯對構成底蘊,你的方子開得好不好,那得看一下你的方子里有沒有內容,是一方加減?還是多方合方?還是葯對的經驗應用?這都是我們在臨床組方的過程中需要思考的。我最喜歡在臨床上使用這種一味葯、兩味葯、三味葯、四味葯的這些方子,這些方子的相合、相成構成了最後的方。
比如說,在治咳嗽的過程中,我們肯定要治肺呀,治肺一定不要忘記宣降,降肺氣這點上,那這些葯對的組合,像寬胸的枳實、桔梗,這是兩味葯。再一個止咳的有白前、前胡,這是對葯。紫菀、冬花這是對葯。在調理氣機上有四味葯:一個是枳殼、一個是桔梗、一個是薤白、一個是杏仁,對於這個枳殼、桔梗、薤白、杏仁,在治咳嗽調理氣機上,用小柴胡湯合上這個方子,用其他的方子,比如說小青龍湯,加上這幾味葯,在臨床上,在止咳宣肺降肺方面都非常有效,效果都非常好。所以我們要善於背方,比方說止嗽散,紫菀、百部、白前、甘草、陳皮,那我們怎麼背呀?止嗽散內用桔梗,紫菀荊芥百部陳,白前甘草共為末,薑湯調和止嗽平。這個止嗽散很好用。但是止嗽散我們只會背,它適用於什麼呢?是風熱傷肺的一個方子。這點上我們光會背還不行,還得把握住把它的核心病機,把它的關鍵特徵找出來,然後記住,在臨床上,風熱傷肺,我們去加減,但是風熱傷肺它還有什麼其他特徵嗎,根據核心病機的轉化我們去加減。你比如說風熱傷肺可能只是肺氣不降,我們降肺氣,第二的話呢,風熱傷肺它容易傷陰,我們怎麼降,他可能傷氣耗陰,我們怎麼去加減,這就是我們在臨床上根據核心病機的轉換我們去加減選葯的過程。再一個就是在臨床上,在組方原則上,注意藥物作用部位。
在辨證選方思維上,徐靈胎曾經說過,一病必有一主方,一方必有一主葯,我們現在老在講這個辨證論治,實際上他是一個漫無邊際的,那怎麼辨呢,讓人抓不住重心,再是一個讀經典啊,沒有讀懂,還限於一知半解之中。那麼一病必有一主方,一方必有一主症,你像這個厥陰病,厥陰病的主方可能就是烏梅丸,那太陰病呢,少陰病的主方呢,少陽病的主方呢,它加減變化的這個方子呢,這都是一病必有一主方,一方必有一主葯的關鍵上的內容。另一方面我們要注意作用部位,那個主葯你還有作用部位啊,比如說滋陰葯,我們是分氣分和血分,哪些作用於氣分呢,玉竹麥冬石斛沙參是氣分滋陰葯有個最大的特點是什麼啊,滋而不膩,生津止渴,那麼生地玄參和麥冬,它是一個血分的滋陰葯,它有什麼特點呢,滋而微膩養陰又涼血的作用,那麼這些方子在選葯的過程中,在組方中一定要注意這個藥方的寒熱溫涼。再一個在組方的過程中藥物的相互作用中,注意藥物的相濟相佐和相輔。我們只有把這些東西弄清楚了,我們在選方,加減,用藥的過程中才能達到想要的效果。
講了這麼多道理了,我就舉個例子。我們在臨床組方過程中要理解古人的意思,你在理解古人的意思中,第一你要背方歌,第二你要知道方解,第三你要知道古人用這個方,當初是怎麼組這個方的。它用於哪些適應症,我們怎麼去分析,這才是學習方劑的要點,理解古人之意,要注意原書記載的適應症,你比如說,在《景岳全書》裡頭有一個治療陽虛便秘的方子,叫濟川煎,濟川煎呢只有六味葯,當歸,牛膝,肉蓯蓉,澤瀉,升麻子,枳殼,這六味葯大家好好去琢磨琢磨,去分析分析,這個濟川煎用於什麼呀,第一,它用於老年的腎虛,第二是產後血虛,這兩個便秘。那老年的這個腎虛的便秘它有什麼特徵呢,這個方子的主要有什麼葯啊,肉蓯蓉,那當歸是幹什麼啊,養血潤腸,牛膝呢,它是補腎,並且性向下,藥性特別向下行,那麼這裡用枳殼,枳殼是寬腸下氣而通便,升麻呢,升麻是濡陽明清宣昇陽。清陽得升,濁陰得降,有欲降先升之妙,那澤瀉呢,腎虛之人都有氣化失之,水液代謝失常。澤瀉幹嘛呢?瀉濁,又補腎,配枳殼使濁陰降,而濟川煎的用法上,第一我們要理解肉蓯蓉這個主葯,第二我們要理解澤瀉、枳殼、升麻這三味葯,為什麼配了其他三味葯,這裡頭是用枳殼還是枳實呢,一般來說,治療上焦疾病,咳嗽,喘,胃部不適用枳殼,一般胃腸疾病我一般用枳實。那麼我們治療,在分析這個方子的過程中,用澤瀉和枳實的還有一個方子,大家想想是哪個方子,地黃飲子,這個地黃飲子大家去琢磨琢磨,分析分析,它是一個朝鮮的,在1443年左右寫的一本書裡頭寫的地黃飲子,當然這個書現在朝鮮也沒有了,這個書在日本。地黃飲子參芪草,二地二冬枇斛參,澤瀉枳實疏二腑,躁煩消渴血枯含,你看它就明確的指出來,澤瀉枳實疏二腑,它疏哪二腑呢,枳實疏大腸之滯,澤瀉瀉膀胱之腑,使二腑清,心肺兩臟之氣得以下降而可自治。所以地黃引子這個方子是治療肺腎的喑痱的一個方子。它通過這一類的方子的加減,那肺證陰虛的方子,它卻用澤瀉、枳實去瀉二腑。
再一個,地黃引子的組方是什麼呢?我們知道經方是萬方之祖,為什麼這樣說呢?實際上這個地黃引子這個組方是防己地黃湯。防己地黃湯它出自於《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它原方治療什麼吖?第一是如狂,第二是妄行,第三是獨語不休,無寒熱,其脈浮。你看這一類的癥狀在《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中描述的全部都是精神方面的這些問題。所以防己地黃湯它有什麼作用呢?滋陰降火,逐痰息風。所以後世的方子地黃引子,犀角地黃湯,都是由此方化裁而來的。
我們看一看這個,在選方用方中要注意:
原方的劑別
2.原方的煎服法,你比如說我們剛才說的防己地黃湯,防己地黃湯有哪幾味葯呢:防己,桂枝,防風,甘草,生地黃。這裡的煎服法是什麼樣呢?用藥上四味,以酒200毫升,漬12小時,絞取汁;用生地黃1000g熬煮,分二次服。上面的酒是什麼酒呢?古代用酒入葯,一般來說多有苦酒,苦酒是什麼東西呢?實際上就是醋,這個是不是醋呢?大家去琢磨,再一個防己地黃湯它用於什麼吖?像風濕性關節炎,癔病,癲癇,精神疾病。
防己地黃湯呢,我們有一個問題要考慮,防己有一個是馬兜鈴科的還有一個是防己科的。廣防己和漢中防己屬於馬兜鈴科的,其他的防己是屬於防己科的。馬兜鈴科的它有滲虛汗的作用,我們在臨床用藥中要思考是不是盡量要避免用這一類的藥物,這個藥物用生地黃是一個大劑量的,生地黃1000g熬,滋陰效果特別好,涼血效果特別好,所以生地為君,防己收經絡之風濕兼可清熱視為臣,防風桂枝視為佐葯,甘草是調和諸葯,這五味葯非常得清楚。大家清楚么?
再有一個是犀角地黃湯,犀角地黃湯是《千金要方》里的一個方子,只有四味葯,犀角、生地、芍藥、丹皮,主治熱入血分證,熱擾心神,身熱譫語,舌絳,脈細數,另外有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只要屬於舌紅絳脈細數的都可以用,再一個的話就是虛血的鬱熱證,虛血證最大的特點。
犀角地黃湯它就是清熱解毒,涼血散瘀之劑,這個方子是涼血和散血並用,第二是熱與血結。至於怎麼清熱解毒活血化瘀,雖然這個方子只有四味葯,配伍是非常嚴謹的,所以它使熱清血凝無耗血動血之慮,涼血止血而無留瘀之弊。這些東西都是需要我們認真學習和思考的,如果連《千金要方》我們都背不了,這是非常麻煩的。
這個理解古人之意,我們再講一個方,叫二陳湯。二陳湯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的方子,我們同學講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真是這樣么,咱們仔細琢磨琢磨這個方它是治痰飲為患方,它是時方中的經方。痰飲為患它有什麼癥狀呢?噁心嘔吐,頭眩心悸,心中不快,或偶為寒熱,或者是脾胃不和,但是在這個用法里,有一個問題。大家看一看原書記載:「每服四錢,用水一盞,生薑七片,烏梅一個,同煎六分」,這裡面有一個問題,就是加生薑和烏梅,你在平常開方的過程中注意這個細節了嗎?加生薑幹嘛呢?降逆化飲,制半夏之毒,又能和胃止嘔;那麼少量烏梅是幹啥呢?收斂肺氣,與半夏配伍,使散中有收,收中有散,使祛痰而不傷正也。所以二陳湯,我們這些細節,理解了嗎?這也是我們在臨床上要學習古人之意,多去思考古人為什麼那麼用,要注意學習細節,這也是我今天要講的內容。
另外,不管是經方還是時方,在臨床用方加減中不能超過六味中藥,它是一個原則,你加減太多,或者藥性變化太大,都會引起改變方劑的主次。你比如說清氣化痰丸,它是二陳湯去甘草加了膽南星,加瓜蔞、杏仁、黃芩,實際上,它也就是一個溫膽湯加了一個瓜蔞、杏仁和黃芩,所以它就把二陳湯變成了一個清熱化痰的。清熱化痰丸它緊扣著痰熱在肺的病機,以痰黃粘難咳和苔黃膩、舌質紅為辨證要點,這個屬性就不是二陳湯祛痰濕的屬性了,就變成了清化熱痰。
再一個我們看看蘇子降氣湯,蘇子降氣湯是二陳湯去茯苓,加了蘇子、前胡、厚朴、當歸、肉桂而成,加了這五味葯,那麼它是治什麼呢?痰涎壅盛,上實下虛。上實在哪呢?痰涎壅肺。下虛在哪兒呢?所以這個方中用當歸和肉桂補虛的同時,我們當歸還有止咳潤腸的作用而降肺氣,肉桂是溫補下元,所以虛在下焦是以元陽虛為關鍵特徵,所以喘證,他們說了:「標實在肺,其本在腎」,就是這個道理。大家琢磨琢磨,這個清氣化痰丸和蘇子降氣湯是二陳湯的變方。
再一個主方選方,重在病機相符,只要病機相符的,我們都可以用。核心病機不相符的,我們選方是對不上號的。比如說清燥救肺湯,「清燥救肺參草杷,石膏膠杏麥胡麻,經霜收下冬桑葉,清燥潤肺效可誇。」,它是治療什麼呢?原書記載是什麼啊,是溫燥傷肺,那麼不是溫燥傷肺我們就不能用了嗎?實際上只要出現乾咳、無痰,氣逆而喘,咽喉乾燥,口乾鼻燥,舌干少苔,舌質紅,脈細數這一類的話都可以用,它是一個清宣外燥,益氣養陰的,現在感冒以後乾咳無痰的病人,可以選這個方子。
我們在學習方劑的過程中,要注意方與方之間的區別。比如說,四逆散,四逆散是治療少陰病中四肢厥逆的一個方子。再一個四逆湯,當歸四逆湯,你看看《傷寒論》中的三個經方,它們有哪些區別呢?四逆湯是治療少陰病的,陰寒內盛,它是肢冷過肘膝的,是一派虛寒之候的。那當歸四逆湯呢?是治療血虛寒凝的,「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四逆湯的話是回陽救逆,四逆散的話,主要是疏肝解郁這塊兒。這是三方的區別,要把葯弄清楚,把方弄清楚,把治則弄清楚。
我們再講一個經方止嘔吧,吳茱萸湯和小半夏湯。吳茱萸湯是哪幾味葯呢?四味葯:吳茱萸、人蔘、大棗和生薑。它是治什麼呢?虛寒嘔吐。虛寒嘔吐有什麼特點呢?朝食暮吐,食谷欲嘔、胃寒喜嘔,或者是胃疼,或者乾嘔吐涎沫,厥陰頭疼,吳茱萸湯主之,或者是少陰病,吐,下痢,手足厥冷,煩躁欲死,這一類的,它有什麼病啊?所以吳茱萸湯既治療陽明病的「食谷欲嘔」,又治療厥陰病的「乾嘔吐涎沫、頭痛」,再一個治療什麼呀?治療少陰病的「吐利、手足逆冷」。這個方子是一方多功能之效,治三陰虛寒。
關於小半夏湯呢?小半夏湯很好用。只有兩味葯,一個是半夏,一個是生薑,它是和胃止嘔,散飲降逆,它是治療什麼呢?嘔吐反而不渴心下有支飲的。再還有個方叫大半夏湯,都有什麼呢?半夏,人蔘,還有蜜,這三個組成一個方子,它是治療什麼的?胃虛,脾胃虛弱的噁心嘔吐,小半夏湯主要是散水飲的,那麼古人說「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我們要好好地去琢磨琢磨這些經文。
那麼在《金鏡內台方議》里是吳茱萸湯是怎麼說呢?「乾嘔,吐涎沫,頭痛,厥陰之寒氣上攻也。吐利,手足逆冷者,寒氣內盛也:煩躁欲死者,陽氣內爭也。食谷欲嘔者,胃寒不受也。此以三者之症,共用此方者,以吳茱萸能下三陰之逆氣而為君,生薑能散水氣而為臣,人蔘、大棗之甘緩,能和調諸氣者,故為佐使,以安其中也。」注意,我們在學習古方的這種過程中,一定要學習原書的記載,古人的高論。
那麼最後一個我們再講一講古方與方劑之間的聯繫。我們常常說這個竹葉石膏湯,竹葉石膏湯與白虎湯是什麼關係哪?白虎湯去知母加人蔘、粳米、竹葉、半夏就成為竹葉石膏湯。那麥門冬湯呢,是竹葉石膏湯去竹葉、生石膏而成。白虎湯是大寒之劑,它是清熱降火之力甚強,主治氣分熱症。而竹葉石膏湯呢,它是清涼之劑,它寒涼之氣較弱,而益氣生津之力作用較強。另外有個和胃止嘔作用,它用於熱病後期的氣分症,氣分餘熱未盡,氣陰已傷。那麥門冬湯呢?滋養肺胃,降逆和中,用於乾咳之症也可以的。大家琢磨琢磨。
我覺得作為一個大學生,一個研究生,打好中醫學基礎知識需要什麼呢?紮實,準確,運用順暢,並非一句直言,而是涵蓋了我們整個中醫學學習、思考、不斷進步的過程。每一個人是否有紮實的基本功是做好中醫學的基本要領。它包括哪些呢?臨床辨識的準確,選方的準確,加減用藥的準確,體現中醫的原味思維理、法、方、葯、量、效,而準確的觀念在於不斷思考中醫的原味,不斷地學習。他們說你會背多少方?我說我會一千一百首,一本《醫方集解》就是九百零五首,把書背了。
我們中醫學院畢業的這些學生,能不能有中醫的原味思維,作為我們臨床看病的思維,以精確選方作為你的基本功,而理解方劑的內涵作為提升臨床療效和中醫原味思維的關鍵,而以核心病機作為思辨作為臨床選方的依據,而病機轉換之臨症兼症是我們臨床加減的依據,也是中醫原味思維的核心內容,而熟讀經典理解經典學習古人之方而治現代疾病而能會治,是我們中醫現代人的不斷的追求。
再次感謝李建民老師的精彩講解~
也感謝所有當晚各群轉播的同學還有這一次
負責語音轉換的同學,你們辛苦了
講稿內容在不改變李老師原意基礎上
已略做修改!
整理過程難免有紕漏之處還請大家見諒。
講課語音原鏈接點擊閱讀原文即可獲得!
推薦閱讀:
※麗櫃美模74(樂樂 2016.02.17)
※保利香港2016春拍呈現清代宮廷繪畫藝術
※這些徵兆預示你2016年福到好運來
※2016年(猴年)十二生肖運勢及風水布局
※2016年哪些人喜事連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