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家傳書》柳生宗矩:平常心
平常心
有僧問先哲:「什麼是道?」先哲回答:「平常心是道。」
這則故事包含的道理,不僅適用於劍道,也適用於其他一切藝。「什麼是道?」「平常心是道」,這兩句平平淡淡的問答,卻體現了悟道的最高境界。達到了「平常心是道」的境界,心中一切造作、是非、取捨、欲求等種種雜念也就一掃而空了。
世間之事莫不如此,惟以平常心待之,才能達到人生的勝境。假設你正在搭弓射箭,如果你想著你是在射箭,你的箭就會變得不穩。同樣,當你揮劍時,如果你是在有意識地揮劍,你的進攻就會不穩。當你寫字時,如果你是在有意識地寫字,你的筆就會不穩。即使是在彈琴時,如果你意識到自己是在彈奏,琴聲就會走調。
如果股弓箭手在射箭時,能達到「忘箭」的境界,以「平常心」射箭,就像什麼都沒有發生,只是自然而為,弓就會變得平穩了。用劍和騎馬也是如此。你不是在「用劍」或「騎馬」,你也不是在「寫字」,不是在「演奏音樂」。若能以「平常心」對待一切,那麼,一切都變得容易掌握了。
不管你選擇了什麼為「道」,如果將其視為惟一重要之事而執著於此,就不是真正的「道」。惟有達到心中空無一物的境界,才是「悟道」。無論做什麼,如果能以空明之心為之,一切都能輕而易舉了。
這和鏡子照物的道理是一樣的。由於鏡子的反射是透明無形的,所以才能纖毫無差地反映出萬物的影像。悟道之人,其心正如明鏡,空明純凈,無思無想卻能勝任一切。
這就是「平常心」。能以平常心對待一切的人就稱為名手。
無論你要做什麼,如果事先存有做此之想,而刻意為之,就不能達到心靈的和諧。也許有某一次你能做得很好,然後,當你為剛才的成功感到得意時,你就又會做不好了。或者是成功了兩次,失敗了一次。如果你為成功了兩次而只失敗一次而沾沾自喜,你就會再次失敗。正是因為存了追求成功之念,就不能一直成功。
時時積功修習,勿存速成之心,無心而做,自然而為,漸入化境。到此時,你甚至不知自己為誰,身體、手、足雖動,心卻絲毫不動。達到了這一境界,就再無失手之時,做十次則十次均能成功。
即使做到了這一步,一旦心中略有掛礙,仍會失手。惟有無心,才能次次成功。無心並非一切無心,只是懷平常心而已。
恰似木人見花鳥
龐居士詩頌中,有「恰似木人見花鳥」一句,說的是木人雖然看見了花鳥,心神卻不會為花鳥所誘。
木人本無心,所以自然能不受外界的誘惑,這是必然之理。但是,一個有心有情之人,怎樣才能做到和木人一樣呢?
在這裡,「木人」只是一種比喻,是一種說明事理的方法。一個有血有肉、有識有想的人,當然不可能和木人完全一樣。畢竟,人是不能變成竹子和木頭的。但是,如果你能見花而無見花之念,你就達到了「木人」的境界。
做到這一點,關鍵是要以「平常心」體認清靜本心。當你在射箭時,不要有意識地去想你是在射箭,換句話說,你是在以「平常心」射箭。
平常心就是見萬物而不起意。若棄平常心而代之以各種有意識之心,則形隨意移,心逐境轉,萬物皆非本來面目,見山非山,見水非水。
即使是像說話這樣簡單的事情,只要你以斬釘截鐵的口吻來說,就會得到人們的首肯。在佛學中,把「無住之心」看作是佛法的極至。
推薦閱讀:
※法家文化
※子庫·法家 《 鄧子 》
※韓非和法家
※孩子初入園 6大做法家長不要碰
※古今書法家最為敬重的「圓筆書」聖典《石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