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社稷之臣司馬光

司馬光的沉著智慧,足智多謀,從幼年時期的砸缸故事,就已初見端倪。他刻苦勤學、鍥而不捨的為學精神,奠定了日後編撰傳世經典《資治通鑒》的基礎。他剛正不阿、直言敢諫的大無畏精神與光明磊落的高貴品格,註定他成為君王的主心骨,肩負「社稷之臣」的重任,披肝瀝膽,彪炳史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號迂叟,陝州夏縣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學家、散文家。宋英宗年間出任諫議大夫,宋神宗初拜翰林學士,御史中丞。1070年,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知永興軍。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陽十五年,潛心編撰《資治通鑒》。哲宗即位,還朝任職。1085年,任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主持朝政。去世後,追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著有《資治通鑒》《司馬文正公集》《家范》等。

《資治通鑒》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30卷,我國編年史中包含時間最長的一部巨著。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後人,為歷代君王提供寶貴的治國安邦之秘訣。宋神宗認為此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故名《資治通鑒》。在耗時長達19年的編撰過程中,司馬光嘔心瀝血,廢寢忘食,一頓飯催幾次才吃,不論春夏秋冬,夜間醒來,披衣挑燈夜戰,夜以繼日。

宋朝的時代,是文人廣泛參政議政的時代,蘇軾、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寇準、柳永等等,不一而足。偶爾,他們也犯「文人相輕」的錯誤,但很少因為政見不合而栽贓陷害,大是大非面前,能拋棄個人恩怨和私利,秉公而斷,唯才是舉。

司馬光和王安石,同為大宋頂級文臣,一個保守,一個激進。司馬光認為倫理綱常要保留,制度不完善要修改,不可全盤否定,主張「補台」;王安石改革大刀闊斧,追求徹底。他倆一生政見不合,水火不容,但他們都能公正公平、客觀地評論對方,關鍵時刻,都能為大宋江山社稷,殫精竭慮,衝鋒在前。

社稷之臣,自古不乏其人。他們都如齊國的晏子,臣只對社稷安危盡忠,而不必為君王的愚蠢負責;臣奉獻於君的只是智謀和體力,並不包括人格和自由。他們被重用,盡職盡責,忠於職守;貶官而去寄情山水,習文弄墨,逍遙自在。敝衣簞食,人格獨立,保留尊嚴地把自己「貨與帝王家」的品行操守,難能可貴。

推薦閱讀:

《司馬光》第三部第十二集:山雨欲來
司馬光: 一生就撒過一次謊的宰相(圖)
廢聚斂之法還富於民:司馬光的最後500天 | 短史記
司馬光與熙寧改革

TAG:司馬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