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思海深處
沉寂多年,無意識重返心理學研究鎂光燈下。無意識研究新成果要求人類轉變觀念,重新認識自己,做出正確決策。
無意識
思海深處大腦思維運作機理新發現
《無意識如何操控行為》作者:列納德?蒙洛迪諾(Leonard Mlodinow);Pantheon; 260頁;$25.95
艾倫?雷恩(Allen Lane); 要叫人說個知名心理學家,十有八九會選精神分析學創始人,大鬍子奧地利學者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見圖)。弗洛伊德對無意識研究已經融入公眾認知,他認為無意識位於理性思想無法抵及的心智深處,難以捉摸,卻能影響人類行為。
進入二十世紀,無意識依舊是茶餘飯後熱門話題,不過由於心理學出現多種科學研究方法,心理學界已經不興談論無意識了。可這些方法只注重行為研究,對心智內部運作理論避而不談。
在科普寫作界小有建樹的理論物理學家列納德?蒙洛迪諾(Leonard Mlodinow)發行新書《無意識》,指出近幾十年,無意識這一概念又再獲學界重視。無意識煥發新生,是因為無意識所產生的影響獲得嚴謹實驗數據證實。藉助大腦實時掃描技術,研究者得以窺探實驗對象的大腦活動,大力推動了無意識研究的勃興。
實驗證實了弗洛伊德猜測,有意識的推理只是大腦活動的一小部分,大部分的活動我們無從得知。實驗者的發現與弗氏的無意識理論又有所不同。弗洛伊德眼中的無意識讓人恐懼,那裡活躍著受壓制的記憶和對父母的不當性幻想。而現代心理學認為,無意識包含了經數百萬年磨礪進化而來的高速數據處理系統、實用求生機制以及經驗法則。
例如,無意識能統合顏色、形狀、動作、視點等信息,創造出視覺圖畫,供意識享用。實驗人員發現腦部受特定損傷的病人會喪失執行某些這類任務的能力。「盲人」即使意識上看不到東西,對視覺刺激仍會有所反應。實驗人員要求他們穿過雜物散布的走廊,他們能避開障礙,迂迴走動,平安到達終點。原理是殘留數據還是進入了大腦,只不過小得意識無法察覺。
現代人對無意識的看法可能比弗洛伊德要正面,不過無意識還是違背我們的意願,產生某些負面衝動。譬如,人類對幾乎所有遇到的信息都有分門別類的傾向,這個現象有大量資料支持。心理學家推出理論,認為這個傾向實際是進化而來幫助人類快速決策的求生機制。不過,這也導致人類依種族、性別、信仰等區別將人類劃分成不同群體,然後將某些特性不公平地強加給該群體的所有成員。 現代科學對人類心智的認識本身就叫人興緻盎然。不過,這些認識同時要求修正對人類行為機理的通常看法。比如,蒙洛迪諾觀察到經濟模型建基於「人類有意識衡量相關因素,作出選擇」這一假設。可是心理學研究表明,這跟大多情況下人的行為並不相符。相反,他們基於簡單、無意識的規則行動,有時可能產生完全不理智的後果。蒙洛迪諾書中有關法庭與法律的章節讓人觸目驚心,尤其是當中關於證詞何等不可靠的描述。這一點有廣泛證據支持。當然,書中也不全是壞消息:人若知道自己無意識的大腦存在種種偏見與缺陷,便能更好利用有意識的大腦控制無意識的大腦。
《經濟學人》2012年4月28日刊 | 目錄 |書評?文藝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