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洞:洋務運動的人才戰略家
毛澤東在談到中國民族工業時曾說「講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張之洞既是晚清洋務運動的領袖人物,也是晚清大企業家,中國重工業的奠基人,還是晚清推動洋務運動的人才戰略家
文 本刊主筆 王宏甲
當下不少文章持「洋務運動失敗了」之說,並以1894年北洋海軍全軍覆沒為標誌。然而,今日之繁榮卻始於「洋務運動」之芽,從這個角度明鑒悲壯洋務運動的「人才戰略」對一個民族來說意義深遠。
張之洞1889年52歲任湖廣總督,主持興建漢陽鐵廠,五年建成,所建漢陽鐵廠是中國第一個近代大型鋼鐵工廠。他督辦京漢鐵路,創辦湖北槍炮廠、大冶鐵礦等,把武漢打造成當時中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
他創辦湖北織布局、繅絲局、紡紗局、制麻局、製革廠等一批近代輕工業。輕重工業並舉,使武漢近代工業無可置疑地居全國之冠。
紡織業與農業相聯繫,他還致力於改良農業,1898年創辦了農務學堂。在他的經濟思想中,對農業的重視不遜於工業,他在招生文告中講得很明白:「富國之本 ,耕農與工藝並重。」1906年該農務學堂遷址武勝門外多寶庵(今湖北大學校園),開設高等教育課程,更名為湖北高等農業學堂。
張之洞辦重工業、輕工業和改良農業,均屬於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總起來說,他是一個在晚清竭力推行工業時代的新技術新產業的地方長官。他這些創新之舉,是在清政府危機四伏的時期,在一個省最高長官的位置上做出來的。這些成就已無法用經濟效益來衡量,而是在地處中國中心位置的湖北,給整個中國做出榜樣。
辦工業需要專門人才,張之洞因此在辦洋務中創辦新學,1891年創辦算學堂,1892年創辦礦務學堂,1898年創辦工藝學堂……由此開拓出他一生中又一項重大成就。在我看來,這是比他辦產業更大的成就。
假如沒有辦上述礦務學堂,他興建的漢陽鐵廠1894年就無法開爐鍊鋼。然而,如果只看到張之洞辦新學,還是不夠的。這些新學都急需新式教師……中國更需要能培育新式人才的人才。
張之洞辦算學堂、辦礦務學堂,看到入學的學生都沒有經過像西方那樣的小學教育,那麼張之洞想辦的中等農工商學堂都很難往高水平教,更不用說高等農工商學堂了。
這就急需小學教育,還需中學教育,二者合起來才算基礎教育。可是,擁有最多人口的中國,能教中小學的教師在哪裡?師範教育才是新式教育真正的基礎。
張之洞於1902年在武昌賓陽門南創辦了湖北師範學堂, 專門培養中小學教師,學額一百二十名,學制兩到三年。為應付師資急需,又設速成科,一年畢業。並辦東路小學堂附屬其旁,歸師範學生教課,以資實驗。這是中國「師範附小」的來歷。張之洞1902年創辦的湖北師範學堂,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的獨立完備的師範學校。
1903年,張之洞出任兩江總督,接著創辦三江師範學堂於南京;1904 年又辦兩湖總師範學堂,規模宏大,計劃招生一千二百名,實際招生七百多,並設初等、高等小學堂附屬其內。同年,張之洞還創辦湖北師範傳習所、湖北幼師學堂和育嬰學堂等。這是中國教師進修學校的開端。
在張之洞的倡導下,湖北各地紛紛辦起新式中小學堂。因師資嚴重不足,張之洞令各府將所設中學堂一律暫時改為初級師範學堂,或者先辦速成師範。辦師範,在張之洞當時的政務中成為重中之重的事,是名副其實的「教育發展為先」。
1906年,張之洞創辦了女子師範學堂。
1907年,清政府正式頒布了《女子小學章程》和《女子師範學堂章程》,中華女子上學校讀書由此獲得合法地位。
中國夏代就有學校教育,商周兩代更有相當可觀的發展,但那以後四千年來沒有出現過專門培養教師的師範學校。盛宣懷堪稱中國師範教育的創始者,張之洞則是中國師範教育的奠基人。
我們今天回顧張之洞,不只是為了讚揚他、緬懷他,追思他何以能做出這一系列重大成就,則是於今有益的。
張之洞是一個有淵博學識的政府高官,他在湖北省一把手的位置上運用他的權力,調動一省的物力、財力、人力,大力創辦新式教育,做出一方氣象並影響全國,是有他深厚的學識做靈魂做精神的,最顯著的證據就是他1898年在極其繁忙的政務中撥冗親筆撰寫的教育學專著《勸學篇》。
張之洞自幼接受的教育和他的性格,也是我們不能忽略的。張之洞祖籍河北,1837年9月2日生在貴州興義府,他的父親張瑛當時任興義知府。張之洞幼讀四書五經,愛好文學,12歲在貴陽出版了第一本詩文集。1853年,他16歲回老家應順天鄉試,名列榜首。1863年(同治二年)26歲中進士,曾歷任翰林院編修、教習、侍讀、侍講學士和內閣學士等職。
青年時為官,張之洞以敢諫聞名,被稱為「牛角」,性格與品格均於此躍然可見。論時政,他本人是贊同洋務的,卻也敢於抨擊奕?、李鴻章等洋務大臣。晚年張之洞目睹維新派和守舊派激烈鬥爭,他在《勸學篇·序》中指出:「舊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
他講的「本」即「中學文本」,也就是他自幼讀過的四書五經等古代經典,他認為這是不能丟棄的。他在1898年戊戌變法即將夭折之際將《勸學篇》火速發表出來,提出的實際上是融會兩派並有張之洞創建的第三條道路。
歷史上,往往力圖求新的和守舊的都很著名,融會二者的卻往往被認為不新鮮而被忽視。張之洞或許由於辦實業之業績和他的文章思想之睿智,朝野都難以忽視。他的文章,開題就用一個「勸」字,無論對上對下,對激烈鬥爭的兩派與同僚,都是溫和的。回首那個青年「張牛角」,張大帥的性格顯出異乎尋常的柔韌一面。這性格變化的內部,大約是民族危機與張之洞個人務實品格相熔煉產生的動力。終於,張之洞的主張溫和地為朝廷所接受,並在戊戌變法夭折後不失時機地得到實施。
我寫下這些是注意到,張之洞論說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建立在他既辦實業又辦教育,並由此獲得信心的基礎上的。他的實踐給了他經驗和信心,他沒有停留在他已有的成就裡,在一個民族迫切需要的時刻,他及時、有效地擴大了他實踐的成果,推衍出更大的創新,這是很值得今人學習的。
他從1889年始建漢陽鐵廠到1898年撰寫《勸學篇》,不到十年,在他的轄下輕重工業已初見規模。在他看來,西方工業技術中國人是學得會的,而且仍需大規模地在全國創辦新學,但是,切不可以丟失了中國文化之根本!
1898年戊戌變法在慈禧發動的政變中被鎮壓。不到兩年,慈禧在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時逃離京城,流亡西安。這一回洋人的教育太嚴厲了。1901年1月,慈禧以光緒皇帝的名義頒布上諭,宣布改革。
慈禧之變,從何而來?
張之洞的《勸學篇》,只有4萬字,但如果把這4萬字看作是他給朝廷的奏章,就真夠長了。這4萬字的《勸學篇》在慈禧的流亡生涯中,被慈禧重視了。
《勸學篇》分內篇和外篇兩大部分。內篇務本,以正人心;外篇務通,以開風氣。在《外篇·設學第三》中,張之洞主張當今中國「非天下廣設學堂不可」。張之洞倡議各省各道各府各州縣都應該辦新學,京師省會辦大學堂,道府辦中學堂,州縣辦小學堂。中小學以備升入大學堂之選,才能形成大學、中學、小學貫通的教育體系大統。今天細看清末新政,會發現最基礎的變革,正是在教育領域展開的,是活生生的「教育發展為先」。
1901年6月3日,張之洞上書請改革科舉。同年7月26日,張之洞又與兩江總督劉坤一會奏改革文科及罷廢武科,並提倡興辦新式學校。
就在1901年8月29日,清廷下詔改革科舉制度,廢八股、廢武科。9月14日清廷下《興學詔》,令京師及各省的官學、書院改為新式學堂,令各省設大學堂,各府設中學堂,各州縣設小學堂,推行新式教育。這正是張之洞的主張。
1902年8月15日清廷又頒《欽定學堂章程》,史稱《壬寅學制》,這是包括從幼兒園到大學教育的各級學堂章程。然而辦新學不是下一道聖旨就辦得起來的,辦新學所需要的教師資源、課程資源和學堂設施都嚴重缺乏。
上述章程頒布後尚未實施,1904年1月13日,朝廷又頒發了張之洞等大臣擬訂的《高等學堂章程》《中學堂章程》《高等小學堂章程》《初等小學堂章程》《蒙養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以及《高等農工商實業學堂章程》《中等農工商實業學堂章程》《優級師範學堂章程》《任用教員章程》等16個變革舊教育、創建新教育的章程,史稱《癸卯學制》。單從這些章程的標題,我們已能看到那影響萬方的覆蓋面。這是中國近代第一個以法令形式向全國公布並得到實施的教育制度。這是破天荒的巨變。中國數千年農業時代的教育,在這裡發生了重大轉型,重大變遷!
朝廷頒布了新學制,要推行仍然困難重重。最大的障礙就是科舉制,國家的封疆大吏、重要人才,大都出自科舉。若廢除科舉,國家用什麼來選拔人才?這是一個很難決斷的問題。科舉制是通行了千秋的大制度,若一舉廢除,會不會成為千古罪人?
1903年10月,袁世凱、張之洞會奏的一個摺子似乎也充分考慮到了決策者的難度,他們奏請的是:以十年為期,廢除科舉。慈禧批准了。就是說,用十年的建設性努力,屆時用新的辦法取代科舉制。可是,還不到兩年,袁世凱、張之洞等六位大臣聯銜奏請:「立停科舉!」他們在給慈禧太后的奏摺中寫道:
科舉一日不廢,即學校一日不能大興,學校不能大興,將士子永遠無實在之學問,國家永遠無救時之人才,中國永遠不能進於富強,即永遠不能爭衡於各國。
國家急需「救時之人才」,這就是此時最大的理由。科舉制度在,人們對科舉入仕還存念想,就不容易把孩子送去新學堂。
1905年9月2日,經慈禧同意,清廷斷然下詔廢科舉。由此上溯到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科舉制正好走過了1300年。
中國在近代遭遇嚴重危機,正是由於「三千年未有之變局」,表現在中國社會亟需向工業時代邁進,需要的救時之材已不是周得一個姜子牙,漢得張良與韓信。此時最重要的人才發展戰略,莫過於辦新式教育,培養千百萬新型人才。張之洞以一個晚清高官推動了這個具有戰略意義的發展新式教育的人才工程,這麼說大約是可以的。這個成就可以從具體的數字體現:1907年全國學堂已有3.7萬餘所,在校學生102萬多人。1909年,新式教育遍布中國。
回首張之洞辦的教育,他還在1897年創辦了湖北武備學堂,演練新軍。導致清王朝覆滅的武昌起義,就是從他演練的新軍打響第一槍,這或許是張之洞沒有料到的。
推薦閱讀:
※侯宜傑 | 張之洞對立憲的態度(下)
※張之洞憑啥在晚清官場平步青雲
※50年前挖掘張之洞墓:如同活人一般,神態如睡,面容安詳
※科舉廢除與張之洞_閱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