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白事上的這些規矩,你懂多少?
人生在世都會經歷生老病死,多少年來,眾多媒體和報刊都以正能量和正激勵的方式報道著先進的人和事,記載和傳承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卻很少能看到民俗文化中喪葬文化的篇幅,所以說沒有喪葬文化的民俗文化就不算完整的民俗文化。為此,今日筆者獨闢蹊徑,簡述一下茶口喪葬文化中的這些「道道」。也是用文字記載這些即將斷線的傳統文化。優良的傳統文化需要我們代代傳承,不良的陋習有待我們去逐步革新。
喪葬文化是民俗孝文化的一種,當你參加親戚朋友喪事活動時,你了解其中的內涵嗎?俗話說:隔鄉俗不同,甭說隔鄉了,有時候隔村風俗習慣也不一樣。今天不說別的,單說茶口喪葬文化。
茶口喪葬文化與鄰村的基本上差不多,但也存在不同之處,筆者今天把與喪事有關風俗習慣一一道來,看看你究竟了解多少,不足之處有待你們去逐步完善。
墓
老人上了年紀或者得了不治之症時,在農閑的時候就開始考慮(zhou)築墓了。築墓首先要看風水,看風水的講究很多,在這裡就不一一細說了。茶口的埋葬方式主要有一字葬和君臣葬。一字葬是在父輩的腳下按從左到右的順序排列。君臣葬是長子要埋在父輩的腳下(也稱頂門葬),多子者按先左後右的順序依次排列。
破土選好墓地後做的第一件事是破土。破土之前必須由長子在墓地上插上三炷香、磕三個頭,用工具動3次土(這就是武安人在諷刺幹活不行的人——跟鋤三杴土一樣),其他人方可動工開挖。墓的尺寸大小隨著社會的發展也在不斷變化,總之能順利進出棺材為宜。放一個棺材的墓叫一堂墓、放一個大棺材和一個小棺材(干喪)叫堂半墓,以此類推,這就有了一堂墓、堂半墓、兩堂墓和兩堂半墓,古代還有三堂、四堂夫妻合葬墓。墓的深度也有講究,輩分越小墓越深,這就是腳下有人的道理。墓門根據埋葬順序留正門或偏門。墓的後牆留燈龕,兩側各留兩個梅花形脈氣孔,墓底同樣擺放梅花形脈氣磚,這就是通常說的「脈氣」。築好墓如果當時不埋人,裡面放一件墓主人舊上衣,最後用磚擺成麥穗形狀將墓門堵嚴實。為了防止墓室進水,在麥穗磚外面擋上一層塑料布,再將馬道填實。築墓期間需要有墓主人的閨女帶上一刀肉、香煙一條、笤帚、三尺紅布以及其他食品去壓埢,其意思是感謝和囑咐工匠把活干好。
入瑩是很有講究的。上有高堂在,先逝的下輩人不得入瑩(只限父子關係),男人逝在前可直接入瑩(古代有到60歲入瑩的說法),女人則不可以。凡是不能直接入瑩的,臨時丘到陽面土堰下面。
去世病人在即將病世的時候,守在旁邊的親人掌握時機讓其閉上眼、合上嘴,防止七竅出血,斷氣以後趕快用溫水擦拭身體,趁熱穿上壽衣,意在讓其乾乾淨淨的走。逝者為尊,就是「當大事」。給逝者穿好壽衣後即可抬到堂屋的草鋪上,頭枕土坯、用蓋臉布蓋住臉(上庄和峰店一帶是不蓋臉的)。如果逝者上有高堂在,是不能用高登支草鋪的,只能用矮凳(前後水峪把逝者抬到桌子上)。抬到草鋪上,擺上供桌、供品,點上長明燈、香,擺上老盆、燒上冥紙,停喪期間,每次吃飯之前先給逝者象徵性的盛點飯。一切就緒以後,暫時不能弔孝(哭),先找來家長請風水先生看日期:茶口講究看日期忌哭,七不埋、八不葬,初五、十四、二十三是月忌日,農曆這些日子是不能下葬的,還要看是否犯七、犯重喪,如果去世這天犯重喪,就需要在棺材旁邊放一個巴掌大的小棺材。選好日子之後方可進行相關喪事活動(正月初一至初四去世的人是不進行任何喪事活動的,這叫昧喪)。家長做的第一件事是成立治喪委員會,安排饗奉、食奉以及各攤主管人員並張榜公布,讓大家一看就明白各自的工作內容。安排長子在當天晚上或凌晨去給本家族和左鄰右舍磕頭(夏庄全體孝子都參加磕頭)。磕頭之後,親朋好友前去弔孝和幫忙。停喪期間,孝男孝女只能守靈,不能坐高登,葬禮活動全部由家長安排相關人員料理。同時安排孝子在合適的時間去給舅舅磕頭,出門閨女回婆家磕頭、兒媳婦回娘家磕頭。自逝者被抬上草鋪上,喪主就開始支大灶招待前來弔唁的親戚朋友,凡是開車來的,臨走時給一塊紅布和一掛鞭炮,意圖吉利。凡是白事上不能白用街坊鄰居的東西,關係再好,也要象徵性給點錢。
破孝
破孝是讓家長最頭疼的一件事,也是辦白事最容易鬧意見的事。此時,家長會召集本家族的主要成員同孝子一起研究破孝方案,最終決定權在孝子手上,親戚都是按孝布尺寸辦事,家長也是按孝子主旨思想辦事。破孝是根據輩分大小和親戚遠近逐級區分,主要有一尺孝、三尺孝、五尺孝、七尺孝、一丈孝、丈五孝、三丈孝,領重的孝最多(領重者一般都是由大閨女或長媳擔任)。
穿孝穿孝是非常講究的。在出殯儀式上,孝子們只有長子、次子、三子、義子等親弟兄穿全身重孝,他們全部戴大人帽子,帽子中間有朵白花,義子是藍花,長子拄引魂幡子,其他孝男孝女全部拄哀杖棍(將白紙條粘在高粱桿上)。侄子、和女婿等孝子是不戴大人帽子、不穿白褲的,只披租來的孝衣。兒媳、出門閨女由娘家或婆家人給披搭頭,兒媳和閨女、義女全部穿重孝,其她孝女只披租來的孝衣。凡是結了婚的孝男孝女,都有娘家或婆家前來攔掛,凡是單肩披掛的證明被攔掛者上有高堂在(指親生父母),雙肩十字披掛的證明被攔掛人的親生父母已故。糊鞋:腳後跟糊嚴者為穿孝人高堂已故(指親生父母),留一寸小口者為穿孝人上有高堂在。輩份越小、親戚越遠,鞋上的孝布就糊的越少。糊在鞋上的白布不能撕掉,撕掉就是撕大人臉的意思。貼輓聯也叫糊門,如果在當年給子孫辦喜事,可以不糊門。出門訃在茶口不太盛行。在沒有特殊情況下,在老人去逝3年內是不能修造房屋的。
油畫棺材油匠進門先向逝者三鞠躬(禮節)。若是在冬天,一般都在靈前油畫棺材,油匠最忌諱的是看逝者靈魂是否還在,若靈魂未走,油匠是不敢靠近的。靈魂夏天走的遲,冬天走得早,一般時間是在凌晨夜深人靜的時候離開,靈魂走的時候,門窗或院子里的樹是有輕微震感的,靈魂離開的瞬間遇人傷人、遇鳥傷鳥。木質棺材主要有柏木、松木和桐木三種,棺材的兩頭大檔和小檔是最忌諱用松木(龜孫的諧音),棺材的塊數主要有四獨、九塊頭、十一塊頭,厚度有二五板、三抬四、四五六等,底板是最不好的(賴到底的意思)。油畫棺材也是很講究的,絕對不能胡寫亂畫,油畫級別主要分上五材、中五材和下五材。不管什麼等級,棺材的小檔只能畫香爐、大材頭畫位牌,寫字要求出門閨女買一條煙,材蓋畫祥雲,棺材兩側除了寫字之外,如果逝者是男的,夫人健在,只能畫一條龍;如果逝者是女的,丈夫健在,只能畫丹鳳朝陽;要是夫妻都離世,就可以畫龍鳳呈祥了,絕對不能亂畫,行家一看就知道什麼意思,不過駕鶴西遊通用,沒有男女之分。
守靈和祭奠孝男孝女只能坐在鋪上穀子草(乾草)的地上守靈和祭奠。孝子守在棺材小頭即腳下,孝女守在大材頭,24小時守靈,不能離人,長明燈不能滅。街坊鄰居或親戚朋友前來祭奠,無論是白天還是晚上,遇男賓客祭奠,孝子爬到地上哭;女賓客祭奠由孝女坐在地上哭(忌哭除外),停喪期間除了忌哭日之外,每天在凌晨和午夜孝男孝女一起祭奠。停喪期間,每天下午都有街坊鄰居女賓客和兒女親家女賓客前來祭奠,晚上是男賓客前來祭奠,無論是男賓客還是女賓客祭奠完逝會在家門口撒上煤渣(把逝者靈魂擋在外面)。
殮人殮人之前先在棺材底部鋪上爐渣和白灰(防止屍體腐爛腐蝕棺材底部),撒上五穀和墊背錢(硬幣),然後鋪上兒子的褥子、閨女的被子(鋪兒蓋女的意思);左手金右手銀,袖子里裝上麩皮(發家的意思);雙腳用麻皮捆住,口含五色線穿過的銅幣,用棉花蘸香油擦在逝者臉上,用鏡子照一下(孝男手持鏡子按從頭到腳方向照、孝女從腳到頭的方向照),這叫凈面,邊凈面邊小聲念叨親人明光大道的走,凈完面把鏡子寇到屋內角落處,此時任何人不能落淚,否則不吉利;凈完面把棺材蓋蓋上、釘釘,釘釘期間孝男孝女輕聲念叨告訴親人不要害怕,在大材頭留一個釘不釘,叫子孫釘、男左女右,殮完人後孝男孝女一起祭奠。如果逝者是單身,在入殮是時找一個假人(女)放到棺材內,是合葬的意思。殮人的時候必須有孝子舅舅家的人在場(當後代),主要檢查孝子是否厚葬老人,此時還需要孝男孝女行大禮(叩首)。茶口一般都是下午當後代,鄰村也有上午當後代的。如果後代檢查棺材不理想的情況下,則要求孝子買紫紅品絨布在棺材外面裹上一層(裹套裹)。在晚上或不忙的時候開始在老盆上鑽眼,除了出門閨女及子女由里往外鑽之外,其他人員都是由外往裡鑽。
如果是家裡地方狹窄,家裡人多,會選擇寬敞的地方搭靈棚,逝者未入館之前移靈途中如遇上方有梁或過木,需要由專人手持木鋸在梁和過木下面比劃一下(意思是告訴逝者已經出門)。如果逝者因其他原因死在外面,一般是不能進家門的,就需要在街面上搭靈棚,回來的時候還需要領魂雞領魂。
即便是火葬,殮人程序一樣也不少,在火葬過程中,過村、過河、過橋都需要孝男孝女數念、放鞭炮。
上大飯(上祭)到陽邑一帶叫迎幔的、送幔的,還有的叫挂彩的、卸彩的,大體意思都差不多,就是出門閨女上大飯。唯一不同的是迎、送幔子,掛、卸彩的都需要吹鼓手迎送。原來,都是一個閨女一架山(用面製作的人、動物和花草拼成的圖案),現在只製作一架山,剩下全是饅頭,饅頭的數量依據孝布尺寸決定。上祭時,幫忙的人還要找女婿逗樂,給女婿要錢、要煙等。演電影、放煙火、娛樂班費用都是由女婿出錢。
出殯從出殯前一天下午開始,正式進入喪事活動最忙階段,這天下午需要採購明天所需食材並進行初加工,伙房是最忙的,下午招待上祭的,晚上招待娛樂班(有2-3班的)、放煙火等人員,娛樂活動主要在晚上。在茶口,一般情況下,出殯這天早上吃飯人員在100人左右,所有幫忙人員每人領一盒煙,看看忙人單上各自的工作安排。中午吃飯人員會達到300人左右,主要增加兒女親家攔掛人員和後代,他們來的時候都會帶隨靈祭,原來每戶都是15個麻糖,回3個。現在麻糖少了,都改成其他點心,直接就是12個,所以就不用回了。所以說賬房也比較忙,不但不能記錯賬,重點核實相關攔掛的親戚是否到齊,千萬不能丟禮。娛樂班在每頓飯之前先吹一段。今天的貴客是後代,後代吃飯是需要坐正桌,服務人員用條盤給後代端飯,其他人員都是分組搶飯(劉氏家族做的最好,不會出現搶飯現象,所有親戚同等待遇)。
中午飯是非常緊張的,只要後代吃好飯,家長就會首先安排男賓客主管帶上吹鼓手領上孝子給所有參加葬禮的人員磕頭(謝客),趴在棺罩前面哭喪;緊接著是孝女磕頭謝客,站在棺罩後面哭喪。此時,16名壯漢迅速將棺材移到棺罩上綁好(16個人抬材用的棺罩及繩子的系法是茶口祖傳一絕)。棺材幫好後,16個人調試完畢,家長及時提醒長子摔盆起殯。
提御食籃的走在最前面(茶口都是由光棍、或智商有缺陷的人提,蟒當是家長提御食籃)、放炮的、花圈、戰鼓(戰鼓在茶口久盛不衰的)、吹鼓手、孝男、棺材、孝女隨其後,整個喪禮隊伍一字擺開轉街(轉街在茶口是非常講究的,路線是提前設計好的,不走回頭路)。
送葬的親友只送到村口,送葬隊伍走到村口後,16位抬材的壯漢做簡單的休息,孝男孝女集體回頭下跪叩首,以對前來幫忙的親友表示感謝。
棺材到墳上以後,孝男孝女按順序到墓室掃墓,除了出門閨女及子女往外掃三下之外,其他人員都往裡掃三下。接下來由這16位壯漢將棺材送進墓室,找行家確定棺材方向(大頭朝里)堵墓室門,孝男孝女擺供燒紙祭奠,祭奠結束後每人往墓坑裡扔三杴土朝回家的方向走,任何人不得回頭,墳上填土工作由這16人來完成。
進家門時,在門口放一水盆,裡面有把菜刀,孝男朝順時針方向轉、孝女朝逆時針方向轉。
在以往,喪事結束後,喪主設宴招待前來幫忙的街坊鄰居和親戚朋友,現在一般都是送煙酒糖果;喪事期間,凡借用鄰居物品,在歸還時要送菜送饅頭,喪事到此結束。
次日早上,孝子門要到舅舅家回禮。
第三天,孝男孝女一起到墳上燒圓墳紙,並插上用白紙紮成的葵花。
再往後就是燒一七、三七、五七、七七百日、一年、三年紙(從去逝那天算起)。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正常燒紙。
陳述:鄭文忠整理:鄭軍田
推薦閱讀:
※廖保平:明朝大內總管違反政治規矩的下場
※太極拳的規矩
※要約人提前一天說 | 50條不成文的規矩
※不知道這些規矩,就丟人現眼去吧!
※是誰不守規矩?
TAG:規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