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建設家風家訓的現實意義
今年春節期間,中央電視台推出《新春走基層·家風是什麼》系列報道。伴隨著記者的採訪鏡頭,不僅王蒙、馮驥才、莫言、姚明等知名人士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傳承自父母長輩的家風、家訓;還有一些普通人、遊客、市民等都和大家分享了傳承自父母長輩的家風、家訓,有「富二代」回答家風就是「不啃老不坑爹」,有小孩說家風就是「爸爸每周打我一次」,甚至有人認為家風就是「老公掙錢老婆花」…… 這讓人們在忍俊不禁之中開始重新審視和思考,家風、家訓這一古老但並不落伍的話題。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好家風好家訓則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為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的精神,落實好中央文明辦「廳堂懸掛家訓」的要求,全國各地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曬家風誦家訓」活動。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的文明進步關係到整個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自古以來,「家和萬事興」深深根植於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中。家風正,則民風淳;家風正,則政風清;家風正,則黨風端。國家的長治久安,社會的文明進步,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體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優秀的家風家訓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營造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社會氛圍,培育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
家風源於我國古代鄉土親緣社會,也就是傳統的家庭教育,包括傳承價值觀、論理觀與道德觀,也包括傳承的基本方法與規矩。優良的家風、家訓其終極目的就是達到「家和」,達到「萬事興」,達到家族的世代繁盛。因此,「家訓」的關鍵往往是在家庭中強調尊老撫幼,成員間互為體諒,坦誠以處,包容信任,而禁忌猜疑、抱怨甚至指責。就絕大部分的家庭而言,各自的家訓側重點是針對下一代,對下一代提出的嚴格要求,希望下一代能尊奉之,踐行之,並傳承下去。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安世之道。千百年來,中華優秀文化通過一代代家庭長輩的言傳身教和家風傳承,深入到每個中國人的血脈中。家風、家訓作為傳承中華文明的微觀載體,以一種無言的教育,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影響著人們的心靈,對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直接作用。。中國的家訓文化歷史悠久,最早萌芽於五帝時代,明清達到鼎盛。據《中國叢書綜錄》所列書目記載,我國古代公開出版的家訓有120多種,包括《朱子家訓》、《章氏家訓》、《顏氏家訓》、《錢氏家訓》等流傳至今,是中華傳統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大興節儉辦事之風的當下,重溫一下這些古訓更是大有裨益。我國歷代都有一些著名人物,他們在各自的家族中都制定了極為嚴格的家法家規、家訓家風。
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全國婦聯新一屆領導班子集體談話時強調,「千千萬萬個家庭的家風好,子女教育得好,社會風氣好才有基礎」,「家風是一個家庭的精神內核,也是一個社會的價值縮影。良好家風和家庭美德正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現實生活中的直觀體現。」習近平總書記還強調,「要注重發揮婦女在弘揚中華民族家庭美德、樹立良好家風方面的獨特作用。」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風的形成,無關貧富,只關德行,家風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和影響著社會之風。從家風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個是具體行動,一個是精神層面,逐漸升華。家風是社會的產物,與時俱進,歷史的變革,或早或遲,總會賦予家風、家規、家訓以新的意蘊,除舊布新。時下,引領崇德向善、奮發向上的時代風尚,順理成章地成為家風家訓的重要內涵。(雨曉荷)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