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賈樟柯影評——《站台》

轉自時光網2006-12-27 賈樟柯影評——《站台》《站台》——最迷茫的小集體抗爭2001年,《站台》被《電影手冊》評為當年十佳影片。影評是這樣寫的:電影中的站台,是一個虛設的存在。這群年輕人在成長後,感到疲憊不堪,他們不能仔細的分辨自己和時代的差距、個體與國家的分別,他們似乎是完美融合在時代之中的一代人,又彷彿是超越於時代之外的異類分子。影片的名字是《站台》,寓意再明顯不過,這群年輕人在青春的站台上等待時代的火車。影片中也確實有不少有關火車情節安排。影片開頭是一段汽車在黑暗中行駛的長鏡頭,年輕的人模仿著火車的汽笛聲歡叫。突然感覺那聲音能穿越時光,時至今日,依然還有那樣的聲音響起。這是一種追求一個更為寬闊的世界的訴求。他們後來也演了《火車向著韶山跑》,這一段是拍攝時找的當地老藝人教的。這個片段採用全景,攝像機藏在觀眾的背後,舞台上演員的表演有板有眼,雖然在我們現在看來或許會覺得好笑,可它確實代表當時的一種文化生活,是那段特有的政治在文藝身上留下的最後的影子。遠景使鏡頭消除了舞台表演帶來的戲劇性。鏡頭近景只有女演員的背影,馬上切至全景,導演採取了遠觀的態度,可他也是在誠實地記錄,記錄那些別人容易遺忘的事物。正如導演在放映《三峽好人》所說:人有的時候是善於遺忘的族群,我們太容易遺忘了,所以我們需要電影。 火車第三次也是真正出現是在追火車那一段,我是影片中最讓人心碎的鏡頭。他們還是沒有真想像正見過火車,一切只是想像而已,貧瘠的年代貧瘠的想像。火車開來的時候也是用的遠景,構圖完美,崔明亮他們渺小的身影拚命奔向一晃而過的火車。當真正的火車來臨時,他們狂奔著追趕,發出內心最深的呼喊,那是青春的渴求。火車在冰冷的聲音中呼嘯而去,留下這群發獃的年輕人。憂傷的大提琴響起,有一種從內心奔涌的感慨,讓人深思。那時他們的感覺應是而自己同時有一種被拋棄的感覺此時。什麼東西已和火車一起呼嘯而去,再也難以回來。這一段是根據賈樟柯的親身經歷拍攝的,這種個人體驗在影片中給人以振聾發聵的思考。 影片延續了《小武》的紀實風格,再次將邊緣任務的掙扎通過154分鐘表現出來。影片講述的是如沙粒般渺小的崔明亮、殷瑞娟的故事,他們不滿於現狀,他們有他們的夢想,到處疲憊的走穴。影片中間有一個長鏡頭是這樣的,他們的汽車在行駛中遇到障礙不能繼續前行,不得不掉頭回走。鏡頭非常冷靜,基本上沒有切換,就是為了逼迫觀眾觀看這一次退敗的過程,汽車在黃沙中顛簸,單調的畫面內是汽車的隆隆響聲。他們的疲憊,迷茫經過這樣的處理後被表現的淋漓盡致。 影片沒有僅僅表現崔明亮他們走穴,還增加了去見他表弟的一個插曲,一個普通的煤礦工人,在現實中,扮演三明的演員是賈樟柯的表弟。他以後還出現在賈的《世界》、《三峽好人》中。應該說見表弟這個片段增大了影片的視角,增加了電影文本的素材的豐富度,它比較真是地揭露了中國煤礦當時不為人知的另一面。鏡頭對準更為底層的人群。幾年後,中國的煤礦事故多得像伊拉克的恐怖襲擊一樣多時,再看那個片斷,讓人感慨萬千。《電影手冊》認為聲音是本片中最有力量的部分,應該說在《小武》里就確立了這種特色,而在站台里, 聲音的穿插更為精妙,他更考驗導演對聲畫的處理水平,而賈樟柯在這一點上顯示出高於一般導演的水準。影片中的聲音有為劉少奇平反的聲音,這是時代的聲音。還有鄧麗君的歌聲,這也是放映時代的絕佳聲音,只是它與政治的聲音不是一個性質。還有三段大提琴的音樂聲。《電影手冊》曾經這樣選評《站台》的聲音:「甚至是主人公的嘆息,都穿透了畫面,直接指向觀眾的精神世界」賈樟柯對於,聲音的運用可以說是費盡心思,政治聲音能反映時代的變遷,而流行樂的運用一方面既可以反映時代的文化語境,另一反面卻又能反映人物的內心情感,在《小武》里我們已經體會到了導演對於聲音的精妙拿捏,而賈首次用西洋的大提琴則更能反映他的「處心積慮」,證明並非這只是王家衛的專長。三段中其它兩段分別是他們走穴在野外露營,不知是誰離開人群點燃了野草,在黑暗和寒冷中,火焰也顯得異常孤寂,大提琴慢慢想起,讓人從內心湧起一陣陣感動,我想這才是回歸到了電影的本質。還有一段是他們走穴回來進城時通過張軍的主觀鏡頭看到破敗的小城,大提琴讓我們體會到他們那種想衝破阻礙,而最終被現實逼回到起點似的無奈與悲涼。 那個時代有太多的崔明亮,太多的殷瑞娟。那個洶湧的年代在他們眼中充滿希望和誘惑。他們笨拙而努力的追逐著時代的脈搏,崔明亮他們是在時代中如鯉魚般翻滾著,精疲力竭。他們想弄潮,卻又被平庸的洪流拍打回岸。影片的結尾是崔明亮在自家的沙發上睡著了,殷瑞娟抱著他們的孩子望著遠處的城牆,這是那個時代的一個縮影,平凡的人,普通歸宿。深刻得讓人心酸。這個結尾可以說是應載入中國電影史的不多的幾個經典結尾。 《站台》是一部半自傳性質的電影,開始打算將片中男一號和男二號對換,但賈樟柯怕有自我美化的嫌疑,還是決定用王宏偉做男一號。有人認為如果說《霸王別姬》完成了文革結束前的一種思考,而《站台》則是繼續了這種思考,我比較贊同這個說法。並且我同樣將《站台》看成是一種史詩般的影片,雖然它的時間跨度不大,它也沒有宏偉的歷史場景敘述,但它是通過個體經驗來反思社會,就如同王小波的小說一般。我想,這就是影片的偉大之所在。--------------------
推薦閱讀:

「百大影評人」解讀2015年度「毒藥風評榜」之十大爛片 | 毒藥頭條
枕邊禁書:被寫體 (枕邊書 影評)
奇門遁甲電影的評標?
徐克的「刀」(刀)影評
影向標|14位影評人解讀《刺客聶隱娘》14個鏡頭

TAG:賈樟柯 | 影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