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印象派繪畫

印象派繪畫是十九世紀六十至八十年代盛行於法國的繪畫流派,對西方繪畫藝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被稱為是繪畫藝術發展歷史上的一次革命。

印象派繪畫藝術的奠基人是馬奈。他一馬當先,提出一種嶄新的美學觀點,主張擺脫以題材內容為中心的傳統繪畫理念,把繪畫藝術的重點放到顏色和形體上,以更為直接、純粹的方式表現光和色。而後逐漸聚集了一群有共同美學理想的畫家,他們一起工作,共同舉辦展覽,對二百餘年統治歐洲繪畫藝術的陳規戒律發起挑戰和反叛。1874年起,開始舉辦畫展,共舉辦八屆,最後一屆在1886年舉行。

印象派的代表人物有莫奈、馬奈、畢沙羅、雷諾阿、德加、西斯萊等。

1874年,印象派畫家們在巴黎一位攝影家的工作室里舉辦了第一屆畫展,對傳統學院派繪畫發起挑戰。這次畫展招來了一片譏笑和譴責。有人說,這種畫簡直是對觀眾的愚弄。一位評論家對莫奈的《日出.印象》嗤之以鼻,並將其中的「印象」一詞奉送給這批畫家,戲稱他們為「印象派」。印象派的畫家們欣然接受。從此以後,「印象派」這一術語開始流行。

印象派畫家擺脫了歐洲傳統繪畫對宗教、歷史以及神話故事等題材的束縛,他們走出畫室,在瞬息萬變的大自然中去表現光影、色彩的奇妙變化,捕捉畫家對自然景物的瞬間感受和印象。他們往往用快捷、簡練的方式,把未經調配的顏料直接塗到畫布上。許多印象派畫家喜歡用點彩畫法,把一種色彩分解為幾種,分別點畫上去,讓觀賞者在視覺中進行融合,認為這種畫法使色彩更加生動。他們的繪畫理念的中心是光和色,所以對形體、構圖都不重視,不拘泥於細節,更注重整體效果。

印象派的「革命」主要表現在色彩方面。他們受當時物理學中光學理論的影響,強調物體本身沒有固定顏色,所謂色彩是物體受光線、空氣介質、距離、周圍環境中其他物體的影響而表現出的色彩效果。畫家感興趣的就是上述這些條件的變化產生的瞬間色彩印象。所以印象派畫家喜歡在同一地點不同時間、不同天氣條件下描繪同一個對象,如莫奈畫的許多幅《睡蓮》、《乾草垛》和《盧昂大教堂》。印象派對色彩的認識,是對繪畫藝術色彩理論的重大發展,也是對世界萬物色彩的更加準確的認識。

印象派的繪畫一般色彩鮮艷、明麗,常用一些純粹的顏色、太陽光譜中的七色作畫,一改過去歐洲傳統繪畫中以褐色為主調的色彩觀念,令人耳目一新。但是,印象派繪畫的色彩不僅僅是鮮艷;他們創造了新的色彩表現方式和新的色彩理論,其中之一,是對色彩的冷暖關係的發展。傳統歐洲繪畫中,物體背光面的顏色一般就是受光的亮面顏色加深、加黑。而印象派繪畫中物體的明暗體現為冷暖關係:如果一個人的臉受光面偏冷(有藍、綠色調),那麼暗面的色彩傾向於偏暖(有紅、黃色調),二者有補色關係(即完全相反、互相補充的關係,兩種補色混合,變為黑、灰色,如紅與綠、黃與紫、藍與橙都是補色)。所以,印象派的繪畫作品中,物體的暗面不再呈黑色。陽光下的建築的暗面一般畫成藍、紫色。這是更為真實、客觀的對色彩的認識。下邊莫奈的《夏末早晨》中,草垛向光面主要是橙色,是暖色;背光面相對偏冷,有藍色調。《遮陽傘下的女郎》的衣裙受光面和背光面明顯呈冷暖補色關係。色彩的冷暖關係實際是人的視覺平衡功能對色彩的自然反映。當我們的眼睛看一段時間沙塵暴的橙色,再看建築物內的電燈時,感覺燈光變藍。當人的眼睛盯著黃色的燈光看幾秒鐘,閉上眼睛時眼前會呈現紫色的燈光圖形。這些都是人的視覺中補色關係的表現。印象派對色彩的認識,不能不說是一次革命。

印象派的上述色彩理論對繪畫藝術產生了巨大影響,至今仍是繪畫色彩的基本依據。

印象派後期又出現了新印象派,點彩主義(分色主義),代表畫家是梵谷、塞尚和高更。他們有跟上述印像派不盡相同的繪畫觀念。

印象派起源於繪畫,以後擴展到其他領域,如音樂(最重要的代表是德彪西)、文學等。這已超出本文的內容了。

下面讓我們欣賞幾幅印象派畫家的美麗畫作:

莫奈:日出.印象莫奈:睡蓮

莫奈:睡蓮莫奈:遮陽傘下的女郎

莫奈:乾草垛夏末早晨 莫奈:春野

莫奈:盧昂大教堂馬奈:吹笛少年

馬奈:波絲. 莫麗索 馬奈:托爾托尼

馬奈:金髮碧眼女郎 馬奈:艾瑪.布倫娜

馬奈:伊沙貝爾像 馬奈:藍色威尼斯河

畢沙羅:自畫像畢沙羅:藝術家的花園

畢沙羅:小作坊 畢沙羅:大道

雷諾阿:康維爾斯小姐雷諾阿:威尼斯總督府

雷諾阿:包廂 雷諾阿:讀書的少女

德加:苦艾酒 德加: 熨衣婦

德加:舞台 德加:戴手套的女歌手

推薦閱讀:

馬遠:登封而造極,嵷乎天地之間
「名家」放浪湖山心淡泊,逍遙文墨酒淋漓——蔣金岳花鳥畫作品
嘿,要來一點小姐姐嗎?
拉斯洛 Gulyas 繪畫
單個素描靜物,一定要吃透它們的結構和質感

TAG:繪畫 | 印象派 | 印象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