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那些權勢者坐擁天價,最後為何還會做出荒謬的事情?

根本上,禪就是一種生命的減法。

作者 | 林谷芳(台北書院山長,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教授)

編輯 | 楊不悔

人從出生,就一直在學習,也就是都在過加法的人生。而禪卻為我們提出了一種減法的可能,這種減法其究竟意義,當然是佛教所說的,人人都有佛性,只是後來受了熏染就活在一個概念分割的世界裡。

你能把這概念分割的世界去除,就能契入直觀,活在一如。而就相對性來說,一個人從自然到人文的生命過程中,前半段大體是一個加法的過程,所謂增益其所不能,但「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在上半個階段我們儘管學了許多的知識,生命態度與社會價值,但這些後來也形成了我們生命的負擔,因此在下半段的人生里,還得力行減法才可。

什麼負擔應該被剪掉?

首先它讓我們活在慣性里,使我們陷於佛家所講的「所知障」中,要能不「意必固我」,就有他的困難。然而,更弔詭的是,我們後天所學的,原本是在讓我們更能應對各種自然與人文環境,到後來卻反過來束縛了我們的生命,使我們愈加不自由。就像錢財,本來人藉由它可以買喜歡的東西,營造自己想要的生活,但又有多少人能不被金錢所投?我們看到許多富有的人,錢對他卻只是個賬面的數字,人竟日就在這數字的上下間提心弔膽,惶惶不安,反而限制了自己的自由。

減法的意義是讓你更無慣性地,更有自知之明地觀照自己所參與的事務,契入正常人的生活,就是要讓你了了分明,使生命更具有聚焦的能量。要知道一個人的精力有限,當我們的生活有無限觸角時,就不可能對某些事物真正深入。如實,透徹地觀照與我們相關的事情。它不僅是一種態度,而且是一種實際的修行。比如禪者為什麼要坐禪,就是要把你的心調到「能觀而不動」。能觀就是如實的觀照,不動就是不被它牽著走。如果能夠觀照到它又不被牽引,不心隨物轉,它和你之間可以有的意義才能看得很清楚。

減法的修鍊使人在重要事情上聚焦,這還只是對禪一般的經驗體會。更高的境界則是:你可以在諸多事情中游來游去,每件事情又做得比常人更透徹。所以能「無入而不自得」。

減法最主要是學會讓我們生命歸零,歸零有徹底,也有相對,徹底是如禪者打破無始無明,俱生我執,對一般人有困難。相對的減法,其實是一種階段性的歸零,為學治事總遇到高原期,休息一下再出發才能躍進。另一種是當下的歸零,學習隨時回到那能觀的自我。還有一種是人生的歸零,就是前面講的,愈到人生後期愈得為道日損,否則就會被堆疊的一切壓死。

艾薩克森在《史蒂夫·喬布斯傳》這樣描寫道:「喬布斯對佛教禪宗的信奉,絕不是心血來潮或一時衝動。他投入了特有的那種激情,這些東西也在他的性格中根深蒂固。史蒂夫是個十足的禪宗信徒,好友科特基說,禪宗對他的影響非常深。這一點你可以從他極簡主義的美學觀點和執著的個性上看出來。』佛教對直覺的強調也深深影響了喬布斯。他後來說我開始意識到,基於直覺的理解和意識,比抽象思維和邏輯分析更為重要。」

喬布斯終生保持了禪坐冥想的習慣

喬布斯從不信任通過市場調查或集體討論最後拍板決定產品,他更多地依賴他個人的直覺。他的辦公室有兩百多平方米,裡面幾乎什麼都沒有。在決策新產品前,他會一個人呆在寬大的辦公室里,地板中央放一隻坐墊,開始禪坐。他面前的地板上,呈半圓形擺放著幾款不同的樣品,等他結束靜坐睜開眼睛,他就憑直覺從中拿起一隻樣品,那就是蘋果即將推出新品。而他的基於冥想而來的產品選擇,一再被市場證明是明智正確的。當心定下來的時候,直覺會非常的清晰、敏銳。

喬布斯相信通過內心的明悟,能夠找到一條終極的產品之道。「禪學重視經驗,不重視智慧。我開始注意到比知覺及意識更高的層次——直覺和頓悟,這與禪的基本理念極為相近」,「我跟著我的直覺和好奇心走, 遇到的很多東西,此後被證明是無價之寶。」這是喬布斯1983年的講話。

日本的禪師你看,很常在打坐,喬布斯受曹洞禪很深的影響。今天的日本曹洞宗,以永平寺、總持寺為兩大本山,據稱擁有一千萬信徒,為日本最大的佛教宗派。這就是一種歸零,直觀的能量,西方人對於禪的重視,戰前是日本禪家鈴木大拙透過不斷的著述讓西方人懂得禪。之後到60年代的時候到巔峰。

喬布斯在西方又重新燃起禪風,喬布斯的老師,鈴木俊隆寫的《禪者的初心》,指人在一種不污染的狀態之下,從佛法來看,我們累世輪轉,帶著以前的習氣,所以我們每個人的情性都不一樣,我們會有很深的執著,把這些執都放下。莊子所講「至人之用心若鏡」,人的心在作用的時候,像沒有遮掩的照鏡子,走的時候也不留任何痕迹,它又跟客體有最直接的連接,我們平時心為什麼不能這樣?鏡面上蒙塵,因為個人變成凹凸鏡、哈哈鏡,所以我們就不能夠照見外物跟我們的真實關係,很多煩惱。所以禪的修行,鏡子能夠照進萬物,感物遂通跟外物對象之間沒有隔閡,這個時候就出現了一個叫直觀的能力,喬布斯就是用這種能力在選產品。

這種直觀的能量,已經超越了一般的思維,非理性的層次,一個禪家就是生命進入全然直觀狀態,我們生命的煩惱在於一種不自主的被遷移,無法跟外界有一個實然的認識。

生命空間

大陸的很多成功人士通常往窄門鑽,當成功之後,又發覺好象並沒有帶來真實生命的安頓,甚至更惶惑不安,這是共同的問題。用一個例子來說明什麼叫成就?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面,每三四年,因為種群數量激增,會集體投海自殺。從懸崖一直衝下來。科學家想這樣的自殺潮是不是死亡基因使然,可在研究中發現種群達到一定的密度的時候,自殺潮就開始,疏到一定的密度,就慢慢的停止。

行為學的解釋是,每個生物都有它的生命空間,比如說一隻老鼠的生命空間本來是半平米,糧食充足時,急速生殖,每隻只分到四分之一乃至八分之一的空間,開始焦躁不安,生命空間可以帶來安全感。生物都這樣,在互動急劇之下,就會陷入歇斯底里的狀態,人在買股票時也是如此。

不過人類於動物不同的一點,人有心理空間,這是最特殊的,我講心靈空間。孔子說人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不管大家從事哪一行,因為生命空間大,才會有幸福感。

什麼叫生命空間大?外延看錢多,內在的生命空間,基於外延被縮小,人際關係變複雜,很難驗證真實,疑神疑鬼,這個時候生命空間又縮小了。成就感與生命空間有關聯,但是往往只能訴諸於自己的主體,因此談生命空間,有欲求的問題。

對一般人眼中的成功人士來講,我們會陷在兩個迷失里,第一個是有共同欲求的生命空間。第二個是被量化來論其成就的。生命會面臨自身定位,欲求跟擁有之間到底有沒有聯合在一起。回過頭來看,什麼樣的欲求是我們真能夠主體掌握的就很重要。

儒釋道三家的智慧,文化滿足人生命的三個要素,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超自然。文明的規矩,違逆了我們生命的自然。每一個人生其實是不一樣的,我們要善於觀自身的自然,我們就會很健康。

超自然指的是生命的盡頭的問題,人從哪裡來?往哪裡去?這些問題會牽扯著你。李開復說老師,這個病不曉得如何安頓,我說根底就一句話,人生就是一場功課。每一個人功課內容不一樣,有些人在親情,有些人在愛情,有些人在視野,對你這種世間法強盛的人,老天給你的功課不會輕,功課來了,揮一揮手把它打掉,許多的功課就像死神是不得解的功課。

人不要被統計數字嚇死,太多的意外。如果哪一天病好了,又要做大咖的時候,到底是我的還是我對社會的責任?喬布斯,要進入定的狀態,極靜的時候,身體的那一面該出去就該出去,該停止就停止,一定是最準的,用禪來講是思慮心在作祟。

必然碰到的生命的終結安頓的問題。很多故事,那些權勢者坐擁天價,最後為什麼會做出荒謬的事情?因為沒有安全感,一定程度來就是人與人的關係,誰都不肯信任,所有擁有的東西都不能填補他這個空隙。

生命有無常的本質,如何面對?如果死若烏有,生又何懷?我一定要把死做一個定位,如果這樣的定位,這種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超自然,在不同的文化里有不同的角色。在西方就是希臘哲學跟基督教,神的信仰的兩條線,所以西方文明有很多的衝突,我們外人不能理解。

對於中國人,三家的智慧跟我們是最貼切的。先把自己的心靈擴充,透過智慧,可以延伸整個歷史層面。

正和島資訊
推薦閱讀:

她前男票三年做的事情,被我三天搞定了。
事情越鬧越大!最新:竟有5國相繼宣布與同一國斷交!
在最對的時間 做了最對的事情
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一件事情,註定了劉邦和趙匡胤締造的兩大帝國不同的結局

TAG:事情 | 荒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