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的村上春樹

孤獨的村上春樹張靜 《 環球人物 》(2013年第15期)

村上春樹的書,在國內最新出版了兩本,一本是雜文集《無比蕪雜的心緒》,一本是中篇小說《眠》。按照個人喜好來說,我更喜歡《眠》:一個失眠的職業家庭婦女,白天和黑夜,過著「正常」與「非正常」兩種生活。自我在白天休眠,卻在黑夜中覺醒。這是一個有點悲哀的、孤獨的故事,秉承了村上小說一貫想表達的:讓個人靈魂的尊嚴浮上水面,沐浴光照。

然而,如果你對村上本人有興趣,正如錢鍾書所言,喜歡吃蛋,還想看看那隻下蛋的雞,那麼閱讀《無比蕪雜的心緒》是更好的選擇。據說村上不喜歡接受採訪,這讓他的生活顯得很神秘。至於他不願接受採訪的原因,是「本人既不風趣,也不出眾」,並非對生活沒有傾訴欲。在他大量的隨筆和雜文中,處處可見生活的細枝末節。這本雜文集《無比蕪雜的心緒》更顯「蕪雜」,裡面有他的演講,為雜誌、報紙所寫的專欄語,對創作、音樂、翻譯的漫談,與友人、作家的交往,甚至還有未發表的小說……包羅萬象。更為難得的是,這些文章都是村上自己挑出來的,並在每篇前附短文記述了寫作時的心緒,讀起來就像聽村上本人在說話。因此,這本書也被書評人認為是「完整了解村上春樹文學與內心的必讀之書」。

新書中有一章,叫《等到了40歲》。說句有點不尊敬的話,40歲以後村上的臉平淡無奇,總讓人想起日本電影中孤僻、內向的「電車男」;然而看他40歲以前的照片,眼神中還能捕捉到一絲桀驁與叛逆。出生於1949年的他是家中獨子,這似乎預示孤獨感會伴隨他一生。他不喜歡學校,曾自比為《麥田裡的守望者》的男主角霍爾頓,說自己「對那個叫學校的機構缺乏好感」,「多虧班上有幾個好朋友,還有幾個魅力四射的女孩子,我只是盼望見到他們才去念初中高中,假如沒有他們,只怕我早早就輟學了。」

村上畢業於日本著名的早稻田大學,但由於「考進大學後,對學校的厭惡幾乎毫無改變」,所以大學拖拖拉拉地念了7年,其間打了工、結了婚、開了酒吧,大概最終覺得這樣下去對自己沒個交代,所以才勉勉強強拿了畢業證。所幸的是,村上的精神世界,還有爵士樂和文學作為支撐。

與日本傳統作家不同,村上春樹受西方文學作品的影響很大,美國作家雷蒙德?卡佛、菲茨傑拉德等都是他的最愛。他愛卡佛的淺顯、簡潔,毫不做作,愛菲茨傑拉德作品中流露出的對於「拯救的確信」。

幾乎所有作家都將寫作作為一種自我救贖。從29歲寫第一部小說《且聽風吟》,村上就明確了他「描寫生與死的故事、描寫愛的故事,讓人哭泣、恐懼、歡笑」,是為了「證明每個靈魂的無可替代」。他的作品屢屢創出銷售奇蹟:1987年《挪威的森林》日文版銷量突破1000萬冊;2009年,《1Q84》上市12天銷售100萬冊。和作品引發的戲劇性效果相比,他本人則是一個很「實」的人——平實、樸實、踏實。作為小說家,他不撒謊,厭惡脫離現實的形而上的思考,只是坦率地將腦海中的世界表達出來,而正是這樣巋然不動的態度抓住了眾多讀者。

從1978年至今,村上春樹寫了30多年小說,他把這稱為一個「漫長孤獨的歷程」。從學生時代開始,他便一個人躲在圖書館看小說、一個人聽爵士樂、一個人寫作,相信他早已開始享受孤獨。他熱愛馬拉松這項孤獨的運動,在《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里,他寫道:「3條狗,11隻貓,便是這一天在馬拉松大道沿線所見的可憐地丟掉性命的動物。」陌生與死亡所伴隨的孤獨,彷彿一次靈魂的自虐,然而也是一種誘惑,誘惑村上走向更深的孤獨。「跑過75公里,疲勞感突然銷聲匿跡後,那段意識的空白之中,甚至存有某種哲學或宗教的妙趣。」他終究無法逃脫一個孤獨者的本質——這是一個好作家的必經之路。

推薦閱讀:

∞╬═★★╭☆╯寂寞的滋味,孤獨做主╰☆╮★★═╬∞
回憶的句子:心痛的時候,是那樣孤獨而又無助
學會孤獨,代表你獨立思考的能力
《十一種孤獨》生活更多的是悲劇
沈從文:他溫暖過許多孤獨的心靈,卻漂泊一生

TAG:孤獨 | 村上春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