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孩子內心,正確引導孩子的「淘氣」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正如每位父母也不盡相同,養育孩子的方法自然也會千差萬別。我一直認為育兒其實是自我人生態度的反思,觀念與方法的改變是親子時光里一段又一段的旅程,正確的「愛」加上恰當的方法,每位父母都可以成為自己孩子最好的老師,也許你需要做的只是走進孩子的心裡。
很多人說「淘氣」是孩子的天性,有時「淘氣」讓父母感受到童趣,有時卻讓父母感到頭疼。當「淘氣」的行為妨礙了規則,我們往往首先會想到制止,有時候越是制止,孩子越是來勁。
孩子有很多不符合成人思維習慣的行為,在成人眼中,這種行為不影響他人時便是童趣;影響了他人便是「淘氣」。所以「淘氣」只是從成人的角度對孩子的評價,是用「定勢」的思維看待孩子的行為,並不能幫我們了解孩子。
換個角度看問題,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深處。
從兒童的視角出發,世界上的每一件事都是沒有經歷過的,他們不懂成人的「定勢」和社會規則。
舉個例子
前段時間,接連幾位媽媽問我孩子2歲了,特別喜歡扔東西,不聽說,把東西到處扔,看書扔書、吃飯扔勺,說也不聽打也不聽。有時甚至看著你的眼睛,故意扔給你看。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會特別生氣。
如何走進孩子的心裡,解決這些「淘氣」的問題呢?問自己三個問題吧。
1、這件事對孩子來說有什麼新鮮的意義?
2、這件事孩子表現出什麼樣的狀態呢?
3、我應該如何引導孩子呢?
扔東西,有什麼意義呢?想像一下如果你第一次扔東西,會有什麼樣的體會?
眼睛:看到被扔的物體划過一個弧線,飛向遠方。(這是從未觀察到的景象)
耳朵:物體落地碰撞,發出不同的聲響。(這是第一次聽到這麼遠的地方因為自己而發出的聲音)
手臂:感覺到物體的重量,扔出去的力量不同,飛出去的距離不同。(這是第一次體會到力量與距離之間的關係)
周圍的人:居然可以吸引到成人的注意力,甚至會過來跟我說話。(又一種影響別人的力量)
我想這些新奇的發現一定在我小時候發生過,可是已經沒辦法在我的腦海中回憶起來了。只是在腦海中想一想,我也覺得如果我第一次做這件事,我會很興奮的。所以,不管怎樣,這是一件很有趣也很有意義的事情,不是嗎?
當我們的好奇心走到了這裡,還不能入手思考如何引導孩子的問題。下一個需要我們思考的就是「孩子的狀態是怎樣的呢?」
驚奇與喜悅:如果孩子表現出興奮,那麼我們可以想像出那是因為孩子發現了這樣做很有趣,體會到了自己與物體之間因為力而產生的聯繫。
生氣:如果孩子做這件事情表現出不高興,那麼十之八九是在發泄情緒,釋放情緒所帶來的能量。不知道什麼事情,讓孩子傷心了。
心不在焉、觀察父母:如果孩子的注意力並不在扔的物品上,而是總是關注父母的反應,那麼孩子應該是通過這種行為吸引成人的關注,也許他自己待著無聊,希望有人陪陪他了。又或許他們想得到某種東西。
想明白了這一切,該思考如何引導孩子了。綜合上面的問題,孩子行為的原因可以歸為三類:
一、好奇探索:這是最常見的原因,幼兒活潑好動、對事物充滿好奇。又因為經驗不足,很多事物都充滿了誘惑。孩子不經意間扔了一個物品,發現原來這個動作,這麼有趣,於是開始嘗試不同的力量,聆聽不同的聲音,甚至於著迷於成人緊張的反應。這一切都讓孩子體會到了力量。
這時候,我們需要做的是保護孩子的探索意願,創造一個安全的可以「淘氣」的環境,選擇可以扔的物品,給孩子充分嘗試的機會。當孩子拿到了不可以扔的東西,只需要及時的跟他交換過來,告訴他「這個不行」,讓孩子了解行為的界限。用不了多久,孩子便會掌握這件事情的規律,也就不喜歡扔東西了。
二、發泄情緒:對於發泄情緒型的「淘氣」。我們需要接納孩子的情緒,哭或是生氣都是被允許的,充分運用「共情」安撫孩子。同時,要讓孩子明白我們接受你的情緒,但是不接受傷害自己或是家人的行為,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扔東西。
三、 吸引注意:這種情況,需要我們仔細的進一步思考,孩子想要得到的是什麼?有的孩子想要得到陪伴,有的孩子想要得到表揚,甚至讓我們看來很古怪的需要。總之,這是給家長的一個信號,你需要進一步了解孩子了,他的想法你沒有覺察到,而且孩子對這一點很不滿意。
你發現了嗎,原來看孩子是一個如此有趣又有挑戰性的事情。只是依靠本能、或是上一輩的經驗、甚至專家的指導,都不足以解決自己的育兒問題,你還需要一份很好的好奇心,走進孩子的內心深入,如同回到自己的童年探秘,去找到自己與孩子相處的最好的方法。
作為爸爸,我覺得育兒是最享受的事情,親子是非常美好的一段時光。你再不行動,孩子便長大了……
關注《老爸的修行》,在分享中思考自己的人生,享受自己的親子時光,讓我們用愛改變自己,改變世界。
本文原創,圖片來源網路。
推薦閱讀:
※一禪:瑜伽靜坐冥想引導功法練習!
※「引導式」聊天,學會之後不用擔心沒話題,各種尬聊
※氣球引導法
※孩子不會表達自己的情緒,家長應該怎樣做才能正確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