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靈性低潮節錄》

靈性低潮節錄

鍾馬田(David Martin Lloyd-Jones)

為何憂悶個人低潮與神國榮耀靈性低潮成因 ·一、氣質 ·二、健康情形 ·三、反作用力 ·四、魔鬼伎倆 ·處理之道根本大計 ·正本清源 ·知罪 ·明白神在基督里的救法你看見了嗎? ·不確定的基督徒 ·從瞎眼到看見 ·從看見到看清 ·攔阻人看不清楚的障礙 ·如何輔助全心全意 ·不完全教導的後遺症 ·福音要求全面性進駐 ·循序漸進的受感過程往事難忘 ·"過去"難過去 ·思念上面的事*一代解經大師鍾馬田

為何憂悶

  "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裡面煩躁?應當仰望神,因他笑臉幫助我,我還要稱讚他。"(詩四二5)  "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裡面煩躁?應當仰望神,因我還要稱讚他。他是我臉上的光榮,是我的神。"(詩四二11)  今天許多基督徒的靈性陷在低潮中,他們的生活讓別人看起來總覺得太消沉憂悶,煩躁不安,毫無喜樂可言。有人以為這是世局環境的關係,因為我們這世代的人經過了太多可怕的事件,兩次世界大戰已夠殘忍,隨後局勢又一直如此動蕩不安,靈性當然低沉。  其實並不盡然。靈性低潮是一個歷史悠久,行之有年的老問題。翻開聖經,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新舊約都常提到這問題。可見從古至今,它一直都如影隨形地折磨著神的子民。  詩篇四十二篇的作者就是一個實例。請聽他痛苦的聲音:"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裡面煩躁?應當仰望神,因我還要稱讚他。他是我臉上的光榮,是我的神。"我們可以想像一下,當他執筆寫此詩時,內心是何等不快樂,處在何等的低沉中。同樣的詞句在這篇詩里出現了兩次,接著在四十三篇又出現一次,難怪有人說四十三篇是本篇的一部分,不應分開。是耶?非耶?無人能下定論,這是題外話,在此不多探討。  詩篇的作者實在很可愛。從他們的作品中,我們常可看到他們毫不矯揉造作地將心裡所有的感受、願望傾倒而出,也可看到他們跟所遭遇的困難鏖戰、內心的掙扎和自我的對話。從他們發自心底深處的喁喁細語,也可看出他們如何分析問題,如何鼓勵或責備自己。高興的時候,字裡行間洋溢著喜樂;抑鬱的時候,一字一句讀來都叫人覺得悲愴。而奇妙的神就利用這些詩人們親身的體驗、以血淚譜成的詩篇,把他的真理啟示出來。也正因為這緣故,詩篇才會令人讀來如此親切貼近,才能對歷世歷代的人心產生如此大的鼓勵和安慰作用。  從這篇詩中,我們不但看到了作者寫詩時內心的苦況,也看出了他愁煩的原因:第一、他當時似乎不能和別人一起在聖殿中敬拜神;第二、當時敵人正千方百計竭力攻擊他,試圖製造他的低潮。不過本文的目的不在重組他的故事,而是要看他在當時的情況下如何處理所面對的問題、如何自處,然後再從中找出可以幫助我們的原則和教訓。  讀聖經不可只光看別人的經歷或故事,而忽略了其中的精意教訓,不然就會有極大的危險。許多人的靈性動輒陷入低潮,以致不快樂,這都是因為他們太過於依賴別人的經驗,或只是羨慕別人的經歷,結果自然就走錯了路,而且往往錯得不堪收拾。我們若有什麼問題,想從聖經中獲得真正的幫助,絕對不可只看別人的經歷或故事。我們必須先明白聖經對該問題有何教導,然後從經文中的實例,留意神的教訓如何在實際情況中發揮作用。再從別人的經驗中觀察其反應及神如何對待他們,我們就能夠更明白神的教訓。我們要感謝神,因為聖經對我們人生所可能遇到的每一件事都有明確的教導,所以無論遇到任何難題,我們都可循這方法從聖經得到實際的幫助。

個人低潮與神國榮耀

  現在再回到正題上,我們為什麼要從這位詩篇作者的經歷來討論靈性低潮這件事呢?  第一、今天有許多基督徒正處在跟這位詩人相同的光景。他們的靈性陷入低潮,內心憂悶煩躁,生活緊張不安。有些基督徒甚至一輩子都在這種光景中慘淡度過,這是何等可憐的事啊!我們的目的就是要幫助他們脫離這些桎梏,重拾基督徒生活的意義和樂趣。  第二、也許比第一點更重要,我們探討這問題是為了神的國和他的榮耀。意氣消沉、悒怏不樂的基督徒不但明顯和他的信仰有所抵觸,實際上等於給福音作了反宣傳。現今的世代是一個講究現實的世代,人們只重實效,對真理不感興趣。他們唯一關心的問題是:"這方法有效嗎?"他們竭力追求的是能實際幫助他們的東西。如果基督徒老是一臉陰騭,只會叫不信的人對福音望而卻步,神的國如何能擴展開來呢?不要忘記,神在地上的國度是借著每一個基督徒的見證來擴展的。從教會歷史上我們可以看到,有些基督徒雖然沒有建立轟轟烈烈的功績,卻因為他們的生命豐富能吸引人,結果使神的國度大大擴展了。所以,為了神的國和他的榮耀,我們必須解決靈性低潮的問題。不要老是讓人覺得,做了基督徒就要過那種抑鬱苦悶、毫無樂趣可言的生活。  事實上,許多人不願成為基督徒或對基督信仰沒興趣,癥結正是出在這裡。他們怕一旦做了基督徒,就要過那種沉悶的生活。他們常喜歡將信徒和非信徒並列作比較。他們說:"看哪,那些非信徒的生活充滿了各種刺激的享受,多麼有趣啊!你說那是罪中之樂也好,反正他們看起來是在享樂。看,他們欣賞足球賽時那股狂呼吶喊的勁兒!聽,他們興高采烈的談論簡直就在向全世界的人宣布,他們是何等地興奮愉快!可是反觀你們基督徒的生活,總是千篇一律,單調乏味,沉悶沒有新鮮的事,甚至連享樂的自由也沒有,誰會對你們的信仰產生興趣呢?"  我們必須坦白承認,他們如此批評並不算過分。一般人對基督教有此看法,自有他們的理由,不必跟他們爭辯,也不必責備他們,但我們卻應該反求諸己:"我要怎麼做,才能叫別人不因我的生活而對基督教退避三舍?我的生活要如何才能吸引人,以致他們能衷心地說"這樣的生活真有意義,真令我羨慕,我真想跟他一樣"?基督徒若能有這樣的生活,不但自己一生幸福受用,對神的國度和基督的榮耀更是大有貢獻。因為惟有如此,我們才能更有力地把福音信息和神的權能傳揚出去。"

靈性低潮成因

何謂靈性低潮?造成靈性低潮的原因是什麼?我們當如何應付這問題?

  首先我們應針對這些問題做一次走馬看花式的瀏覽,然後再分別逐項深入研究,或許這樣才能對我們有實際的幫助。從教會歷史上一些偉大信徒的著作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處理靈性低潮的方法正是如此。我知道今天人們都喜歡走快捷方式,用速成的方法,不願按步就班去做。他們對真理也是抱同樣的態度,想用幾分鐘就把真理說清楚。然而這是不可能達到的。現今許多基督徒的生活會如此膚淺,原因就在於他們不肯按步就班地深入追求。為什麼我們走馬看花瀏覽一遍還不夠,必須逐項分別深入研究呢?相信我們都有過這類的經驗:有個人去看醫生,醫生向他解釋病情狀況、平日要注意哪些事項、該如何服藥病人聽的當時唯唯諾諾,自以為已經把醫生所說的每一句話都牢記在心,完全明白,回去後即可照指示調養。但一回到家裡,真正要按醫生的吩咐去行時,才發現自己手足無措,不知從何開始。為什麼呢?因為醫生只做概括性的指示,並沒有詳盡的步驟說明,等到要實行時,自然就抓不到頭緒了。同樣地,一個好的教師在把一般性原則提出來之後,也一定會再把各原則的細節詳細說明。  詩篇四十二篇的作者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在這首詩里,他把靈性低潮描寫得淋漓盡致。字裡行間,一顆憂悶沮喪的心靈躍然欲出,讀其詩簡直如見其人。他在十一節說:"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裡面煩躁?應當仰望神,因我還要稱讚他。他是我臉上的光榮,是我的神。"第五節他也說:"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裡面煩躁?應當仰望神,因他笑臉幫助我,我還要稱讚他。"你可能已經注意到,在第五節中"神的臉"是他的幫助,但到十一節他已說"我臉上"的光榮。人在低潮時,心思情緒一定會反映到臉上。只要你看一眼,就可從他的臉色讀出他裡面的煩惱、憂悶、沮喪。在這裡,這位詩人似乎說:"沒錯,我是在低潮中。但當我仰望"神的臉",就得到幫助;當我裡面比較舒暢時,臉色也變得好看多了,所以神是"我臉上的光榮"。"憂愁、煩惱、沉悶一掃而光,取而代之的是寧靜、安祥、和諧與容光煥發。這不是像戴上假面具可以勉強裝出來的,而是仰望神所必然帶出的結果。  這位可憐的詩人的光景如何?他的心頭猶如被千斤重的鉛壓住,不堪負荷。他憂傷、煩惱、愁慮、迷惘。不但如此,他又說:"我盡夜以眼淚當飲食。"(3節)他為自己煩惱,為即將來臨的事煩惱,為仇敵對他個人的攻擊及對他所信之神的明譏暗諷憂悶,這一切的一切都使他愁苦恐懼。終於他控制不住了,淚泉不可遏抑地奔涌而出,甚至終日茶飯不思,"以眼淚當飲食"。相信你我也都有過同樣的經驗。當你為某件事憂心如焚時,一定也是無心飲食,甚至即使美食當前都無力動箸。憂慮煩惱會直接影響人的食慾。這就是靈性低潮的症兆。  不幸的是,在靈性低潮時,我們往往不知道自己的模樣會帶給人什麼樣的印象。看看這位詩人的景況,可以使我們心生警惕。因為我們給別人的印象會直接影響到神國的擴展,關係實在太重大了!下次當你靈性低潮時,不妨試著跳出來想一想:如果你是別人,看見這付意氣消沉的樣子,心中會有何感想?相信這一招會對你有所幫助,可以激發你的意志。你願意像這位詩人一樣,讓別人眼中的你是一個垂頭喪氣、晝夜流淚、不思飲食、拒絕見人、心中充滿各樣愁煩的人嗎?  造成靈性低潮的原因何在?以下我們可約略歸納出幾點:  一、氣質  第一點也是最重要的,是氣質。人類可分成許多種不同類型的氣質。我開宗明義就舉出氣質,一定有人會覺得詫異。"我們談的是基督徒的靈命,為什麼扯到個性氣質上去呢?人信主後,氣質不都改變了嗎?你還是別在這題目上作文章吧!"首先我必須申明:我認為氣質、心理狀態、先天秉賦等跟我們的得救問題毫無關係。無論我們是什麼樣的人,神都能借著在他愛子里所做成的方法,透過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拯救我們。這是我們對心理學以及那些依據心理研究來批評基督教的人士的答覆。我要再強調,成長背景、氣質對我們的得救毫無影響。我絕對不承認心理學那套"宗教情愫"的說法。試看,教會歷史上幾乎每一種類型的人物我們都可以找得到。即使今天在教會中也是一樣,三教九流、形形色色的人都有。這就足以證明,並非具有某種氣質類型的人才會有"宗教情愫"。但雖然氣質不會影響我們得救的基本問題,不過我們還是必須承認,它與基督徒實際生活中的體驗大有關係。因此,當我們在分析靈性低潮成因時,不得不把它列為首要考慮的項目。  聖經的教導也是如此,要解決這問題,首要之務就是儘快認識自己是哪一類型的人。雖然我們都是基督徒,同站在一條戰線上,一同蒙受救恩,也有想同的基本需要,但我們各人所可能遭遇的問題、困難、試煉,卻因氣質的不同而互有差異。處理靈性低潮時,千萬不可誤以為既然同是基督徒,我們在各方面就一定完全相同,而想用一套公式方法涵蓋解決所有基督徒的問題。基督徒不全都是一樣的,而且也沒有這個必要。  舉例來說,我們都是人,身體構造基本上都一樣,然而實際要在這世界上找出兩個完全一模一樣的人,卻絕對不可能。即使是雙胞胎,你一定還是可以發現他們之間的些微差異。可是,你看過那些在街頭吹噓賣葯的走江湖郎中嗎?他們專賣"萬靈丹",誇口可以醫治男女老幼一切疑難雜症,還保證可以藥到病除。其實稍具一點常識的人就會知道,絕對沒有一種葯能兼治百病的。即使專治一樣病的特效藥,其效果及用藥量也會因人而異,不見得每一個有這病的人使用同樣藥量都可治好。再舉另外一個例子。一般學校規定所有學生都必須上體育課。這事本身並沒有錯,運動有益身體健康,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運動。但是學童的身高、體重及體能狀況並不完全一致,而且有人特別喜歡運動,有人則厭惡至極;有人擅長運動,有人則否。如果學校當局不分皂白地強制規定每個人都必須參加同樣性質、運動量相等、同樣劇烈的運動,那麼這種體育課就變成不公平、不合理了。  在今天這個機械化的世代里,人們有一種傾向,想把人類也加以機械化。機械規格劃一,大小整齊,用同一套工具就可修理所有發生故障的機械。但對於人類,這是絕對辦不到的。不僅在人類的生理機能方面,不可能有劃一制式的規格;在精神或靈性方面,更不可能像機械一樣,每個人都那麼完整劃一。  很明顯的,人類最起碼可分兩種不同類型,即所謂內向和外向。內向的人眼睛經常往內看,外向的人則往外看。每個人都屬於這兩種類型其中之一,無人能例外。而相形之下,前者似乎較容易遭遇靈性低潮。所以要談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了解自己是屬於哪一類型的人。 我們說內向的人比較容易遭遇靈性低潮,但這並不是說這一類型的人比較差勁。教會歷史上有許多最偉大的人物都是屬於內向型的。事實上我反而認為,內向的人較有深度,外向的人一般都較膚淺。內向的人擅長思想,做完一件事之後,他一定還會左推右敲,一遍又一遍地反覆分析,擔心對別人可能產生的影響,又恐怕自己做錯或做得不好。有些事情明明做過就算了,已經無可挽回,但他還會有許多無謂的懊悔,怎麼都放不下。這類型的人你一定見過不少。他們信主以後,也常會把這些善於思想的特徵都帶到靈性生活中。剛才提到,教會歷史上有許多偉大的人物都非常內向,我想亨利馬廷(Henry Martyn)就是其中一個最好的代表。如果你讀過這位神所重用的僕人的傳記,你一定可以看出他是極其內向的人,甚至顯然已內向到有成為病態的傾向。真的,一個內向的人如果對某件事總是放不下,常常自省太過,就會有變成病態的危險。  曾子教導我們要每日三省吾身。定期自省雖是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的功課,但也要小心,莫讓自省發展成為病態了。自省到了什麼程度算是過分病態?我認為,如果我們一天到晚緊閉心門,自己在裡面翻來覆去思索掙扎;如果我們想歸想,自省歸自省,卻不採取任何必要的行動;如果我們整天愁眉不展,遇到人開口閉口只一徑談自己的困難和問題,這就算過分了,有漸趨病態之虞。  要解決靈性低潮,我們應該從認識自己著手,知道自己的危險在哪裡,知道自己在什麼地方最容易失腳,然後才能在這些方面特別提高警覺。從聖經中許多先例我們可以看到,我們必須認清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不然很容易就一失足成千古恨。就拿摩西做例子吧!經上說:"摩西為人極其謙和,勝過世上的眾人。"(民十二3)可是後來他的失敗竟與他的謙和有關。這位最謙和的人只有一次沉不住氣而發怒,而這一怒卻使他不得進入迦南地。看哪,了解自己、認清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是何等地重要!  如果我生性內向,我就必須小心避免過分的自省,以致變成病態;如果我生性外向,我也必須有自知之明,時時提醒自己,不要落入躁進膚淺的試探中。我們當中有些人天生的確就是比較容易患靈性低潮,但不要自暴自棄,這樣的人並不比另一類型的人差,先知耶利米、施洗約翰、使徒保羅、路得以及其它許多著名的聖徒,都是屬於我們這一類型的。我們的同伴真是太多了!既然我們屬於這一類型,就讓我們勇敢去面對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考驗吧!  二、健康情形  造成靈性低潮的第二大原因是健康情形。我這樣講,一定又有人會覺得詫異。有些人認為,做了基督徒,健康情況如何對他都不會有絲毫影響。這個看法真是大錯特錯。身體健康和前面所講的氣質有極密切的關係,有時二者之間甚至很難區別。很顯然,氣質有一部分受身體健康情況的控制。所以,身體健康的問題實際上也會造成靈性低潮。司布真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他曾在倫敦傳道四十年,是一位大有能力、家喻戶曉的傳道人。但鮮少人知道這位偉大的傳道人自祖先遺傳得了一種痛風症,這病在他有生之年朝夕都折磨著他。到最後,他也是因這病致死的。司布真一生無時無刻不在嚴重的靈性低潮掙扎中,而顯然造成他靈性低潮的原因正是他的健康問題。曾有許多人來找我做個人協談,我發現他們靈性低潮的癥結很明顯出在身體上。一般說來,疲憊倦怠、過度緊張或任何疾病都會造成靈性低潮。人是由靈魂體三部分構成的,身體有恙時,必定連帶影響其它兩部分。無論多偉大、多屬靈的基督徒,當他們身體出毛病時,總是比其它時候更容易面臨靈性低潮,聖經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我們應該隨時提防魔鬼的詭計,不可中了它的圈套,把原屬於身體的問題當作靈性問題。但是另一方面,在區別靈性和肉體時也要小心,因為太注重肉體可能會犯了靈性的罪卻不自知。若是我們了解身體健康對靈性的光景有部分影響,一旦遇到身體狀況稍差時,在適當範圍內便可以允許自己的靈性稍微低沉一點,這樣處理起來就好得多了。  三、反作用力  第三個經常造成靈性低潮的原因,我們可以稱之為"反作用",也就是蒙受一次大恩典或經歷一次不尋常的靈性體驗後,隨之而來的反作用力。羅騰樹下的以利亞之所以會靈命枯竭,在我看來顯然是對他在迦密山上大勝利的反作用(參王上十九)。亞伯拉罕也有類似的經驗(創十五)。所以每當有人向我述說他們有何等奇妙的經歷時,我一方面固然是跟他們一同喜樂,一同讚美神,另一方面卻也小心翼翼地密切注意他們日後的行動,提防反作用力的發生。只要我們事先知道有反作用力這回事,並且善加防範,這事是可以避免的。既然我們從神那裡領受了這種不尋常的經歷,我們就有義務格外注意保守隨後的生活,不讓反作用力有介入的機會。  四、魔鬼伎倆  第四個原因是出於魔鬼,也可以說,魔鬼乃是造成我們靈性低潮唯一首要的原因。個性氣質和健康情形原本不一定會造成我們靈性低潮,但是魔鬼卻能利用這兩種因素,使我們非但控制不了它們,反而被它們所控制。魔鬼製造我們靈性低潮的花招層出不窮,我們必須隨時提高警覺,不讓它的詭計得逞。因為一旦我們落在這位不快樂詩人的光景中,它就可以拿我們的樣子去對全世界的人說:"基督徒就是這副模樣,你願意跟他們一樣嗎?"五、不信的心  最後追根究底,我們可以說,一切靈性低潮都是出於不信。若非不信,任魔鬼再怎麼兇猛也莫奈我何。我們就是不聽神的話,反愛聽魔鬼的話,魔鬼的詭計才屢屢得逞。這位詩人一再提到:"應當仰望神,因我還要稱讚他"為什麼呢?顯然他在低潮中早已忘了神的存在,失去了對神的權能所應有的信心,也失去了他與神應有的關係,所以才要如此一再提醒自己。因此歸根結底,我們可以說,靈性低潮的原因只是基於不信。  處理之道  分析過原因之後,我們來看看應當如何處理這問題。首先,我們必須學習這位詩人所已經學會的功課,就是把自我控制在手中。這位詩人不是躺下來,單單在那裡自艾自怨就算了。他採取了一個極重要的行動--把自我控制在手中。他不但把自我控制在手中,更重要的是他對自我說話。他責問自我:"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裡面煩躁?"有人或許會質疑:"剛才你不是說,一個人如果一天到晚都在自己的思緒里翻來覆去,自省太過分就會變成病態?現在你又說我們應該對自我講話,這豈不是前後矛盾,自打嘴巴嗎?"  我的話並不矛盾,也沒有自打嘴巴。我是說,我們應該對自我說話,而不要讓自我對我們說話。你了解其中的差別嗎?自我真的會對我們說話,不信讓我舉一個例子:每天早晨你一醒過來,就會有一些思想襲上心頭,讓你想起了昨天的種種事情。這些思想不是你主動發出的,顯然是來自另一個源頭--就是你的自我。如果你只聽自我對你說話,而不主動對自我說話,我敢說你的麻煩就快要來臨,靈性低潮也即將轉眼襲至。所以應當趕快學習這位詩人的方法,他不讓自我對他說話,而是主動責問自我:"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他不讓自我征服他,製造他的低潮。當自我又在你耳畔呢喃私語時,你也可以這樣站起來,大聲斥責你的自我:"自我,你給我好好聽著,我要對你說話!"如果你是過來人,一定會明白我的意思的。  靈命生活得勝的關鍵在於知道如何控制自我。你必須能把自我掌控在手中,能對自我說話,能對自我傳講真理,能責問自我。如果你要過得勝的靈性生活,你就必須敢於對自己的心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裡面煩躁?"你必須敢鞭笞自我,責備自我,勸勉自我"當仰望神"。然後,你還要提醒你的自我:神是誰,他是怎樣的一位神,神過去做了什麼事,他應許以後要做什麼事最後你可以像這位詩人一樣,對自我、他人、魔鬼和全世界公開宣告:"我要稱讚他,因他笑臉幫助我,他是我臉上的光榮,是我的神!"  以上我們只是概略性地談談,稍後各章將會更進一步作詳細討論。總而言之,要解決這問題,我們必須能夠控制"我",也就是我們裡面的"那個人"。不要只聽"我"對我們說話,任由"我"來折磨我們,製造我們的低潮,要敢於反擊他,對他說話,責備他,鼓勵他,提醒他一些你早已知道的事實。魔鬼會控制"我",利用它來製造我們的愁苦,所以我們必須像這詩篇的作者對自我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裡面煩躁?"不可以這樣。"應當仰望神,因他笑臉幫助我,我還要稱讚他他是我臉上的光榮,是我的神。" 

根本大計-- 正本清源 知罪 明白神在基督里的救法

  "所以我們看定了,人稱義是因著信,不在乎遵行律法。"(羅三28)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今天基督徒會落在靈性低潮中,有許多人是因為他們的"本"沒立好。他們連最基本、最初步的救恩之法都還沒認識清楚,卻自以為已經知道了一切。根本沒有確立好,怎能有喜樂的人生呢?  看得愈多,想得愈多,和人談得愈多,我們就愈發現靈性低潮這個問題實在太普遍了。前章我們提過,基督徒處在靈性低潮中是不幸的,他們不但失去了生活的意義和樂趣,更嚴重的是對基督教信仰造成一種反宣傳,令人對基督教退避三舍,敬而遠之。所以為了神的國和他的榮耀,我們必須深入研究並積極解決這問題,讓我們雖身處在這動蕩不安、悲劇層出不窮的世代,仍然享有喜樂平安的基督徒生活,以致那些未信的人可以從我們身上看出,基督是他們在這逆流激蕩的滔滔亂世中唯一的盼望和答案。要達到這樣的生活境界並非不可能,新舊約聖經中到處都可看見,那些屬神的人無論周遭環境如何惡劣,均仍能活出這種吸引人的生命。顯然他們已經摸到了訣竅。  我們已談過靈性低潮的光景以及形成的一些主要原因。從那位詩篇作者的實例中,我們看到他敢於對自我說話,跟自我爭辯,責備自我,鼓勵自我,終於把自我帶回到信心的地位上,以致後來他能夠臉上充滿榮光地向神禱告。  他所用的方法頗堪效法。處理靈性低潮的第一步莫過於清楚對付並仔細檢討自我。如果我們還沒有體驗到救恩之樂或主里的喜樂,其中一定有原因。我們必須從最根本開始,逐一詳細檢查任何可能的因素,不要遺漏任何一個,也不可把某些事情認為是"必然的"而不加註意。在跟許多人談過之後,我發現許多基督徒靈性低潮,不能享受真正基督徒應有的生活,原因就是出在這裡。他們自以為已認識最基本的救恩之法,別人也認為他們必然早已知道,事實上他們根本只是一知半解。  為什麼那些在濃厚宗教背景或基督化家庭中長大的人,會比其它人更容易陷入靈性低潮呢?為什麼他們的人生常像一般人口中所說的"暗淡無光",而且似乎無力擺脫那股籠罩他們的低氣壓?其實不是他們不願追求。相反地,他們在教會裡經常大發熱心,對於神的事工更是當仁不讓。看到別人享受著真正基督徒喜樂的生活,再看看自己的暗淡光景,他們也知道自己的需要。"為什麼我就不能像他們一樣?我究竟缺少了什麼?"他們努力追求,幾近瘋狂地閱讀那些偉大聖徒的傳記,想從他們的生命經驗中找出自己所缺少的那種"什麼"。若有任何屬靈書籍能指導讀者怎麼過真正的基督徒生活,他們一定不會錯過。他們到處參加各種培靈會、各種退修會,他們不斷地尋找,卻始終沒有找到他們缺少的"什麼"。他們的生活還是那麼暗淡無光,還是那麼憂悶煩躁。為什麼?  因為他們根本還不認識某些最初階的救恩之道,卻自以為早就明白了。不是嗎?他們從小就上教會做禮拜,基本的救恩之道何止聽過千百次,他們"必然"早已一清二楚了。但誰也沒想到,問題竟出在這源頭!我並非說這些人不是基督徒,我只是說這樣的基督徒太可憐了。他們的"本"還沒有立好,卻汲汲努力追求成聖的生活,捨本逐末,當然徒勞無功。他們真正應該追求的是回到基督道理的開端,重新認識因信稱義的真理。  正本清源  這一類的人不在少數。他們是否已經得救?從神學立場來討論這問題相當有趣。依我個人看來,他們無疑是基督徒。以約翰o衛斯理(John Wesley)為例,他在一七三八年由倫敦前往牛津的路上,跟摩拉維亞弟兄會(Moravian Brethren)那位名叫布彼得(Peter Bohler)的人交談之後,才真正清楚體驗到單單因信稱義的道理。然而我並不認為在此之前他不是基督徒。事實上在這一年多以前,他對聖經中的所有教導早已完全贊同,並願照著去行,不過只是尚未完全理解領會其中的意義罷了。如果考問他聖經問題,相信你絕沒有辦法難倒他的。可是論經驗,他卻空空如也。他也曾想靠"行動"來追求達到快樂的基督徒生活境界--他曾向牛津監獄的囚犯們傳過道;放下與查理o衛斯理及懷特腓(George Whitefield)所共創的"聖潔團契"(此團契乃由一群在信仰上認真奉獻自己的年輕人所組成),不辭艱險橫渡大西洋,前往新大陸喬治亞向異教徒傳福音。他想用這些方法來換得真正基督徒生活的喜樂。但他的根本問題是,他還沒有真正理解因信稱義的道理。他對羅馬書三章廿八節"所以我們看定了,人稱義是因著信,不在乎遵行律法",可能沒有真正的親身體驗。按理來說,一個在如此敬虔的家庭中長大,又已全時間奉獻做傳道工作的人,對因信稱義這個最基本的道理"必然"沒有什麼問題,可是事實上問題就出在這裡。  今天許多基督徒之所以會靈性低潮,也是以為這"因信稱義"最起碼、最根本的道理,自己"必然"已經明白。事實卻不然,他們對這真理從未真正理解過。魔鬼就趁此良機擾亂他們的心,讓他們一心追求聖潔,卻忽略了這最基本的要道。本不立,如何道生?拾本逐末到頭來還是空忙一場。舉一個最淺顯的例子,地基沒有打好,怎能在上面蓋房子呢?可是撒但卻慣用這個伎倆來迷惑神的子民。只要能攔阻我們在這根本大計上打好基礎,它可以任由我們去火熱追求那些聖潔公義的事。數千年來,撒但這個老把戲依然靈驗無比。試看在今天教會裡,一個人哪怕在這基本道理上一點根基都沒有,只要他有善行,人家都認為他是基督徒了。這正是猶太人的致命傷所在。我們的主耶穌不斷責備法利賽人的原因,使徒保羅跟猶太人爭辯的焦點,也都是在這個問題上。在猶太人的思想中,他們相信律法是神所賜的,人只要遵守它就可以自救。他們認為只要按照律法而活,就可蒙主悅納,討神歡心。他們對律法的真義不求甚解,妄想自己真的可以守全律法。結果他們隨著自己的私意解釋律法,把它們篡改成為人能力所能遵行規條。他們還為此沾沾自喜。從新約聖經的福音書及其它各經卷,我們可以看到這種思想在法利賽人中尤其濃厚;其實他們極之錯誤。不幸的是,今天有許多人也犯了同樣致命的錯誤。我們必須認清:在追求聖潔的生活之前,有某些基本真理是一定要先弄清楚的,然後才能真正享受主所賜的平安喜樂。  只要稍微研究羅馬書第二章,我們就可清楚認識"因信稱義"這個根本真理。羅馬書這卷偉大而有力的書信,頭四章都是集中在討論這主題上。保羅極力陳明:人惟有信靠耶穌基督,才能得到神的義。他在一章十六至十七節已經說過:"我不以福音為恥。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利尼人。因為神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這義是本於信,以致於信。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既然如此,為什麼不是每個人都信呢?既然這是全世界空前未有的大好消息,豈不是應該每個人聽到之後都有"相識恨晚"的感覺?答案是:他們之所以不信是因為他們沒有感受到那個需要。他們對"義"抱著一個錯誤的觀念,而保羅這裡所說的"義"則是跟神有正確的關係。我們必須跟神建立正確的關係,才能被算為"義",然後才有可能達到基督徒平安喜樂的生活境界。但這些人對"義"的觀念錯誤,不知惟獨要倚靠基督,卻想靠自己,難怪他們的基督徒生活會過得如此悲慘;他們的問題和猶太人所犯的錯誤實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已經說過,在猶太人思想中,所謂"義"或和神有正當的關係,就是遵照他們按自己私意所解釋的律法過活。他們曲解了律法,結果當神用律法來幫助他們更進一步認識救恩之法時,律法對他們反而成了獲得救恩的最大障礙。  知罪  保羅在這裡給我們的教訓是,在我們享受基督的救恩之前,必須先明白幾個簡單的真理:第一、知罪。我們必須確知自己是有罪的。我想一定有人會問我:"你的目的不是要幫助我們過一個快樂的基督徒生活嗎?怎麼現在你又向我們傳講"罪",要我們知罪?這豈不是讓我們更不快樂?故意叫我們更難過、更狼狽?"我的回答很簡單:"是的。"使徒保羅在這幾章聖經中教導的主題,正是在經歷真正基督徒喜樂的生活之前,必須先經過一段既難過又狼狽的階段。這話聽來似乎有矛盾,卻是不折不扣的真理和事實。今天許多基督徒靈性低潮的真正原因,正是他們沒有經歷過那段難受又狼狽的知罪階段。他們跳過了這不可缺少的第一步,而且明明沒有走過,還自以為"必然"已經走過了,難怪無法達到喜樂的基督徒生活境界。  再引用一段聖經的話。當老人家西面用手抱著嬰孩耶穌時,曾說過一句意義深長的話:"這孩子被立,是要叫以色列人中許多人跌倒,許多人興起"(路二34)。不跌倒就沒有興起。這是一個絕對的法則,可惜今天許多人都忘記了這個法則。聖經既然定下了這樣的次序,我們若要得著基督的救恩,就必須照這次序一步一步來。歸根究底,真正知罪才會促使人歸向基督,才會讓他知道他唯一的倚靠是基督。我說過在傳統宗教背景或基督化家庭中長大的人,比較容易有靈性低潮,原因就在於他們對罪的觀念錯誤,沒有真正知罪。有一位姐妹是在一個很屬靈的家庭背景下長大的,在教會中也很熱心活躍。當時她所在的那間教會,突然間有許多過去活在罪惡中的酒徒醉鬼悔改信主了。我還很清楚記得她看到這情形後對我說:"不瞞您說,我真羨慕他們。如果我不是從小在基督化家庭中長大,而能像他們那樣從罪惡中幡然歸主,那會是一個多麼難得的經歷呀!"你從她的話里聽出問題來了嗎?她還不曾看見自己是一個罪人!為什麼?像他們這樣的人往往認為真正行出來的才算罪。不但如此,他們認為罪也有等次分別:某些罪在他們眼中不算罪,只有那些特殊的罪才是罪。既然自己沒犯過這些特殊的罪,他們也就不以為自己是一個罪人。有時他們甚至很武斷自信地說:"我從來不以為自己是個罪人。當然這並不奇怪,因為我從小就在基督化家庭中長大,我從來沒有受試探去做這些壞事。所以我說我不覺得自己是一個罪人,你不必感到驚訝。"他們的問題在於對罪的觀念偏差,以為行出來的才是罪,或某些特殊的罪才是罪。他們甚至還拿自己跟別人比,只要行為比別人稍微好一點,他們就覺得自己不是罪人。他們既不曾真正意識到自己有罪,當然就不會感覺有接受主耶穌救贖的必要了。他們聽過耶穌為世人的罪而死的道理,而且也如此相信,但卻看不見他的死也是為了他們,不曉得他的救恩正是他們所迫切需要的。  羅馬書第三章的主旨,就是要讓這一類人知道自己有罪。實際上從第二章起,保羅就已經討論這問題了。他說:"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羅三10)。"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羅三23)。保羅接著告訴我們,"世人"包括猶太人和外邦人,亦是全世界的人。在猶太人眼中,外邦人當然是罪人,他們是化外之民,是敵擋神的。誰知保羅竟對他們說:"且慢高興,你們也一樣是罪人!"猶太人之所以恨耶穌,把他釘十字架,以及後來保羅之所以被敵對的同胞惡待,都是因為他們說猶太人和外邦人一樣,都是罪人。基督教信仰指出,那些自以為義、自認按宗教規條行禮如儀的猶太人,和外邦人中那些窮凶極惡的惡徒一樣,都是罪人。"世人都犯了罪",猶太人和外邦人在神面前都同樣被定了罪。  今天仍然一樣,我們若要知罪,首先必須掃除"只有某些特殊的罪才算罪"的觀念。由於我們在這方面已有根深蒂固的偏見,一下子要改過來實在不容易。可是我們若一日仍頑固地認為自己沒有犯那些特殊的罪,所以不算罪人,那我們就一日不能知罪。且讓我們再來看看約翰衛斯理是如何知罪的?有一次,他乘船橫渡大西洋途中,遇見了大風暴。當時他被風浪所驚嚇,非常害怕,可是他看到同船的摩拉維亞弟兄會的信徒們卻神情泰然,一點兒也不驚惶。雖然外有狂風巨浪侵襲,他們仍像處在風和日麗的陽光下般寧靜安祥。為什麼他會慌亂驚怕,而他們卻不受攪撓?霎時,約翰衛斯理知道自己對神的認識沒有那些人深刻,也察覺到自己在神面前的虧欠和需要。這樣的認識往往就可帶領人知罪。  若要知罪,另一件重要的事就是不要拿自己跟別人比,而應直接面對神的律法。神的律法不只是不可殺人、不可偷盜等誡命規條而已。如果單是這樣,很多人就可以說:"我沒犯過這些罪,所以我不是罪人。"神的律法還包括了"你要盡心、盡性、盡意、儘力愛主你的神。其次就是說,要愛人如己"(可十二30-31)。不要以為那些犯了酗酒、賭博、搶劫等罪,或是出現在報紙新聞版上的犯罪事件主角才是罪人。如果我們沒有全心全意愛我們的神,我們就是罪人。這是判斷我們是否有罪的唯一標準。為什麼說"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呢?原來神造人,目的就是為了他自己的榮耀。他要人全然為他而活,他要人成為他在地上的代表,成為宇宙萬物的管理人。所以人的生活應該繼續不斷地保持與他相交,應該榮耀他。有一本教義問答的書上曾經這麼寫著:"人活著的主要目的是榮耀神,永遠以他為樂。"如果我們的生活目標不是如此,那麼即使你明白這道理,並把它背得滾瓜爛熟,你仍然是一個罪人,和那些被判定要坐電椅的死囚沒有分別。  以上所說的正是我自己的經驗之談,因為我是在一個傳統宗教背景的家庭中長大的,神也給我機會,讓我時常能夠幫助一些跟我有同樣情況的人。  容我再換另一個角度來說明我所要表達的真理。人原來應該認識神的。只有相信神或相信某些關於神的事是不夠的,我們必須認識神自己。因為只有認識神,才算是基督徒,才有永生。這也是主耶穌在約翰福音十七章三節所說的:"認識你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  所以,我們自我判斷標準不在於"我做過什麼事"或"我的行為如何",而是"我認識神嗎"、"我真正認識基督嗎"。我所說的"認識神"不是指熟悉那些關於神的知識資料,而是認識他本身,以他為榮,以他為我個人生命生活的中心,以他為我個人存在的靈魂之所系,以他為我個人喜樂的源頭。這是神原本應得的地位,也是我們應盡的本份。如果我們沒有盡到這樣的本份,我們就是罪人,與犯了滔天罪行無異。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沒有完全為神的榮耀而活,就是犯了罪。當然,如果又犯了那些特殊的罪,我們在神面前的罪債就更重了。不過,即使我們不犯那些重大的罪,只要我們覺得自己的生活還不錯,或為自己的成就感到驕傲,看不起別人,覺得自己比別人好,這也都是罪。  如果你自認為比別人屬靈,比別人更親近神,你就犯了最大的罪。其實你並不見得比別人好。這樣的態度和那個昔日在聖殿里禱告的法利賽人是完全一樣的。他的禱告是:"神啊,我感謝你,我不像別人勒索、不義、姦淫、也不像這個稅吏"(路十八11)。這種態度其實就是最大的罪。有這態度的人看不到自己的需要,也不知道自己需要求神赦免。我們常常聽見某人說:"我從來不感覺自己是個罪人。"說這話的人應該被判最重的罪,因為這表明了他對神、對自己都沒有真正的認識。讓我們來讀一讀羅馬書三章的辯論,你會發現保羅的陳述很合邏輯,他所做的結論也很順理成章。"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我們曉得律法上的話都是對律法以下之人說的,好塞住各人的口,叫普世的人都伏在神審判之下"(羅三10、19)。如果你一直都沒有察覺自己在神面前是有罪的,那麼你就還沒有認識神,也不能享受在基督里的喜樂。因為耶穌說:"無病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路五31)。  所以最要緊的是知罪。我們必須知道自己有罪,自己在神面前一點都不配,我們的罪已經被定了,我們在神面前完全失敗。如果我們沒有認清這一點,生活中肯定不會有喜樂,也絕對無法擺脫我們的低潮。知罪是真正體驗救恩不可少的第一步。  明白神在基督里的救法  其次,一個真正的基督徒必須明白在基督里的救法。這救法是一個大好的消息。保羅實際上是對羅馬信徒說:"我對你們傳的,是神的義在基督里顯明了。"他不是講人對基督的看法 、他來到世界的目的、神在基督里做成的事,也不是討論基督的模範或他的身份。談這些都沒有用,他講的是神的義在基督里顯明了。救恩全部在基督里,惟獨倚靠基督才能得到這救恩。人必須體會到自己已經走投無路,別無倚靠,然後才會來尋找他唯一的倚靠--就是基督,然後才能成為真正的基督徒。倘若他還想靠別的,一定不能達到基督徒快樂的生活境界。  為什麼說"神的義在基督里顯明"呢?因為律法是神頒布的,他必須照律法而行。所以神就差遣基督到世上來,讓他成了肉身,取了人性,按人的身份過一個完全遵守律法要求、完全中心順服於神的生活。不但如此,保羅在他那段關於贖罪的著名經文里又說:"神設立耶穌作挽回祭,是憑著耶穌的血,借著人的信,要顯明神的義,因為他用忍耐的心寬容人先時所犯的罪,好在今時顯明他的義,使人知道他自己為義,也稱信服耶穌的人為義"(羅三25-26)。神說過,犯罪的他必懲罰,罪的刑罰就是死,即和他的面隔絕。神言出必行,所以在神與人和好之前,人的罪必須先除去。為此,神就設立基督作挽回祭,讓他擔當了我們的罪,承受我們應得的刑罰,為我們除去了一切罪孽。既然他已經照他的話在十字架上懲罰了罪,現在他就可以正正噹噹地赦免我們的罪,使我們與神和好了。這樣借著基督一方面證明了神自己是義,另一方面神也可以稱那些信耶穌的人為義。這就是基督的義,就是"神的義在基督里顯明了"。  保羅說,神的救恩之法就是把這在基督里顯明的義賜給我們。只要我們看見自己的需要而來尋找神,向他認罪,神就把他兒子的義賜給我們。他把基督的義歸給我們之後,就視我們為義,並且宣布我們為義。這就是救恩之法,也是"因信稱義"的基督教救贖之法。簡單說就是,我看見且相信除了主耶穌之外,我別無倚靠。保羅說得好:"既是這樣,哪裡能誇口呢?沒有可誇的了。用何法沒有的呢?是用立功之法嗎?不是,乃用信主之法"(羅三27)。保羅是在責備猶太人無知,妄想倚靠別的事。他說:"你們誇口自己受了割禮,你們有神的聖言,你們是神的百姓,算了吧!你們不能倚靠這些遺傳,也不能倚靠你們的祖先,你們沒有可誇口的,你們必須單單倚靠基督和他完全的工作!"猶太人並不比外邦人優越。"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欠了神的榮耀"(羅三23)。我們無論如何絕對不能倚靠自己,惟獨要單單仰望基督。  再舉一個簡單實際的例子,我常有機會和人們談到稱義的問題。我向他們解釋稱義之法,又告訴他們一切救恩都在基督里,只要倚靠他,神就要把他的義加給我們。說完之後,我問道:"聽完這些,你是不是覺得很興奮?你相信嗎?"他們回答說:"是的。"我又問:"那麼現在你願意成為基督徒嗎?"你們說:"噢,我覺得自己的修養還沒有好到可以做基督徒的地步!"我立刻就知道,剛才我白費了一番唇舌。他們仍然想靠自己,仍然想等自己的修養達到某個程度後才做基督徒。他們要靠自己去賺取救恩。"我覺得自己的修養還沒有好到可以做基督徒的地步。"這話聽起來滿謙遜的,實際卻是魔鬼騙人的詭計。你想靠自己,想等到自己修養夠了才做基督徒,那是不可能的。你中了魔鬼的圈套,這等於是明白真道卻拒絕相信神。你的生活不快樂,充滿憂悶煩躁,乃是意料中事,因為從來沒有人能靠自己修鍊好,然後才做基督徒的。沒錯,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時我們會覺得自己相當不錯。但是過一陣子,我們又會覺得自己並沒有先前所想的那麼好。跟那些聖徒們的生命相比,我們更是羞愧。我們絕對無法自我修養到"夠好"的地步。  基督里的救恩不是靠自己,而是完全靠基督。我們承認自己還不夠好,而且永遠也無法達到"夠好"的境界。但是基督夠好,那不就夠了嗎?無論我過去做了多少壞事,無論我是怎樣一個罪大惡極的人,只要相信他,在他裡面,我一點都不輸那些自以為義的尊貴人,我也可以做基督徒。撒但曾用這方法竊奪了許多基督徒的喜樂,你要千萬當心。再從神的救恩和稱義的立場來看,我們中間所有的一切差異在基督里都可一筆勾銷,將來決定我們是否有罪的,不是按我們過去的行為,而是憑我們與神的關係。要跟神有正確的關係,我們必須仰望基督,並且完全倚靠他,不倚靠別的;不認為某些特別的罪才算罪,不和別人比,惟獨全然倚靠基督,就像一首詩歌歌詞里寫的:  我心所望別無根基,惟有救主流血公義,  除此以外虛空無憑,我獨靠主耶穌聖名,  立在基督盤石堅固,其餘根基全是沙土。  有了這樣的信心之後,你就能更進一步大膽宣告說:  律法和神的可怕,對我不再發生效力;  我主的順服和寶血,遮蓋我一切罪孽。  若要解脫靈性低潮之苦,第一件應該做的事就是跟過去一刀兩斷,不要耽戀過去那些罪惡的生活。因為舊事已過。一切都在主耶穌里被撤消,被基督寶血全然遮蓋了。然後你不要妄想靠自己,也不要想靠自己修養到夠好時才做基督徒。惟獨要仰望主耶穌基督,單單仰望他。你不必痛下決心要過一個更好的生活,不必禁食,也不必流淚禱告,只要和這首詩歌一樣:  我的信心惟靠基督,他為贖我罪孽而死。  只要跨出這一步,你立刻就可經驗到那從未有過的喜樂和釋放。"所以我們看定了,人稱義是因著信,不在乎遵行律法"(羅三28)。讚美神,他為我們這些絕望中的罪人安排了如此奇妙的救恩!

你看見了嗎?

-- 不確定的基督徒 從瞎眼到看見 從看見到看清攔阻人看不清楚的障礙 如何輔助

  "他們來到伯賽大,有人帶一個瞎子來,求耶穌摸他。耶穌拉著瞎子的手,領他到村外。就吐唾沫在他眼睛上,按手在他身上,問他說,你看見什麼了?他就抬頭一看,說,我看見人了;他們好象樹木,並且行走。隨後又按手在他眼睛上,他定睛一看,就復了原,樣樣都看得清楚了。耶穌打發他回家,說,連這村子你也不要進去。" --可八22-26  本章我們要用耶穌醫治這位瞎子的神跡,來討論靈性低潮的問題。前面已經談過,我們關心這個問題,因為基督徒實在不應落在這種可悲的光景中,而且也是為了今日教會的整體大局著想。容我大膽地說,今天教會在世界上的地位日趨衰微,原因之一乃是落在這光景中的基督徒太多了。如果每個基督徒的生活都能依照新約聖經的教訓去行,教會即使有時會遭遇傳福音工作的困難,也都可迎刃而解。正因為我們這些基督徒在日常生活、行為見證各方面沒有好的表現,今天教會才會受到影響,願意相信主耶穌基督的人才會如此之少。為了這些緣故,這問題非得立刻解決不可。  其次,我們也從另一個角度來討論這問題。我們看到有些基督徒靈性低潮是因為他們沒有真正清楚了解"因信稱義"的基要真理。在改教運動以前,這是教會最大的問題。改教運動重新發掘了因信稱義的核心道理,才把這久已被遺忘的平安喜樂再次帶回到教會生活中。因信稱義真理的再發現,不但使馬丁路德自己深切體會而歡欣,神也使用他來引導別人認識這真理。因信稱義之理能帶給人喜樂。雖然我們不敢說沒有清楚了解這真理的人就不是基督徒,但是若人人都能體悟這真理,他們的生活就可以告別愁煩,他們立刻就可變成一個滿有喜樂的基督徒。  本章我們將再進一步思想這個問題。讀過馬可福音八章廿二至廿六節這段經文,你會發現:從好幾方面來看,這件神跡實在是主耶穌所行過神跡中最特別的一次。主醫治這瞎子的經過是這樣的:他拉著他的手,領他到村外,吐唾沫在他眼睛上,又按手在他身上,然後問他說:"你看見什麼了?"那人抬頭一看,說:"我看見人了!他們好象樹木,並且行走。"隨後我們的主又按手在他眼睛上,吩咐他再看。這一次,這人的視力完全恢復,"樣樣都看得清楚了"。  這神跡不是偶然發生的,它寓有極深刻的意義。主曾經醫治過其它瞎子,他只需說一句話,那些瞎子立刻就看見了。他既有這樣的能力,這一次為什麼舍而不用,卻採取如此的醫治方式?這個瞎子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他的病也不比別人重,我們的主為什麼要分兩階段來醫治他呢?我們必須知道主耶穌從來不為神跡而行神跡,他所行的每一件事都含有深遠的意義。實際上,每一個神跡都可以說是一個活生生的比喻,要讓人更明白他的教訓。我這麼說並無意抹煞神跡的歷史真實性。我的意思是主耶穌利用實際發生過的神跡,當作比喻,幫助人明白他的教訓。那麼,此次主行這件不尋常的神跡,目的又是為了幫助誰呢?  不確定的基督徒  有人說,這個神跡的教訓主要是針對他的門徒。我很贊成。在行這神跡之前,門徒渡海到這邊來,他們忘了帶餅上船,船上除了一個餅以外,沒有別的食物。他們為此憂慮,心中煩惱,我們的主便教訓他們說:"你們要謹慎,防備法利賽人的酵和希律的酵"(可八15)。門徒就彼此議論說:"這是因為我們沒有餅吧!"(可八16)他們缺少屬靈的悟性,只擷取耶穌話語的表面意思,一聽到"酵"就想到他們忘了帶餅。主一直在他們身邊,可是他們對他還沒有完全的認識,他們只為餅煩惱,焦急不安。所以我們的主就連續用幾個問題來問他們,藉以喚醒他們的記憶,激發他們的思想。最後他說:"你們還是不明白嗎?"(可八21)實際上他是對他們說:"我和你們朝夕相處,成天對你們耳提面授,你們卻還是不了解。何必為一個餅煩惱呢?你們不是親眼看過我用幾個餅、幾條魚,一次讓五千人吃飽,又一次讓四千人吃飽嗎?怎麼你們對我還不了解呢?"我相信主耶穌的目的是要藉這神跡來教導門徒,讓他們認識自己的光景。  這個神跡對今日的基督徒也具有相同的啟示。  主醫治這瞎子時,先吐唾沫在他眼睛上,然後問他:"你看見什麼了?"他說:"我看見人了。他們好象樹木,並且行走。"你了解這人的光景嗎?你說他是瞎子,他卻已蒙主醫治;你說他不是瞎子,他雖能看見,但所看見的人卻好象樹木行走。你說他到底是不是瞎子?你不得不說,他是瞎子但也不是瞎子,他不是瞎子但也是瞎子。  今天有許多人正像這瞎子一樣,還停留在第一階段。你說他是基督徒,又不像基督徒;說他不是基督徒,又像基督徒。有時你跟他談話,會覺得這人是基督徒;但下一次再見面,你又有了疑問:"這個人大概不是基督徒,不然他不會說出這種話,不會做出這種事。"你每一次和他見面的印象都不相同,讓你無法確定他到底是不是一個基督徒。你無法說他到底算不算是個瞎子。  不但別人對他們的身份拿不定主意,就連他們對自己也沒有把握。這一類人參加崇拜時,心裡滿有把握:"是的,我相信我是一個基督徒。"但出了禮拜堂,遇到一些事情,他們先前充滿自信的心立刻又動搖了:"我不可能是一個基督徒,不然我不會有這樣的思想,也不會做出這明知不該做的事。"他們有時覺得自己是基督徒,有時又覺得不是,正如別人對他們的"身份"捉摸不定一樣。  他們不但搞不清楚自己的身份,對基督信仰的認識也是一樣模糊。說他們不認識吧!也不對,因為他們對基督教信仰的認識已經足夠摧毀他們在世上的享樂。說他們認識吧!他們對基督的認識卻還不足夠幫助他們過一個快樂的生活。他們不敢享受世俗之樂,也不能體會主里的喜樂,結果就落在低潮之下,終日抑鬱寡歡了。仔細留意你四周的人,你會發現這一類的人比比皆是。落入這種光景中真是不幸!我要說,無論何人都不應該落在這光景中,更不該有人逗留或沉溺在這光景中。  從瞎眼到看見  為了幫助這些人能看見自己,認清這光景,我要採取稍微迂迴漸進的方法來加以說明。  主第一次按手在瞎子的眼睛上,那瞎子說:"是的,我看見了,我真的看見人了。但是有點不對勁,我看見人好象樹木,並且行走。"沒錯,落在這光景中的人可以看到某些東西。他們往往可以清楚看到自己在某些方面確實有些不對勁;他們對自己不滿意。有些事情引發他們對當時的自己感到悵惘若失。也許起初他們對一切都很滿意,也許在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內,他們仍沒有發現什麼不對勁,他們還是很心滿意足。可是突然間,他們卻變得不再喜歡過去的一切,他們對過去的生活有了另一番全然不同的評價。我們看到有些人很喜歡看報刊雜誌上的花邊新聞,他們對社交圈、影劇藝文生活心響往之,覺得"像這樣才叫做生活"。可是沒過多久,他們就慢慢看到這種生活的虛惘、浮華與空洞,也逐漸產生一種深沉的不滿足之感。他們已經看清這種生活根本就膚淺不智,根本就是一種虛空。他們對自己不滿意,無法再繼續照原有的生活方式過下去。目前處在這種情形中的人還很多,而已經清醒走過的人也不少。那些困在這階段中的人,雖然還沒肯定看見基督信仰的真光,但他們的確已尼認清世上其它一切都是虛空錯誤。可惜有許多人經過這一階段後,往往就走入歧途,變成了憤世嫉俗、頹廢沮喪的人。  這一類的例子甚多,不勝枚舉,而且有的還頗具戲劇性。我記得在倫敦有一位非常傑出的外科醫生。有一天,出乎親友們的意料之外,他竟突然宣布放棄一切工作,去一條船上當隨船醫生。原來這位醫生在外科醫學界頗富盛名,在同行中也贏得極高的聲譽。可是一夕之間,他卻看破了這一切。他幾經仔細考慮,認為若再按他當時的生活方式下去,他永遠也得不到真正的滿足,於是便決定瀟洒出走。可惜他沒有認識基督,只是變成了一個憤世嫉俗的人,把一切都丟棄了。今天這樣的人愈來愈多。他們看透了一切,也拋下了一切,然後獨自跑到一個孤寂的地方,尋找心靈的滿足。雖然沒有成為基督徒,但他們也可能會找到某種相當程度的平安和喜樂。  不過,並非所有這一類的人最後都會選擇避世遠遁,他們當中有些人可能會有更進一步的看見。他們看到像"登山寶訓"和哥林多前書十三章所展現的那種基督徒生命,的確令人生羨。在他們看來,這樣的生活簡直沒有任何瑕疵可以挑剔,這樣的生活才是真正有意義、值得嚮往追求的生活。他們可能也讀到某些聖徒的生平傳記,深深體會到這些人與眾不同,確實有不同凡響的素養。也許過去他們對基督教沒有興趣,但是現在他們看得比較清楚了,態度也慢慢有所改變了。他們相信只要每個人都過這樣的生活,這世界必可變成人間樂園。  不但如此,他們當中有些人還可能更進一步看到"耶穌基督是他們唯一的答案和盼望"。他們有一點覺得耶穌基督是救主。請留意,我是說他們"有一點覺得耶穌是救主"。無法解釋為什麼,但是他們確實看到了耶穌能幫助他們,也清楚看到了基督信仰是這世界的唯一盼望。過去或許他們對基督教興趣缺缺,對耶穌也不屑一顧,隨便就推到一邊去。但現在不同了,他們已經清楚看見世界的虛空和某些基督徒生命的過人之處。他們也發現基督徒生活之所以能與眾不同,乃是因為耶穌基督的緣故,所以他們就"有一點點覺得他是一個救"。於是他們開始對他產生興趣,詳加留意觀察,漸漸地,他們便看得愈來愈清楚了。  我們甚至可以說,這些人比我們前章所論及的那一類人更勝一籌,因為他們清楚知道不能靠自己得救。各種靠自己努力求滿足、求解脫的生活方式,他們都一一試遍了,就是得不到滿足。所以當他們一看到真正基督徒生活的體現,就知道這樣的生活一定無法靠自己達到,必須另覓他法。他們清楚看到人無法靠自己得救。  從看見到看清  或許會有人認為,我把這一類人說得太好,捧得太高了。其實我所說的都是實在的。主耶穌問那個被醫治的瞎子說:"你看見什麼了?"他回答:"我看見人了。"他確實看見了,只不過還看得不清楚。他看見人"好象樹木,並且行走"。這一類人已真正看見了一些東西。我敢很肯定地說,他們真的都看見了。可是他們所看的仍然模模糊糊,好象行走的樹木。哪些事他們看得不夠清楚呢?我且舉出三項說明如下:  一、他們對某些真理沒有清楚了解。我說他們"有一點覺得基督是救主",原因即在此。他們雖然"有一點覺得",卻仍看不見他為何是救主。他們對基督的死及他代死的必要性依然不明白,也不了解重生的道理。跟他們談一談,你就可以發現他們對這些真理的觀念模糊不清。他們說他們看不見這些,這是事實。你一定遇過不少這樣的人。他們不滿意自己,對基督徒的生活頗有好感,甚至會跟你大談基督是救主,但他們偏偏就是"看不見"那些真理。結果他們的生活依然愁雲罩頂,悶悶不樂。  二、他們的心思不專一。雖然他們看清了許多事,卻仍然沒有在基督里找到喜樂。成為基督徒之後,他們依然整日愁眉不展。他們必須不時提醒自己:"基督徒應該常常喜樂。"然後勉強裝出一副快樂的樣子。由於他們成了基督徒依然沒有得到真正的快樂,他們的心就變得不專於基督教信仰,常在可能範圍之內四處去尋找喜樂。如果神許可,關於這一點我會開章另談,在此不多贅述。  三、他們的意志不集中。這一類人就是看不清楚"為什麼成為基督徒之後,有些事必須做,有些事卻不可做。"在他們看來,這樣的生活太偏狹了。大體而言,他們雖已經撇棄過去的生活方式,願意接受基督徒的價值觀,承認基督是救主,可是一旦要把他的教訓實際應用到生活上時,他們的意志就無法集中,常會發生分歧,不能清楚決定應該怎麼辦。他們常常會問:"這樣做對不對?那樣做應不應該?"他們的心思意念常常互相鬥爭,永無寧日。我這樣說並不過分,實際情形就是如此,許多人的親身經驗都可證明我此言不虛。  攔阻人看不清楚的障礙  人的悔改經驗就和主耶穌醫治瞎子一樣,有些人是立刻就看清一切,有些人卻必須經過好幾個階段才能慢慢逐步廓清。在這個神跡中,瞎子為什麼看是看見,卻看不清?為什麼有些人的表現讓人可以說他們是基督徒,也可以說他們不是基督徒,身份如此曖昧不明?無疑地,某些佈道者要負起全部的責任,因為他們只關心這些人初步的信主工作,只注重佈道會中信主人數的報告,卻忽略後續的跟進栽培,信主之後就讓這些人一直停留在第一階段,結果他們就遇到了這問題--"看是看見,卻看不清"。  但話又說回來,錯誤不一定都出在佈道者身上,往往這一類人自己也難辭其疚。第一、這些人常常喜歡迷迷糊糊地信,不願看得那麼清楚。為什麼會這樣?我們無法探究。我認為他們之所以如此,乃是因怕看清楚之後,他們就必須做某些事,負某些責任。更何況一般愈是高深莫測、叫人摸不著頭緒的宗教,就愈是能吸引人。因為信了這樣的宗教,你大可迷糊一世,只要按著規矩參加宗教的儀式就行了,那多舒服呀!我看天主教能夠吸引一部份人,原因即在此。可是基督教就不同了,聖經中的道理是就是,不是就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讓人看了就不能再迷迷糊糊下去。他必須做決斷,必須有所選擇。這些人不喜歡這樣的宗教,他們說:"你別太認真,別那麼死板吧!我就不喜歡這方式。我相信基督教,但是我覺得你的觀念太偏狹,太嚴格了",我猜這樣的人你一定見過不少。可是要小心:"一棋走錯,全盤皆輸。"如果一開始就對基督教抱持一種迷迷糊糊、不求甚解的態度,不久他一定會發現自己的光景正像那位只得到一半醫治的瞎子,看見"人好象樹木,並且行走"。他不想要清楚,當然一定看不清楚。  第二、這些人從來就沒有完全接受聖經的教訓,也沒有完全接受聖經的權威。依我看來,這就是造成這種光景的最根本原因。他們對聖經沒有全面絕對的順服。如果我們能像小孩子一樣單純,聖經說什麼就相信什麼,虛心接受神的一切話語,就絕對不會有這些問題發生。但這些人卻不肯如此。他們把自己的觀念和屬靈真理混在一起。他們說,"基本上"他們是根據聖經的。就是這句"基本上"害了他們,因為他們以這"基本"為出發點,然後照著他們自己的私意隨意增刪發揮。他們只接受了一部分的真理,同時也把過去舊生活里的某些觀念和人生觀帶進來了。對於屬血氣的事和屬靈的事,他們涇渭不分。他們一方面說他們喜歡登山寶訓和哥林多前書十三章,也宣告相信耶穌是救主,但一方面卻說,我們對這些道理不可太死板固守,也不可太認真執著。他們認為信仰只要"適可而止"。他們說:"時代變了,環境也變了,今天的生活方式已經跟過去大不相同",所以他們不願意完完全全接受聖經的權威。為了讓他們的信仰合乎"中庸"之道,他們就隨意解釋增刪聖經,揚棄淘汰那些他們所認為不合時代潮流的東西,好使它符合他們心目中廿世紀的新觀念。事實上,聖經是神的話,不受任何時間空間限制,而且既然是神的話,我們就應該完全順服。我們也應該相信,神總是有他最合適的方法,可以讓聖經應用在每一個世代的人身上。  第三、因為他們對基本教義沒有興趣。有時這些人很傻,傻到竟然把研經書籍和基本教義相提並論。他們對基本教義不感興趣,卻只喜歡聖經注釋之類的讀物。他們說,聖經裡面的教訓他們願意接受,可是前人所制訂的教義之類的東西,他們卻不予理會。真令人難以置信,他們竟然把研經讀物和基本教義分開,當作兩種截然對立的東西!如果不是為了表達基本要義,聖經有什麼用?如果不能引導人認識真理,研經書籍又有何價值?這些人不喜歡教義的原因不難理解,因為教義會直接迫使他們作一抉擇,讓他們不能再做一個袖手旁觀的清閑者。教義會令他們坐立不安,而讀那些屬靈書籍,他們則可以躺在安樂椅上,像欣賞文學作品般當作消遣。教義會鑒察我們、剖開我們,也會迫使我們省察自己。它會直接對我們說話,在它面前我們無所遁形,所以他們不喜歡。如果我們一開始就不喜歡基本教義,反對它,當然我們就不可能看得清楚。  教會制訂信經,把教義和教條融在信仰裡面,目的就是要讓基督徒能看清楚,有清晰的思想。在早期教會,福音是代代口耳相傳下來的,後來有些人所講的話跟事實開始有了出入。例如有人說,基督並沒有真正成了人的形體,他在這世界上只不過是一個幻象而已。此外還有其它各種異端邪說蜂出,不一而足。許多人被迷惑,許多人感到困惑不解,因此教會才著手制訂教義,於是有了"使徒信經"之類的信經。由此可見,早期的教父們並不是一時心血來潮,隨著自己高興制定了這些信經,而是迫於實際的需要不得不然。因為若不把真理整理出一套系統,劃定一個界限,加以維護,恐怕許多人都會被異端邪說引誘了。揚棄前人為我們修好的道路不走,偏偏執意反對它,我們自然無法看得清楚,生活自然也跟著陰霾遍布,難見晴光了。充分了解並領會聖經教義,才可以叫我們屬靈的眼睛看得清清楚楚。  第四、因為他們沒有按照正確的先後順序接受聖經要義。在這一方面,我是過來人。在接受認罪贖罪的教義之前,不能接受重生的教義;在清楚了解你在神面前的地位之前,不能追求重生得新生命。同樣地,先稱義後才可能有成聖。如果本末倒置,不按部就班,往往便會造成這種"看是看見,卻看不清楚"的光景。就像買東西一樣,還沒有錢,就不要想買什麼東西;東西還沒有買到,就不要想怎麼享用。不然只有徒增渴望和焦慮,令人看不清現實。這種本末倒置最後也會讓人變成沒有受教之心,使他們的靈性昏暗不明。變化可以說看得見,也可以說看不見,這就是變化之後所呈現兩種不同的狀況。  如何輔助  那麼對於處在這種光景中的人,應該怎樣加以治療呢?在此我們只能提出一些原則性的方法:首先,不要過早說瞎眼已經被治好了。這是一種很強烈的試探。在這神跡中,這個瞎子一定也受過這樣的試探。他眼瞎已經有一段時日,主耶穌又已經吐唾沫在他眼睛上,並且問他說:"你看見什麼了?"他說:"我看見了。"他很可能極想大聲宣布:"我已經能看見了!"沒錯,從某一方面來看,這個人已經能看見,但是他的視力還沒有恢復完全。在沒有完全得醫治之前,原來不應該做什麼見證的,可是人卻很容易犯這錯誤。我很了解他們的心理,不過我奉勸諸位千萬別這麼做,免得走錯了這一步,麻煩就隨著來臨。可嘆的是,今天許多人明明還看得不太清楚,視線還很模糊,卻因受到了別人的慫勇和壓力,就宣稱他已經看見了。他們對別人說,他們看見人好象樹木,並且行走。結果不但害了自己,他們的見證也可能會把別人導入了歧途。  第二種情形和前者正好相反,有些人很悲觀。前者還看不清楚就急著去告訴別人,這一類人卻覺得一切都沒有希望。他們說:"主已經吐唾沫在我眼睛上,主已經按手在我身上。我看是看見了,但我看到的卻只是人好象樹木,並且行走。"常常有些人來找我協談,他們埋怨他們不能清楚地理解真理。他們在迷惘中發出了絕望的聲音:"為什麼我看不見?我看我是沒有希望了!"結果他們不再讀聖經,也不再禱告。撒但用這種方法不知欺騙了多少人,不知讓多少基督徒對真理心灰意冷,停止追求。我們務要留意,切不可聽任撒但的擺布。  我們不可過早宣布自己已經看見了,也不可對一切尚未完成的工作抱持悲觀,而是按照實際情況誠誠實實地答覆主耶穌的問題。這是醫治這種毛病的唯一秘訣。在行這神時,耶穌問那瞎子:"你看見什麼了?"他據實作答:"我看見人了。他們好象樹木,並且行走。"瞎子能夠得醫治,就是因為他按照實際情況誠實地回答。今天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據實回答。可是往往我們並沒有真正明白自己目前的實際情況,不曉得自己能看見多少,也不知自己是否把事情看清楚了。你有快樂嗎?你真正看見了嗎?不管有沒有,我都希望本章能幫助你認識自己的光景。然後我們還要再進一步自問:"我認識神嗎?我不但認識救主耶穌基督,也知道他是我個人的好朋友嗎?我有基督徒應有的那種說不出來、滿有榮光的大喜樂嗎?我看見了嗎?"不管答案是肯定或否定,我們都必須誠誠實實地認清這些問題。  最後一步是把自我完全順服於主耶穌。這個瞎子不拒絕主耶穌給他的第二階段醫治,他還以此為樂。我相信如果我們的主不為他做進一步的治療,他也會主動提出請求的。我們應該學習他的態度。勤讀神的話,不要再疑惑,按部就班積極依序追求,要有不惜任何代價,不弄明白決不中止的決心。其次,要有小孩子般單純的信心,完全倚靠他、順服他,求他給你清楚的看見,賜你清晰的視力,讓你做一個完全的基督徒。他有能力來實現你的願望,也樂意達成你的願望。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完全的,都是美好的。這個瞎子得醫治之後,"就復了原,樣樣都看得清楚了"。基督徒不但應該看得見,更應該樣樣都看得清楚。神費了那麼大的周章,從天上差遣他的兒子到世界上來,讓他在世上做了那麼多的事,死在十字架上,埋葬,復活,升天,接著又差遣聖靈來,難道這一切的目的只為了讓我們做個迷迷糊糊、疑慮重重、搖擺不定、悒怏寡歡的基督徒嗎?絕對不是。他來的目的是要讓我們能看得清楚,讓我們能認識神,讓我們能得永生。"認識你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約十七3)  讀完本章,你也可以自我省察一下。如果對自己的現況不滿意,可以來到神面前,讀他的話語,等候他,主動求他,緊抓住他,用以下這首詩當作你的禱告,這樣你就可以不必再做一個迷糊打混的基督徒了:  求聖靈發出光芒,照我心完全明亮;  使黑影陰翳遁走,化黑夜而為白晝。  是的,你不必再做一個迷迷糊糊的基督徒,你不但可以看見,還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你可以昂然說:"我看見了!我看見我所需要的一切都在他裡面,並且知道我屬於他。"

全心全意

-- 不完全教導的後遺症 福音要求全面性進駐 循序漸進的受感過程

  "感謝神,因為你們從前雖然做罪的奴僕,現今卻從心順服了所傳給你們道理的模範。"(羅 6:17)  注意靈性低潮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發現它的種類實在太多了。同樣是靈性低潮,其表現類型卻多至不可勝數。我們若要避免罹患靈性低潮,就必須下一番工夫,多多觀察這些類型及其根本問題之所在,所謂知己知彼,而後知所趨避。  有些人不明白為什麼靈性低潮會有如此多類型,他們以為接受主耶穌之後,生活從此就一帆風順。在此不要忘了,我們之所以能成為基督徒乃是憑靠基督的恩典。在我們之上有一個敵對基督的力量,隨時趁機要攻擊我們這些屬基督的人。沒錯,信主之後,我們就成了天國榮耀的公民,可是聖經也告訴我們,靈界還有另外一個跟天國相對抗的國度,而我們這些天國的公民在這世上,就是活在這個敵國的包圍攻擊之下。所以我們一信主,實際上立刻就進入了屬靈戰場的最前線:"因我們並不是與屬血氣的爭戰,乃是與那些執政的、掌權的、管轄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屬靈氣的惡魔爭戰"(弗 6:12)。我們必須認清,我們屬靈的仇敵一定會用盡千方百計來攻擊我們,因此靈性低潮自然也就會有各種不同類型。  我們的這位仇敵不但聰明絕頂,大有能力(在神的容許範圍之內),而且非常狡猾奸詐。使徒保羅說,它在必要時甚至"也裝作光明的天使"(林後 11:14)。它的終極目標是要破壞神的一切工作,而在神的工作中,它最憂心並瞄準的標靶則是神在耶穌基督里所作成的救恩大工。所以當我們一接受救恩,撒但就會立刻把我們列作攻擊的目標,無所不用其極地想要破壞我們所已領受的救恩。雅各說:"我的弟兄們,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雅 1:2)。因為這證明了我們已經是基督徒。  破壞神救恩工作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製造基督徒的靈性低潮。因為只要讓基督徒落在沮喪低谷中,他們的靈性就會停止長進,沒有健康,更失去屬靈的力量。不但如此,靈性低潮的基督徒還會用事實來為自己的信仰作反宣傳,讓神的救恩工作得不到世人的喜愛。所以我們不難想像,撒但為了製造基督徒靈性低潮,一定是挖空心思,絞盡腦汁,不斷變換各種花招來引誘人落入它的圈套。  今天我們將特別從羅6:17來看靈性低潮的另一種類型。在這裡,使徒保羅對羅馬教會的基督徒說:"你們曾經做過撒但的奴僕,在它轄制之下,但是這些都已成過去,因為今日你們已經從心裡順服了所傳給你們道理的模範。"保羅在此正面指出了一個正常基督徒所應有的條件。不過本章卻要從反面來看,如果基督徒生活中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或兩項條件,就會造成靈性低潮。  不完全教導的後遺症  可能你已經注意到,保羅在這節經文里強調一個基督徒的生活應該是完全的,而且是平衡的。"從心裡"--指他們的感情;"順服"--指他們的意志;"道理的模範"--指他們的心智和悟性。他強調,一個基督徒生活的知、情、意三方面都應該受福音真理的影響,並且被它所全然佔有。換句話說,我們全人的每一部分都應該投入進去。如果這二方面沒有齊頭並進,這個基督徒的生活就不是完全的,也就容易發生靈性低潮。基督徒生活是一種微妙的平衡,只要被撒但輕輕一觸,就會失去重心而傾覆。基督徒生活只要一不平衡,問題、衝突、矛盾隨即接踵而來,永無寧日。  有些基督徒的生活之所以會不完全、不平衡,問題就出在佈道者或傳道人身上,因為他們所傳的道理不完全、不平衡。外在環境和帶領者對一個初信者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如果有人著手研究基督徒初信時的環境和他日後信仰生活的關連性,我相信所得的結論一定相當有趣、有意義。  兒女經常會繼承父母的某些特徵,同樣,一個基督徒也會繼承那位帶領他信主者的某些特徵。不但如此,信主之初所參加的教會團契及當時所處的環境,對他日後一輩子的基督徒生活都影響甚鉅。而且其影響之深遠,往往遠超乎我們所能想像。每一間教會都各具獨特風格,所以從各個不同教會出來的基督徒,一定也都呈現不同的特徵。我說佈道者或傳道人往往是造成基督徒生活不平衡和不完全的主因,理由即在此。這些傳道人的教導不完全、不平衡,他們所帶領信主的人承繼了這不完全的道理,將來生活也會不平衡。基督徒失去平衡,他的生活就充滿了悒怏,沒有快樂。  這種不完全、不平衡的基督徒生活,一定會產生某些後遺症。使徒保羅在寫給羅馬基督徒的信中,提出了一個實際問題:"這樣怎麼說呢?我們可以仍在罪中,叫恩典顯多嗎"(羅 6:1)?究竟是羅馬教會真的發生了這個問題?或是保羅自己心中想到有這個危機,所以預先提出辯駁討論?我們都不知道。也許羅馬教會中真的有人說:"讓我們繼續生活在罪中,叫恩典顯多吧!"也有可能是保羅在講過因信稱義之理後,自己心裡又想:"只有光講這道理還不夠。我說"罪在哪裡顯多,恩典就更顯多了",但恐怕有人會認為既然這樣,"我們可以仍在罪中,叫恩典顯多"。"所以才把這想像中的問題提出來討論。這兩個可能性都存在;早期教會真的是有人發出這種荒謬的主張。即使到今天,還有不少人有這樣的思想。他們的態度是--"既然人稱義是因著信心,跟行為無關,罪在哪裡顯多,神的恩典就更顯多,那麼我就可以隨意而行。因為我是基督徒,不管我做了什麼事,神的恩典都能遮蓋我。"  保羅對這論調的回答非常堅決:"斷乎不可!我們在罪上死了的人,豈可仍在罪中活著呢"(羅 6:2)?一個人若真正了解他所得的教導,絕對不會說出這種話,也不會做出這等可怕的結論。基督徒如今已經在基督里,他不但已經與基督同死,也已經與他同復活了,怎可能說出這種仍活在罪中的話來呢?保羅寫羅馬書第三章的目的,就是要讓我們明白真理必須了解全部,不可只一知半解或斷章取義。接受福音也是一樣,必須全盤接受。他指出,對福音真理若沒有整體性完全了解,一定會發生某些可怕的後果。  福音要求全面性進駐  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得出兩個教訓:  第一、基督徒靈性低潮,沒有喜樂,常是因為他們對福音的認識不夠完全。有些人所了解的福音只是赦罪的信息。你問他們何謂基督教,他會立刻回答你:"相信主耶穌基督,你的罪就可以得到赦免。"但是他們只認識這一點,而且一直停留在這一點上。也許在他們過去的生命中,有些事情叫他們感到內疚或不安,一聽說神要借著基督赦免他們的罪,他們就高高興興地領受了。可是僅此而已,他們不再往前走。他們對基督教的全部認識就只是這麼一個赦免的信息。  另外有些人只認識基督教道德的一面。這些人也許過去沒有做什麼大惡大過,可是他們希望修養自我,提高自己道德生活的水平。在他們眼中,基督教只是倫理道德的準繩。這些人註定要灰心失望,悒悶不樂,因為人生之中有許多事臨到是超乎道德範疇之外的。例如:當面臨失去至親好友的悲痛時,倫理道德對他們一點忙也幫不上。當有重大的打擊驟然臨到時,倫理道德也無法帶給他們些許安慰。如果他們對基督教的認識只有這樣局部片段,他們的生活遲早必陷入低潮。  還有些人對基督教的興趣,只在欣賞它的美。在他們看來,整個福音信息真是太美、太好了,教堂詩歌真是太悠揚、太悅耳了。他們每次一聽到見證信息,內心就舒暢無比,感動不已。他們心中的基督教只是屬於"美"的那一部分而已。  我舉出這幾種對福音不完全、局部的觀點,目的是要拿它們來和保羅所講的"道理的模範"互相對照。保羅在羅馬書里神思飛馳,滔滔雄辯,為的就是要辯明這個偉大的福音真理。而以弗所書和歌羅西書里所講的,也都是這福音。我們必須對這真理有一個完全且正確的認識。  也許有人認為,歌羅西書和以弗所書里所講的並不是"福音信息"。他們以為福音信息只是傳講赦罪的道理。從某方面來看,這種說法沒有什麼不對。但從另外一方面看,這種說法卻大錯特錯了。我曾經接到一封信,是一位先生寫來的。他來我們這裡參加過一次主日晚間聚會,他說他發現了一件新事。在一個明顯為未信者預備的佈道性聚會中,他竟然得著了一些可以幫助他的東西。他信上寫著:"過去我一直不曉得有這回事。一篇針對未信者所傳講的佈道性信息,竟然也可以讓一個信主多年的人聽了扎心不已。"這位先生很坦白,從他的話里我們可以看見,在那之前,他對佈道的觀念是何等片面、不完全!  其實佈道就是傳"神全部的心意"。可惜大多數人常常說他太忙了,或是他們無法全部了解。然而不要忘記,昔日保羅傳給那些奴隸的福音,也正是這信息。那時蒙召的人"有智能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貴的也不多"(林前 1:26)。福音不是局部或零碎的,福音涵括了整個生命、整個歷史、整個世界。它告訴我們最初的創造和最後的審判,也告訴了我們在最初和最後之間的這一切。福音能影響並佔有人的整個生命及生活。一個真正的基督徒,他生命的每一部分(甚至尚未發生的一切事)都受到福音的影響,也都跟福音息息相關。所以,我們一定要讓福音來掌管我們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如果沒有了解這一點,遲早我們都會陷入悒鬱低潮。絕對不可把福音任意分割,只選擇性接受其中某幾部分。這樣做絕對有弊無利,而且也是不符合聖經的。從以上例子我們已經看到,許多人只認定福音真理的某一部分,所以只把基督教應用於他們生活中的某些層面,結果這些人的生活總不免要陷入泥淖。  這是我們所得的第一個教訓。我們對福音所涵蓋的範圍之大和時間之長,必須有一個夠深夠廣的認識。但是我們也不可永遠停在福音中,因福音只是一個出發點,我們必須啟程繼續往前進。等到我們看見這福音完全發揮其力量和內涵時,我們就可體會到它是何等地有力,並且真正認清我們應該把整個生命完全交在它的管理之下。  第二、基督徒靈性低潮,生活晦澀,往往是因為沒有認識到福音必須影響並佔有我們全人的每一部分。保羅說羅馬教會的信徒"從心裡順服了所傳給你們道理的模範",意思是他們的心思、情感、意志都完全被福音真理所影響並佔有。人是由心思、情感和意志三部分構成的。神在創造之初就賦予人這三個部分,使人成為最奇妙的受造物,而福音最大的榮耀之一,即是它包納涵蓋了全人中所有這三部分。我敢肯定地說,除了福音真理之外,世界上再沒有其它任何東西可以大到包納全人的這三部分。假如我們沒有認清這一點,不讓全人中的每一部分完全與這偉大的福音相聯合,產生共鳴,我們必然會遇到許多顛仆躓踣。  為了證明這個觀點,容我再進一步詳細分析說明。有些人只有頭腦對基督教產生興趣,只運用心思和悟性來跟基督教發生共鳴。他們的興趣極大,不過卻只限於福音所持的見解和立場。或者可以說,他們只對基督教的哲學立場感興趣。他們所津津樂道的只是基督教的看法和論點。他們所認識的福音純粹是哲學性的、知識性的。今天像這樣的人實在是少數。這一類人不但在心思上對基督教極感興趣,他們也相信,如果能把基督教所持的見解觀點應用到政治、工業和其它方面,一切疑難問題都將迎刃而解。  還有一些人,他們對福音的興趣只在神學和形而上學難題的爭辯討論上。過去這一類人多如過江之鯽,今天則已少如鳳毛麟角。雖然他們對神學和形而上學的狂熱是不對的,但總比今天一般人什麼都不關心好得多了。這種人一談起神學問題就眉飛色舞,為了辯論對錯,他們不惜殫精竭思,廢寢忘食,把整個頭腦都拼上去。你聽他們發言條理井然,頭頭是道,好象什麼都懂,但他們卻只是把福音當作頭腦體操的器材,視作研究學問的對象。儘管他們腦子裡所裝的福音真理不少,可是心卻一點也沒有受到影響。他們心中沒有主耶穌基督的恩惠憐憫,其生活甚至連一般人的仁愛慈祥都沒有。他們頭腦里的福音真理一點也沒有應用到他們的生活上,所以這些人給人的印象往往是儼然可畏,難於親近。他們對別人既沒有同情心,也不能了解別人。所以若有問題,誰也不敢去找他們。像這種人遲早有一天會遇到困難,落入悒怏不樂的低潮中。我曾經見過這類人臨終時的光景,也見過他們不能繼續再作學問,突然躺在床上等死的情形。當他們知道自己大限已到,又思憶他們過去所熱衷討論、護衛爭辯的真理竟一點也不能幫助他們時,那幅絕望的景象真是恐怖,令人不忍卒睹。為什麼?因為他們沒有將全人的每一部份都交由福音真理來掌管,他們只有頭腦受到影響而已。  另外有一些人,福音似乎隻影響到他們的心而已。今天這一類人隨處可見。也許是在情感上遇到了什麼大困難,他覺得可以在基督教里得到釋放。我無意輕貶這一類人,不過如果對福音只有這種純粹的情感體驗,那實在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有些人的生命中糾結著某種問題,也許是他們過去犯了某種特別的罪,多年來一直想把壓在心頭的罪惡感除掉卻辦不到。後來聽到了福音信息,發現它可以救他們脫離感情上的困境,於是便迫不及待地接受了。可惜他們追求的只是情感得釋放,一旦如願以償,他們也就停在那兒不再追求了。當然,這種情形也可能是因為講道的人沒有把福音信息傳得全備,才會導致他們對福音有這種片面而不完全的認知。  有些人天生對神秘的事物和現象充滿興趣。他們天賦有神秘性,具有某種不屬於這世界的氣質,只要一發現任何較神秘的事就窮追不捨。從古以來,大不乏這種人。就是在今天,對精神現象和超自然經驗特別熱衷的人還是很多。這種人所追求的是滿足自己情感上神秘感的要求。他們對基督教的興趣、查考聖經的目的都是在尋找他們情感上所需要的那種神秘經驗。一旦找到,他們就不再管其它的事了。福音真理只能影響並佔據這些人情感中神秘感的那一部分。  另外有些人對基督教的興趣只是愛它的"美"。教會文化中某些具有美感的東西,如福音的表達方式、教堂彩繪玻璃、紀念物、莊嚴富麗的儀式、讚美詩、聖樂、講道等,現在都可以感動他。他們生活在這生硬現實、俗魯粗糙的世界中,環境的一切又使他們得不到快樂。唯有在教堂的崇拜聚會裡可以有一種舒適享受的感覺,使他們疲憊的心得到安慰。基督教實在滿足了他們這種情感上的需要。可是如果他們只讓福音滿足他們心裡的需要,此外便不再追求,至終他一定會發現世界仍然是那麼冷酷無情,而他所相信的基督教對他並沒有什麼幫助。  另外有一種人,他們的情緒很容易受到講道者的"催眠"、"暗示"。從前有一位著名的佈道家到英國來佈道,這位先生現因年紀大已經退休了。他的佈道會上常設有談道室。當時擔任個人談道工作的人員後來告訴我,他們曾問那些慕道友為什麼會走進談道室,所得到的答案往往是"我不知道。""不知道?那你怎麼會來呢?"他們回答說:"因為講道的那位先生叫我們來的。"那位傳道人特別有講故事的恩賜,他很戲劇化,常常用一個很感動人的故事作為講道的結束。接著他便呼召,要求人們走到前面來。人們往往在恍惚狀態中不由自主地走到前面,甚至進入了談道室還不知所為何來。他們的情感實際是受到了"催眠",可是他們對真理卻一點概念也沒有,他們的舉動跟"道理的模範"毫不相干。像這樣的人遲早必定會出問題,靈性低潮遲早也一定會臨到他們。  最後我們要討論的一類人,他們只有意志受到了影響。聽來似乎不可思議,但事實的確是如此:有些人真是被人說服而接受基督信仰的。他們相信基督教是好的,所以慎重其事地決定接受基督教。我覺得我們不應該?quot;決志"這個詞,至少我個人不太喜歡這個字彙。在我看來,"決志歸主"似乎不符合本章所引之經文教訓。"決志"常常是因人的籲請而產生的。對一群人的意志加以"密集轟炸",其中總會有幾個人的意志有所反應。他們總算"決志"了,但是他們的決志是受到別人的籲請,壓迫慫勇。他們雖然已經"決志",卻還不知道自己為何要這麼做。事過境遷,他們的心底就會開始發出種種疑問,而這正好中了撒但的下懷,因為他們一定無法回答那些由心思所發出的疑問。  再從另一方面來看,這些人受籲請而接受,是由自己決定接受基督教,而不是讓基督來接納他們。他們沒有真正經歷過"既不能靠別人,也無法靠自己"的窘境,也沒有認出福音真理是他們唯一的希望,除此之外沒有別的路。所以論到那些想繼續在罪中生活,讓神的恩典顯多的人,保羅堅決地說:"斷乎不可!你們怎麼講得出這樣的話來呢?你們根本就不明白真理,不曉得什麼叫恩典!"因為真正認識真理的人必然是頭腦領悟,情感澄清,也有願意遵行的意志。所以凡不願遵行真理的人,根本就還沒有認識真理!  循序漸進的受感過程  基督徒生活不平衡是造成靈性低潮的主因。我們已經看到,如果人的心思、情感、意志中只有一部分,對福音有響應,基督徒的生活就會不平衡。但是在此我還要強調一點,即使這三者之中有兩者受福音影響,只剩一小部分沒反應,也還是會造成靈性低潮。心智、意志、情感這三個因素必須保持和諧,生活才能平衡。如果你這三部分沒有同時被福音影響,你最好再仔細地檢查確認一下自己的信仰。羅馬的信徒"從心裡順服了所傳給你們道理的模範"。只有這福音能完全滿足人的理智,能感動人的心靈,能引導人的意志全然順服。基督的死是要拯救我們全人的每一部分,而不只是拯救其中某一部分。他為我們死,不是要我們過一個失調、失控的基督徒生活,而是重新賜給我們一個完全平衡的人格。  你曾否想過:神當初造人,給人心智、情感、意志三部分,而這三部分又各自擁有莫大的影響力,它們怎能同時在一個人裡面和諧共存呢?這看起來簡直不可能,但神卻有辦法完成。他當初所創造的人原本就是完美而平衡的,後來主耶穌在世上所過的一生,也正是這三部分和諧共存、保持平衡的最完美示範。救恩的目標就是要使我們的生命達到這種完美和諧的境地,滿有基督的形象,除去我們身上一切罪惡的影響和痕迹。  要達到心智、感情、意志三方面的平衡,必須按照一定的次序來進行。從羅馬書六章十七節的經文里,我們很明顯可以看出其先後順序。羅馬的基督徒原來是罪的奴僕,但現在已經不是了。保羅說這是因為他們從心裡順服了"所傳給你們道理的模範",因為他們認識了福音的真理。  他們不是單純的情感或意志受感動,而是因聽到了福音的真理。按照正確的次序,人必須先知道"道理的模範",就是福音真理的信息。傳道人不可只有激動人的意志或情感,而是要"傳道"。當初使徒們被差遣出去,不是為要改變人,然後作些統計數字向教會報告成績。他們出去是要傳福音、傳真理,宣講耶穌和他的復活。教會若沒有把傳講福音真理擺在第一位,結果難保不會製造出一個屬靈的大怪物。  基督徒在理智上應該知道他為什麼做基督徒。他必須隨時做好準備,能夠回答別人"心中盼望的緣由"(彼前 3:15),不可只會說:"就是這樣相信嘛!"如果你不能回答自己為什麼要做基督徒,我看你得反省一下,你的信仰可能有問題。一個基督徒剛剛接觸福音信息時,一定最先運用他的理智。當聖靈光照他的心思,讓他了解這真理之後,他的心思就愛真理;這就是他的心智受到影響。接著真理會感動他的心,讓他看到自我,認清自己過去生活的荒唐,就厭惡那種做罪奴僕的身份,另一方面也看見了榮耀的福音和基督的愛,便打從心裡喜愛這真理;這是他的情感受到了影響。真正看見了真理的意義,受到真理的感動而心生喜愛,之後自然而然地,他的意志就會願意去實行真理的教訓;這是意志受到了影響。這才是完全而正確的次序。  保羅的整個論點即在此。在他看來,一個基督徒竟然提出"可以仍在罪中,叫恩典顯多"的論調,簡直令人匪夷所思。既然基督徒已經在死的形狀上與基督聯合,並與他一同復活,怎能還問這樣的問題呢?這個恩典的真理絕不能成為人繼續過從前老我生活的借口與護身符,因為一個知道並相信自己已經與基督同復活的人,他全人的每一部分均已受影響,他的意志也必然全心全意願過那"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的生活(羅 6:4)。  最後,我要以保羅這段有力的辯論,做出我個人結論。當我們向別人介紹福音真理時,必須認清並謹記一個重要原則:不管是在公眾場合講道或個人私下談道,絕對不可直接針對對方的情感或意志發動攻勢。因為福音真理影響並佔有全人各部分的正確順序應該是:先通過心智的悟性理解,再經過情感的感動,最後才是意志的決定。我們無權逾越,直接進住攻自己及別人的情感或意志。我曾親眼看過那些活在罪惡中的人,他們在宗教聚會中情感大受激動,甚至痛哭流涕。他們得到的只是虛假的慰藉,可是他們卻為此沾沾自喜,說:"到底我還不算是壞透了的人,不然我怎麼會有這樣的反應呢?"他們的推論完全錯了,因為這種情感反應是他們自己製造出來的。如果他們的這種反應真是針對真理而發,那麼他們的生活一定會大大改變,願意遵照真理而行。  心智悟性乃是神創造人時所賜給人類最大的恩賜禮物。他照著自己的形象創造我們,而他形象中最偉大的一部分正是那具理解真理能力的心智。神既把這最大的恩賜給了我們,他就借著心思把真理傳達給我們。  然而我們斷不可讓真理始終只停留在心智階段。心思只是福音真理影響並佔有我們全人的一個起點,它還有更多的路要走。接下去它還要感動人的感情,最後使人的意志順服。神經過這樣的程序,最後所得著的便是全心全意的順服,而非勉強就範。基督徒生活實在是世上最榮耀、最完美的生活,而且這種生活可以影響並佔有我們全人的每一角落。願神幫助我們做一個全面性平衡的基督徒,好讓我們真正從心裡順服那傳給我們道理的模範。

往事難忘

-- "過去"難過去 思念上面的事

  "然而我蒙了憐憫,是因耶穌基督要在我這罪魁身上顯明他一切的忍耐,給後來信他得永生的人作榜樣。"(提前 1:16)  前一章我們討論過,基督徒若不能保持心智、情感、意志三方面的平衡,一定常會悒鬱寡歡,無法享受真正基督徒的喜樂生活。  有些人未鑒及此,他們對基督教的認識很膚淺,以為只要在決志單上籤了名,他就是基督徒,日後的生活就可以平平順順,不會遭遇任何困難或問題。這就錯了,他們對基督徒生活的本質根本沒有認清,遲早一定會出問題的。  從個人經驗以及教會歷史上的先例,我們可以清楚看到事實正和他們想像的大相徑庭。無論哪一個世代、哪一個地方,基督徒總會遇到各種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困難或問題。你只要讀過新約書信,即可知我此言不虛。  保羅、彼得、約翰及其它使徒們所寫的那些書信,目的都在處理當時信徒生活中所發生的種種問題。從書信的內容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基督徒所面對的挑戰太多了。有人受引誘而眷戀信主前的生活,有人正遭遇殘酷的逼迫,有人則受到各種嚴格的試探。如果基督徒真的一信主就可以平步青雲直上天堂,使徒們就不必花那麼多心血寫這些書信,甚至我們可以說,也不必有教會之存在了。  這些使徒書信的存在讓我們得知:基督徒遭逢難處,生活屢經憂傷,乃是一極平常的現象。更進一步說,如果基督徒生活中有此現象,應該感到安慰。這不是說風涼話,乃是陳述事實。當你遇到問題不但不表示你不是基督徒,相反地,是證實了你已經是真正的基督徒。若有人成了基督徒卻什麼事都沒碰到,也沒有遭遇任何困難,那才是怪事呢!他可能不會真正得救,因為那是假平安,是魔鬼所施放的煙幕彈。  從聖經和教會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基督徒實在是活在屬靈的戰場上。從信主那一天起,我們就成了仇敵撒但炮火猛烈攻擊的目標。雅各說:"我的弟兄們,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雅 1:3)。因這就更確實證明了我們基督徒的身份。所以,信主之後若還是風平浪靜,反而是不好的跡象。因為你不是基督徒,撒但才不攻擊你。  不過我們要感謝神,無論撒但的攻擊如何兇猛,它總無法奪去我們的救恩。它所能做到的只是奪去我們生活中的喜樂。只要一不留心,誤聽了它的話,落入它的圈套,我們生活中的喜樂就會被一點一點剝奪殆盡。不過在新約聖經中,神借著使徒所寫的書信也教導了我們應該如何抵抗並反擊魔鬼的攻勢。  "過去"難過去  本章我們要從保羅寫給提摩太的信,來研究一個魔鬼經常用來攻擊我們的方法,以及如何對抗之道。在這段經文里,我們可以看到使徒保羅的簡短自傳,並得知有一類人常靈性低潮的原因是過去犯了某種特別的罪。從多年事奉主的經驗中,我發現這類靈性低潮的人最多。  也許有人會問:"這種人也算基督徒嗎?"我認為沒有問題,他們是基督徒。如果你問他們,他們可以很完整地向你陳述自己的信仰。他們對因信稱義的道理似乎很清楚,他們知道靠自己無法得救,而且他們也沒有企圖憑自己的生活、善行或其它任何東西得救的思想。他們充分明白自己全然無能為力,必須倚靠神的恩典--就是信靠主耶穌基督才能得救。他們對這核心真理非常清楚,並且也肯定地相信主。只不過他們過去生活中有某件特別的事,一直在折磨著他們,所以他們才會這樣愁眉不展。  當這種人來找你述說他們的苦楚時,你可以從外表看出他們生活的不快樂,有時甚至是可憐兮兮的。他們坦白地把那件令他們痛苦的事說出來,也許只是他們做過的某件小事或說過的某一句話,但他們總是不能釋懷。白天想到它,午夜夢回時,它也環繞於腦海里。他們為這件事或這句話慚疚自責,終日哭喪著臉,沒有快樂。  舉一個例子,我還記得曾經有一位老先生在七十七歲高齡悔改信了主。那是我一生中罕見的一個案例。這位老先生年輕時生活放蕩不羈,幾乎什麼壞事都做盡了。到了晚年,他終於降服在福音大能之下,悔改信主。後來他被教會接納成為會友,那個主日晚上,他高高興興地參加了第一次聖餐禮。那真是他生平第一件大事,不但他自己快樂,我們大家也都為他欣喜萬分。不過故事並沒有到此結束。第二天清晨,我還沒有起床,這位老先生就來敲我家的門。他在門前垂頭喪氣,一副可憐兮兮的樣子。一看到我,他就抑制不住地流淚。我吃了一驚,莫名其妙。前一天晚上不是還好好的嗎?他還高高興興地領了生平第一次聖餐呢!好不容易我讓他漸漸安靜下來,問他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原來那天晚上領完聖餐回家後,他忽然想起了自己卅年前所講過的一句話。當時他和一群人在一個公共場所飲酒,彼此辯論宗教的問題,最後他輕蔑鄙夷地說:"耶穌是個私生子!"卅年後,這句話突然又浮上心頭,令他覺得無論如何這罪是無法得到赦免了。別的事--醉酒、賭博及其它種種不道德的罪,他都能忘懷,也清楚知道神已經赦免了他,可是唯獨這件事,他不能忘懷。"我詆悔了神的兒子,一定得不著赦免!"怎樣勸他、安慰他似乎都沒有用,他就是那樣耿耿於懷,無法釋放。不過感謝神,那天我花了許多時間和那位老先生一起查考聖經里的應許,最後終於使他恢復了笑容。  這個例子讓我們看到,一個人全心接受基督信仰之後,他過去所做的某件事、所說的某句話,很可能會再次回過頭來牽絆他,使他悶悶不樂。既然已經相信基督,按理似乎不應該有此現象,但事實卻是如此。有的人若許了願或對神說要做某某事,後來卻沒有履行,也可能會造成同樣的後果。這類例子不勝枚舉。這些人往往是在生病時向神許願,如果讓他病好了,他要如何如何。可是病好之後,他們卻沒有兌現自己的諾言。信主之後一想到這事,就使他們耿耿於懷,終日愁眉苦臉。  本章要討論這一類人的問題。這些人對於救恩的道理似乎完全清楚,一點也沒有問題。可是當要把那道理應用到自己身上時,他們的看法就不同了。他們認為自己過去所做的那事、說過的那話或許下的願,跟一般情形不同。他們會說:"這些道理我都知道,但是我的情形不一樣!"他們還是把自己囚禁在抑鬱愁苦中,成了可憐兮兮的基督徒,不肯得安慰。  為什麼會有這種情形呢?依我看有兩個解釋:第一、因為出於魔鬼的工作,這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撒但雖然無法搶走基督徒的救恩,但它可以奪去基督徒生活中的喜樂。它的第一個目標是阻止我們信主做基督徒。一旦失敗了,它的下一步就是企圖製造我們的低潮,使我們這些基督徒的生活看起來可憐兮兮,這樣它就可以把我們指給那些不信主的人看,說:"這就是信基督教的結果,你看他(她)那副苦哈哈的樣子,你不怕信了之後也變成跟他一樣嗎?"許多為過去而靈性低潮的人,絕大部分都是直接肇因於撒但。  第二、因為他們沒有完全了解新約的救恩道理。這正是本章討論的中心。顯然地,要幫助人們解決靈性低潮的唯一方法就是讓他們明白體會這道理。通常當基督徒遇到了這樣的問題時,別人會勸他們多禱告,而他們自己也相信只要不斷迫切地禱告,神就會幫他解決這問題。也許有人會誤會我,不過我卻要坦白直言:這一類人不應該禱告,不必求神幫助他解決這問題。沒錯,基督徒應該"不住地祈禱"。然而這一類人卻最好暫時停止禱告,跳出來想一想。因為他們的問題很特別,單靠禱告而不另行他法,一定無法解決。不住地祈禱只會讓他們的心思一直想著那問題,被那問題牢牢吸住。所以我奉勸這樣的人不妨偶而停止禱告,重新對自己的光景及救恩之道做一番省思和認識。  思念上面的事  他們應思想哪些事呢?首先是思想保羅所做的見證:"我感謝那給我力量的我們主基督耶穌,因他以我有忠心,派我服事他。我從前是褻瀆神的、逼迫人的、侮慢人的、然而我還蒙了憐憫,因我是不信不明白的時候而做的。並且我主的恩是格外豐盛,使我在基督耶穌里有信心和愛心。基督耶穌降世為要拯救罪人,這話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在罪人中我是個罪魁,然而我蒙了憐憫,是因耶穌基督要在我這罪魁身上,顯明他一切的忍耐,給後來信他得永生的人作榜樣。"(提前1:12-16)  這真是奇妙的事,我們很清楚可以看出,保羅說主耶穌基督拯救他,目的是要讓他做別人的模範。做什麼人的模範呢?就是那些自以為過去犯了滔天大罪,或說了某些罪無可逭的話,無法得到神的憐憫和赦免的人。保羅的論點是,由他的親身經驗即可充分證明我們不必害怕。換句話說,有人認為罪有等級之分,某些罪可以赦免,某些罪則顯然不能得赦。保羅拿他自己的過去為例:"不管你怎麼想,不管你曾經做了什麼事,說了什麼話,請看我的例子!從前我是褻瀆神的、逼迫人的、侮慢人的,還有什麼罪比這更大的嗎?"他恨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他用盡各種奸險詭計,務要除滅他的跟從者。"他口吐威嚇兇殺的話",但連他這樣的人都能蒙赦免,更何況你們呢?如果你認為自己的罪孽之深無法得赦,就可以和他的情形比一比。這是保羅自傳的第一要點,你可以從這裡開始思想。  使徒保羅的話並不停在這裡,因為從一方面來看,罪不應該有分別,但從另一方面他卻又說:"基督耶穌降世為要拯救罪人在罪人中我是個罪魁。"這樣看來他又好象認為罪有大小之分。然而保羅的本意絕對不是如此,因為如果罪有大小之分,那麼他所信的一貫真理就無法立足了。他真正的意思是:人離神越近,對罪就看得越清楚,越覺得自己罪大惡極。基督徒和世人的分別即在此,基督徒看見自己罪孽深重,會說:"我是罪人中的罪魁。"反觀世人絕對不會這麼說,他們一定會極力設法證明自己是如何地好。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保羅似乎真的把罪加以分等區別了。他的意思好象認為冒犯基督的罪比其它的罪更重。可是他又說:"我是不信不明白的時候而做的。"這句話又把罪的區別撤銷了。從這個角度看,冒犯基督是最大的罪,可是從另一個角度看,罪沒有區別,因為歸根結底所有的罪都是在一個"不信"。  因過去的罪而陷入靈性低潮的人,必須認清罪並沒有大小之別,這是新約的偉大真理。不要再去區分比較這個罪或那個罪,而應從人與神的根本關係來著眼。對於這一點我們常常不能理解,總是固執地認定有大小罪之別,因此就以為某些人的悔改經驗比其它人更"可觀",其實在神面前都是一樣的。因為無論是最高尚或最邪惡的人,神都是用同一個方法拯救他。神的這一個方法可適用於所有人;人若想得救,一定要走這條路,沒有人例外,也沒有任何一個人的得救經驗比別人更寶貴、更可歌可泣。我們應該了解:罪的根本問題不在罪本身的大小,因為任何一點最小的罪都足以破壞人和神之間的關係。人與神的關係直接決定了人在神面前的地位,而人與神的關係最終的區別則只在信與不信而已。  關於這方面,舊約里有許多耳熟能詳的例子。約瑟對這個真理的認識就很透徹。當波提乏的太太引誘他時,他說:"我怎能作這大惡得罪神呢?"(創 39:9)他怕的不是犯罪得罪那婦人,而是怕得罪神。我們對真理的認識往往比不上約瑟,因為我們所注意的是罪本身,卻不知更重要的是罪會影響到人與神的關係。約瑟很清楚他如果這樣做就是得罪神,大衛也看見了這真理。當他犯了姦淫和殺人罪之後,他心中難過的是--"我向你犯罪,惟獨得罪了你,在你眼前行了這惡"(詩 51:4)他說這話不是為了逃避他的惡行對別人所產生的影響,這些他都很清楚。但他認為這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他的罪影響到了他與神的關係。只要我們能看清這真理,我們就不會再去想那些個別的罪,去斤斤計較哪一個罪大,哪一個罪小。在保羅看來,問題關鍵在於他的"不信",而不是他所做的那些個別事件。請記住:最重要的是我們與神及他律法的關係。  關於這真理,新約中也不乏一些非常特出的教導。不知你曾否注意過加拉太書五章中所列的那些"情慾的事"?保羅說:"情慾的事都是顯而易見的,就如姦淫、污穢、邪盪、拜偶像、邪術、仇恨、爭競、忌恨、惱怒、結黨、紛爭、異端、嫉妒、醉酒、荒宴等類"(加5:19-20)。我們很清楚姦淫、污穢、邪盪都是可怕的罪,拜偶像、行邪術當然也是要不得的,可是接下來的"仇恨"也是罪嗎?一般人都同意姦淫、污穢之類是罪,可是在這裡保羅卻把仇恨、爭競、忌恨、惱怒、結黨、紛爭、異端、嫉妒和姦淫等明顯的罪相提並論。在他看來這些通通都是罪;不但付諸實際行動的是罪,心裡意念想的也是罪。當然醉酒、荒宴也是在"情慾的事"的名單之內了。其實保羅只是再度重申主耶穌的思想,他說惡念、兇殺等罪都是"從心裡出來的"。在他看來,罪無大小,都足以破壞人和神的關係,都是違背了律法。雅各書二章十節也說得很清楚:"因為凡遵守全律法的,只在一條上跌倒,他就是犯了眾條。"由此可見,我們大家都一樣,誰的罪都不比別人大或小。所以如果撒但引誘你,想要讓你相信罪有大小之分,你就可以告訴它,不管你犯了什麼罪,只要在一條上跌倒了,就是犯了全部律法。神對罪的看法就是如此,別中了魔鬼的謊言,我們應該注意的是我們和神的關係,也就是我們和神律法的關係,不要去關心什麼罪的大小之分。  其次,這類基督徒靈性低潮是因他們沒有真正相信聖經。他們說:"我的問題是--我犯了那可怕的罪!"其實問題不在於他們所犯的罪,而是在他們的不信--他們不信神的話。他們不相信約翰壹書一章九節的應許:"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凈我們一切的不義。"這是聖靈透過他僕人之口所說的,字字句句都是絕對的聲明。而且這其中也沒有任何資格的限制。"我們的罪"範圍很廣,包括了現在和過去所犯過的一切罪。你相信神的話嗎?如果你還是日夜不斷地思想自己犯過的那罪,認定無法得到赦免,那就證明了你不接受也不相信神的話,也等於不信神。事實上,這才是你真正的罪。  使徒行傳十章那裡記載,彼得到房頂上去休息,突然間魂游象外,看見一塊大布從天而降,裡面有各樣四足的昆蟲走獸。他聽見有聲音兩次對他說:"彼得,起來,宰了吃!"彼得兩次都回答說:"主啊,這是不可的!凡俗物和不潔凈的物,我從來沒有吃過。"結果神的聲音從天上對他說:"神所潔凈的,你不可當作俗物(或作不潔凈)。"他的意思是責備彼得:"既然我已經潔凈了,又吩咐你宰了吃,為什麼你還堅持那是不潔凈的俗物呢?"今天若有人中了魔鬼的詭計,心中老是忘不掉過去所犯的某個罪或某件特別的事,以致生活在低潮中,終日愁眉不展,不論那是多大的罪,神也要對你說:"神借著他獨生愛子寶血所潔凈的,你不可當作俗物!神兒子耶穌基督的寶血已經洗凈了你們一切的罪,除去你們一切的不義。"只要相信神的話,何必哀哀迫切禱告?何必苦苦求神赦免?其實他早就把你的罪撤銷了。你若還一徑苦苦祈求,就表示你還不信神說過的這些話。  這些人的另一個問題是,他們似乎沒有完全了解主耶穌在各各他十字架上所成就的一切。他們相信他的死是為救贖世上的罪人,但他們卻無法充分體會其真諦。他們借著十字架得救,但還沒有明白十字架的全部意義,所以生活才會停滯低谷,才會不快樂。主耶穌降生前,天使曾對約瑟宣告:"他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里救出來"(太 1:21)。彼得也說過:"他被掛在木頭上,親身擔當了我們的罪,使我們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義上活。因他受的鞭傷,你們便得了醫治"(彼前 2:24)。沒有什麼資格限制。保羅在給哥林多教會的信上這樣寫道:"神使那無罪的,替我們成為罪,好叫我們在他裡面成為神的義"(林後 5:21)。所有每個人、所有每一種罪都包含在內,並沒有例外。  事實上,主耶穌在十字架上也曾經說過同樣的話。他在斷氣前說:"成了!"(約 19:30)是絕對而完全的"成了"。"成了"的意思是不只過去犯的罪,凡是人所可能犯的一切罪,都在十字架上解決了。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是一勞永逸的贖罪祭,他不必再第二次、第三次被釘十字架。所有的罪,沒有一樣例外,都在十字架上完全洗凈了。每逢守聖餐時,我們同領那餅和杯,為的就是提醒我們這件已經成就的事實。既然"成了",就沒有任何未做的工作。沒有任何一件特別的罪不包括在十字架救贖的範圍之內。凡相信他的,一切的罪都已洗凈,都被神除滅了。所以我們可以靠著他兒子耶穌基督所流的寶血,坦然無懼地迎見神。  這就是我們對稱義之理應有的完全認識。須知:稱義不只是我們過去的罪得赦免,現在更蒙神悅納為義;不只是我們信主之初被稱義,更是一次稱義就永遠都被稱義。因為"稱義"就是神把他兒子耶穌基督的義賜給我們,我們穿上了基督的義就永遠不再脫下。故此,稱義也是一次而永遠的。稱義之後,神所看到的是我們已穿上基督的義。因此在他眼中,我們就是他的愛子,不再是罪人了。而我們的自我、全人和一生也都藏在基督裡面。稱義之後,基督徒實際上已經和基督融為一體,所以神在我們身上所看到的只是基督。  歸根究底,這些人靈性低潮的問題癥結在於他們沒有完全認識到"稱義之後,他們已和基督聯合成一體"的事實。許多人往往認為基督只是救贖我們,叫我們的罪得赦免。其實救贖只是出發的起點,只是整體的一面。根本上,"救恩"之意是指與基督聯合,與基督合一。正如保羅所說,我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一切發生在他身上的事,也都等於發生在我們身上一樣。從羅馬書五、六兩章我們看到保羅極力強調:我們已經與基督同死、同埋葬、同復活,並且與他一同坐在天上。這也是聖經的明訓。"因為你們已經死了,你們的生命與基督一同藏在神裡面"(西 3:3)。我們的舊人以及與舊人有關的一切,都已被釘在十字架上,所有的罪都已經對付清楚,我們已經與基督同埋葬、同復活了。  "這樣,你們向罪也當看自己是死的,向神在基督耶穌里,卻當看自己是活的。"(羅 6:11)  除非是為了榮耀神,為了顯明他的恩典,我們絕對不可回顧過去的生活,惦念過去生命中的某些罪。就我個人來說,這是基督徒生命中一個重大的發現。我還記得當自己初次領會這真理時,心中那份得釋放的輕鬆感是何等美妙!如果你經常回顧過去的生活,經常感到沮喪,覺得自己的基督徒生活可憐復可嘆,不妨效法保羅的榜樣。他說:"我從前是褻瀆神的。"可是他並不為此自責,也不以為這樣自己就不配做傳福音的工作。相反地,他還說:"我感謝那給我力量的我們主基督耶穌,因他以我有忠心,派我服事他"(提前 1:12)。保羅回顧前塵歲月和曾經犯的罪,並沒有因此自慚形穢,反而讓他越發讚美神,歸榮耀給神。他說:"並且我主的恩是格外豐盛,使我在基督耶穌里有信心和愛心。"(提前 1:14)  這是我們回顧往事時應有的態度。如果回憶會造成我們的沮喪和低潮,那就表示我們已經中了魔鬼的詭計,聽從了它的話。我們心中應該有這樣的思想:"很不幸,過去我確實被這世界的神弄瞎了心眼。但是感謝神,他的恩典何等偉大,他的愛和憐憫臨到我,我的一切罪都已蒙赦免,如今我成了一個新造的人!"若不然,你的生活將會更悒怏不悅。為什麼聽從魔鬼卻不聽從神呢?睜開眼睛看看你自己,一切都已成過去,你已與基督合一,你所有的罪都已經被神一次而永遠地擦去。記住,懷疑神的話就是罪,而容讓神早已對付清楚的那些罪來奪走你生活中的喜樂,破壞你目前及未來的服事或生活能力,這也是罪。請再次回想神對使徒彼得所說的話。當時彼得心裡猶豫不決,神說:  "神所潔凈的,你不可當作俗物!"   你應該為神如此浩大的恩典和憐憫,全然除去你一切的罪,使你成為他的兒女而喜樂。   "你們要靠主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腓 4:4)

一代解經大師鍾馬田

  "鍾馬田醫生是廿世紀英語世界中最傑出的傳道人之一,這是毋庸置疑的。像我們這些有幸得以親自聆聽他講道的人,至今都很難忘記當他沉浸在福音的光中,靠著神的大能說話時,我們的心靈所感受到的震撼。然而事實上並不是他這個人縈繞在我們心中不去,也不是屬人的恩賜或知識上的才能,或他個人的吸引力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是真理的能力、神的偉大、人的貧乏和聖經的榮耀啟示及權柄,在所有聽眾的心版上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  -- Eric J Alexander  鍾馬田牧師於一八九九年十二月廿日生於英國南威爾斯,他在小學讀書時已表現得相當優異,並立志將來要當醫生。廿二歲那年,鍾氏於聖巴德醫學院畢業,得到內科與外科醫學的雙重榮譽獎。不久之後,旋即考入皇家醫師協會為會員,擔任皇室的御醫之一。  正當他在醫學界的聲譽如日中天之際,他卻開始考慮出來傳道的可能性。有幾個因素影響他做此決定。他說:"傳道是人類所有呼召中最崇高、最偉大、最榮耀的呼召雖然我做基督徒已有多年,但事實上,我從前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個經常參加教會禮拜的會友罷了。"他開始認真嚴肅地面對自己的基督徒生命,並且深刻體會到若離了神,人生實在是虛幻無用。特別是他從那些上流社會的權貴病患者身上看到,這些人的生命難題往往是道德上的,而不是醫學上的。此外,他也在心中深深覺知自己是罪人,沒有價值,並且確信神在基督里已經赦免了他。一九二七年,他毅然決然辭去了高薪的醫職,投入全時間的傳道工作,在長老會擔任牧師達十年之久。  一九三九年,他正式接受倫敦西敏寺教會的邀請,擔任坎伯摩根(G. Campbell Morgan)的副牧。五年之後摩根退休,他成為該堂的唯一牧師。他一共在該教會牧養了卅多年之久,每主日早晚講道一次。另外每周五晚上的查經,也吸引了無數渴慕真道的人。  鍾氏具有超卓獨特的領悟力和屬靈洞見,他的講道揉合了生動的口才和邏輯的論理,其深奧使一個最成熟的聽眾也必須佇足沉思,其簡明使一個孩童也能領悟明白。他最大的特長是根據一卷聖經,詳細加以闡釋解說,往往一章經文就可以講上數月或數年之久。史庄(Robert Strong)曾評論道:"鍾馬田是這方面解經的佼佼者,不但立論平實可行,而且不失其學術的嚴謹性。"然而反觀今天教會界,這類系統解經式的講道卻已逐漸式微。我們實在需要重新回到神話語的真理上去解釋它、傳揚它,並讓它來改變我們的生命與生活。誠如鍾馬田醫生所說:"如果對基督的工作只有膚淺的認識,那麼所產生出來的基督徒生命也必然是膚淺的。"  鍾馬田的許多講章後來被整理成書,譯成多國文字,從此世界各地的信徒均得蒙造就。他的著作包括《登山寶訓》、《羅馬書》、《以弗所書》(已由美國活泉陸續出版)、《人的處境與神的能力》、《只誇基督十架》、《救恩的確據--約翰福音十七章信息》(美國活泉)、《靈性低潮》(證主)、《從恐懼到信靠--哈巴谷書研究》(校園)、《當代復興真義》(校園)、《不可言喻的喜樂--認識聖靈的洗》(校園)等,其中一套八冊的《以弗所書》,更是他畢生解經講道中最完整、最詳盡也最廣為人知的一系列講章。另外一套《羅馬書》的信息也極為精彩,只可惜還未完結,鍾馬田牧師已離開人世,安息主懷,實在是後世信徒的一大損失。  在此我們追述鍾馬田牧師其人其事,但願神豐豐富富地使用這些篇章,激勵我們以認識神、敬畏神為樂,重新渴慕解經式的講道,並更新我們對基督的愛。  (本文轉載自《證主通訊》1996年5月號)

推薦閱讀:

靈性思維五個特徵(一)
為什麼大多數人佩戴貔貅掛飾時貔貅的靈性不強
讓語文識字教學放射智慧與靈性的光芒
《心經》修習感悟與曼陀羅

TAG:靈性 | 節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