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縣名勝古迹簡介

【今日美文】☆【3-13】馬云:沒有那29天,我永遠也不會像今天這樣思考:記得這三個Q☆【3-13】鄧興東:保持一顆謙卑的心☆【3-10】愛上那一秒,風景都美了,從來不知道,未來每一秒,想緊緊抓牢☆【3-10】向著遠方,和種子一起出發☆【3-6】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那些珍藏在書房的寶貝,你讀了幾本?☆【3-6】酷誰不會啊?這件事才難!☆【2-26】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那些珍藏在書房的寶貝,你讀了幾本?☆【2-26】傅玉善:春天那一輪月亮喲☆【2-24】本性就是你的天堂:不錯,一切的美好,源頭往往都是我們的心性☆【2-24】與別人鬥氣,不如自己爭氣☆【2-20】沒有試過,你一定不知道自律的人生有多爽!啊,真的是爽爆啦!☆【2-20】別輸給自己的懶☆【2-14】很輕,很暖,春來了——蟄伏的心事,盈了一眸絢爛,輕舞飛揚

  【少昊陵】   在山東曲阜縣城東4公里舊縣村東北。少昊系傳說中五帝之一,姓己名摯,號金天氏,徙都曲阜,修太昊之法,以鳥名官。陵始建年代不詳,據《曲阜縣誌》記載,宋代即「迭石為墳」,明清兩代多次重修擴建。陵園面積125畝,古建築十七間。陵墓表層為石板砌築,俗稱「萬石山」,呈覆斗狀,下底邊長28米,上底邊長9.4米,斜坡高15.2米。陵頂舊有小廟一座,內供漢白玉石雕少昊像,為宋宣和時遺物。陵前享殿三間,東西底各三間,蒼松翠柏,柯干夭矯。陵園有重修陵墓和歷代祭祀的紀事碑碣石刻數十塊。門前為清乾隆元年(1736年)重建的石坊。前行里許為宋代景靈官舊址,有「萬人愁」石碑,碑首已無存,碑身高7.05米,寬3.76米,厚1.2米。下有龜跌,高2.22米,寬4.6米,長6.2米,共重約140噸,為國內罕見。碑無字,傳為北宋宣和時建,因金兵南犯,未及刻字。後人有詩云:「豐碑不書字,遺恨宣和年」。   【孔廟】   在山東曲阜縣城年,南接舊城垣,東與孔府毗鄰。是歷代祭祀孔子的地方。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歿後一年,魯哀公將其故宅三間改建為廟,「歲時奉祀」。自西漢以來,歷代帝王不斷對孔廟進行重修、擴建,成為一處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前後共九進院落,前有欞星門、聖時門、弘道門、大中門、同文門、奎文閣、十三御碑亭。從大成門起,始分三路。中路有杏壇、大成殿、東西廡、寢殿、聖跡殿等;東路為孔子故宅,有詩禮堂、禮器庫,魯壁、故宅井、崇聖祠、家廟等;西路為祭祀孔子父母的啟聖王殿、啟聖王寢殿及用以習樂的金絲堂和樂器庫等。全廟共有殿堂閣廡四百六十六間,南北長1公里多,總面積327畝:周匝垣牆,配以角樓,蒼松古柏,森然羅列:殿宇雕樑畫棟,金碧輝煌。廟內碑刻上至兩漢,下迄民國,真草隸篆,各家書體俱備。巨者逾丈,小者不盈尺。種類有:謁廟、祭告、修廟、墓誌、畫贊、詩文、名家法帖、漢畫像石等,共二千餘塊,是我國罕見的大型碑林之一。解放後,曾對主要殿宇進行多次大修,還辟有漢魏六朝碑刻、漢代畫像石刻、玉虹樓法帖石刻三個陳列室。   【欞星門】   即孔廟大門。古代傳說欞星為天上文星,以此名門,有人才輩出,為國家所用的意思。門始建於明代,原為木結構建築。清乾隆十九年(1754)重修,改為鐵梁石柱。門上有龍頭閥閱十二,門中有大型朱欄六扇,大石柱四,下有石鼓夾抱,上飾穿雲板,頂端雕有四大天將像。門前立金聲玉振坊,左右兩側各有下馬碑,系金明昌二年(1191年)章宗皇帝所立。門內為孔廟第一進院落,次第立「太和元氣」、「至聖廟」二石坊,直對聖時門;「德侔天地」、「道貫古今」兩木牌坊東西相對。均為明代建築。   【聖時門】   孔廟第二道門。門名取孟子稱頌孔子為「聖之時者也」語義。門為明代建築,飛檐斗栱,綠琉璃瓦覆頂,下築三券拱門洞,形同古堡。院內玉帶河東西貫穿,河水渙渙,荇菜參差,夾岸有透雕蓮柱石欄,中通三橋,名璧水橋。院內東出為快睹門,寓先睹為快之意;西出為「仰高門」,取《論語》「仰之彌高」之義。   【漢石人亭】   在孔廟聖時門院內,璧水橋前,立圓雕石人二尊。左高2.54米,腰間佩劍,胸前鐫「漢故樂安太守君亭長」十字;右高2.20米,手執器柄,胸前鐫「府門之卒」四字,皆為漢代遺物。石人雕刻端莊渾樸,狀貌威嚴。原露立於曲阜城東南張曲村外魯王墓前,清乾隆年間,金石學家阮元移入廟西矍相圃。後碎裂為兩段,仆於地上,風化剝落,無人過問。1953年移置今址,修復完整,建亭保存。   【大中門】   孔廟第四道門。宋代以前為孔廟第一道門,明弘治年間重修。門面五間,綠琉璃瓦覆頂。門兩側各有角樓一座,同廟北牆兩端的角樓相對稱,系元至順二年(1331年)建,明、清重建。門前有弘道門,取《論語·衛靈公》「人能弘道」之義。   【同文門】   孔廟第五道門。兩邊不與牆垣連同,為獨立建築,門面五間,進深兩間,中有穿廊。院內有明洪武、永樂、成化、弘治所立的御碑四通,皆龜趺龍首。其中成化碑為重修孔子廟碑,高6米,寬2米余,為孔廟諸碑之冠。同文門東北角和西北角各有一獨立院落,名齋宿,是祭孔時主祭人齋戒、沐浴的地方。東齋宿清康熙、乾隆兩帝祭孔時曾駐蹕;西齋宿已廢圮,僅存院落,壁上歷代石刻題記甚多。   【奎文閣】   在孔廟同文門與十三御碑亭之間。古以奎星為二十八宿之一,主文章。初建於宋天禧二年(1018年),名藏書樓,金明昌二年(1191年)重修,改今名。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擴建為三層,高23.35米,門面七間,進深五間,飛檐三層,斗栱四重,綠瓦朱甍。清雍正年間改覆黃琉璃瓦。閣底磚砌平台,重立支柱,工藝奇巧,觀瞻堂皇,為我國古代著名木結構樓閣之一。閣內原藏曆代帝王賜書、墨跡,明清時曾專設奎文閣七品典籍官一員管理。閣廊下東西兩側立明代記事石碑二,東為李東陽撰書《奎文閣賦》碑,西為《奎文閣重置書籍記》碑,碑文記載了當時賜書和藏書的情況。經歷代戰亂,藏書已大部散佚。   【十三御碑亭】   在孔廟大成門前。是金、元、清三代帝王為保護唐宋以來祭孔、修廟石碑而建。南面中央兩座建於元代,左右兩座建於金明昌六年(1195年),余為清代建築。十三亭均為木構,呈正方形,重檐八角,彩繪斗栱,黃瓦朱甍。共有石碑五十三座,凡御碑均以贔屓(音幣戲。神話中龍之子,擅長負重)為趺。最早為唐總章元年(公元668年)《唐贈太師魯國孔宣公碑》和唐開元七年(公元719年)《重修孔子廟碑》,次為北宋太平興國八年(公元983年)《重修兗州文宣王廟碑》,都在金代所建兩座碑亭內。最大的一塊為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所立,碑身重35噸,加上碑下贔屓,約重65噸,碑石采自北京西山。元代碑亭內有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加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的八思巴文碑,譯有漢文,是研究我國蒙漢文字的重要資料。碑亭院內,古柏蓊鬱蔥籠,多為金、元時所檀。   【大成門】   孔廟第七道門,系明代建築。門名取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語意。門面五間,黃瓦飛檐,彩繪斗栱,下有石雕須彌座台基。門前後合階中央均為浮雕龍陛。檐下龍柱八根為平雕,四根為深浮雕。舊時此門只逢祭孔大典時開啟,平時均從兩旁的金聲(東)、玉振(西)二門出入。從大成門起,孔廟始分左、中、右三路。以上三門均可入大成殿。與三門並列的啟聖門、承聖門分別通往西路和東路。   【杏壇】   在孔廟大成殿前甬道正中。《莊子·漁父》云:「孔子游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宋代以前此處是正殿基址,天聖二年(1024年),殿北移重建,即於原址築壇植杏,以紀念孔子杏壇講學。金代於壇上建亭,大學士党懷英篆書「杏壇」二字石碑立其上。明隆慶三年(1569年)重修,亭呈方形,周圍朱欄,四面歇山,十字結脊,黃瓦飛檐二層,斗栱雙重。亭內細雕藻井,彩繪金色盤龍,色彩絢爛。中有清乾隆帝《杏壇贊》御碑。亭前石香爐,高1米許,形制古樸。再前,有檜樹一株,傳為孔子手植,樹側立明代楊光訓題書「先師手植檜」石碑,現存者乃清雍正十年(1732年)所萌新條。   【大成殿】   孔廟內宮殿式主體建築。唐代稱文宣王殿,宋徽宗尊崇孔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成」,更名大成殿,並御書匾額。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重修,弘治十三年(1500年)火後重建。清雍正二年(1724年)遭雷擊,又重修。殿下築有巨型須彌座石台基,高2米多,佔地1,836平方米;殿九間,東西長54米,進深34米,高32米,重檐九脊,斗洪交錯,黃瓦朱甍,巍峨宏麗,氣象莊嚴。檐下巨形石住二十八根,均墊以覆盆蓮花寶座柱礎。兩山廊檐及後檐下水磨八棱石柱十八根,淺雕團龍祥雲。前檐下十根,深浮雕雙龍戲珠,下托山海波濤。上綴朵朵浮雲。殿前露台寬敞,舊時祭孔「八佾舞於庭」即此。台下鋪陳石雕螭首,周圍築有雙層漢白玉雕欄,並有復道四通。建築設計精緻嚴密,藝術價值甚高。殿內正中懸「至聖先師」橫匾,神龕內供孔子脫胎塑像,兩旁為四配(顏回、曾參、孔縠、孟軻)、十二哲(閔損、冉雍、端木賜、仲由、卜商、有若、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顓孫師、朱熹)塑像。大成殿前東西兩廡,原供孔門弟子及儒家歷代先賢,現已闢為漢魏六朝碑刻、《王虹樓法帖》石刻和漢畫像石陳列室。   【寢殿】   在大成殿之後,為孔廟三大殿之一。原供奉孔子的夫人萬官氏。始建於宋天禧二年(1018年),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擴建,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修。面闊七間,進深四間,飛檐斗栱,黃瓦朱甍。殿周二十二根八棱水磨石柱平雕鳳凰戲牡丹。殿內塑像已毀,神龕尚存。殿東西各有掖門,通神庖、神廚。   【聖跡殿】   在孔廟寢殿之後,共五間。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巡按御史何出光修建,內有同時雕刻的「聖跡圖」一百二十幅。圖原為宋人畫本,增補後由畫工楊維揚作畫,刻工章草刊石,記述孔子生平主要活動,是我國最早的有完整故事的連環畫石刻。殿內還有傳為晉代畫家顧愷之的《孔子行教像》石刻,唐代畫家吳道子的《孔子為魯司寇像》石刻及宋代書法家米芾篆書《孔子像贊》碑等,均為藝術珍品。   【漢魏六朝碑刻陳列室】   在孔廟東廡。著名的漢代碑刻有,漢五鳳二年(公元前56年)刻石、史晨碑、乙瑛碑、孔宙碑、禮器碑、孔謙碑、孔君墓碑、孔彪碑、孔褒碑、謁孔廟殘碑等十七塊。漢碑按一地集中保存數量計,此處居全國第一位。魏晉南北朝碑刻有:黃初碑、賈使君碑、張猛龍碑、李仲璇碑、夫子廟堂碑等。此外還有隋大業《陳叔毅修廟》碑、唐天寶《兗公頌》碑等。這些碑刻書法渾厚謹嚴、氣勢磅礴,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的瑰寶,對研究古代書法藝術及字體的演變具有重大價值。   【漢畫像石陳列室】   在孔廟西庄。原僅七塊,解放後陸續搜集達百餘塊。內容豐富,既有神話色彩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又有反映當時社會生活的捕撈、樂舞、雜技、行醫、斗獸等畫。其中《扁鵲行醫圖》刻人面鵲身的扁鵲,聚精會神為一病人針灸,四人默然肅立於後,躬身候診;《圍獵圖》刻二梅花鹿在前狂奔,後有三獵大疾追,二獵人引弓搭箭待射,形象生動。   【玉虹樓法帖石刻】   嵌於孔廟東西廡北端,共五百八十四塊。系清乾隆年間衍聖公孔傳鐸第五子、書法家孔繼涑畢生搜集整理而成。摹本多由清代書法家張照手書。真草隸篆,章法各異,保存了晉、唐以來各種書體、各個流派的手筆。著名的有蘇軾、黃庭堅、米芾、趙孟頫、董其昌、鄭燮等人書法手跡,拓制後裝訂成一百零一冊,故又稱《百一帖》,為國內少見的書法藝術集錦。後棄置於曲阜「十二府」的玉虹樓下,無人過問。解放後,移存孔廟展出。   【孔子故宅】   又稱闕里故宅。在孔廟東路承聖門內。相傳孔子曾居住於此。現存遺迹有故宅井,井周繞以雕花石欄,旁立「孔宅故井」石碑。西側建四角黃瓦方亭,亭中立乾隆御書《故宅井贊》碑。另有魯壁、詩禮堂以及崇聖祠。祠內把孔子以上五世祖先,故又稱五代祠。祠前東西階下有孔氏世系碑兩塊。   【詩禮堂】   在孔廟故宅井前。孔子曾教育兒子孔鯉:「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後人因建此堂,以為學習詩禮之所。明弘治十六年(1504年〕重修,門面五間,綠瓦朱甍,彩繪斗栱。清初文學家孔尚任曾於此為康熙帝講經。堂前有一唐槐,根柯蟠結,枝繁葉茂;一宋代銀杏,至今猶結實累累。堂東有廂房九間,名禮器庫,過去存放祭祀禮器。   【魯壁】   在孔廟故宅井之後。史書記載,秦始皇焚書時,孔子九代孫孔鮒將《論語》、《孝經》、《尚書》等儒家經典簡冊藏於牆壁中,得以倖免。漢景帝時,魯恭王劉余擴建宮室苑囿,拆毀孔子故宅,始發現這批簡冊,稱「古文經書」,亦即所謂「魯壁藏書」。為紀念此事,後人於院中另砌一壁,稱「魯壁」,並勒石以志。   【金絲堂】   在孔廟西路啟聖門內,有正殿五間。傳說漢魯恭王劉余拆毀孔子故宅時,聞天上有金石絲竹之聲,因而命名。始建於金代,明時傾妃,宣德九年(1434年)重建於東路魯壁旁,弘治年間移於現址。後世即以此作為演習《大成樂》的地方。院內西廂房九間,為存放樂器的庫房。金絲堂後有啟聖殿,祀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寢殿祀孔母顏氏,宋代始建,金、元、明重修,清雍正間重建。   【孔府】   舊稱衍聖公府。在山東曲阜縣城內,西與孔廟毗鄰。為歷代衍聖公的官署和私邸。漢代封孔子嫡裔為奉祀君、關內侯;唐開元年間封文宣公;宋至和二年(1055年)封孔子四十六世孫孔宗願為衍聖公,徽宗時又封世襲衍聖公。孔子嫡長子原住闕里故宅,稱「襲封宅」。宋寶元年間另建新第,封衍聖公後,始改稱衍聖公府。明洪武十年(1377年)敕命於故宅東重建府第,弘治十六年(1503年)再次拓廣,嘉靖時重修,經明清歷次維修擴建,遂具現在規模。面積240餘畝,樓房廳堂四百六十三間,院落九進。其布局分為三路:東路為家廟所在地,有報本堂、祧廟、一貫堂、慕恩堂,還有接待朝廷欽差大臣的蘭堂、九如堂、御書樓及酒坊等作坊;西路有紅萼軒、忠恕堂、安懷堂,為舊時衍聖公讀書和學詩學禮、燕居吟詠之所,南北花廳為招待一般來賓的客室:孔府主體部分在中路,前為官商,設三堂六廳,外轄管勾、百戶、孔庭族長及曲阜縣衙四個衙門。後為住宅,有前上房、前堂樓、後堂樓、後五間。最後是孔府花園。府內戒備森嚴,廳堂軒敞,陳設華麗。孔府存有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至1948年的檔案,原按「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千字文次序編目,解放後已整理出九千多卷。孔府收藏大批歷史文物,最著者為「商周十器」,亦稱「十供」,有:木工鼎、冊卣,犧尊、亞尊、伯彝、蟠夔敦、寶簠、饕餮甗、夔鳳豆、四足鬲,形制古雅,紋飾精美,原為宮廷所藏青銅禮器,清高宗於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賞賜孔府。孔府還收藏元、明、清以來數以千計的衣冠劍履、袍笏器皿等,其中元代七梁冠為國內僅有。   【孔府大門】   在曲阜孔府。明代中葉建,三間,坐北朝南。門前為照壁。門兩側置大石獅一對。門紅牙黑漆,鋪首銜環,上懸「聖府」大匾。兩旁明柱掛藍地金字對聯:「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傳為後代著名學者紀昀(曉嵐)留書。門內有東西廂房各五間。西為齎奏廳,設六品齎奏官,專事京差;東房專事「四路常催」,即催征糧草、站堂、拘捕、監押佃戶等事。   【重光門】   在孔府大堂前,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建。因門上懸有明世宗御書「恩賜重光」匾額而得名。門為木構,兩邊不與垣牆連屬,類似遮堂門。圓柱四根下有石鼓夾抱,上面承托彩繪大屋頂,前後綴倒垂的木雕花蕾八個,又名「垂花門」,在建築工藝上很有研究價值。此門平時不開,每逢孔府喜慶大典、皇帝臨幸、宣讀詔旨和舉行重大祭孔禮儀時,鳴禮炮十三響然後開門,故稱儀門或塞門。   【六廳】   在孔府大堂東西兩廂。是孔府的行政管理機關。東廂有知印廳,掌管孔府印信;典籍廳又名「奎文閣典籍」,保存歷代帝王賜書、墨跡及典章制度,管理訓練贊禮生;管勾廳,掌管孔府租銀租糧,籌辦祭品,下設「管勾衙門」,轄屯官、總甲、小甲,負責催租繳款。西廂有掌書廳,負責辦理上下行文,處理來往一般文牘,起草咨文,填寫信票、執照等文書事宜;司樂廳主管祭孔樂舞,保管樂舞器用,教習樂舞生;百戶廳,又稱「林廟守衛司百戶」,下設「百戶衙門」,掌管孔府各類勞役戶籍。六廳中,百戶廳設四品宮一員,管勾廳設六品宮一員,其餘各設七品官一員,主管其事。   【大堂】   在孔府二門內。門面五間,飛檐鴟吻,斗栱樑柱皆彩繪旋花。   大堂正中設硃色暖閣,內置虎皮大師椅,朱紅公案上擺著文房四寶、公府大印、令旗、令箭、紅簽、綠簽、戒尺、驚堂木。是衍聖公開讀詔旨,接見政府官員,舉行重要儀式的地方。堂內兩旁原樣陳列衍聖公的儀仗,有「肅靜」、「迴避」牌和金瓜、鉞斧、朝天鐙、鬼頭刀、八棱錘、如意鉤、龍槍、蛇槍、龍旗、虎旗、豹旗、八卦旗、傘、扇、鑼、鼓等。後面尚有「襲封衍聖公」、「紫禁城騎馬」、「光祿寺大夫」等各種紅底金字官銜牌。   【二堂】   舊稱後廳。在孔府大堂之後。門面五間。衍聖公在此宣示典章、札儀。堂內正中原懸「欽承聖緒」、「詩書禮樂」兩塊大匾,下立石碑七座,其中有清道光帝賜書衍聖公孔繁灝的」福壽」碑、慈禧太后賜衍聖公孔令貽母彭氏及妻孫氏的「壽」字碑、松鶴碑等。東間為啟事廳,負責收發公文,內稟外傳,舊時設四品啟事官一員,六品啟事官數員。西間為伴官廳,負責衍聖公隨朝事宜,設六品隨朝伴官六員。正堂中有穿廊與大堂相通,內置紅漆長靠椅二,俗稱」閣老凳」。明代權奸嚴嵩稱閣老,其孫女為孔子六十四代孫衍聖公孔尚賢之妻。傳嚴嵩被參獲罪,曾來孔府求情,在此坐候接見。   【三堂】   舊稱退廳。在孔府二堂之後。門面五間。正中懸清乾隆帝御書「六代含飴」匾額,是衍聖公處理內務的地方。孔府檔案記載:孔氏族人和佃戶、僕役犯「法」,孔府可自行審訊、行刑、斷結。東間是衍聖公接待一般客人的接待室,西間是書寫官撰寫奏章的地方。   【內宅門】   亦稱「內宅禁門」。在孔府三堂之後。是官衙和內宅的界線。門上貼有衍聖公手諭,嚴禁外人擅入內宅。門兩旁豎立皇帝欽賜的雁翅鎲、虎尾棍等刑具,如違禁令,打死勿論。門兩側設內傳事、外傳事,專事內稟外傳。差役、守衛人員在此值班。門西側有「石流」露出牆外,內宅用水,由挑水夫將水倒入石流,再灌入牆內水池之中。   【前上房】   孔府內宅第一進院落的正廳。門面七間,門前明柱上原有孔子七十三代孫孔慶鎔手書的紅底黑字對聯:「居家當思清內外別尊卑重勤儉擇朋友有益於己,處世尤宜慎言語守禮法遠小人親君子無愧於心。」房內正中原懸」宏開慈宇」匾額。原是接待至親和近支族人的客廳,也是舉行家宴和婚喪儀式的場所。房內陳設豪華。院內有四個帶鼻石鼓,是府內戲班在此唱堂會時扎戲台用的石墜。東西兩側各有五間配房,是孔府收藏日用禮器的內庫房和管賬室。清末府內主管在此處理府務、起草和發布文告。   【堂樓】   在孔府前上房之局。院落兩進,前後對稱,有前堂樓、前東樓、前西樓和後堂樓、後東樓、後西樓,均二層,飛檐起脊,畫棟雕梁,朱欄漆柱。後東樓為僕婦、丫環下房,余皆為孔府主人及內眷居室。孔子七十六代孫孔令貽及孫、陶、王、豐四夫人曾住前堂樓,七十七代孫孔德成曾住後堂樓。室內陳設豪華,多貴重傢具、珍寶妝奩、金銀器皿,帳幔五彩繡花,衣衾綾羅綢緞,歷代書畫古玩不計其數。   【鐵山園】   即孔府後花園。清嘉慶年間七十三代衍聖公孔慶鎔擴建,並置大型鐵礦石裝點園景,故有此名。園內有花廳、涼亭、假山、魚池、荷花池、牡丹池、百花池等,設計奇巧,盆景山石穿插其間,錯落有致,古木虯藤,奇花異草,滿園清香。楷樹、水晶樹為北方罕見;二百多年的山棗樹,蔥翠如盤,此外還有「五君子松」,一株五干,內抱一槐樹,又稱「五松抱槐」,亦為園中奇景。   【孔府西學院】   在孔府西路。主要建築自前而後有紅萼軒、忠恕堂、安懷堂、南北花廳、東花廳、學屋等。前後迴廊、透雕花欄連續其間。《忠恕堂記》載,紅萼軒、忠恕堂、安懷堂分別為衍聖公學詩、學禮、讀書、燕居吟詠處。南北花廳用以招待賓客,東花廳為孔府秘書室,最後是孔子七十七代孫孔德成童年讀書的學屋。廳堂建築設計精巧,古樸典雅,院置假山,壁鑲石刻,又有花木之勝,清幽絕俗。解放後將軒堂及東西廂房內部設施稍加改造,闢為孔府的接待處所。   【慕恩堂】   在孔府東路。門面五間,內把孔子六十二世孫衍聖公孔憲培及夫人於氏。於氏本姓愛新覺羅,系清乾隆帝之女,乾隆欲與孔府聯姻,因宥於滿漢不能通婚,特命其女先認漢族大臣于敏中為義父,然後下嫁孔府,故稱於氏。其後朝廷對孔府賞賜有加,榮寵無比。孔府後人為報答朝廷,特建此堂。堂中舊有孔憲培及於氏畫像、牌位,東側原有夫婦對坐木雕像。   【孔林】   亦稱至聖林。在山東曲阜縣城北1.5公里。史載:「孔子葬魯城北泗上。」當初墓地不過一頃,二千四百年來,孔子後裔及孔氏族人多埋葬於此,歷代帝王又不斷賜給墓田,面積逐漸擴大,至清代已達3,000畝,林牆周長7公里余。喬枝巨本,古木參天,中以楷樹為多,另有柏、檜、柞榆、雒離、女貞、五味等數十種。史稱孔子弟子各持其鄉異種來植,故樹種繁多。延續至今,有古樹二萬餘株,四時不雕,是一處古老的人造園林。林內墓冢累累,碑碣林立,石儀成群。洙水東西流,水上有洙水橋,前有石坊。橋後享殿五間。殿後墓地,繞以紅牆,內有孔子、孔鯉、孔縠祖孫三代陵墓,另有楷亭、駐蹕亭、子貢廬墓處等建築。解放後為便利旅遊者參觀,特修環林公路。沿途有衍聖公孔令貽、孔毓圻、孔弘緒、孔聞韶墓,清初文學家孔尚任墓,衍聖公孔憲培夫人於氏(乾隆帝女)「鸞音褒德」坊;明代李東陽、嚴嵩和清代翁方綱、何紹基、康有為等題寫的墓碑。   【至聖林坊】   亦稱大林門,即孔林大門。初建於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清康熙時重修。木構,四柱三間式,飛檐雙重,彩繪斗洪,綠瓦朱甍,坊額楷書「至聖林」三金字,宏麗壯觀。過坊,有紅牆夾道直通二林門。   【萬古長春坊】   俗稱五門牌坊。在曲阜城北通向孔林的神道中。始建於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六柱五門石坊,飛檐起脊。中間兩柱浮雕盤龍,刻工精美。坊額鐫「萬古長春」楷書大字。清雍正間又加刻「奉敕重修」字樣。坊兩側各有明萬曆時碑亭一座,東亭碑題「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神道」,西亭碑題「闕里重修林廟」,內載林廟一次修葺即花費黃金二萬兩。   【享殿】   亦稱享堂。在孔林洙水橋北。祭孔時設香壇於此。《孔氏祖庭廣記》載,孔子歿後,「弟子於冢前以瓴甓為壇,方六尺」。東漢時始易之以石,至唐則易以封禪石壇。享殿力明弘治年間創建,清雍正重修,門面五間,飛檐起脊,黃瓦朱甍。殿內現存供案及清乾隆帝手書《謁孔林酪酒》碑。殿前松柏蓊鬱,遮天蔽日。磚砌甬道兩側,石雕翁仲、角端、玄豹、華表對列,形制古樸,為宋明舊物。殿東南一院為昔日主祭官的齋廳,元代名「思堂」,後通稱更衣亭,為大祭時官員更衣處。   【孔子墓】   在孔林內東享殿後。墓前有明正統八年(1443年)所立石碑,篆書「大成至聖文宣王墓」。墓東為孔鯉墓,南為孔伋墓,其格局即所謂「攜子抱孫」。孔子墓東南有宋真宗、清康熙、乾隆帝駐曄亭三座。再南為楷亭,亭旁枯樹相傳為子貢手植楷。《史記》載,孔子歿後,弟子皆結廬守墓,服喪三年,唯子貢思慕情深,三年之後復獨居三年始歸。明嘉靖二年(1523年)御史陳鳳梧於孔子墓西南建屋三間,並立「子貢廬墓處」石碑。   【孔尚任墓】   在孔林東北隅,環林路外側。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號東塘,曲阜孔氏旁系子孫,清初文學家。所作傳奇劇《桃花扇》,劇情曲折,文辭凝鍊,為我國古典戲曲名著。孔尚任因作此劇遭到清廷迫害,免官家居,終老於鄉里。墓前石碑為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立,上題:「奉直大夫戶部廣東清吏司員外郎東塘先生之墓」。解放後進行修耷,並於墓前植桃樹,以志紀念。   【孔令貽墓】   在孔林東偏北,環林公路東側。孔令貽(1872—1919),字燕庭,孔子七十六代孫。墓碑鐫「孔子七十六代孫襲封衍聖公燕庭先生墓」,為北洋政府國務總理兼外交總長孫寶琦手題,下款為「七十七代衍聖公孔德成立石」。墓前置石雕雲龍花邊供案、香爐、拜壇等。   【尼山孔子廟】   在山東曲阜縣城東南30公里尼山東麓。東瀕沂河,南臨尼山水庫,林木蓊鬱,風景清幽。據《史記》載,孔子父母「禱於尼丘得孔子」,故孔子名丘字仲尼。廟建於五代後周顯德年間,北宋慶曆三年(1043年)增廣,建講堂,立學舍,稱尼山書院。元至元四年(1338年)、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均曾重修,遂具現今規模。有殿堂六十九間,院落五進,大門名欞星門。大成殿黃瓦飛檐,八角石柱精雕雲龍花卉。殿西為毓聖侯祠,祀尼山神;再西為啟聖殿及寢殿,分別祀孔子父母叔粱紇、顏徵在。殿東有講堂、后土祀等。尼山書院在廟北,為一獨院。山根有石室,名坤靈洞,洞內舊有孔子石像及石几、石床、石桌、石吳,傳為孔子降生處。廟東南沂河之濱,傳為孔子觀川,慨嘆:「逝者如斯夫」之處,後人建有觀川亭。東山在前,上有孔母井、孔母祠等古迹。   【仰聖門】   即山東曲阜縣舊城正南門,正對孔廟。門額題「萬仞宮牆」,語出孔子學生子貢「夫子之牆數仞(仞為古代計量單位,1仞等於12尺),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家之富。」原為明嘉靖時山東巡撫胡纘宗所題,清乾隆帝駕臨曲阜祭孔,將胡書鑿去,易以御筆。門外神道兩側,古柏叢列,老乾虯枝,氣象森嚴,舊稱「曲阜古道」。   【周公廟】   亦稱元聖廟。在山東曲阜縣城東北1公里周、漢宮殿舊址上。周公姬姓,名旦,周文王第四子,武王同母弟。武王克商,多賴其力,封於魯。因留佐武王,由長子伯禽就國。武王崩,成王尚在襁褓,周公攝政,誅武庚,殺管叔,放蔡叔,制禮作樂,天下大治。甍後謚曰元,用天子禮附葬文王之側,魯國建太廟奉祀。魯滅,廟遂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追封為文憲王,重修周公廟。後歷經增廣,面積達75畝,殿廡近三十間。大門名欞星門,木構,四重斗拱,四住頂各有琉璃燒制的天將像一尊。門內東西石坊各一座,東題「經天緯地」:西書「制禮作樂」。後有達孝門、成德門、元聖殿。元聖殿面開五間,綠瓦覆頂,彩繪樑柱。殿中神龕有周公、伯禽及金人塑像。廟內現存自宋迄清歷代碑刻多塊,著名的有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御制御書《文憲王贊》及清代《金人銘》碑等。   【孟母林】   在山東曲阜縣城南鳧村東馬鞍山麓。孟子之母仉(hǎng)氏始葬於此,故名。後為孟氏族塋。鳧村為孟子降生地,村內有孟子故里、孟母井等古迹。孟母教子有方,「三遷」、「斷機」傳為千古美談。元延祐三年(1316年)詔封孟母為邾國宣獻夫人。孟母林經二千年之久,林地已達587畝,山上山下古冢累累;松柏茂密,數里外可見。林中享殿三間,紅牆周匝,孟母冢在殿後,墳前有石碑及供案、石香爐等。   【洙泗書院】   舊稱孔子講堂。在山東曲阜城東北4公里,面洙(水),背泗(水)。相傳孔子自衛返魯,曾在此刪詩書,定禮樂,整理古箱。元至元年間於講堂舊址建洙泗書院,明嘉靖三年(1524年)重修。書院紅牆周匝,正殿三間,名大成殿,舊時供孔子、「四配」、「十二哲」。東西廡各三間祀孔門弟子。殿後為學舍,今廢。書院門外原有明嘉靖時建洙泗書院石坊,今亦廢,僅存坊額。   【粱公林】   在山東曲阜縣城東13公里防山之北。孔子父母叔梁紇、顏徵在合葬於此。父因子貴,宋代封叔梁紇為齊國公,元代封啟聖王,林園歷年增廣。周圍石砌林牆,古柏森森,蓊鬱蔥蘢,內享殿三間,並建內牆。墓前立石人、石獸等。孔子之兄孟皮亦附葬其側。   【魯國故城】   在山東曲阜縣城區。今縣城座落於故城西南隅。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封其弟周公旦於魯。周公留佐武王,以長子伯禽就國,建都曲阜。魯頃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49年)為楚所滅,傳三十四代。其間九百餘年,是周王朝各諸侯國中沿用時間最長的都城之一。城建於洙、沂之間,洙水繞城西北兩面,小沂河流經城南。城近扁方形,東西3.5公里,南北2.5公里,周長11.5公里。現城東南、東北、西北斷垣猶聳立地表。1977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對故城進行勘探發掘,初步查明有城門十一座(東西北三面各三座,南面兩座),街道十三條(東西六條,南北六條,最寬15米,一般10米)。城中部們北為宮室建築區,附近分布著制陶、制骨、冶鐵等手工業作坊遺址和居住遺址。城西部有墓地多處,出土大批珍貴文物。春秋末年,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此首開私人講學之風。「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傳為千古美談;孔子晚年刪詩書,修《春秋》,整理典籍,使曲阜成為文化薈萃之區、儒家學派的發源地,後世稱魯國為「孔孟之鄉,禮義之邦」。楚滅魯,改曲阜為魯縣,漢代縣治仍沿用魯故城。公元前154年,漢景帝封其子劉余為魯王,都魯縣。劉余好治官室,建有靈光殿。漢代王延壽稱其「連閣承宮,馳道周環。陽榭外望,高樓飛觀。。周行數里,仰不見日」,足見規模之大。魯國歷史悠久,文化發達,故城內外名勝古迹原有三百餘處,現保存較好的尚有五十餘處,是中外著名的遊覽勝地。   【闕里坊】   在山東曲阜縣城孔廟東牆外闕里街。木構,四柱三間式,綠瓦覆頂,飛檐雙重,彩繪斗栱,額題「闕里」二字。為元代建築,明清重修。闕里名稱的來歷,諸家論說不一。《漢晉春秋》云:「魯縣(即今曲阜)有二石闕,曰闕里,蓋里門耳。」《史記·孔子世家》索隱,「孔子居魯之鄒邑昌平鄉之闕里。」正義:「夫子生在鄒,長徙曲阜,仍號闕里。」《闕里辨》則認為,「歷代帝王之庭曰帝闕,曰金闕,曰王闕」,孔子歿後魯哀公尊為素王,因此,「闕里者,素王之庭除也。」但闕里為孔子故里之說,則諸家無異議。   【顏廟】   亦稱復聖廟。在山東曲阜縣城北部陋巷街。把孔子弟子顏回。   漢高祖過魯祭孔時始建顏廟,元泰定三年(1326年)重修。元至順元年(1330年)追封顏回為「兗國復聖公」,始有復聖廟之稱。明清兩代又多次重修增廣,面積85畝,殿亭門坊一百五十九間,歷代碑刻五十五塊,松、柏、檜、槐五百餘株。廟門前護以青石雕欄,建有石坊三座,中題「復聖廟」,東題「卓冠賢科」,西書「優入聖域」。《論語》載:「顏子居陋巷」。復聖門內,傳即陋巷故址,有水井名」陋巷井」。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立「陋巷井」石碑一座,以表彰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不改其樂』」的勤奮好學槽神。陋巷故址北有門三座,取「克己復禮,天下歸仁」語意,東為克己門,西為復禮門。中為歸仁門。入門裡,東西各有明代御薄亭夾道而立,亭內藻井彩繪仙鶴目案,內外立明清碑刻。復聖殿在仰聖門內,為廟內主體建築,殿七間,高約16木,綠瓦飛檐,彩繪斗洪。前檐下石柱四根浮雕盤尤,余皆八棱水磨柱,平雕龍鳳、花鳥。殿內舊有顏回冕執圭塑像。廟內還有復聖寢殿、花國公殿(祀顏回之父)、億國公寢殿、退省堂籌建築。其中杞國公殿為元代建築,彌足珍貴。
推薦閱讀:

《我明白你會來,所以我等》(沈從文 著)【簡介
哈佛大學簡介?
那年花開月正圓簡介?
唐宋八大家簡介——唐宋文壇成就最高之八人
創律集團簡介

TAG:名勝古迹 | 曲阜 | 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