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美德現代轉化與傳承
由北京東方道德研究所主辦的「中華美德現代轉化與傳承」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北京東方道德研究所成立20周年紀念會日前在北京召開,來自海內外的百餘名學者圍繞會議主題展開了深入探討。
中華傳統美德的當代價值
徐惟誠(中宣部原常務副部長):中華傳統的優秀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重要的源泉,也是實現中國夢的文化基因。中華民族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核心價值觀。這個核心價值觀就是中華民族具有深厚道德底蘊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繼續向上向前走的最重要的文化資源。
中華傳統美德必須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在現代化中實現自身的傳承延續。我們需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道德傳統的內涵、外延,研究它們如何適應今天的時代需要,鼓勵人們崇德向善。
我們需要關注各種道德是怎樣生長起來的,怎樣在人心當中生長起來,怎樣從一個微小的東西變成一個大的東西。我們不僅需要關注個體道德怎樣生長,還要關注道德在群體當中是怎樣傳播的,怎樣從少數人的道德,變成整個社會的道德這樣一個過程。我們要重點研究道德觀念的生長過程,以及這個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障礙。比如社會普遍關注的公交車讓座問題,它就經歷了從「見義不為,無勇也」到「知恥近乎勇」再到「有勇可為」這樣一步一步的道德觀念、思想境界的升華過程。道德觀念生長的曲折過程是我們今天所應關注的重要內容,這個內容我認為做得還遠遠不夠。
我們還應關注外在輿論對各種道德觀念生長的影響力。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觀念的生長主要依靠兩個方面,一個是內心,一個是外在輿論。外在的社會輿論在人們的道德意識方面能夠起到一個場效應,這個場效應可以使人的道德觀念逐步發生變化。在現代社會,我們研究中華美德還應特別關注社會外在條件的變化,盡量避免不利的社會條件,充分利用有利的社會條件,這不僅有利於中華美德在現代社會的轉化和傳承,也有利於我們實現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王殿卿(北京東方道德研究所名譽所長):黨的十八大以及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的重要講話精神,明確表達了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這對於我們20年來的中華美德教育實驗研究,是一個充分肯定和巨大鼓舞,同時也為我們今後深入開展「弘揚中華文化、承接中華美德、延續精神命脈、落實立德樹人」系列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
中華民族基本道德規範體系既不斷與時俱進,又保持自身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是從來不會被割斷的民族精神命脈,是浸透在當代國人思維、治國方略之中的文化基因,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使得中國成為中國,使得中國人成為中國人,是海內外所有華人的「共同價值觀」。
傳統的道德規範必須進行現代性轉化,才能被新一代所接受。我們要重點做好以中華美德為核心的基本道德規範體系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培育和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以中華美德教育為基礎,要從娃娃抓起,尤其是要在中小學階段推廣德目教育試驗,培育具有相對穩定思想品德的新人。北京東方道德研究所20年來開展的德目研究,已經在中小學階段德育方面形成較為穩定的「十德」德目體系。此項持續20年的教育實驗成果,將為21世紀中國教育落實「立德樹人」,為培育和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參考。
郭沂(韓國首爾大學哲學系):中華信仰和中華美德是體和用、本和源的關係。要重建我們的社會道德和中華美德,首先要把中華民族的信仰建立起來,信仰應該是最根本、最核心的東西。中華民族有非常高超的人文信仰。這也是中華文化的一種特質。重建中華民族的人文信仰有助於重樹中華傳統美德,重建中國未來的精神世界。
幾百年來,西方主導的是一種宗教信仰,由於受到科學的衝擊而一直衰落。中國的人文信仰不但沒有受到衝擊,反而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中華民族的人文信仰一定可以開啟第二個軸心時代。
張踐(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一個民族深厚的傳統文化資源,可以成為這個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生生不息的動力源泉,壯大發展的價值指引。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培育和發展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涵養,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概括的「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六方面內容。
「講仁愛」是儒家思想文化的核心,是建構當代社會道德倫理體系的基石。其根本點在於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用於人際是仁者愛人,用於政治是仁政德治,用於自然是仁民愛物,用於人的精神世界是約禮入仁。「守誠信」是儒家「五常」之一,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組成部分,說明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對於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關係。「崇正義」形成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愛國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內在動力。「尚和合」表達了中華民族的和諧觀念,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諧」的思想基礎,可以成為全民共識的最深厚的心理依據。「求大同」則是儒家文化的最高理想。中國人心目中的理想世界都是指向「大同世界」,「求大同」可以成為社會主義在中國生根、發芽、成長的深厚文化土壤,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源泉。
肖群忠(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中華傳統美德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的精神動力。小康、大同理想是當代中國夢的文化根基,心憂天下、精忠報國的責任擔當意識將成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強動力,而敬於職事的臨事態度則把民族復興的理想落到實處。
中華傳統美德還是提高國民素質的安身立命養生之道。崇德向善、修身為本的精神有益於人們提高道德素質。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及其核心的傳統美德,作為民族文化的靈魂,作為我們每個中國人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和精氣神,對於我們建立當代社會的核心價值觀,提高中華民族的整體道德素質,都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儒學及其德性倫理
葛榮晉(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在這千載難逢的時代,我們應當思考如何弘揚和傳承儒學。
首先,要堅持科學的態度。要實事求是,以科學的態度解讀儒學經典,取其精華,將儒家思想中積極有益的東西轉化為現代社會發展的精神動力,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它的生長點,使其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正能量。其次,要推動儒學走向大眾化,走向世界化。我們的學者要從書齋走向現實社會,這樣儒學才可能成為具有鮮活生命力的儒學,才可能成為面向大眾的具有現實價值的儒學。研究儒學不能只停留在解釋的層面,還要東學西漸,把傳統文化推廣到全世界。再次,要發揚儒學經世致用的優良傳統。習近平同志強調「空談誤國,實幹興邦」,表明儒學經世傳統在現代社會仍有其特殊的現實價值。
面對現代市場經濟環境下誠信缺失、道德失范等不良現象,儒家思想及其美德倫理仍有著現實意義,我們要弘揚儒家「仁愛」「誠信」和「寬容」三種美德以及「智、仁、勇」三位一體的君子人格,使管理者轉化成為具有較高德性的「德商」,突出現代管理中德性的力量。
舒大剛(四川大學教授):當下社會之所以出現一些負面現象,除了青少年長期缺乏為善的教育外,整個社會缺乏儒家禮樂文化和孝悌倫理的引導,是造成這些醜惡現象的最根本原因。
在儒家提倡的眾多的價值觀和道德觀中,「禮樂」和「孝悌」是目前最需要恢復和提倡的。禮樂可以安邦,孝悌可以治天下。禮樂是文明與秩序,優雅與文化。要想重新尋回儒家仁義之德,必須適當恢復儒家孝悌倫理和禮樂文明。只有將孝悌和禮樂緊密結合,將孝悌提倡和禮樂推廣順利開展,社會才會安定團結,文明禮順。如果說禮樂尚有一個外在教化的過程,孝悌則是人們內在心靈的覺醒。
我們在努力生產、豐衣足食的同時,還必須以講究孝悌來提倡親愛,以提倡禮樂來重振秩序。用孝悌來激發人們的善性,用禮樂來開啟社會的文明。孝悌禮樂大行,則天下治矣安矣,我們的「中國夢」才有實現的可能。
王傑(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儒家判斷一個人德性如何,要看他是否有廉恥感、敬畏感,是否有誠心、善心、愛心、孝心,是否有寬容心、憐憫心、功德心。不論是學校教育,還是社會公民道德教育,立德、修身、律己、做人都是至關重要的。
德與才相比,德者才之帥。古人把德性比作樹的根基,把能力比作樹的枝葉,要想枝繁葉茂,首先要有好的根基。德性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是極為重要的,決定一個孩子人生命運的既不是知識,也不是財富,而是德性。德性修養也是判斷一個官員優劣的首要條件,如果為官者德性不好,縱有才學又有何用。
德與財相比,德性是最根本的,財富、名利則是身外之物。一個人如果沒有德性,即便財富再多也守不住,雖得之,必失之,所以做人應以德為先。
鄭相峰(韓國建國大學哲學系教授):孔子仁說主要是以「仁」之德性作為行善的道德實踐的內在根據。君子是兼備學識與品德的人,是為人處事的榜樣。在道德意識頗為淡泊的當今社會,非常需要仁禮彬彬的君子。
從個人層次來看,人們先要修己,即涵養內在具有的德性,推己之心以忖他人之心,培養道德心性的實踐意志。然行善的道德實踐也根據此修己的工夫出發,關懷他人,為他人著想,之後才能以物質上的持援與精神上的支持來表現其互為相愛的道德情感。從社會層次來看,當然各級學校必須普及倡導行善的教育課程,政府機構則一定要施行具體的福利政策。
現代社會依然注重和睦的人際關係與和諧的社會結構,人們對道德價值的嚮往以及社會建設的目標還是以相敬、相愛、和諧、和合為其目標,所以孔子所講的君子依然可受注目,也許會為當今所面臨的現實問題提供一些線索。
儒家德治與依法治國
塗可國(山東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傳承和弘揚儒家德治傳統,實現其創造性轉化,實現中國社會的有效治理,必須正確認識德治與法治、官治和民治之間的辯證關係。
儒家德治是當代中國社會法治建設的重要補充。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把法治建設和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他律和自律緊密結合起來,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儒家德治思想有利於人的素質塑造。加強道德問題專項治理,並同法治有機結合,提升人的道德品質,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把法治和德治、民治有機結合起來,達到社會「善治」的目的。
儒家德治思想可以強化官員道德修養。「德治」與「法治」相結合,為廣大黨員幹部加強道德修養、提升「官治」能力指明了總的方向和根本途徑。黨員幹部應做一個懂法、用法的管理者,做一個懂德、崇德、用德和向善的管理者。
儒家德治傳統包含當代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資源。要大力強化國民的法制觀念、權利觀念、平等意識、參與意識,提高全體公民的科學知識水平和政治素質,以培養中國政治民主的文化心理基礎。
傅永吉(北京東方道德研究所所長):「德主刑輔」是儒家提倡的治國方略,是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及至大眾日常生活與人際交往的重要理念。在社會主義法制現代化建設中,法律與道德相互依存的關係更為明顯,加強法治建設必須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前提,加強「依法治國」,重歸「德主刑輔」的中華傳統。
其一,重視言傳身教的道德教化。發揮榜樣示範和道德教化功能,用美德的感染力教化萬民,使其成為更具人倫情操與美德追求的君子。
其二,司法實踐要注意寬猛相濟。以教育為主,以轉化為主要目標,即使對極少數冥頑不化者,也要以與人為善、導人向善為核心目標。
其三,量刑適度問題。既要避免輕罪重罰、濫施刑罰的嚴刑峻法,又要防止重罪輕罰、網開一面的瀆職放縱,必須著力維護法律的尊嚴。
其四,以「仁」為本與預防為主。「德主刑輔」思想有「寬減刑罰」「慎刑恤罰」等權變原則是儒家「仁政」的體現,注重以教育和預防為主,以社會良好秩序與和諧為最高目標。
東南亞華人社會中華美德傳承
何啟良(馬來西亞南方大學教授):東南亞華人社會在傳播、傳承中華母體文化的時候,重點在於如何保持其獨特的「華人性」,而海外華人會館在這過程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海外華人會館首先側重強調孝悌觀念,通過學校教育、祭奠祖先等活動推動年輕一代參與其中。其次,海外華人會館還強調尋根意識,祖先的認同在華人社會裡面是根深蒂固的,主要通過華文教育、家庭影響、節日活動、同鄉組織等方式推動完成。第三,海外華人會館還特彆強調尋根、忍耐、節儉等中華傳統美德,這也是海外華人自身具有的美德傳統,延續了華人的歷史文化意識。第四,在一個多元文化、多元種族、多元宗教的國度里,華人必須自強,同時必須尊重他族的文化,才能使得中華傳統美德獲得更大的傳播空間。
王愛平(華僑大學教授):印尼孔教源自中華傳統文化,其基本內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特質,如致中和的宇宙觀,人與人的和諧,天命、天道,還有仁義禮智信、忠孝仁愛、禮義廉恥等中華文化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並以敬天、拜祖,重視家庭和社會責任為核心。印尼華人、印尼孔教教徒通過宗教的形式來表現和傳承他們的文化,包括傳承中華美德和倫理觀念。華人的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冬至節都作為宗教儀式得以保留下來,成為印尼孔教保存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
推薦閱讀:
※無情是種美德,不愛就不給希望的星座
※人生美德十二條
※正義是什麼:效用、公平、權利還是美德
※如何行事不縱容美德不濫用
※逃避也是美德(1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