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知道關於中國節氣的20件小事

中國

中國(China),位於東亞,是一個以華夏文明為主體、中華文化為基礎,以漢族為主要種族的統一多民族國家,通用漢語。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超過5000年的歷史,疆域內的各個民族統稱為中華民族,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

國旗

在中國歷史上,直到清晚期才開始頒布正式的現代意義的國旗。從清末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一共使用過四種國旗,直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規定五星紅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國花

中國國花至今尚未最終確定,最激烈的競爭一直在梅花和牡丹之間。梅花美麗,芬芳,不畏嚴寒在冬天開放,中國人心中,梅花象徵著堅強的精神和清潔的品格。

(圖片來源:《10個國家20件小事》/圖)

1、農耕 天 地 人

中國是發源自農耕文明的國家,「天地人」構成了中國文化最基本的框架。人居於天地之間,與萬物結下深厚的情感。

2、萬物 四季 大道

天地,日月,山河,風雲,花鳥,草木,萬物構成一個偉大的自然,環繞在我們身邊,人類在其中佔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位置。大自然以自己的規律不停運轉,日升月落,四季流轉,植物們在春天開花,夏天生長,秋天結果,冬天安睡,等待下一個春天。動物、人類、其實整個宇宙都是這樣,遵循著內在的規律,生生不息地向前發展。

中國人稱這種規律為「道」,或者「大道」。他們順應著大道,在春天播種,夏天灌溉,秋天收穫,冬天休養生息,為下一個春天做準備。

3、哲學 夏曆

尊重和順應天地萬物規律,辛勤耕耘,使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成長成為一個偉大的民族。同時,也在他們心中培養和沉澱下對大自然深沉的愛和感激。他們由此獲得了自己的哲學和智慧。隨著對大自然規律的深入細緻的觀察、研究和總結,中國很早就制定出了自己獨特的曆法——夏曆,據說這部曆法的雛形產生於夏代,因而得名。

4、節氣的出現

夏曆由兩個體系組成,主體部分至少已有三千多年歷史,而節氣是其中比較年輕的補充部分。最早見於秦朝開始出現關於二十四節氣的記載,西漢,正式編入《太初曆》,至今在中國人的生活里已經存在了兩千多年。

5、記住二十四節氣

有一首流傳了很久的兒歌,以歌唱的方式記憶二十四節氣的順序。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署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圖片來源:《10個國家20件小事》/圖)

6、「節」和「氣」

漢語」節氣」這個詞里包含了「時節」和「氣候」兩重涵義。每個節氣都有一個描述性的名字,比如「清明,雨水,白露,霜降」等等,來表達它所代表的一年中的某個時間段,和與此時段相應的氣候現象。

7、「驚蟄」

比如第二個節氣「驚蟄」,在每年早春3月5日左右,延續至3月20日左右結束。此時雖然依然春寒料峭,但氣溫持續上升,第一場春雨伴隨著滾滾雷聲到來,驚動了整個大地,也驚醒了地洞中冬眠的動物,是為「驚蟄」。

8、「穀雨」

再如第六個節氣「穀雨」。從每年4月20日前後,延續到5月5日前後。這段時間是中國春天到夏天之間的多雨時節,有利於穀子等農作物的生長,所以名為「穀雨」。

(圖片來源:《10個國家20件小事》/圖)

9、跟著太陽走

太陽照射地球的規律,決定了節氣的存在,所以二十四個節氣中有八個分別以「春夏秋冬」命名,它們的名字都是對一年之中太陽直射點位移的清晰描述: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10、月亮,太陰曆

夏曆的兩個主要體系是:月亮的體系(稱為太陰曆或陰曆)和太陽的體系(稱為太陽曆),所以夏曆是一部「陰陽合曆」。

中國傳統曆法中的主體:一年,四季,十二月份,都屬於「月亮的體系」,即以月亮的盈缺規律為曆法參照。三十天為月亮的一個盈缺周期,稱一月;三個月稱為一季;四個季節稱為「一年」。因此中國的傳統曆法稱為「陰曆」。

11、「年」

現在中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春節,就是太陰曆每個新年第一個月(正月)的第一天(初一)。1911年辛亥革命以前,這一天叫「元旦」,之前舊年的最後一天,稱為「除夕」。現在「元旦」這個意為「新年第一次日出」的名字,被用來稱呼現行的公曆新年了。

12、太陽,太陽曆

二十四節氣和它之下更為細分的「七十二候」,屬於夏曆之中的補充體系,我們不妨稱它為「太陽的體系」。因為它依據的是太陽照射地球的角度的變化。

(圖片來源:《10個國家20件小事》/圖)

13、「歲」

按照「太陽曆」,每年冬至日是位於北半球的中國黑夜最長的一天。從冬至次日開始,白晝便逐漸增長,陽氣增加,所以從這天到下一個冬至日,是中國另一個傳統「年」的概念,稱之為「一歲」。

所以現在中國人在除夕和冬至,都會吃餃子,用這種相同的方式慶祝「新年」的開始和「新歲」的開始。

14、新歲的消寒圖

古代的中國人在「新歲」到來時,還有一個有趣的文字遊戲來消磨漫長的冬季,就是描畫《九九消寒圖》。

一句關於春天的詩,九個字,每字九劃,內容與盼望春天有關。從冬至次日起——就是一個「新歲」的開始,每天用毛筆填實其中一划,每個字描完,就消磨完了一個「九」。等九個字的八十一划都填滿,81個寒冷的日子也已經過去,一句完整的春天的詩就出現在眼前,而這時真正的春天也回來了。

15、七十二候

「七十二候」是二十四節氣之下的更細分。每個節氣下分三個小單元,每單元五天,稱為一「候」,即「徵候」之意。在古代,對自然萬物已極為熟稔和敏感的中國先民,在他們眼中,每隔五天大自然就會起一些微妙的變化,「徵候」都傳達著時節推進的信息。

比如在「立春」這個節氣中,十五天之內的三個「候」分別是: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陟負冰。一候,地層深處回溫,冰層開始從底部解凍開裂;二候,冬眠於地下的昆蟲身體開始鬆軟震動,即將醒來;三候,本來沉潛水底的魚上浮至冰面下遊動。

(圖片來源:《10個國家20件小事》/圖)

16、古詩中的節氣

中國的很多古典詩歌,都是從自然入手,進而寫出詩人內心的感情,將人的悲喜和自然的景色交融一體。帶有鮮明的農耕文明特色。其中很多涉及到節氣。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南宋]辛棄疾 西江月?夜行黃沙 道中

明月,清風,稻花香,蛙鳴聲,都是初秋剛剛轉涼時的典型景物,正是「處暑」(8月23日前後)節氣。「處」意為「終止」,「處暑」即「夏天的暑熱終止」,天氣轉涼。處暑第三候是「禾乃登」:禾,即稻子一類農作物禾的總稱;登,意為成熟。處暑進入第三候,接近白露(9月8日前後)。暑氣已消,夜晚涼爽宜人,正是水稻成熟的豐收之際,遠近稻田裡一片蛙聲。這是一個喜悅的清秋夜晚。

17、節氣和節日

最後,一些節氣慢慢演化為傳統節日,直到現在仍然普遍存在。比如「清明」節(4月5日前後),至今仍是中國人的生活中最傳統的節日之一。人們按照風俗去郊外為故去的親人掃墓。而此時也正是天地朗潤,江山明媚時節,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在清明時到野外踏青的風俗。


推薦閱讀:

24節氣、屬相、星座三者之間的關係及運用
24節氣養生法(五)——大暑立秋好驅寒,處暑白露忙祛濕
夏至的深夜食堂︱我有花毛和啤酒,你有故事嗎?
[轉載]24節氣的含義及來歷
二十四節氣,你知多少?

TAG:中國 | 節氣 | 知道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