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特務機關錦衣衛佩綉春刀 明朝守城第一器是何物?

其實真正的綉春刀長啥樣,並沒有留下靠譜的文字記載或出土實物,流傳的畫作也是寥寥帶過,沒有明確提出哪類刀屬於綉春刀,給後人留下許多謎團。比較靠譜的解釋是,綉春刀是朝廷配發給廠衛使用的官刀的統稱,其形制可能並不是只有一種。由於是官制刀,又是廠衛所用,因此使用了很多鎏金錯銀的裝飾,也就起了這麼個風騷的名字。

根據《大明會典》之類的典籍和一些明清筆記,綉春刀也有可能只是一種禮器,給近臣在禮儀、出行、祭祀等特殊場合使用,「本朝文武大臣扈從車駕,則賜綉春刀、椰瓢、茄帶」「錦衣衛官登大堂者,拜命日,即賜綉春刀、鸞帶大紅蟒衣飛魚服,以便護大駕行大祀諸禮。」

但是廠衛在執行他們的「特殊公務」時,使用這種佩刀也不是沒有可能,畢竟特務系統真正動刀子的機會沒有動作片里虛構的那麼多,一旦需要掏刀子,儀仗用刀也並非不能用於實戰。

所以最大的問題並不在於綉春刀的形制,而是它「到底是可以作為實戰器的禮器,還是可以作為禮器的日常佩刀」。

那麼飛魚服呢?稱它為中國歷史上打架最帥的官服是不為過的,跟納粹軍裝一個道理。飛魚服是補色為飛魚的袍服,飛魚並不是現在所說的那種海魚,而是一種近似龍首、魚身、有翼的虛構形象。明中期公務員制服的視覺識別體系缺少把控,有的人專門把飛魚服穿得像蟒袍,於是朝廷嚴厲控制了百八年,至明末奢華之風又起,逐漸背離了中期簡潔大方的審美,電影《綉春刀》正與此暗合。

《綉春刀》的服飾道具比較考究,華麗卻又寫實的兵器也得到了觀眾的認可。但是有一個不足之處,兵器一看就是龍泉現代匠人做的,刀條(刀身)問題都不大,甚至還原度很高,刀裝卻很惡俗,工藝品氣息太濃,清朝的味道也太濃。當然,明末與清初的兵器形制有模糊不清的地帶,比如刀劍鞘的全金屬封邊到末期就沒再繼承,而是現在常見的丑爆了的雙耳提梁,影片中也採用了這個設計,但這樣一部電影不能體現明朝的氣韻,著實可惜。

明代使用三眼銃的士兵(網路圖)

火炮威力讓朱元璋遠擴城牆

明朝火器舉世矚目,從南京有眾多火器製造局便可見一斑。那麼,明朝時期的火器到底發展到什麼地步了?這些火器究竟又有哪些特性和功能?和現代槍炮比較,它們又有什麼不同呢?

明朝守城第一器是何物

明朝是中國古代把火器使用到最極致的年代,火器的種類紛繁多樣。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教師賀雲翱告訴記者,明朝的火器在當時的世界是數一數二的。明朝的火器一般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燃燒性火器,比如火箭、火球等;一類是爆炸性火器,比如地雷、炸彈等;還有一類是管形射擊火器,就是槍和炮這些火器。

明朝有一種叫萬人敵的燃燒性火器,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就稱讚它是「守城第一器」。這種火器是用泥製成的,周圍留有小孔的空心圓球,晾乾後裝填火藥,並摻入有毒物質。當敵人攻城時,點燃引信,拋到城下,火焰會四面噴射,並不斷旋轉,燒灼敵軍。因為它製作簡單,取材又方便,又有殺傷功能,所以才有此稱號。

明朝使用最多的火器是什麼

火銃最早出現在中國的元朝,比西方早數十年。火銃在明朝運用得最廣泛。這一時期的火銃,還沒有槍和炮的區別,如果想使用輕便,就造得小一點,如果想增大威力,就造得大一點。而通常大一點的叫火銃,小的就叫手銃。兩者後來漸漸發展為不同方向,大的往炮發展,小的往槍發展。

但不管大的火銃還是小的手銃,其基本構造都是一樣的,由前膛、葯室和尾銎三部分構成。其中藥室部分隆起,上有火門。發射時,先把火藥從銃口裝進葯室,再塞入用木頭做成的馬子,用來閉氣,然後將子彈裝入前膛,用火繩通過火門點火,點燃葯室里的火藥,火藥燃燒生成大量的高溫氣體,就可以將前膛的子彈推射出膛。

推薦閱讀:

崇禎死後,錦衣衛老大降清,卻因一件小事而窩囊被殺!
從錦衣衛到粘桿處

TAG:明朝 | 錦衣衛 | 機關 | 綉春刀 | 特務 |